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维权】未成年人伤人伤己案件频发引人深思—— 乖戾易怒的孩子,是怎样“造就”
核心提示
? 因早读时间旷课被老师发现,劝回教室早读将其惹怒,琼海少年小武拔刀将老师捅伤;? 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海口少年小威叫来社会青年群殴自己的同学;? 因嫌母亲管教过于严格,花季少女盈盈拔刀捅了母亲11刀; …… 近年来,未成年人伤人伤己的案件频发,引起各方关注。然而,我们在关注案件发生缘由和经过的同时,似乎还有更多背后的问题值得思考: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早已衣食无忧、甚至被百般宠爱的孩子们为何愤怒?一场场因情绪失控而酿成的悲剧,究竟谁之过?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老师劝学生早读? 学生却刀捅老师? 家长认为:学校应该严管刀具 校长辩解:刚上过安全教育课 捅人事件发生于海南省琼海市,当事人小武今年13岁,是琼海华侨中学一名初一新生,捅伤的是他的任课女老师。 据琼海华侨中学校长韩众事后这样描述:9月6日上午7时10分许,本该是坐在教室里早读的小武,却无所事事地在教室阳台上看风景。一位朱姓女教师看到后,便上前询问,并叫他回到教室早读,不料这一举动惹恼了小武,他直接掏出一把刀子,向老师的腹部捅去。 对小武的这一举动,许多目击的同学和事后听说的家长们都“惊呆了”。一位家长心有余悸地说:“学生能携带刀子到学校,还敢捅伤女老师,实在是太可怕了。如果和同学发生矛盾,也有可能拿刀捅向同学的。” 这位家长认为,学校应该严格管理,杜绝学生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 然而,校长韩众却在事后追究责任时这样辩解:“学校前天刚上过安全教育课,没想到还有学生带刀子进学校。他有可能是放在书包里,也可能夹在课本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搜身吧!”
? 未成年人犯罪? 数量急剧增长? 一个眼神不对也能大打出手,心理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10月11日,记者在海口就小武伤人的案件采访了曾多年主管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的李启雄,不料,对方对此案件毫不讶异。李启雄说,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南岛,还有很多比这案件性质更恶劣的未成年人伤人案例,例如,不久前,三亚一名8岁的孩子,由于结交了社会青年,受不良风气影响,竟举刀杀人;还有一位13岁的花季少女盈盈,其母亲长期溺爱,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唯独在学习和交友方面,对女儿管制严格,导致盈盈长期心理扭曲,最后拔刀捅向母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但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会出现种种危机。”李启雄说,在当今社会,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加上面临复杂的社会成长环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也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 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而心理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人格发展不健全、不完善,具有容易产生暴力冲动、易怒等心理特征,并导致犯罪。”海南省心理协会秘书长刘波表示,有些未成年人事件行为的发生往往是一时兴起,完全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为了一件小事,甚至一个念头,就可以去杀人,全然不计后果。例如几年前发生过一起这样的案例:14岁的初中生小马在观看警匪片时,突然萌生出亲自作案考验公安机关破案能力的念头,于是他以借打电话为由进入邻居张某的家中,并模仿电视片中的情节,将张某杀死。“多么荒唐的杀人犯!”刘波说。
刘波表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往往早熟,但在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有的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有时与人一语不合、甚至一个眼神不对就大打出手,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容易违法犯罪。
? 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大多都有失败的家庭教育背景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亲情冷漠、经常吵闹、亲人粗暴、纷争不断的环境中,攻击性行为就会明显增加 不过,在研究众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了一些共同的规律:“问题少年”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例如其监护人过度溺爱,或疏于沟通、管教孩子,致其养成不良习气或产生心理扭曲。 盈盈伤母便是一起典型的案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盈盈的母亲在生活上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儿,从日常的穿衣起居,到代女儿听课、记笔记等,甚至在被女儿捅了11刀被送往医院后,醒来的第一句话还是:“盈盈她好吗?有没有穿鞋?那天把我送到医院时她好像赤着脚……她的眼镜不知戴了没有,她用的是隐形镜片,一定要用专门的药水,如果不用会伤害眼睛的。”她还问办案的民警,女儿的罪能不能得到最轻的处理。其溺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盈盈被送到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她在回忆案件时这样描述了自己当年的处境:“父母不许我交朋友,不许我花零用钱,不许我谈论外面精彩的世界,我觉得我的每一根头发都被他们管了起来!但父母又对我生活上的关爱无微不至,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压抑着真实的自我,对他们的管教装出一副乖巧听话、唯唯诺诺的样子,可是,我心中的压抑始终无法排遣。” “这是很多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社会性问题,一些家长在生活上尽其所能地放纵、娇惯、溺爱自己的儿女,但同时在学习或工作上又对其极其严厉,近乎苛刻,不近人情。这一方面让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忍受严厉的限制和管束而产生逆反心理。”刘波分析。 还有一名15岁的少年小衫,成长于单亲家庭,父亲成天忙碌,平时疏于管教女儿,当发现女儿犯错时就严厉而“蛮横”地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小衫极度反感,一旦和父亲吵架就跑出去,结交朋友,不愿回家。2014年5月的一天,她在海口水吧和一群朋友喝茶聊天,碰巧遇到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小静,于是小衫趁机报复,集结朋友殴打小静,并拍摄不雅照片作为威胁。直到被送往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小衫才后悔莫及。 “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大多都有失败的家庭教育背景。”李启雄介绍,2009年至2013年间,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接收的约1300名学员,“这些学员家庭大多数都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很少,疏于管教,或由于文化层次较低等原因而无能力管教,致孩子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后误入歧途,终身后悔。” 有案例表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亲和力强、充满爱心、家庭和睦的环境里,产生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偏低;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亲情冷漠、经常吵闹、亲人粗暴、纷争不断的环境中,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明显增加,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违法犯罪。? 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 成了走过场年年都讲同样故事? 很多学校没设置心理辅导室,有的建设也不达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
当然,当未成年人产生心理困惑,或出现行为偏差的势头时,除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矫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亦不容忽视。在少年小武的案例中,校长韩众“前天刚上过安全教育课,没想到还有学生带刀子进学校”的一番辩解十分耐人寻味。
资深研究者传中认为,当下我省不少中小学校,不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少专业教师配备,安全法制教育同样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就是走走过场,年年讲同样的故事,大家都会背了,没有什么创新,其效果可想而知”。
据介绍,在上海等教育发达先进的地区,校园法制安全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工程,不仅有专业的教师,还有专门提供给青少年体验、参观、学习的法制教育基地,法制教育课堂丰富多样、鼓励创新。而在我省,目前这项工作在很多学校还流于形式,学校聘请的“法制副校长”一般都是校外人员兼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规范的考评机制等,影响其真正发挥效益。
而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记者也在海口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国家教育部今年刚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目前,海口至少半数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有的建设也不达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
而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记者也在海口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国家教育部今年刚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目前,海口至少半数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有的建设也不达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很少。
海南华侨中学、琼山中学、滨海九小等是少数几个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教师的学校。但在采访中,来自海南侨中的一位白同学告诉记者,虽然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室,还有学生心理社团,但是高中三年,并没有上过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由于专职心理教师较少,很多同学都没跟心理健康教师有过交流,一般都是在高三阶段,集体接受考前心理辅导。
记者随机采访其他中小学生及家长时,半数以上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学校没有上过心理课,也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跟学生和家长们交流,更没有听说过学校还有心理辅导室。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主要原因是部分市县以及学校尚未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配备心理教师的必要性,没有认识到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性。”对此,滨海九小副校长吴清锴表示,为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滨海九小还计划拿出两间教室作为心理咨询室,并配备5位心理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计划每周设立一堂心理健康辅导课等。
但尽管如此,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职教师的配备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数据表明,我省目前有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近3000所,在校生有150余万人,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却仅有100余名,专职心理教师严重不足。? 产生问题少年的怪圈? 快来看看你的孩子在不在这里 一些辍学学生流入社会后成了问题少年,拉在校同学下水,不良少年拉准不良少年,准不良少年成了不良少年,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助长未成年人不良习气养成的重要原因。大量案例表明,许多问题少年的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抢劫、早恋、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无不与影视、网络、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有关。 “如今大街小巷遍布的歌舞厅、酒吧、电子游戏厅、网吧、发廊、私家旅馆等游戏娱乐场所藏污纳垢,许多未成年人由于处于特殊时期,情绪波动大,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差,很容易成被动受害者。”李启雄介绍,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曾对110名问题少年做过问卷调查,其中95%的人进过歌舞厅,91%的人进过酒吧,50%的男生有过性行为,41%的女生有过性行为,其中2名女生有怀孕堕胎史。 在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一位女学员还曾这样对其他人说:“我谈了十几个男朋友,都是我甩他们,就像那些女明星,多神气!” “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带来信息传播加速,海量的信息充斥未成年人的生活,其中夹杂的不健康信息,严重腐化了一些人的思想,堕落、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致其迷失心性,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传中提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动漫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在打打杀杀的游戏中动辄取人性命,耳濡目染对生命认识产生偏差,甚至漠视,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觉得,如果厌恶谁就砍一刀没什么大不了的,最终酿成犯罪。 琼山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李然介绍,部分学校管理松散,致其学生辍学流入社会后成了问题少年,受朋友圈影响,首当其冲被拉下水的就是在校的同学,同学拉同学,不良少年拉准不良少年,准不良少年成了不良少年,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有统计显示,近70%的问题少年都出自这样的怪圈。 还有一些低收入的社会底层家庭,有父母经常当着子女的面谈论对社会不公的抱怨和不满,引起未成年人对社会、环境、学校、甚至他人产生仇视,有类似经历的孩子们经过交流后引起共鸣,进而引发心理扭曲,产生社会伤害行为。? 如何减少悲剧? ? 专家建议:抓好家庭、学校、社会多个环节的管控和教育 那么,究竟该如何使未成年人平稳地渡过叛逆期健康成长呢?对此,传中认为,有效地预防、干预和矫正各种心理障碍,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各类违法乱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当然,这需要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把好家庭教育第一关。 传中提到,著名国学《三字经》中这样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其中体现了两点:未成年人本质上是善良、纯洁的;而你只是养他,却不教导他,那就是监护人的责任过错;如果教了却没有教好,那就是教育者的懒惰。 “美满幸福的家庭可以给未成年人带来安全感,会减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所以家庭要把好关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传中表示,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放纵,也不能过于严厉,更不能使用家庭暴力。 吴清锴认为学校教育方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师生关系融洽,也十分关键。目前,在校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但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偏爱学习成绩好,听话懂事的学生,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容易被“边缘化”,甚至受到歧视。对此,传中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相处,既是师生,又是值得信赖的朋友,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可以主动帮忙辅导功课,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先试图和他们成为朋友,再进一步教育引导。 此外,李启雄认为,政府应从政策和法律层面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干预,例如完善普通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严格规范其监护人的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监管和引导等。? 产生问题少年的怪圈? 快来看看你的孩子在不在这里 一些辍学学生流入社会后成了问题少年,拉在校同学下水,不良少年拉准不良少年,准不良少年成了不良少年,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助长未成年人不良习气养成的重要原因。大量案例表明,许多问题少年的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抢劫、早恋、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无不与影视、网络、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有关。 “如今大街小巷遍布的歌舞厅、酒吧、电子游戏厅、网吧、发廊、私家旅馆等游戏娱乐场所藏污纳垢,许多未成年人由于处于特殊时期,情绪波动大,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差,很容易成被动受害者。”李启雄介绍,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曾对110名问题少年做过问卷调查,其中95%的人进过歌舞厅,91%的人进过酒吧,50%的男生有过性行为,41%的女生有过性行为,其中2名女生有怀孕堕胎史。 在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一位女学员还曾这样对其他人说:“我谈了十几个男朋友,都是我甩他们,就像那些女明星,多神气!” “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带来信息传播加速,海量的信息充斥未成年人的生活,其中夹杂的不健康信息,严重腐化了一些人的思想,堕落、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致其迷失心性,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传中提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动漫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在打打杀杀的游戏中动辄取人性命,耳濡目染对生命认识产生偏差,甚至漠视,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觉得,如果厌恶谁就砍一刀没什么大不了的,最终酿成犯罪。 琼山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李然介绍,部分学校管理松散,致其学生辍学流入社会后成了问题少年,受朋友圈影响,首当其冲被拉下水的就是在校的同学,同学拉同学,不良少年拉准不良少年,准不良少年成了不良少年,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有统计显示,近70%的问题少年都出自这样的怪圈。 还有一些低收入的社会底层家庭,有父母经常当着子女的面谈论对社会不公的抱怨和不满,引起未成年人对社会、环境、学校、甚至他人产生仇视,有类似经历的孩子们经过交流后引起共鸣,进而引发心理扭曲,产生社会伤害行为。 ■他山之石 上海长宁区 ◎关键词:成长需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贴近未成年人成长需求,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育主线,贯穿到各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拓展未成年人参与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持续深化校外阵地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努力实现“三位一体”。 英国 ◎关键词:教育家长 在英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父母是要受到重罚的或者提起公诉。通常一个未成年人案子,法庭会评估其严重性和涉案未成年人生活背景,然后根据结论对孩子父母做出处罚,例如上教育课、社工合作,与子女签订严格管教协议。如果情节特别严重,法院会签发教养令,勒令涉案少年父母必须禁止的行为,甚至面临罚款和公诉。 日本 ◎关键词:跟踪矫正 作为邻国的日本,历来有重视青少年教育的传统,日本对少年犯的矫治基本有两个过程。 第一,经家庭裁判所判决后送入矫治机构。包括刑务所、少年刑务所、拘留所等。 第二,当青少年刑满释放后,是不能直接回归社会,要进行包括心理评估测试,跟踪调查矫正,要最大程度上确保这个孩子不会再违法犯罪。这更像是一个“更生保护”的过程,对未成年人犯进行指导、援助,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现代社会接轨。 (注:文中未成年人姓名皆为化名)
——素材来自海南日报
李佳飞 冯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