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9个案例解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模式及原则(建议收藏)

  新手咨询师会因为不了解咨询工作的模式和原则出现越界情形,这既会伤害求助者,也会伤害咨询师。

  为了避免伤害,维护自己健康的职业生涯,咨询师一定要熟记心理咨询的模式及原则,也应该不断的精进技艺,小心探索边界,完善应对机制。

  请关注“心理树”专栏。“心理树计划”共130篇干货,全部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写成,详细解读心理咨询全过程。预计2020年3月前后完成,本文是其中一篇。

  很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应该是万能的,应该帮助所有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解决他们所有问题,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认知。

  心理咨询师的定义规定了心理咨询师应采用助人自助的方式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①求助者:只帮助主动求助的人;②心理问题:只解决心理问题;③助人自助: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

  超出这三点的内容都不属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畴。

  1.1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主动的求助者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残忍,因为心理咨询师比别人更易看出谁的个性偏执,谁存在认知偏差,谁的情绪糟糕……

  既然可以看出来为何不能主动的去帮助他们,让身边的人活得更幸福呢?

  案例1(本号所有案例均为虚构):某咨询师A看见朋友B因为婚姻问题痛苦不堪,A非常清楚问题的根源在于B总会采用以偏概全的认知模式对待婚姻问题从而引发了糟糕情绪。A本着为朋友好的目的主动与B交流该问题。B对此非常敏感,觉得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找我聊天,那肯定认为是我的问题了。本来就情绪不佳的B与A发生激烈的争吵。A不但没有帮助B解决心理问题,反而失去了朋友,也对自己的咨询技术产生怀疑,最终放弃了心理咨询这个职业。

  案例解析:

  心理咨询是一个修复心灵的过程。但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人们不会轻易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如果某人存在心理问题但不愿意求助,就算再厉害的咨询技能也很难打开他的心扉,一切都枉然。

  所以咨询师主动咨询不但没有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对咨询师本来来说也是极大的伤害。

  例外情况:如遇见不主动求助者,咨询师可以通过心理知识普及,激发其求助欲望,从而将其转化为主动求助者。

  案例2:某32岁妈妈,因亲子关系问题携子前来咨询,想让咨询师纠正孩子的错误问题。咨询师发现该妈妈与孩子都可能存在问题。但此时二人都是非主动的求助者。咨询师该如何处理呢?

  案例解析:

  首先咨询师应向该妈妈阐述心理咨询的方式及流程,然后可以采用建立关系技能尝试与孩子建立咨询关系,如果建立不成应及时结束咨询。

  其次,咨询师可以向该妈妈普及心理学知识,争取将该妈妈转化为主动的求助者。如不能建立咨询关系,也应该及时结束咨询。

  转化非主动的求助者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笔者将增加“心理树”2.4.6序号文章,深度解读:如何通过建立关系技能高效地转化非主动的求助者,

  敬请关注。

  注:学校或军队的咨询师另当别论。

  1.2心理咨询师只解决心理问题

  求助者的哪些问题属于我应该解决的范畴呢?

  这应该是新手咨询师最常问的问题之一。

  心理咨询师应该在心理学范畴解决求助者的问题,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以及心理状态的问题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注:心理咨询师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比如某求助者的感知觉问题(幻听、幻视等)、思维问题(思维奔逸、妄想等),严重的情感障碍、意志力障碍、注意障碍,人格障碍等所有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都不属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畴。

  案例3:求助者,女,27岁,有两个追求者,因不知该选择哪个追求者前来咨询。希望咨询师帮助自己选择。

  案例解析:

  选择哪个男友,属于现实的选择问题,不是心理问题,不属于咨询师的工作范畴。

  如果因为纠结,产生了情绪问题,则属于心理问题。

  此时,咨询师应该帮助来访者调整咨询目标,深化自我认识,调整错误认知,解决其内部冲突,增加心理自由度,提升自信心。从而让其有勇气面对现实问题,并对现实问题作出判断和选择。

  画外音: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普及,心理咨询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在《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重排本)》一书中这样描述:咨询者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确定目标,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特殊的咨询,还可提供有关职业、学业、疾病的康复、心理卫生、婚姻家庭、性问题、宗教和价值观的选择,事业的发展,以及其他一些有关问题的咨询服务。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咨询心理学家活跃在中小学、大学、医院、诊所、康复中心、工矿企业、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各个社区之中。以帮助人们在个人、社会教育、职业等方面达到更有效地发展及取得更大的成就。

  案例3中,心理咨询师除了可以帮助其提升心理发展水平外,也可以给与其一些知识性、经验性的解释和分析。

  例如爱与喜欢的区别,决定时间是否适宜,与两位男生接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么从交往中了解对方等。还可以帮助其整理思路,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也应该扩大咨询范畴。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对求助者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没有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成长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1.3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模式是通过启发引导求助者,提高其心理能力,促进其心理成长,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而不是教育、说教,替来访者解决问题。

  案例4:求助者,女,32岁,未婚,因迟迟无相亲成功产生焦虑前来咨询。该求助者秉承“30多还没嫁人这辈子就毁了”的信念。很明显,该求助者存在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该怎么改变呢?咨询师A:你相亲的时候应该多积极主动点嘛求助者:怎么主动呢?咨询师A:热情一点呗,多多的展示自己。求助者:哦咨询师A:或者你可以去非诚勿扰嘛,锻炼一下自己。求助者:我觉得有些丢人。咨询师A:有什么丢人的,要不然我给你介绍一个,我正好认识一个……巴拉巴拉……求助者:……咨询师B:你说30多岁没结婚就毁了,这明显是错误的认识,错误认知导致你的焦虑情绪。求助者:那应该怎么办呢?咨询师B:你得改变这个不合理的信念。你要想,婚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还有事业呢?你再看那么高的离婚率,就算结婚也不一定幸福。所以你应该多想想好事儿。求助者:哦。咨询师小桃:您认为不结婚,整个人生都会毁掉?求助者:当然了,婚姻太重要了。咨询师小桃:据我所知,您与父母的关系很不错,这个会毁掉吗?求助者:这应该不会,就算我不结婚,我与父母也会很好。咨询师C:可你刚才说,不结婚人生就毁了,现在又说就算不结婚,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很好,前后有些矛盾,能解释下吗?求助者:啊,我可能说的有点绝对,除了父母关系吧。咨询师C:前面您说目前工作还不错。如果你不结婚,工作也会毁了吗?求助者:不会,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咨询师C:可是刚才你说……?求助者:啊,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我太绝对了,其实我的人生不会因为婚否而彻底毁掉?咨询师:你说呢?求助者:明白了。

  案例解析:

  ABC三位咨询师的咨询能力展露无疑。

  心理咨询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绕圈圈,通过启发和引导让求助者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才会有最好的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科学的职业,从事该职业的人应该不断的科学化、正规化、职业化,只靠知识、热情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铁原则,咨询师不例外。

  2.1价值中立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作为心理咨询师咨询师不能用自我的价值观去改造求助者(价值观灌输=洗脑)。不应该对求助者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做出倾向性的评价,更不能批评指责(价值观凌驾)。

  案例5:求助者,男,因出轨后自责但无法放手产生焦虑前来咨询。某咨询师因自己曾遭遇背叛事件而痛恨出轨行为。于是,该咨询师不顾求助者的心理健康而对其横加指责,俨然成为受害者的代言人而丢失了咨询师的身份。

  案例解析:

  此时咨询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该来访者行为(不是接受),保持价值中立,抛开价值观问题抽丝剥茧找到来访者的内心冲突的实质,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看到此处,新手咨询师通常会有两个疑惑:

  1、他因为婚外情痛苦,我斥责他,让他结束婚外情,这不即帮助他解决了心理问题也维护了社会道德吗?为什么不可以?

  答:一个人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并非是表面的问题所致,解决他的现实问题不等于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2、如果不教育他,还帮他缓解痛苦,他与第三者逍遥自在,我岂不是在助纣为虐,害了他妻子?

  答:害他妻子的人是他不是你,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提升求助者心理能力,只要求助者解除了心理冲突,不再痛苦,怎么选择人生是他的自由。当然,价值中立也不是绝对的,涉及到大是大非问题时,咨询师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例如求助者有杀人想法时,千万不能对其说,杀不杀人是你自己的事,我不能帮你做决定。

  2.2保密及保密例外原则

  我们知道,被暴露隐私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尤其是对心理能力较低的求助者来说,被暴露隐私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身心伤害。

  所以,心理咨询师应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案例6:咨询师在咨询中发现14岁的女求助者有恋爱行为,于是将该情况告知了求助者家长。家长得知后不但严厉批评女生还找到其班主任和对方男同学,弄得人尽皆知。求助者受到了严重的身心伤害,痛苦不堪,最后自杀身亡。咨询师不但遭受伦理投诉,被永久除名,而且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和自我良心谴责,一生难安。

  案例分析:

  关于求助者的所有信息都应该被保密(案例报告及教学分享应该遵照伦理守则的要求隐去求助者的相关信息),除非发生保密例外的情况。

  我们总结了三种保密例外的情况:

  1、求助者的行为即将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时;

  2、未成年人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受到性侵犯或虐待时;

  3、司法机关出于工作需要要求咨询师进行披露时。

  保密例外原则并不绝对,执行保密例外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求助者的生命安全及心理健康,不能因为执行保密例外而加重对求助者的身心伤害。

  案例7:求助者,女,16岁,因考前焦虑前来咨询,无意中透漏自己曾在两年前遭遇某老师的猥亵。讨论:作为咨询师的你是否应该执行保密例外原则呢?

  2.3避免双重关系原则

  据统计,一半以上关于咨询师的伦理投诉都与双重关系有关。双重关系不但会破坏咨询效果,还会威胁咨询师的职业生涯。

  案例8:某咨询师给表妹丈夫做咨询,发现其有出轨行为。咨询师痛恨其背叛表妹,因此破坏了咨询关系;同时咨询师也纠结是否应该告知表妹而痛苦不堪。

  案例9:某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喜欢上患有抑郁症的求助者并与求助者建立情侣关系。求助者不明真相,以为这样更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谁知在建立双重关系之后,咨询师的心被感情蒙蔽,失去了对求助者状态的正确判断,无法再对其进行有效帮助。最后求助者不但没能得到有效帮助而且还因为恋爱问题带来新的痛苦,绝望自杀。该心理咨询师被伦理委员会除名并背负法律责任,从此痛苦不堪!

  遵循避免建立双重关系原则非常重要,不仅仅体现在大是大非上,还应该注意细节,一起吃饭、玩耍,利用对方牟利等都该被禁止。

  但这并非绝对,在紧急情况(特定地点、特别人物、特殊事件)下,咨询师可以逾越界限给予求助者超越咨访关系的帮助。

  但在咨询结束后应及时解释,避免双重关系的持续,回到单纯的咨访关系中。

  2.4自我保护原则

  心理咨询类似营救,求助者在旋窝里,而咨询师必须走进漩涡里。

  以求助者的频率与其共鸣,修复其心理防线,提升其心理能力,最终一起走出旋窝。

  这个过程咨询师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别无其他。

  所以咨询师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时刻遵循自我保护原则,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①咨询时,咨询室的门应该关闭但不应该锁死,必要时应该安装紧急警报装置;

  ②咨询师应将咨询工作与生活分开,对来访者保密自己的家庭地址及电话;

  ③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避免情绪被影响;

  ④建立紧急情况应对机制,出现紧急情况应严格按照机制处理,避免遭遇伦理或法律危机。

  画外音:以前的咨询服务更多的是由兼职咨询师提供,但随着社会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咨询师投入到全职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去。

  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断的有个人执业的咨询师投入到网络咨询当中。

  而面向社会的全职咨询师是要考虑盈利问题的,不可能完全屏蔽私人联系方式。

  在此建议,大家可以选择采用双号码(电话、微信、QQ)的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自我保护屏障。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心理咨询师: 三级[M]. 民族出版社,2005.

  [2]乐国安. 咨询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重排本[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