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伤害大脑?也许不是这么简单
短视频,现在泛指时长低于10分钟,内容多样,伴有节奏动感、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短视频的形式能够快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让人不自觉沉浸其中,不知不觉便刷了一个又一个视频。
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已达到1408.3亿元,而这庞大的数据背后,是大量积累的用户投入时间。短视频的流行,给人们创造了一个能够迅速获得快感、娱乐的世界,但同时,也许它们也在慢慢“侵蚀”你的大脑和心理。
短视频之类所带来的“奶头乐”,很容易让人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其实娱乐性产品的目的无非是尽可能让用户使用的时间拉长,再拉长一点。他们会根据大数据和大众需求,设计出一环扣一环的产品,让人们在屏幕后“乐不思蜀”,这就需要不断地用多样的内容刺激人的神经,快速带动人们的情绪。

短视频的内容多样,你不能说它说的都是无用的东西,恰恰相反,短视频的形式能够更广的传播咨询和信息,这也让现代社会的资讯传播速度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但缺点在于,人们习惯了快速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在读了很多信息后,最后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因为我们沉湎于大量丰富的资讯中,却无法做到静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深入思考,沉淀下来。我们沉迷于信息轰炸带来的乐趣和快感,以及渐渐无法做到延迟满足,而是更渴望即时的满足反馈。
当人们被各种信息轰炸,处理大量视觉听觉感官的刺激,但这之中,我们大脑的记忆、思考等能力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注意力也被碎片化的信息分割。在新鲜的刺激感退去后,这一块块的碎片化信息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成长和深度思考,只会让我们更想沉浸其中。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提到:童年的诞生,并不是生物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赋予了未成年人纯真和懵懂的特质。然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童年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孩子们接触的复杂事物越来越多,认知其实远超原本定义的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影像媒介和系统阅读的不同,虽然孩子接受的信息更多,但理解能力和智识却被“训练”得退化了,这些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成为“童稚化的成人”。
很多时候我们担忧沉迷游戏,沉迷网络,担心“网瘾”毁了孩子的一生,但却没有发现,在静悄悄之间,也许我们自己反而被短视频所困,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完成该完成的事,阅读能力逐渐下降。有研究数据表明,经常玩手机,习惯于玩手机的人群在抑郁、焦虑、失眠程度和冲动方面的得分要明显更高。另一方面,也有调查显示,在社交媒体上负面的讯息和内容,更容易吸引用户在相应软件上花更多时间。

社会学家芭芭拉将快乐分为“消耗型的快乐和补充型的快乐”,如果说“即时快乐”是一种身体放松,那么“延时满足”就是一次精神充电。其实,短视频的软件无非是一件工具,但如何使用这样的工具,就取决于我们自身了。
==========================
懂催眠的心理咨询师 赵楀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