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脑有必要嘛,经常用脑需要补脑吗?
补脑当然很有必要,但多数人并不知道到底在补什么?该怎么补。
真正的补脑应该是:大脑供能+大脑滋养。这和大脑的生理原理有关。
为什么大脑需要加强供能?
大脑只占人体2%的重量,却是一个耗能大户。在静息状态下,也就是不思考不学习的时候,大脑就会消耗掉人体总能量的20%,当学习时这种耗能会增加,这也是你学习一段时间后就觉得疲累的原因。
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影响身体正常代谢,导致大脑功能被打乱。长时间的熬夜是会引起第二天头脑昏昏沉沉的现象,严重的还会伴随着头疼的情况,会造成记忆力下降,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大脑需要不断滋养?
人的大脑,出生3个月生长最快,25岁达到顶峰,30岁开始衰老,神经细胞的数量每一年都会下降,大脑细胞突触功能退化。
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中在Cell杂志上连发的两篇文章中指出,线粒体是大脑衰老的关键。如果线粒体供能出现障碍,就会加快脑老化的速度。
并且,大脑里面的神经元细胞是永久性细胞,一旦死亡是不可以进行再生的,这些行为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迟迟得不到休息导致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修复,损害大脑神经元细胞对神经元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当大脑的神经元受到伤害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出现迟钝的现象,这也逐渐促使大脑走向衰老,通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的情况。
(图源网络,侵删)
那如何通过补脑来实现有效的大脑供能和大脑滋养呢?
脑细胞线粒体作为“细胞发动机”,人体中95%的能量是产自于线粒体。负责为细胞提供所需要的能源,也在信号传导、细胞死亡和细胞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学界中公认对脑细胞线粒体有紧密关联的营养素有PQQ。
PQQ:又叫吡咯并喹啉醌,线粒体能够利用PQQ的辅酶属性特征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换句话说:健康且数量多的线粒体产生能量的能力肯定是大于不健康或者损坏的线粒体的。PQQ在这方面就相当于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监督着线粒体的一举一动和健康状况。

与此同时,体内健康线粒体的数量增加时,产出的能量就会增加,那么给大脑供能就会增加。大脑有能量了,对于我们来说专心在某件事上的能力和记住事物的能力就会进步。
201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营养中心经研究后发现,PQQ对线粒体的有着积极作用。

研究还发现,低剂量的PQQ能为人体引起组织器官和细胞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就像细胞中的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2](NGF)
此外,PQQ还能时刻监督线粒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建设健康的线粒体活动环境。当“能量工厂”在活动时必然会产生垃圾,当垃圾堆积过多时是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及时进行电子搬运活动,清除掉这些堆积的有害物质才可以有个健康的内部活动环境。
那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方法能够自然获取到PQQ呢?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一些食物中就含有PQQ,像我们比较常见的欧芹、青椒、猕猴桃、木瓜和豆腐,这些食物中每100克含2-3微克,但远远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外源性补充获得PQQ。

像研生之力大脑营养素里面主要成分PQQ的含量可以满足我们人体日常所需。
那如何滋养大脑呢?
这就必须提到一种营养成分:PS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丝氨酸(PS)是重要的脑营养素。占人体细胞膜总磷脂的3%,占神经组织比如大脑总磷脂的18%。维持神经组织中的PS水平,有利于信号的有效传导,也有利于维持其他生物学路径畅通,这对认知健康非常重要。
所以及时补充PS这个营养成分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需要学习和记忆的时候。假若你的心情和情绪是非常不稳定或者紧张有压力的话,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反之当你心情愉悦了以后做事就会更有干劲,一天都会元气满满。
因此,ESTHELIV研生之力团队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数次试验,研发出了PQQ+PS大脑营养素。成分之间互相作用密切关联,同时为大脑供能和滋养,为大脑带来更有利的帮助[4],非常适合脑力劳动者。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日常饮食中还是需要注意脂肪和糖分的摄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膳食血糖反应。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各种维生素能够促进身体的代谢功能。这些都是可以让自己大脑保持年轻的要点。
不管事情再多,只要大脑能量补给有了充足的后备支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自然也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Pyrroloquinolinequinone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quantity and function in mice. J Nutr. 2006 Feb;136(2):390-6.
[2] Stimulat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synthesis/secretion in mouse astroglial cells by coenzymes.Murase K, Hattori A, Kohno M, Hayashi K.Biochem Mol Biol Int. 1993 Jul;30(4):615-21.
[3] 周芳,李洪军等, 磷脂酰丝氨酸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Vol.29,No.05,2008 :299. ↑
[4] Adv Exp Med Biol. 2016;923:215-222. Medical Consultation & New Remedies 48: 59-67). Functional Foo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2012, 2(8):30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