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丽艳 ▏从《金瓶梅》两个丧葬仪式描写中看西门庆的“朋友圈”

  原标题:房丽艳 ▏从《金瓶梅》两个丧葬仪式描写中看西门庆的“朋友圈”

  金瓶梅》描写了一幅晚明社会的图画。

  西门庆起初只是一个开生药铺的商人,涉及的是中下层社会生活,反映市井百态。随着财富的积累,逐渐在县里承揽一些事情,从中得到重钱。

  他了解官员习性和官场作风,做了县里的正千户,蔡京的干儿子,描写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上层社会,反映了官场生活,所以说《金瓶梅》描写的人物上至

  皇帝、宰相,下至妓女、无业游民均有涉及。

  因此,苏曼殊说:“盖此书是描写下等妇人社会之书也。试观书中之人物,一启口,则下等妇人之言论也;一举足,则下等妇人之行动也。虽装束模仿上流,

  其下等如故也;供给拟于贵族,其下等如故也。”[1]

  虽说西门庆是正千户,极力粉饰高贵,但世俗气依然存在。

  从史学研究成果看,吕振羽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明代中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萌牙理论,50年代则围绕资本主义萌芽的展开讨论,80年代对这一话题进行更为深

  入的研究,近年来的史学诸多研究成果否定资本主义萌芽说,但是无论怎样定性明代中后期的历史,明代中后期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经济上,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趋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商人地位明显提高。

  政治上,明代中晚期的几个皇帝,都是荒淫无耻,朝政腐败。哲学上,由朱元璋时期推崇儒学,注重教化,强化思想专制,大力倡导儒学,社会生活各方面

  都遵从于封建礼法,人们的行为具有伦理性和等级性。

  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很快被人们认可,很大程度上撼动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

  《金瓶梅》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在生活的各各方面都存在着信仰的危机,甚至也存在于宗教中。

  小说形象而真实地记录了晚明社会中人们道德的沦丧,行为的随性,金钱的至上。 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注重物欲享受。

  这些价值观是对尊卑秩序、人生礼仪、贞节观念等传统的伦理纲常、价值观念的颠覆。

  针对社会现实情况,作者有更深入的思考,表现在小说中:

  一方面肯定人的本性,对各种礼制进行了无情的揶揄,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担忧,即没有节制的人欲,导致社会行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弊病,

  人变得无情和冷漠,连最基本、最底线的道德也丧失殆尽,社会是可怕的。

  而这些情况不是个案,而是社会普遍的现象。如张瀚“今两都,若神京侈靡极矣,金陵值太祖更始,犹有俭朴之遗。

  至于诸省会,余所历览,率质陋无华…吾杭终有宋余风,迨今奢靡日甚。

  “东坡谓:‘其民好死不知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至今不衰’夫古称吴歌,所从来久远。

  至今游惰之人,乐为优俳,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招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

  城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踰制犯禁,不知忌也。”[2]

  分别从人们的服饰、成人礼、歌舞、好佛事、丧礼都和明代前期不同,羞俭朴、尚靡丽的社会风尚。

  丧葬的冷热程度,受影响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生者的主观愿望。另一是与生者的身份、地位相联。 生者的身份、地位直接决定了社会中与此相联系的

  各色人行为。

  正如书中所言“家富自然身贵,逢人必让居先。贫寒敢仰上官怜,彼此都看钱面”[3]《金瓶梅》被称作世情书,西门庆之死是全书一个重要的节点,同时是

  各色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李瓶儿与西门庆的死亡时间仅相隔四个月又四天,而众人的行为却有天渊之别,面目如照镜一样,霎时呈现。

  陈大康先生认为“这部作品在反映晚明的社会生活时,尤其以刻画人际关系间的世态炎凉见长”。[4]

  众人行为的前后变化主要应是受生者的身份、地位影响,两个丧葬同出于一个家庭,所涉及的各色人应是一样的,甚至西门庆的丧事要比李瓶儿更大些,牵

  涉的人也理应是比李瓶儿多,但现实中却截然相反。

  两个丧葬仪式中众人不同的表现,在李瓶儿的丧事中“不来亲者强来亲”[5]他们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亦可见当时世情的炎凉,揭示了社会黑暗和人性扭

  曲,并由此而证明晚明市井社会中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人格趋同性及这种趋同性所指向的社会阶级的文化特征,并由此分析其中更多的丑陋,以证该作品

  以审丑而达到审美的艺术为解。

  真是“世事淡方好,人情耐久看。”[6]以下将分别从伦理、人性角度对各类人群进行分析,可参照表2.1

  “昔年意气似金兰,百计趋承不等闲。今日西门身死后,纷纷谋妾伴人眠”。[7]

  西门庆把应伯爵看作最好的朋友,生活中常把家中一些不与外人吃的食物同他分享,借钱、借衣服,白白送钱给他。应伯爵因他的小妾生了儿子,向西门庆

  借钱,西门庆连文约也没要“那西门庆也不接他文约,说没的扯淡,朋友家什么符儿。”[8]

  西门庆家的伙计、奴仆大多是应伯爵推荐来的,明知他可以从推荐的人或物中得到中人钱,还是接受他推荐的人或物,让应伯爵从中得到中人钱,如韩道国

  向应伯爵说合他老婆的案件,应伯爵从中得钱二十五两。

  李桂姐、李铭得罪西门庆,张三、黄四向西门庆借钱…他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费。西门庆还自备礼物为他建立与何千户等一些官员的联络。

  李瓶儿丧葬仪式期间,应伯爵每日在西门庆家答应,招待客人,亲密似兄弟。

  李瓶儿病重期间,应伯爵陪西门庆看做棺材,到一更时分才回家,第二天西门庆找潘道士替李瓶儿遣祟,应伯爵陪西门庆坐到四更时分才家去,西门庆因李

  瓶儿的过世而不吃饭,玳安为吴月娘建议去找应伯爵和谢希大,理由是“娘每不知爹的好朋友,大小酒席儿,那遭少了他两个,爹三钱,他也是三钱,爹二星,

  他也是二星,爹随问怎的着了恼,只他到略说两句话儿,爹就眉开眼笑的。”[9]

  果不其然,应伯爵来后,劝说西门庆吃了饭,应伯爵的劝解西庆这一段充分体现了帮闲的好口材,他们之间的交往足可以见出西门庆视应伯爵为好朋友,否

  则其他人不会通过应伯爵向西门庆求情办事,也就是说在其他人眼中,两人的关系非同寻常。

  但是西门庆死后直到二七时,应伯爵才约几个朋友商议每人各出一钱银子买奠仪,算计着不吃亏。

  五七之后李娇儿离西门庆门,应伯爵得知报与张二官知道,无日不向张二官趋奉,把西门庆家中大小之事都告诉与他,还鼓动张二官娶潘金莲,前后变化很

  大,如变色龙一般。 作者对其行为的评价是最好的总结:

  “但凡世上帮闲子弟,极度是势利小人…就是平日深恩,视如陌路,当初西门庆待应伯爵如膠似膝,赛过同胞弟兄,那一日不吃他的,穿他的,受用他的,

  身死未几,骨肉尚热,便做出许多不义之事。正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10]

  应伯爵充分表现了帮闲阶层人们的文化特征,他们察言观色、巧言雌黄,阿谀奉承、善于交际并且能恰到好处的满足人的虚荣心。

  第一,应伯爵能察言观色,曲意奉承。

  他会选择很合适的场合,说出逢迎西门庆的话,使西门庆在众人面前有面子,当然心中很受用,又没有显示出他特意的奉承。

  如西门庆请韩画师给李瓶儿传影,吴大舅担心动手迟些,面容已经改了,不好画,待到画时,揭起千秋旌,众人观看,

  “见李瓶儿勒着鸦青手帕,虽故久病,其颜色如生,姿容不改,黄压压的,嘴唇儿红润可爱,那西门庆由不的掩泪而哭。

  当下来保与琴童,在傍捧着屏插颜色。韩先生一见就知道了。众人围着他求画。应伯爵便道‘先生此是病容,昔好时,比此还生的面容饱满,姿容秀

  丽。’”[11]

  此一句话,看似是应伯爵赞叹于李瓶儿病时容貌娇美,生时更是绝色,其实是说给西门庆听的,以使西门庆在众人面前有面子。

  又如,首七第三日,刘薛二内相来西门庆家上祭,应伯爵相陪,薛内相看李瓶儿的棺木,极力称赞地问西门庆价钱,西门庆没有直接回答,只说是亲戚那

  得来的。

  因为李瓶儿的棺木,价钱很高,西门庆没有想好如何说出具体的价钱。

  应伯爵抓住机会,让薛内相猜价钱,薛内相不可能一次猜对,薛内相猜错一次,应伯爵在此基础上加以解释,从棺木的种类,到棺木来源,从棺木的长、

  宽、厚、花色等外形到棺木的香气,具体而令人信服的讲解。

  同时采用设疑诱导的方法使薛内相不断的猜,真是极力吹嘘棺木的物有所值,即价钱虽高但是西门庆还是买的便宜。

  从他嘴里说出李瓶儿棺木的价高,显示西门庆的泼天财富,比起西门庆自说自擂,更显真实。 对于西门庆这类暴发户而言,正需要这样会帮闲的人。

  其中尤其引起注意的是,应伯爵在向薛内相谈棺木价钱时,多说了五十两,看亲家的面上是要了三百二十两而非三百七十两,从这个小细节可以见出应伯

  爵对西门庆心理的掌控,处心积虑逢迎西门庆。

  招待薛内相时,薛内相不认识吴大舅、温秀才,都有介绍身份的情节,唯独没有问应伯爵是哪位,由此可以推出薛内相是认识应伯爵的,应伯爵周旋于当

  位权要之间。

  第二,应伯爵也趋时附势。

  如,李瓶儿丧葬期间,西门庆请杜中书题旌,要写“诏封锦衣西门庆恭人李氏柩”[12]应伯爵反对这样书写,原因是如今有正室夫人在。

  应伯爵为吴月娘争礼,实质是看重吴大舅、吴二舅的面子,才反对西门庆的做法,李瓶儿死了,亲戚只有花大舅一户人家,没有真正的至亲,更何况人已是

  死了,而吴月娘是正头娘子,在家里地位不同,家庭地位不可撼动,其真实的目的是为自己以后帮贴膘食西门庆巩固基地。

  第三,应伯爵知趣、圆滑。

  如首七第二日,晚间应伯爵等众人陪西门庆伴宿看戏,在大棚内大摆酒席,堂客们坐在灵前围着围屏看戏,应伯爵发现酒席中有些问题“不一时吊场,生扮

  韦皋,唱了一回下去。贴旦扮玉箫,又唱了一回下去,厨房里厨役上汤饭割鹅。”[13]

  场面冷清,很是乏味,对于这样的场合,在坐的人们不知谈论什么,应伯爵用试探的语气向西门庆建议,要求院里的妓女出来递酒,怎奈妓女们奸滑,不肯

  出来,

  乔大户解释说,妓女们是来吊丧的,让她们出来递酒,礼上不合,应伯爵反应很快的给自己解脱“你说应二爹说,六娘没了,只当行孝顺,也该与俺每人递

  杯酒儿”,[14]把邀请的原因推到西门庆身上,他深知妓女们不仅不会不给西门庆面子,而且处处在巴结西门庆。

  但是应伯爵没有料到,妓女识破他的意图,直指她们不出来的主要原因是他在场,这使应伯爵没有面子,他说“既恁说,我去罢,走了两步,又回来坐下,

  西门庆笑道,你怎得又回了,伯爵道,我有心待要扯那三个小淫妇出来,等我骂两句,出了我气,我才去。”[15]

  巧妙的为自己圆场,他清楚,来这儿是为了陪西门庆伴宿,走了不合适,同时也给足了西门庆面子。

  西门庆又一次使玳安请出了三个妓女,应伯爵便和她们三个调戏起来,西门庆因李瓶儿的死亡,有些痛心,心中不耐烦,应伯爵从西门庆说话的语气中感到

  西门庆不太喜欢热闹,便不言语了。

  乔大户、倪秀才先走了,三更时分,沈姨父与任医官、韩姨父也要回家,应伯爵拦住道“东家你也说声儿,俺们倒是朋友不敢散,一个亲家都要去,沈姨父

  又不隔门,韩姨父与任大人、花大舅都在门里,这咱才三更天气,门也还未开,慌的甚麽,都来大坐回儿,左右关目还未了哩。”[16]

  因前应伯爵看场面冷清,故意和妓女调戏,使场面热闹,不想被西门庆打断,众人看戏。但是,众人不仅仅是来看戏,还要吃酒席,西门庆上次对应伯爵的

  表态“且看戏罢,且说甚麽,再言语罚一大杯酒”[17]使在座的各位无人喝酒,只在看戏,

  果然乔大户和倪秀才无聊而去,其他人也要走,应伯爵发现后,又极力提醒西门庆,他的态度使众人感觉无聊,乔大户与倪秀才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走的,

  正是因为不能多说话,不热闹,西门庆缓过神来,特别强调要求子弟只要热闹处唱,又重新拿酒招待客人。

  他的言辞使沈姨父、花大舅、任医官、韩姨父没有理由推托要走。

  应伯爵的几句话包含几层意思,首先拿他这个所谓的“朋友”比较,朋友尚且不走,何况是亲家呢。

  其次分别把不是亲戚的拉到和西门庆很亲密,近到如亲戚一般。再次,强调时间还早,才三更,城门没有关。

  最后指出戏还没有完,应该再坐回儿。他的话不仅给西门庆提了醒,而且使各位不能走,言辞中也讨好了西门庆。因为他站在西门庆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在伴宿看戏文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应伯爵帮闲的本事。正是应伯爵这类帮闲的特征适合西门庆这类的心态,以致西门庆认为应伯爵是了解他的人,把他做

  为贴心的人,所以西门府的大小宴席,应伯爵总会出现。

  西门庆对应伯爵的评价是:本心又好,又知趣着人,使着他,没有一个不依顺的,做事又十分停当。田秉锷先生认为帮闲的人生是“失落自己的尴尬人生”

  [18]

  常时节,在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得钞傲妻。西门庆资助常时节五十两,买房用三十五两,十五两开个小铺儿过日子。

  但是在西门庆的丧葬仪式中,常时节并未对他的恩人有任何报答之情,同情之意也没有,出的祭仪是凑了一钱银子的份子钱。

  张竹坡认为西门庆的钱财是从花子虚那盗来的,而如今常时节对西门庆无义也不能受到指责,是罪有应得。“盖我既盗朋友之财,何责朋友之负我哉!”

  [19]

  我认为无论西门庆钱的来路怎样,他捐助常时节是一个客观事实,作为对常时节有过帮助的人,常时节的做法是不知恩的,如果说西门庆是背叛了朋友,那

  常时节何尝不是呢?

  以应伯爵为代表的西门庆的“朋友”都是膘食、帮闲之类。西门庆用心交往的“朋友”应伯爵也是帮闲中一员,他们与西门庆交往的目的,除了蹭吃喝玩乐

  外,还得到一些额外的中钱,他们惯于趋炎附势,势利小人 。

  如写诸人吃相“人人动嘴,个个低头,遮天映日,犹如蝗蝻一齐来,挤眼掇眉,好似饿牢才打出,这个抢风膀臂,如经年未见酒和肴,那个连二快子,成

  岁不逢筵与席,一个汗流满面,恰似与鸡骨朵有冤仇,一个油抹唇边,把猪毛皮连唾咽。吃片时,杯盘狼藉,啖良久,筋子纵横,杯盘狼藉,如水洗之光滑,筋

  子纵横,似打磨之干净。” [20]

  书中多次描述应伯爵、谢希大等人的膘食相,如第三十五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六回,第五十二回,第六十八回。

  李桂姐:在金钱欲高度膨胀的明代社会,妓女更是见钱眼开,阿谀奉承。

  李桂姐是西门庆第二个妾李娇儿的侄女,同时又是他的义女。被西门庆每月二十两银子包养着,但是她并不得闲,每日接客,只西门庆蒙在鼓里。

  一次,她听见西门庆来,就赶快洗了浓装换做另一个状态,以此向西门庆表示她的清白。但是有次,她见西门庆几日不来,便接其他客人,被西门庆发现,

  大闹丽春院。

  如“原来世上,惟有和尚道士并唱的人家,这三行人,不见钱罪不开,嫌贫取富,不说谎调皮也成不的。”[21]

  她有事求于西门庆,西门庆居然派人去东京帮她说人情。正如孟玉楼所言,李桂姐脸皮活,变化快,一会儿高兴,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眉头紧皱。

  李桂姐见西门庆不仅家中有钱而且还生子加官做了提刑,便趋炎认作吴月娘的干女儿,西门庆就是李桂姐干爹,二人依然勾搭。

  李娃姐与王三官来往,向西门庆开脱自已和王三官没有关系,赌身发誓,真的说成假的,虚头愿心。

  吴月娘与潘金莲看日历,她说二十四日是她妈生日,被吴月娘当场揭穿“前月和十日是你姐姐的生日,过了。这廿四日,可可儿又是你妈的生日了。原来你

  院中人家,一日害两样病,做三个生日,日里害思钱病,黑夜思汉子的病,早晨是妈妈的生日,晌午是姐姐生日,晚夕是自家生日,怎的都挤在一块儿,趁着姐

  夫有钱,撺掇着都生日了罢。”[22]

  在李瓶儿的丧葬仪式时,她看到吴银儿比她来的早,埋怨吴银儿不顾她,其言外之意是如果我知道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西门庆丧葬期间,于首七时,她

  借上祭的时候告诉李娇儿有东西让李铭转出来。出殡时,李桂姐在山头告诉李娇儿张二官要娶她做二房娘子。

  吴银儿:是李瓶儿的干女儿,也就是西门庆的干女儿。

  吴银儿在得知李桂姐认吴月娘为干女儿后,心中就恼李桂姐不提前告诉她。应伯爵给她出了一个好计,做李瓶儿干女儿。但是吴银儿一直没有认,直到李瓶

  儿生了官哥后,才认做干女儿。

  中间有一段时间考虑,李瓶儿毕竟是小妾,和吴月娘相比,在家庭中的地位迥然不同。

  李瓶儿生了官哥后,母以子为贵,家庭地位提升很快,在西门庆心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吴银儿正是看到这样的厉害关系,才认李瓶儿为干女儿。

  在李瓶儿得病一段时间内,作为干女儿的她一直没有看望,直到李瓶儿死后第二日才吊孝,哭道“六姐没了,我通一字不知,就没个人儿和我说声儿,可怜

  伤感人也。”[23]

  吴月娘拿出李瓶儿留给她的物件后,悲恸而泣,哭的甚是伤心。又很快转变的说“我早知他老人家不好,也来伏待两日儿”。[24]

  值得注意的是,吴银儿刚来时,哭的是“六姐”而不是“娘”,直到吴月娘拿出物件,她才表现出尊重来,称呼李瓶儿“老人家”。

  西门庆的丧事中,吴银儿虽然不如李桂姐那样唯钱是从,但是本性相同,即以钱为准,趋炎附势,只是表现的更为隐藏罢了。

  郑爱月:从她身上同样体现了妓女的本质,说谎、骗钱。

  郑爱月见西门庆和李桂姐走动的多,包养着李桂姐,同时李桂姐还接客。于是她利益熏心,便在西门庆面前说李桂姐的不是处,同时了解西门庆的本性,告

  诉他王三官的家庭状况,以取到西门庆信任。 西门庆每月出二十两包养她。

  其实她自己也和王三官有勾搭,露出破绽,被西门庆看到,巧于斡旋,哄得西门庆相信她的话。

  在李瓶儿丧葬仪式中,她首七第二日吊孝,拿的奠仪比李桂姐和吴银儿都要多。西门庆的丧葬期间,郑爱月是在李桂姐、吴银儿之后来的。

  正如李桂卿、李桂姐对自已的评价:“弃旧迎新为本,趋炎附势为强”。[25]

  首七第三日,刘内相、薛内相来西门府坐,日暮时分而去,西门庆留应伯爵等看戏。

  通过应伯爵和西门庆的对话可知,李桂姐、郑爱月住了两三天,吴银儿住的时间更长。

  西门庆丧葬期间,李桂姐、吴银儿在西门府住了一天,第二天郑爱月来吊孝,当晚三人回家去了。李瓶儿出殡当天,妓女们在坟头收头祭祀。西门庆出殡时

  则没有这种行动了。

  两个丧葬期间,无论从妓女们单个人的行为,还是她们的集体行动,表现差异是明而易见的,即趋时附势。 作者对妓女的行为也堪叹

  “院中唱的,以卖俏为活计,将脂粉作生涯,早晨张风流,晚些李浪子,前门进老子,后门接儿子。

  充旧迎瓣,见钱眼开,自然之理,未到家中,挝打揪扫,燃香烧剪,走死哭嫁娶到家改志从良。

  饶君千般贴恋,万种牢笼,还锁不在他心猿意马,不是活时偷食抹嘴,就是死后嚷闹离门,不拘几时,还吃旧铜粥去了”[26]。

  其实妓女也是社会中受害的群体之一,冷酷的现实让她们变得势利、心狠,被迫的适应社会生存方式,她们的人生也是悲剧。不同时代对妓女的衡量标准不

  同,妓女的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 。

  “唐人重才,宋元人重艺,而明人重色” [27] ,唐代是一个包容和开放时期,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妓女的主顾大多是士子,所以唐代妓女不受妓视。

  宋元两朝的妓女,大多有一技之长,在勾栏里进行表演艺人。明初实行对妓女的歧视政策,宣德三年禁止官吏狎妓,但是这种禁令并未冲击民间青楼,反

  而愈加繁华。

  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大多商人成为妓女的主顾,对妓女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而妓女为了适应社会重色轻才,内心冷酷,一切

  的行为目标是钱。

  夏提刑、何千户与西门庆是同事,夏提刑与何千户都经历了西门府的丧葬,两人是相对而写,针对西门府的丧葬,何千户的做法相当是夏提刑做法的,夏提

  刑的做法是何千户的做法,不必谴责何千户的无义,也不用赞赏夏提刑的热诚,因为作者在写作二人上是“互文”,同时也有对比。

  三人的地位不同,有着微妙的变化。夏提刑与西门庆同为官时,夏提刑是正值,西门庆是副提刑。

  西门庆与何千户为同事时,西门庆是正值,何千户做了副提刑。夏提刑参加的是他下属的妾的丧葬仪式,而何千户参加的是他顶头上司的丧葬仪式。

  同时夏提刑与何千户在吊孝的时间、下达命令语气不同。在李瓶儿丧葬期间,夏提刑于西门庆向他请假的当日就写手本给西门庆,第二日清晨就专门来探

  丧,并分付写字的,如有不到人员,就报与他惩治。

  在首七的第三天,夏提刑和张团练、周守备等许多官员来祭奠。西门庆倒头当日,吴月娘就派人往何千户家报丧,交牌印。

  何千户没有任何行动,直到在西门庆死亡后第三日何千户去吊孝;二七和众官司员来祭奠,从时间上可以看出两人的重视程度不同。

  夏提刑下达命令的语气是强硬的,何千户则较为委婉些,语气的差异反应他们的要求程度不同。

  夏提刑在李瓶儿死亡的当日早上就送来了三班军卫,在第二日探丧时又吩咐写字的,如若有不到的排军,将会在衙门受到惩治。

  何千户在西门庆大敛时,“何千户吩咐手下该班排军,会答应的一个也不许动,都在这里伺候,直过发引之后,方许回衙门当差,委两名节级管领,如有违

  误,呈来重治。”[28]

  夏提刑是提前“送”来了“三班军卫”,而何千户只是临时指示“会答应的”从这些有词上的不同,可以见出两个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在李瓶儿的丧葬期间,众多官员纷纷借此机会向西门庆攀关系。薛内相在李瓶儿死亡当日就送给了西门庆许多东西,“差人送了六十根杉条,三十条毛竹,

  三百领芦席,一百条麻绳。”[29]

  并且在首七第三日薛内相和刘内相备三牲祭桌并二两银子,请唱道情的亲自到西门府拜祭。

  在出殡那天,在坟上迎殡。荆都监在李瓶儿首七第四日同各位官员合着办副猪羊上祭。荆都监请求西门庆在宋御史面前为他美言,提拔他。

  在西门庆生前,他就帮助荆都监变成了荆统制。按常理来讲,西门庆是荆统制的贵人,在西门庆的丧葬仪式中理应表现出和其官员不同,显得亲近些。

  然而荆统制在西门庆二七时同刘薛二内相等合上了一祭。周守备、张团练都是在首七第四日去西门府祭拜,李瓶儿丧葬仪式时,周守备分派了五十名巡捕人

  役去伺候,并且点主,张团练则在坟上带领二百名军等着迎殡。

  首七时,本府胡府尹祭拜李瓶儿,言辞甚恭。二七第二日,本县知县李拱极、县丞钱斯成、主簿任良贵、典史夏恭基、阳谷县知县狄斯朽五位官员合着上

  祭,之后管砖石厂工部黄老爹来吊孝。宋松原委他带来赙仪。

  西门庆丧葬仪式期间,刘薛二内相、周守备、张团练等只在二七合着上一墰祭,出殡时只有何千户在,其他众多官员无一人参加。

  蔡御史上任时,西门庆曾招待他且资助他银子。在西门庆五七时,蔡御史差满回京,途中路过,拜访西门庆,不想做了故人,将礼物作为奠仪,另出五十两

  银子,以全始终之交。

  蔡御史和其他官员或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西门庆借给所谓“朋友”的人很多,有的有合同,但是临终没有交待,如吴典恩借的一百两。

  有不少没有合同,如应伯爵五十两、常时节五十两、安进士白金三十两。西门庆死后,这些“朋友”有的不还钱,有的恩将仇报,做出许多不义之事。

  刘内相与薛内相于首七第三日,来西门府上祭,两人的谈话透出了明代朝廷政治状况,尤其是宦官专权。

  第一,两人谈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状,有历史依据。

  书中提到童贯已经封王,并且掌握着军事大权。薛内相向刘内相说道

  “刘哥,你不知道,昨日这八月初十日,下大雨如注,雷电把内里凝神殿上鸱尾裘碎了,唬死了许多宫人。

  朝廷大惧,命各官修省,逐日在上清宫宣精灵疏建醮,禁屠十日,法司停刑,百官不许奏事。昨日大金遗使臣进表,要割内地三镇,依着蔡京老贼就要许

  他,掣童掌事的兵马交都御史谭积黄安十大使节制三边,兵马又不肯还,交多官计议。

  昨日立冬,万岁出来祭大庙,太常寺一员博士,名唤方轸,早晨值着打扫,看见太庙砖缝出血,殿东北上地陷了一角,写表奏知万岁,科道官上本极言,童

  掌事大了,宦官不可封王,如今马上差官,拿金牌去取童掌事回京。刘内相道,你我如今出来在外做土官,那朝里事,也不干咱们。”[30]

  蔡京向徽宗推荐童贯参与征讨西北的羌族,并极力美言,徽宗采取建议,任命童贯为监军。

  童贯与主帅王厚、副帅高永年调集十万人马来到熙州,正巧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宋徽宗迷信的认为,是上天预示不应起兵,差官传童贯回京,不再西征。

  皇帝昏庸、迷信,重用宦官。明代宦官对于国家的危害十分严重。

  第二,两人的身份体现了明代宦官参与经济事务。

  刘内相、薛内相在外做土官,分管砖厂和皇庄。

  第三,宦官的文化修养低。

  西门庆为刘内相、薛内相准备了一班海监戏子,两人听不懂唱的是什么。太监们读书甚少,直到正德时才开始教宦官们基础的知识。

  第四,宦官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互开方便之门,揭示社会的黑暗。

  历史上宦官参与政治已不鲜见,但是明代宦官不仅地位高,而且经济实力强,在明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明初,基于历史教训,朱元璋严禁宦官参政,朱允炆秉承朱元璋之制,管理宦官。

  朱棣兵起靖难夺得皇权后,把太祖朱元璋限制宦官的措施破坏殆尽。朱棣夺位时,得到宦官的情报,并且由宦官接应打开城门。 做上皇帝后,重用宦官,地

  位特殊甚至超过了各级官员。

  永乐时,出现了宦官监军,设立东厂等特务组织探访民情。《明史》云:“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

  也。”[31]

  政治上,宦官参与朝政,并进而专权。明朝处理国内事项由以以司太监掌印太监为首,皇帝的心腹宦官组成的司礼监代为皇帝批红—票拟制度。

  明代中后期,大多皇帝或荒淫、或有其他爱好,独不关心国事,而以司太监就掌握了政治,达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程度。

  宦官和特务统治东厂相联,更为黑暗和残忍。明代的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即二十四衙门。

  经济上,地方的太监参与经济活动,勾结地方官员,横征暴敛,十分富有。

  李瓶儿丧葬期间,薛内相送了西门庆许多东西。宦官参与各种事务,充分的暴露了官场的黑暗与腐败。

  李瓶儿丧葬期间,管砖厂的黄老爹吊孝,一事写了多面状况,宦官与地方官员、商人的复杂关系。

  首先,当地官员之间的关系。

  西门庆与当地黄老爹的关系李瓶儿二七第二日,管砖厂的黄老爹来西门府吊孝。

  其次,宦官与地方官僚的关系。宦官地位很高,甚至超过了官员地位,书中写宋松原要率领三司官员为六黄太尉(黄太监)接风,也就是说山东省整个省的

  主要官员都敬六黄太尉几分,也可见地方官员的重视。

  接风的场地选在西门府,对于宴席的标准也有专门嘱咐“亦不可太奢”。

  为什么选西门府呢?因为西门庆身份的特殊,他的政治身份是提刑所副千户,更重要的政治背景是他是蔡京的干儿子,同时他又是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第六十五回) 暴露了官场的世俗化。

  再次,谈话间透露的社会政治现状。 管砖厂的黄老爹向西门庆介绍宋松原近期工作,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他如今在济州住扎,先生还不知道朝廷,如今营建艮狱,勅旨令太尉朱勔,往江南湖湘采取花石纲,连船陆续打河道中来,

  头一运将次到淮上,又钦差厮前六黄太尉来,迎取卿云万态奇峰,长二丈,阔数尺,都用黄毡盖覆,张打黄旗,费敲号船只,由山东河道而来,况河中没

  水,起入郡,民夫牵挽,官吏倒悬,民不聊生。宋道长率督率州县,事事皆亲身经历,案牍如山,昼夜劳苦,通不得闲。”[32]

  官员们和西门庆交往,主要是看他是蔡京的干儿子,而蔡京的关系网几乎笼络了所有权要,地位高的官员希望自己加入蔡京关系网,拉近与西门庆关系,同

  时借助西门庆的豪宅巴结上司,以富结贵。

  同县中地位低的官员,企图通过西门庆向上司美言,得到提拔。李瓶儿丧葬时真是“合卫官祭富室娘”[33]等到西门庆死后,家中无人顶补,西门府也就失

  去了被利用的关系网,出现了众官员合上一祭,人们也不在趋附于西门府。

  两个丧葬仪式中官员的行为彰显了政治的世俗化,金钱成了官员相交往的重要因素,宦官势力的强大,地位的畸形崇高,皇帝的昏庸迷信等晚明社会政治现

  状。

  李瓶儿丧葬仪式中,西门庆委托韩道国管账。整个丧葬仪式有序、热闹。

  西门庆丧葬期间,韩道国则是在西门庆断七的前一天回来,和王六儿商量定,携西门庆一千两银子去了东京。

  吴典恩是西门府的伙计,阴差阳错的借西门庆之势而当上官,初任时,西门庆借给他一百两银子,利息没要,只还本钱就可以了。

  可是西门庆死后竟欲诬陷吴月娘入狱,恩将仇报。正如作者评“正是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34]

  李瓶儿病重时请任医官看病,西门庆希望任医官留心诊治,必有重谢,任医官“是何言语,你我厚间,又是明川情分,学生无不尽心。”[35]

  看后西门庆给了一匹杭绢,二两白金。在李瓶儿首七第二日,任医官陪西门庆伴宿看戏。

  西门庆病重时也请任医官看病,给了五星银子药钱。任医官没有参加西门庆丧葬仪式。

  乔大户:西门庆的儿女亲家、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乔大户在李瓶儿大敛时和吴大舅、花大舅、韩姨父、沈姨父一样,三牲祭桌。

  首七时,送了五十余抬物件。西门庆丧葬期间,乔大户首七时才上祭,书中没有明确写明抬了三牲祭桌,只写出乔大户家来上祭。

  前后比对,可知,在西门庆丧葬期间,乔大户不仅上祭的时间晚,同时上祭的物件,相差很多。

  媒婆:在两个丧葬期间,对媒婆描写的很少,她们主要穿针引线。只有在李瓶儿丧葬期间介绍了冯妈妈。

  冯妈妈是李瓶儿的养娘,贴身奴仆。李瓶儿对她不错,嫁给西门庆后,她的房子就与了冯妈妈住。

  李瓶儿病重期间,冯妈妈没有主动来看她,直到西门庆命人请她,她才来看主人。 如意儿与西门庆前后分别问冯妈妈为什么没能早来?冯妈妈答如意儿的是

  “说不得我这苦,成日往庙里修法,是也直到黑不是也直到黑,来家倘有那些张和尚、李和尚、王和尚。如意儿道,你老人家怎的早时没和这些尚,王师父在这

  里。” [36] 。

  冯妈妈答西门庆的质问“我怎的不来,这两日腌菜的时候,挣两个钱儿,腌些菜在屋里,遇着人家领来的业障,好与他吃。不然,我那讨闲钱买菜与他

  吃。” [37]

  分析她的答话,一是诉苦诉累,忙得很,也透露出和尚的微妙关系。

  一是追逐经济利益,为钱而忘情。虽说冯妈妈是下人,也算是李瓶儿较为牵挂的人之一。直到李瓶儿给她物件,冯妈妈才心中明了,有李瓶儿一时日,她

  就可以免费住房子,还会有零花钱。

  李瓶儿死后,冯妈妈才表演性的哭了两声,不是哭李瓶儿,是哭李瓶儿死了,没有可以撑腰的人,没有钱花。

  综观以上市井人物,在两个丧葬期间的表现,其本性是唯利是图,缺少真情,有更甚者丧失良德,做出诸多不义的事。

  《金瓶梅》中的方外人士,并未真正脱俗,六根清净。他们爱财,好色,撒谎。

  姑子:在李瓶儿丧葬期间,王姑子来探望李瓶儿,说起她和薛姑子为印经闹矛盾,没有去西门府为吴月娘念经。因为她背地里没有得到好处特别气愤,还以

  此为理由给自己开脱。 另加补充说自己在家为吴月娘念了一个月的经,刚圆满了。

  “又说印经来,你不知道,我和薛姑子老淫妇合了一场好气,与你老人家印了一场经,只替他赶了纲儿,背地里和印经家,打了一两银子夹账,我通没见一

  个钱儿,你老人家作福,这老淫妇到明日堕阿鼻地狱,为他气的我不好了,把大娘的寿日都误了,没曾来。”[38]

  姑子间因印经得到的好处费分不均相互抨击,姑子们更看重钱,教义全无。金钱已经渗透到方外人士,成为指导人们的行动指南。

  王姑子的说谎并不高明,怎么可能会自己在家为吴月娘念经呢,简直不可思议。

  以王姑子为代表的方外人士,说明在整个晚明社会佛教文化的世俗化,社会普遍存在严重的信仰危机。

  姑子利用人们内心深处自我救赎的那最后一点点良心,牟取钱财。

  与此构成矛盾的是,在李瓶儿死后,王姑子立刻为李瓶儿念经,此时王姑子被认为是有通向另一个世界的使者。

  道士:在两个丧葬期间,吴道官的表现有两个特征,第一,吴道官分别在首七时就去西门府攒念二七经。

  吴道官具有比较强的经济意识,于首七时就去兜揽生意。较强的经济意识与他作为神职人员的身份不相符合。

  第二,吴道官两次去西门府表现不同。

  李瓶儿丧葬仪式时,吴道官带了祭仪“吴道官庙中抬了三牲祭器,汤饭盘饼馓素食,金银锭香纸之类,又是一匹尺头,以为奠仪”,西门庆答谢,吴道官回

  答“小道甚是惶愧,本当该助一经,追荐夫人,曾奈力薄,粗茶饭奠表意而已,望乞大人笑纳”。[39]

  这一席话向西门庆表达了他的热切,亲近。西门庆丧葬时,吴道官没有送奠仪,但是也攒念了二七经。

  两个丧葬中,吴道官的表现与其他社会中成员一样,没有表现出宗教人士对于生命的敬畏。

  在丧葬叙述中,作者一方面对佛、道宗教人士进行无情地揭露、讽刺。另一方面,作者又让这些宗教人士承担神圣职责,超度亡灵,为生者寻找心理慰藉。

  两方面形成矛盾,这与佛、道两教自身的发展有关,同时也受晚明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之,丧葬叙述作为“有意味形式”包含三层意蕴,第一层,从家庭内部看,是家庭内部关系、个人命运变化的转折点。

  家庭一员的去世,每个人在家庭中地位会发生巨变,命运也随之改变。

  李瓶儿死亡后,吴月娘的家庭地位更加巩固,因为李瓶儿嫁给西门庆时,携带了许多的财物,西门庆比较庞爱她,生了官哥后,母以子为贵,在西门庆心中

  更为重要,家庭地位也逐步上升,甚至威胁到吴月娘的家庭地位。

  李瓶儿死后,妻妾们少了一个强有力的争庞对象,潘金莲又重新得到西门庆的庞爱,十分快意。

  吴月娘做为家庭主母地位不可动摇,孙雪娥、孟玉楼、李娇儿也都减少了压力。

  西门庆死亡后,吴月娘成为家庭权利的掌有者,潘金莲、庞春梅被卖,李娇儿、孟玉楼改嫁,潘金莲的介入使陈经济与西门大姐夫妻不合,最终致使西门大

  姐的自杀,陈经济被赶出家门。

  第二层,是展示社会人际关系微妙变化的特殊形式。

  丧葬仪式为各类人的出现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当然表现的趋势是相同的,有权有钱时,人人争相攀附,无官无权时,有悄然离去

  的,有恩将仇报的。

  李瓶儿的丧葬仪式是一个家庭中兴时操办的丧事,各色人等都趋于献媚,仅以官员为例,全县官员、外县的县令如阳谷县县令狄斯朽、上级官员胡府尹都来

  吊问。

  或早来吊问,如夏提刑。或赠送东西,如薛内相。或出钱出力参与丧事,如张团练、刘内相、薛内相出殡时在山头迎殡,其他人纷纷亮相。

  西门庆的丧葬仪式,从外界看,西门庆的死预示着家庭的衰落。他没有了利用价值,既不能为别人带来官位,也不能再揩油水,各色人等都远远避之,断绝

  交往,有甚者是图谋钱财、妻妾,更有甚者是恩将仇报,残相加害。

  第三层,丧葬叙述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丧葬叙述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丧葬过程,在此过程中集中了各色的人物,发生了一些事件或者是讲叙一些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了社会状况,如在李瓶儿丧葬叙述中,刘、薛内相两人闲谈中反映的晚明社会政治状况。

  李瓶儿丧葬时,来吊祭者无数,西门庆丧葬时,来吊者可数,叙述简短。其实各色人不来、没有叙述是对人性最冷酷、最势利的描写,也是最真实的描写。

  只要还去参加丧葬仪式,说明还有一分情意在,无论是真是假。在两个丧葬期间,各色人在其心灵深处都没有表现出对生命的真正敬畏。敬畏死者,是对自己人格最大的敬重。

  家庭亲情的丧失,朋友无义,社会其他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缺失,社会的道德底线的冲破,人情人性的冷漠。

  人是有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富有真情感,至少应该在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上。然而明代中后期恰恰不是,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各种人类

  的真情都被金钱堙没,人欲横流,伦理道德、社会礼法颠倒,社会风气靡丽。

  通过描写两个丧葬仪式,我们看到了当时更多的社会生态,人们的价值观。

  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