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pptVIP

  一、作者介绍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 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世人称其“活国手”。 二、整体感知 此文是费伯雄游览黄山时有所感而创作,描写了黄山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以春申君的故事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黄山的访问和思索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观,将自己的思考哲学化,进而升华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内容解析 1.内容解析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1)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了黄山的风景,主要描写了黄山的命名缘由和各种不同景象,进而访问春申君的故居的讲述。 “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写出了黄山名字的由来。 “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写出了黄山的特产,民居状况,春夏的景色,冬天的雪景,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写出了访问的状况和结果,却一无所得。 (2)第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通过作者对黄山名字由来的探索,进而访问春申君的故居的讲述,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而后文的黄山之歌更表达出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大自然的永存和人生短暂的感叹。 作者还通过对黄山的访问和思索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观,将自己的思考哲学化,进而升华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2.译文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世人所说的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春申君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费氏几十年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征经验,平素治学颇多心得,乃着手著书立说。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   综观费氏医学思想,以“醇正”、“缓和”为特色。其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由搏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清史稿》有传,评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其子孙继承家学,以医名世。孟氏费氏作为著名医学世家和学术流派蜚声进代医坛。 四、思维拓展 二、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内容解析 1. 独立体谈感受。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概括内容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