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有据】我国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 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声明:文章中出现的所有数据都可以在文章末尾的参考文献中找到,引用顺序从上到下。
两个必须要知道的数据: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计划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我国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 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保健时报》文章称:“中国每10人就有一人为糖尿病患者,并且91%糖尿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富贵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中国消毒学杂志》提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且直接影响预后,必须控制易患因素,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另外中华医学会的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提到,糖尿病患者新冠感染风险增高,且预后差。
疫情期间,基层医疗在糖尿病预防和血糖控制管理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有超过1亿糖尿病患者,他们是疫情下尤其需要做好防护的高风险群体。一旦患上糖尿病,没有治愈方法,需要终身控制,因此对广大人群来说,防比治更重要。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上的一项中国人自己的研究表明,男女老幼各年龄段的高风险人群,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皆可显著降低风险。
不良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中国糖尿病杂志》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爆炸式增长,过去30年,我国成人肥胖患病率增加8倍,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4倍,糖尿病病患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到1/3,我国早已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行动计划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我国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 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数据显示,各维度不健康的生活比例除去吸烟,饮酒维度及体育锻炼分别是42.4%和31.4%和25.1%,其余均超过90%。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那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保健时报》文章称“中国每10人就有一人为糖尿病患者,并且91%糖尿病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糖尿病可引发视力障碍,肾脏疾病,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疾病,心脏病,卒中等多种可能致残、致死的并发症,并且它需要需终身治疗,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及生活负担。
那么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北京协和医学院》显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影响,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中华糖尿病杂志》显示,正常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7.6%,超重人群为12.8%,肥胖人群则高达18.5%;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随性”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称多喝软饮料和水果饮料,少吃水果蔬菜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而低脂饮食则对糖尿病风险没有影响。
饺子、包子、酥饼、油条。
啤酒、烤串、炸鸡、可乐。
都是大众喜欢吃的喝的高热量食物,但他们都会直接引起肥胖,间接引起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研究发现,就算你是个瘦子,久坐不动也会导致糖尿病风险。
缺乏运动会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回归本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有一项研究发现,在糖尿病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病的风险,比之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足足降低了57%。
其中遗传风险不高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患病风险更低,降幅在66%至75%。
《中华护理杂志》称:提高糖尿病病人对健康的认识及健康价值的水平 ,能促使他们采取有利于糖尿病控制的健康生活方式 ,从而延缓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关于本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6个关键词,你不得不了解了。
1.健康的观念
要多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节目,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
《中华护理杂志》中提到:病人的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健康价值观念越好越完善,生活方式就会越好越完善。
2.良好的心态
《医药前沿》指出:“单靠灌输糖尿病知识还不能达到目的,进行有效的生活干预是关键”
但是有效的生活干预要力求做到使病人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3.适量的运动
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避免肥胖的发生。
4.合理的用药
不要讳疾忌医,根据血糖的波动,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
5.充足的睡眠
《吉林医学》中有项研究指出:“相较于睡眠时间充足者,睡眠时间不足或过长均易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率”
睡眠的作用有补充人体的能量,增强自身抵抗力,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等。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极其重要。
6.健康的饮食
要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吸烟喝酒等等。
参考文献:
郑梅.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致病菌的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005):536-537.
王卫庆, 单忠艳, 王广,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糖尿病基层管理专家建议[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36(03):185-190.
水欣. 糖尿病管控有了新动向[J]. 江苏卫生保健, 2019, 254(03):14-15.
贾荣娟, 邢玉梅, 马玉凤. 家属参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6(3期):92-94.
赵志刚, 王艳蕊. 我国初诊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病率调查分析及评价[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1, 009(004):4-5.
大龙 朱. 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的现状[J]. 2018.
潘长玉[1], 陆菊明[1]. 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6(9).
谭云龙, 申泽薇, 余灿清,等. 中国成年人文化程度与体格指标的长期变化关系[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1):26-32.
司向, 翟屹, 朱晓磊,等. 2011-2017年中国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变化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6):726-730.
王君平. 我国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 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
梁英, 杨丽平, 谭志军, et al. 健康体检人群不健康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4(6):629-634.
柳鸿梅. 延续性健康指导对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020):42-43.
毕艳. 中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8):467-469.
王超.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及主要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陈颖, 夏明锋, 李小英. 体脂分布与糖尿病风险[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 9(004):218-220.
凌达. 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饮食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08(10):27-27.
夏天. 瘦人不运动易患糖尿病[J]. 养生保健指南, 2018, 000(006):P.12-12.
施齐芳, 李小妹. 糖尿病病人健康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038(011):833-835.
郑茂莉. 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的调查[J]. 医药前沿, 2017, 7(012):369-370.
沙开香. 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J]. 吉林医学, 2016, 37(04):84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