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普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再升级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面对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甚至被泄露的情况,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也是一个重点问题。

  No.1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

  未成年人保护成亮点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了1.83亿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

  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也更加明显。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在2020年达到了92.1%。

  互联网已经广泛走进未成年人的生活,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11月1日,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一大亮点,便是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被列为敏感个人信息。

  No.2

  对敏感个人信息,

  要有更严格的保护标准

  《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苑宁宁表示,这意味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所有个人信息,都作为敏感信息进行了升级保护。

  一方面,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知情同意能力相对不成熟,对个人信息被收集、利用很难作出完全理性的判断和同意。另一方面,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能力和认识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法特别设置,特别保护。

  No.3

  强化监护人的保护地位

  《信息保护法》第三十一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

  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友军表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对于个人信息处理的可能后果无法作出非常理性的判断,因此,需要引入其监护人的同意,以保护这些未成年人。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起,为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筑起多重护盾。专家表示,未来应当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或者行业准则,扩大保护范围,细化保护规则,进一步强化保护,让未成年人信息保护工作,做到标准更高、力度更强。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二条: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求信息处理者更正、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更正、删除,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三条: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素材来源:人民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福田未保在线

  

  

  

  长按二维码

  关注

  乐清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