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栏 | 张婷:为什么说小王子和贾宝玉堪称知己?

  木心在《琼美卡随想录》中说:“李商隐活在十九世纪,他一定精通法文,常在马拉美家谈到夜深人静,喝棕榈酒。”

  我想,小王子如果从B612星球降落在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中,与贾宝玉相识,他们一定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因为他们二人有太多相似之处。

  比如那在外人看来痴傻疯癫的话语系统;和大人世界格格不入的童年视角;对美的事物与人及其敏锐的捕捉能力;对“无用”方为“大用”的清醒认识;遍历繁华世事依旧不变的赤子情怀;还有小王子与玫瑰花,贾宝玉与黛玉之间建立的生死不渝的“驯养关系”等等。

  除此之外,还因为他们都有着宝贵的同理心。

  何为“同理心”?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一种共鸣、可怜的情感。同理心则不同,它是一种一将心比心的体谅,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是一种比同情心更深层、更稳定的力量。

  当小王子第一次在地球上看见五千朵一模一样的玫瑰花时,他感到十分伤心,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很富有,因为他拥有整个宇宙独一无二的花朵,可事实证明他拥有的不过是一朵普通的玫瑰。然而,他随即并没有满腔怒火地去责备玫瑰撒谎,而是担心玫瑰的反应:“要是让她看到了……她一定会非常生气……她会拼命咳嗽,她还会假装死去,免得让人耻笑。我呢,还得假装去照料她,否则她为了让我感到羞愧,说不定真的会让自己死去……”周保松在《小王子的领悟》一书中评价:“面对那么大的认同危机,小王子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玫瑰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处境。这种没有理性计算的及时反应,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情实感。”可以想象,小王子如果回到了B612星球,他绝不会把事实告诉玫瑰,因为他不忍心伤害玫瑰那脆弱的自尊心,这份体谅与尊重让小王子拥有了高贵的生命底色。

  贾宝玉的同理心在《红楼梦》中更是多有体现。宝玉挨打后,黛玉来看宝玉,宝玉虽然疼痛难忍,但见到黛玉的的第一反应却是担心她中暑,又用“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的话语来劝慰她。

  对待旁人,宝玉同样如此,在第三十回,宝玉看见一个单薄的女孩子在蔷薇花下用簪子痴痴地画一个“蔷”字,恨不得替她分担心理的熬煎,一阵雨来,宝玉的第一反应是女孩儿单薄的身子经不住这骤雨一激,全然忘记自己身上已湿,浑身冰凉。跑回怡红院去后,心理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第三十五回玉钏儿不慎将汤泼到宝玉手上,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哪里了?疼不疼?”叹香菱身世,为彩云瞒赃,就连画上的美人宝玉也怕她寂寞,要去“望慰”一番。

  没有贵族公子居的盛气凌人,没有满腹牢骚的抱怨,没有幸灾乐祸的嘲讽,没有对他人苦难的无动于衷,有的是感同身受、同命相连的真诚关怀与体贴,有的是愿消解他人之愁,理解他人之苦,分担他人之痛的菩萨心肠:宝玉身上散发着佛性之光。

  反观现实,我们发现,现代社会面临着同理心赤字的问题。

  《因飞机延误,机场女地勤遭乘客频繁掌掴》《熊孩子将孕妇从手扶电梯推下,导致流产,妈妈淡定的说孩子不懂事》《巴黎圣母院大火,有人却拍手叫好》等新闻屡见报端。缺乏同理心,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将会断裂,人将变得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则自我开脱、推卸责任,面对他人苦难则漠不关心,得他人恩惠则认为理所当然,得理则不饶人,得权则滥用,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这一切导致的是整个社会戾气弥漫。

  同理心关乎道德感。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曾写道:“想象在人性的最核心处,除了我们的自我之外,还有另一个人存在,那就是同理心的本质,同时也是道德的开端。”有同理心的人具有很强的“他人意识”,能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解他人之所困,在理解、关怀他人的同时成就自我,可以说,同理心是塑造整个社会的道德感与伦理观的一把利器。

  外卖点餐时,有人留言:“送餐小哥:我没那么着急吃饭,送餐路上请安全第一。如果超时可提前按已送达,或与我联系。辛苦了,谢谢你…”一句温暖的话语让遵循“我出钱,你出力”的商业逻辑的一桩买卖变得充满人情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年毕业典礼上的,叶敬忠院长呼吁“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弱化的是精英们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对抗的是残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面对外界“地狱中学”的质疑与嘲讽,白岩松说:“无论如何我做不出任何嘲讽毛坦厂中学的事情。……想起毛坦厂真的让人掉眼泪。上万人守着大客车,送孩子出发去参加高考。在这样一个人浪当中寄托的是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梦想……”相比对他人生活方式指指戳戳,肆意评价的冲动,这种“掉眼泪”的冲动何其珍贵!它打破的是阶层固化的社会里冷漠的壁垒,化解的是自私狭隘的极端利己主义,呼唤的是对普通生命更加人性化的关切,这种关切不是为了自我标榜和粉饰,而是为弱者发声,为正义代言,为良知呐喊。

  为什么说小王子和贾宝玉堪称知己?因为他们都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灵能力。这种能力将帮助我们勇敢地摘下情感的面具,发现内心隐藏的良善,能让我们从英国诗人艾略特笔下“塞满稻草的空心人”走向实心人,走向作为人的丰富与完整。

  

  教师简介

  

  张婷,女,33岁,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西省上饶中学。已在《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省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参编《古文观止注译》《国学高考必备》《轻松高考文言文阅读卷》等教辅资料。曾获2018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主持省级重点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2项。指导二十余位学生在“叶圣陶”杯、“语文报”杯、“中华杯”等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奖项。

  本期责编:彭新颖

  执行主编:谢发茹

  栏目负责:李萍

  投稿邮箱:546473711@qq.com

  

  点击“在看”,要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