喜欢自言自语的人是不是有精分的潜质?
一个看起来正常的普通人(不是什么更年期大妈)
不必担心,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放松
首先告诉你这不是生理疾病,它是由于你长期的心理自卑感造成的(可能你不会注意,也可能你不会太认同我的这种说法).这种心理疾病是由你所生长的环境的压抑,以及自身无法排解这种压抑感从而产生的--心理自卑感.
你不必太在意这种情况,因为有时你越觉得这是一种病就越会注意它,心理也就会越产生压抑和自卑感!你应该做的是慢慢地静静地深吸一口气,然后加入到你的同学,或者朋友正在聊天的行列当中去,释放自己!
还要说的是,你的经常性的自言自语是抑郁症的先兆,如果你还是无法排解,应选择专业心理咨询!
由于自言自语常多表现在精神病人身上,故长期以来,人们总觉得那些自言自语的人都是不正常的,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自言自语是一种最健康的解决精神压力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神放松术。
第一,大声讲话可以调整头脑中紊乱的思绪,尤其是在紧张劳累之时。另外,在大声讲话的同时,身体也投入劳动,一方面起到“一吐为快”的效果;另一方面造成体力消耗而无力颐及精神刺激,以减少对别人的侵犯行为。
第二,自己声音的声调有一种使自己镇静的作用,使自己保持安全和与人接触交际的感受,从而能很快走出阴影,积极投入社会交往。此种现象类似于心理学上的“空椅子效应”。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人们经常有意识地自言自语。当然;对于属于病态的整日不停地自言自语的人则应去看医生。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 疲劳感 :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 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 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 恐怖和对立: 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 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 偏执和自我牵挂: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 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 “ 草木皆兵 ” 、 “ 杯弓蛇影 ” 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 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 “ 叩门声 ” 、 “ 呼唤声 ”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 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热心网友2013-11-18
73
4
因为孤独
我就喜欢自言自语
在宿舍 洗脸 洗澡 看剧 ……会自言自语 会突然大笑
所以 我在住的第一天 都会跟室友说 我会时常一个人自问自答 或者突然大笑 让她们不要太惊讶(当然 我的分贝不高 低于正常交流)
在家里 同样也是
无论是看电视 吃饭 还是傻坐着 甚至睡觉前 也要自言自语一番(虽然 感觉像是和旁边的妈妈聊天 但她每次没有两分钟就会入睡)
这种习惯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没有刻意注意过
但是感觉 从小就是这样
什么时候发现的?
应该是在开始寄宿生活吧
有了大量的“陌生人” 室友会时常好奇的问 “你在说什么?是在和我说话吗?”
因为什么?
在我看来 因为孤独 内心深处的孤独
至少我是这样
独生子女
周边也没有和自己多少年龄相仿的小孩
虽然是跟着父母长大
却也经常是一个人在家
所以 小时候的记忆 总是一个人
一个人拿着两个玩偶 自导自演 自言自语
或许慢慢就养成了这个习惯
长大后
发现 自己的很多想法 观念
似乎 和周边大多数人不同
特别 是父母……
也曾经试图和身边的人交流
但是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于是
慢慢放弃了
不如自言自语
很多时候
很多内心真实的想法
就是在自言自语中流露了出来
可是 哪怕周围坐满了人
他们似乎也听不到
无聊就会自己和自己聊天,每次都超开心,因为和我聊天的“人”很了解我,我说的梗他都懂,还会给我开脑洞,我有想法也会告诉他,不好他也会反驳我,我知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们是一个人,不是两人格,有时候还会出现第三个家伙插入我们的对话,不过他往往不太合时宜或者说话太直,或者干脆逗她叫她闭嘴,他就会撒娇,很可爱。
我这种算精分吗?明明都可以控制的。
不如说是写小说练就的个人技巧,我可以同时在脑内建构十余种不同人格,他们可以玩得很好。
只是我会很奇怪一点,有的时候我会有明显的被附体一样的变化,明明不会开车,头一天还在狂上安全岛,结果第二天稳过考试,教练都奇怪我只去了两三次。明明没有很厉害,却忽然在艺考的时候如有神助。可有的时候却忽然间大脑涌进一片空白,比如高考的时候,文综的选择题政治地理全对,答道历史忽然不知道谁(其中一个我)说了一句话开始就忽然脑内开始空白那个之前答题的人就消失了,接着答题就是基本全错的。后来验答案从后面验的,差点哭死。
说起“自言自语”,你脑海中浮现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
有一天,我和一位室友外出,晚上回来得比较晚,到门口时我们听到房间里另外一位室友在认真地说话,似乎在讲故事,时而发出轻松的笑声。我们进去后才发现房间里并没有其他人,她是在跟自己讲话,看到我们回来后她马上就停止了,跟我们打起招呼来。跟我一起回来的室友吓坏了,问她怎么做到的?而我则笑而不语。因为,我也是一位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语的“傻子”。
自言自语在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说话者没有明确的说话对象,但是却在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简单说来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没有旁人在场,私底下自己说话
2. 说话时有他人在场时,但是话语并没有明确接听对象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自言自语是人们可以主动控制开始和停止时间的,而不包括由精神疾病导致的失控的自言自语。
这个问题要到小孩子身上找答案。
小孩子常常会给人一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感觉,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奇妙的自言自语能力:
例如小屁孩找到了一个凳子想坐下来,Ta会先自己说一句“宝宝坐”,完了才一屁股坐下。小孩自己干了件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事,然后开心得咯咯笑,对自己说:“宝宝棒!”坐在地上玩玩具,突然说一句“茹茹听电话。”(茹茹是小孩自己的名字)说着自己拿起玩具电话放到了自己耳边,认真地听起来。……
这时候的语言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而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和对动作的控制,因为他们还无法做到控制哪些话可以说,哪些可以不说,因此会把内心的想法和思维过程不自觉地通通说出来(Winsler, 2009)。
长大后,语言慢慢成了人们沟通的工具,大部分时候我们只会在和别人说话时使用语言,而不用于沟通的语言一般只会在心里操作,不会真的说出来。
但是心理学家发现,虽然成年人可以分辨心里言语和出声言语,但自言自语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依旧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Sánchez-Medina,2009)。
下面我们总结了几种成年人常见的自言自语类型:
1. 寻找一种仪式感
人在独处时,会容易显得慵懒散漫,这时候喜欢自言自语的人会用各种充满仪式感的语言度过独处的一天:想象自己待在一个大房子里,清晨阳光照到脸上,揉揉眼睛,对自己说一句“起床啦!”这时候你会觉得全身元气满满。坐下来,对着自己做好的一顿早餐,拍手说一句:“开始吃早餐咯!”拿出电脑开始办公,自我叮嘱:“好了,开始工作,不许看手机”,说完把手机关机。……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独白会使人们看起来很傻,但它通常只在自己一个人时进行,它可以帮助减少独处时的精神涣散,使个体对当下所做的事情更加专注,并且可以缓解寂寞和孤独。
2. 自我打气和发号施令
人们在遇到紧张的场合时,常常会通过给自己打气的方式来鼓励自己,这时候大声喊出来远比在心里念叨有用得多。
许多运动员在赛场上会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打气,例如网球名将莎拉波娃就被称为赛场上的“高音喇叭”,她在赛场上常常忘我而拼命地叫着,在外人看来近乎有些疯狂,女子网协也因此下了“赛场上不允许喊叫”的规定。
但是她自己明确表示:“有些东西是儿时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
她的自我呐喊通常包括自我鼓励和自我命令,例如“come on”之类的句子。其实这是她极度专注的体现,她已经完全忽略周围人的眼光,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
虽然她的这些呐喊引发了许多外界的争议,但确实帮助她提高了当下的专注力,加强了对比赛的控制感。
3. 不自主的情绪宣泄
小编有一位朋友,每次看剧总要不由自主地外播她的情绪,例如她会一个人对着屏幕指手画脚:“啧啧啧,这人也太贱了吧!”“快,杀死这个叛徒。”
男孩子们看球赛时自嗨的场景也很常见:“传,传,快传给他啊!”说完整个人恨不得把脚下的东西往电视上踢。
总之,自言自语可以表达很多种生活中的情绪:愤怒:“谁这么没素质把垃圾扔我家门口!”嫌弃:“这么一个破玩意儿,居然这么贵,谁会买?”自嘲:“我这猪脑袋,怎么又忘了带钥匙。”赞赏:“天哪,太帅了!!!”(花痴脸)
人在激动的时候语言控制能力会减弱,因而自动地将心理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实际上,大声将内心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从而有效缓解压力,使人感到更加轻松和自如。
4. 出声思维法
身边有一些朋友,每次背诵功课,都要捧着书到走廊里念出声,不念根本背不下去。
心理学家做了研究,背诵同样的材料,大声读出来会比默念更能够集中注意力,也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Davey, 1983)。
不仅是在背诵的时候出声思维有很好的效果,日常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也可以帮助组织思路:“究竟是买A还是买B呢?A性价比高,可是B颜值高啊,真纠结……”
这时候自言自语还可以起到自我思辨的作用:“可买东西还是要图个开心呀,买回来如果不喜欢还要它干嘛呢?既然喜欢B,那就买B吧。”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在心里想不就行了吗,干嘛要说出来?
实际上,当面临的问题越困难,并且涉及到逻辑关系时,自言自语可以有效提高问题解决的效果(Sánchez-Medina,2009)。
例如一些数学家会把自己整个公式推导和算数的过程都“嘟囔”出来,这个过程中语言帮助他们提高了专注力,使思路和逻辑更加清晰,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5. “假自言自语”
还有一种自言自语,表面上是自己说,其实是要说给别人听。
例如,早高峰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拥挤的马路上,身边会有各种这样的声音:“现在的人走路怎么都不长眼睛。”“这是要拐弯还是怎么着啊,真是急死人。”
说这些话的人其实是想让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需要,说白了是想让别人让路,但是为了避免直接冲撞又只好自言自语,身边的人听到了也会因此注意一下。
过集体生活时,周围难免有很多这样的自言自语,例如听见室友在厨房大声嘟囔着:“谁啊,把厨房弄得怎么脏也不打扫一下?”
Ta其实就是想让房间里的某人听到,好出来打扫一下厨房,而这时候,你当然也可以假装Ta就是在自言自语。
还有一些“假自言自语”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尴尬。
例如在大街上踩到西瓜皮差点摔了一跤,你可以说:“谁啊?怎么可以把西瓜皮扔在这呢?”
这时候的自言自语会在一种无助的环境中增加自己对环境的控制感,从而减少尴尬和迷茫。
总结起来,自言自语最大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
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无邪,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而不用考虑后果。
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习惯于压抑自己的语言表达,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我们分得很清楚,尤其是他人在场时,我们不可能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我作为一个极度喜欢自言自语的人,在自言自语的世界里找到了无限的乐趣:
这种乐趣就好比退化到无需控制语言表达的儿童期,傻傻地跟自己说话,这时候许多情绪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宣泄,很多奇妙的想法也会因为这种随心所欲油然而生。
不妨试着隔一段时间就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可以是随心所欲地讲给自己听,也可以是有逻辑地解读脑海里的问题。
总之,像个孩子一样自由地与自己相处。
参考文献:
Winsler, A. (2009). Still talking to ourselves after all these years: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private speech. Private speech,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self-regulation, 3-41.
Sánchez-Medina, J. A., Alarcón-Rubio, D., & Mata-Benítez, M. (2009). Private speech beyond childhood: Testing the developmental hypothesis. Private speech,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self-regulation (Cambridge., pp. 3-41). New York.
Davey, B. (1983). Think aloud: Model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ading, 27(1), 44-47.
以上,希望这个答案能给你新启发。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8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4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阿根廷精神科医生协会的通知
亲爱的公民,如果被隔离,您开始和花树聊天,这很正常。无需致电。只有在那花树开始回答您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寻求专出协助。
您疲惫的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