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4【学习分享】我们一起同行——做新时代好教师

  

  3月27日下午开班仪式结束后,迎来本次省名师培训班的第一场讲座,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安娜老师以一线教师的工作经历,开启了《我们一起同行--做新时代好教师》的师德专题讲座。刘老师从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三方面展开分享。

  1.师德师风建设背景: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德:在心为德。怎么入心?

  行:施之为行。怎么践行?

  2.传统的角度看:

  孔子“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荀子视“道德之威”为“国威”之一。

  专业的角度看: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的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

  3.三个文件:

  第一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敬业奉献 本质要求

  热爱学生 师德灵魂

  教书育人 教育本质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 发展动力

  第二个: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

  坚定政治方向

  自觉爱国守法

  传播优秀文化

  潜心教书育人

  关心爱护学生

  加强安全防范

  坚持言行雅正

  秉持公正诚信

  坚守廉洁自律

  规范从教行为

  第三个: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19)

  “三个突出”:

  突出课堂育德、突出典型树德、突出规则立德

  总体要求: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4.突出课堂育德,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重教书轻育人倾向。

  “四个强化”:

  强化地位提升、强化权利保护、

  强化教师教育、强化各方联动。

  教育惩戒,不是非人道、反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而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

  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2021.3.1)

  第八条 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以下教育惩戒:

  (一)点名批评;

  (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

  (三)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

  (四)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

  (五) 课后教导;

  (六)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教师对学生实施前款措施后,可以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家长。

  第十条 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的,学校可以实施以下教育惩戒,并应当事先告知家长:

  (一)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或者停学,要求家长在家进行教育、管教;

  (二)由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予以训诫;

  (三)安排专门的课程或者教育场所,由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行为干预。

  对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经多次教育惩戒仍不改正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或者留校察看的纪律处分。对高中阶段学生,还可以给予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

  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配合家长、有关部门将其转入专门学校教育矫治。

  6.三个标准:

  底线:靠他律(外强制)来制约的

  基准:靠自律(内强制)来制约的

  希望和信仰是无法用物质替代的

  7.师德底线:师德最低层次的要求

  教师不能逾越而触犯的师德规则,它是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最低要求,它直指教师的外显行为特征,通常用否定式语言表述,属于“禁行性”的道德规范。

  如在师德规范中,要求教师“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等等。

  师德底线绝大多数教师是能够做到的。

  8.师德高标:师德最高层次要求

  教师职业伦理的最高要求和最理想的境界,是师德教育的总方向。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献给孩子”以及危机时刻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的老师们,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献身教育的师德境界。

  不是处于其他师德层次的每个教师都能理解的,更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践行的,它是“倡导性”“先进性”的高标师德。

  9.新修订的师德规范,把着力点放在了“普适性”的基准师德上。避免“不理解”“够不着”而放弃追求师德的现象。

  三、怎么做?

  可能不知道怎么做,也可能知道但做不了。

  再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爱国家)

  敬业奉献 本质要求 (爱工作)

  热爱学生 师德灵魂

  教书育人 教育本质 (爱学生)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 发展动力 (爱自己)

  1.敬业奉献

  关于“敬业”:

  ·你让认为是先有“敬”的态度,还是先有“业”的认知?

  ·什么样的“业”会值得你“敬”?

  ·教师是职业?还是事业?

  关于“奉献”:

  ·“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

  ·“献”,原意为“献祭”。

  ·奉献即 “恭敬地交付,呈献,不求回报”。

  2.无私奉献

  职业?事业?奉献?献得?

  安娜老师以她个人的从教经历、以及与学生在一起的生活点滴,给我们呈现充满爱与能量的优秀教师,她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所以才会收获来自孩子们那么多的惊喜。

  正如她所言:当你把教育当作事业,就像你深爱一个人。只会想着爱,不会衡量利益、计较付出。教书如同恋爱,给我无限美好和无穷获得。教育并非是挖空、索取式的“奉献”,教育是会回应的生命艺术。付出的,总会得到。

  3.热爱学生

  关于“热爱”

  热爱:形容爱的程度很深。对学生该如何深爱?

  爱在细微处: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当然,我不是说生命无可指望,不是说生不如死才是对生命的正常感受。

  生命就如同阿拉丁神灯,它具有无穷的魔力,但是,如果魔鬼控制它,就会有毁灭的力量;天使控制它,就会有温暖的笑容。所以,生命可以是场噩梦,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在死亡中醒来;生命也可以是场美梦,让人无比渴望地想长醉不醒。

  这个从高空坠落的女孩子,来不及倾听耳边最后的风声,来不及留恋指尖最后的花香。她扔掉了手里的阿拉丁神灯,任自己没有任何重量地坠落。

  读写障碍

  发生率:多数西方国家:5-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4年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陆读写障碍的疑似发生率高达11%左右,约有1000多万小学生受到读写障碍的困扰。然而,公众对读写障碍的认知度还不到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地区。

  判断“读写困难”的十二条标准:

  1、阅读吃力,读错字;

  2、阅读后不理解内容;

  3、朗读不流畅,跳字、跳行;

  4、逃避书写,书写困难,字体不工整,容易写错字;

  5、抄写时间长,需要看一笔写一笔;

  6、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7、听课效率低,多动;

  8、缺乏运动细胞,平衡感不好;

  9、握笔姿势不良,系鞋带和使用筷子动作笨拙;

  10、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内向害羞或者性格急躁;

  11、自信心低落,容易放弃;

  12、聪明,但是无法用于学习。

  感统失调

  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 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 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 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不会晕。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3、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门墙。

  4、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了另一边。

  5、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时仍显得笨重。

  6、俯卧地板和床上时头、颈、胸无法抬高。

  7、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扯,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9、喜欢惹人,捣蛋,恶作剧。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喜欢背诵广告语言。

  11、表面左撇子,其实左右手都用,而且无固定使用哪支手。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对陌生地方的电梯或楼梯不敢坐或动作缓慢。

  13、经常弄乱东西,不喜欢整理自己的环境。

  热爱学生,教师是蜡烛,还是火种?

  爱,不是盲目的热烈和忠贞,更要有方向。教育里的爱,是双向的点燃,不是单方消耗式的照亮。热爱,方可抵挡岁月漫长。

  4.教书育人

  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会觉得教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玩的过程。而不会被教书折磨得狼狈不堪。在玩还是被玩,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