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中,总有人说有一个好故事很关键,那么何谓一个好故事呢?

  希望能听到几个完整的关于汽车的好故事。大品牌是如何依附一个好故事做设计的呢?希望多听到几个例子以供学习。

  这个我作为汽车设计师可以说说!

  其实不光在汽车设计需要好故事,在任何需要向别人传达你的想法宣传你的产品等都需要一个故事。典型的公司上市你需要一个故事,去什么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公司,什么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找别人给你投资你也需要一个故事,讲解你的盈利模式什么的。

  说到设计,这个我在大学学工业设计就体会到了。你一个设计方案出来了,需要给老师、同学等别人讲解,但是设计讲究元素的提炼,解构,在组合。这时候实际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你做的是一个什么玩意这时候你就需要讲解我是根据什么什么总结出来的什么然后变化成什么。说好听就是阐述设计思路,难听就是做的啥玩意都不是,但是又需要别人尤其是外行人认同你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你去推销你的设计,而这个推销的过程就是讲故事。当然讲故事层次也不一样,从简单的外形到精神的提炼,这就看你怎么去说服别人了。不过再说一句,真正的顶尖设计师设计的东西是不需要讲故事的,是传神的,就是外形不像但是有能感觉到是这个东西。

  最后说到汽车设计的讲故事。汽车是个庞大的产业,汽车公司的组织也是巨大的。在你一个设计师纸上还有设计总监,技术总监,项目经理,公司老板等等。在做项目时是很多设计师一起做方案相互竞争,在评审设计时不但以上那些人会来参与,甚至什么后勤的领导都回来。你怎么样这些内行,伪内行自己外行理解你,认同你,给你方案投票,你就需要一个故事。举个例子,假如说设计要求你设计一款运动轿车,要求年轻,动感,有冲击力。这时候你设计了一个你认为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你就给别人讲你看这个大灯,细长,流线型,像不像什么狮子老虎什么的,你看看车头突出一块像不像什么。等你给别人心理暗示了,别人也确实觉得你说的就是那么回事,那你就赢了。这几年也许你确实总结了什么,也许只是瞎编。但是设计就是这样,只要能让别人认同的就是好设计。而且这不光是你设计师在推销方案时用的招数,也是厂家在向消费者推销自己产品时需要的手段。

  手机码字不知道插入图片是什么样。上图是宝马的鹰眼大灯,很传神吧。顶级设计师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大家都会明白来源于哪。日产的小型电动汽车-leaf。英文翻译过来是树叶,代表了绿色,环保。这方面日本人更会讲故事。

  叨叨了那么多希望大家能理解我说的是什么,虽然我自己都觉得文字不能正确完整的表达我想说的。

  这个讲故事的问题我觉得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设计师自己讲给自己或者是设计部门内部交流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是设计部门里会讲的人讲给高层或者市场部门的故事,然后市场部门或者PR再讲给消费者的故事,大部分人会以为第二个故事是真故事,事实上那个只是童话。

  先说说第一个

  这些故事对于消费者过于抽象,有些时候你在它的image board里描述的故事中根本无法和设计出结果找到明显的对应关系,我来给大家举个栗子~Ps,就算你看懂了也没用,这些image很有可能是设计完了,为了应付发布后来补充的~

  下图是Volvo Coupe Concept 2013

  故事在这张图的左下区域

  看到了么?有什么呢?Iphone5、法拉利的内饰、镜头、桦木贴面胶合板做的斧头、拉丝不锈钢的一个不知道什么东西的东西、BR的手表、高光玻璃的电磁炉,上面有菜、镜头,强调镀膜玻璃。

  我觉得很多人在做设计的时候并不会套用一些很具体的物象,大多时候是追求的一些感觉,而如果想把感觉视觉化就涉及到一个符号的翻译能力,如果把设计比作讲故事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严谨的议论文,你的论点是你想要的感觉,你的符号就是论据,名人名言多不多关系到是否出彩,,文章是否通顺就是你设计上有没有做到harmony~~~~所以说就问题中提到的“好故事”大家可以在上述类比中得到我想表达的意思。首先你要根据这个车型大概的定位(或者你自己想的定位)找出你想设计的性格,运动又优雅啊,强壮又动感啊,动感又有攻击性啊。。。。等等等等,通常会多做几种尝试。然后设计师脑子就开始补洞了,什么样的符号特征是动感呢?有攻击性呢?轻量化呢?把这些东西视觉化,符号化就是开始做设计了。符号这个东西是视觉化形象的总称(包括了经常被人挂在嘴上的比例啊,姿态,图形啊,体量啊。。。等等等等)。

  现在回到图片里,如果是这个设计师自己找的图,也比较用心的话,大概可以猜到这是什么想描述什么的故事----通过车边金属斜角产生材质的对比,突出体量的厚度、已驾驶者为中心的跑车运动感,、精密的金属人造仪器、北欧元素的大杀器、不走精致传统设计路线的也不便宜的手表、镜面的优雅感又充满生活气息、经过特殊处理,透明的玻璃。所有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这辆车服务的,这是一辆中高端品牌的运动SUV,之前的那些元素我觉得是对这个定位非常好的一个描述选择。如果翻译成故事是什么呢?这是一辆用料考究的,来自真实材质的的内饰设计,而且由繁复精密的加工而成。金属不是转印的,饰条不是注塑的,屏幕不是亚克力的,钢琴黑不是烤漆的。我们是用了真正的铝和不锈钢,真正的木头,真正的喷漆玻璃,真正的玻璃屏幕。同时我们又是很有野性的,我是一把锋利的斧头,一块方方正正的大表盘手表。但我又有如同光学仪器一样的精密构造------最后我还有点北欧味道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下面再来说说第二个“故事”。

  由于把感觉视觉化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有时候并没有太严格的逻辑因果关系,大多数时候是根据大家的视觉联想来得出的结果。大多数时候是“觉得这样好看,合适”。所以你这样跟决策层又或者一般消费者解释你怎么可以说“我觉得这样好看”。有些时候出去调研也会被消费者问“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你的灵感是什么?”我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啊。。。。我只是一个木讷的设计狗啊,我能跟他说“我画了这么多,领导选的这个,我怎么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我觉得需要一个故事,并且是可以让消费者理解的故事,最好是能和他的消费诉求有共鸣的故事,来把“我们用心做了设计”这个情怀传达给消费者。这个可以让消费者理解的故事,最好是能和他的消费诉求有共鸣的故事,就是一个好故事。比如买那种有很多历史的传奇车型,你就要跟他讲品牌精神和设计元素的继承,例如【youtube奇趣精选】捷豹大片广告!贝克汉姆领衔主演!震撼上映

  想要买偏运动车的人,你就要跟他讲豹啊鹰啊这种有速度感的动物之类的或者是具有攻击性的一些东西。

  想要买壕车的,就跟他讲龙啊凤啊,开车会涨幸运,人旺气旺身体旺啊这种东西。

  两年前我提了这个问题,没想到便成了埋在心里的一个种子,以致这两年来经常思索这个问题,最终也变成了我毕业论文《汽车设计的叙事性方法》成文的契机。现在答辩结束,我贴上论文的部分,移除了一些冗长的基础性阐述,也作为对硕士生涯的一个总结。

  引言

  叙事性设计源于文学中的叙事学,在文学中是研究“说什么”、“如何说”的方法。在设计中,叙事性设计通过建筑设计影响至工业设计和汽车设计,将一个事物的某方面属性或特征映射在另一种事物上。

  叙事性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运用实际上是汽车与人的心理及生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设计师展示设计精神、内核和态度情感的一种方式。汽车设计包含消费者对于汽车造型的复杂心理认知,由多个因素协同作用,影响着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知与情感。叙事性设计风格的引入可以帮助设计师利用汽车所处环境与造型本身唤起用户的相似性情感和记忆,通过研究汽车形态、特征、机理和特征传递其隐含意图,赋予汽车造型交互式的内涵表现。

  汽车造型叙事的组成

  汽车是一个符号传播的集合与媒体,是集合了设计元素与非语言符号的消费文化。这些符号种类繁多,包含运动符号、科技人文、历史文化等。而诸如“阿尔法罗密欧”等汽车品牌,其符号意义已经远大于单纯的高科技功能与技术,而上升为了一种消费文化,一种历史情怀,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外在的造型,更是对于这个品牌的认同与深层印记,这也是汽车深厚的文化属性。汽车的文明是一本人类文明历史与理想的书籍,记载着一段璀璨的人类工业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和地域的归属,以及人和人,人和机器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由设计语言和品牌共塑。

  1.设计语言。同人类的自然语言一样,设计语言(design language)是阅读和书写的载体与媒介,是赋予汽车用以交流情感和信息特定内涵的符号,组成具有上下文关系的内容与意义。汽车造型设计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字与行文结构,同时,也拥有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在设计师手里,汽车的喻义在造型的字里行间展开,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画龙点睛,不仅名词介词形容词搭配俱全,更有舶来词的出现丰富语言表达,组成了一篇饱含情感的文章。汽车造型的体量、形面和图形是汽车叙事中的基本语素,形态、颜色和材质充当形容词与状语,这些元素有机地排列组合构成了语句,语句交织穿插变成了段落,勾勒出汽车造型设计所处的客体与本体情境,最终转换成造型意象与造型实体。

  2.品牌。汽车的品牌则是兼具外延性与内涵性的符号,其核心任务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感。品牌将单一的产品串联起来,形成特定的集体观念,使之成为坚固的整体,品牌中的象征与交换互相暗示着更高档的产品,使消费者产生更复杂的动机。同时,品牌的意义也非一尘不变,品牌是对商品的标识,其符号化表意,是一个名和物的动态转换过程。正如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格雷马在其著作《结构语义学》所提到的,任何正项与负项可同时衍生出相应的反向,四者之间相互连接,构成符号方阵,。这个方阵在符号学中称为格雷马矩阵,语言学和叙事学中多有应用。

  格雷马矩阵

  在汽车的品牌中,品牌的叙事性意义通过格雷马矩阵展开。任意汽车品牌的表意,均是从汽车车间量产出的裸车(物)开始,而由品牌名称(名)推向其第一对应面。依据格雷马矩阵,物与名两项对应,公式中非物与非名则可对应汽车品牌(具有独立价值的非物)与豪车品牌(不再只是起指示作用,而是具有自我价值的“非名”)。品牌叙事性的意义的一般性生成包含如下四步:从汽车到品牌名称的指示化过程;从品牌名称到汽车品牌的精神化过程;从汽车品牌演进至豪车品牌的象征化过程;以及从豪车品牌通过“神话化”回至汽车本身。品牌通过媒体和广告等媒介进行叙事性活动和否定性演变,形成一个进化的完整系统。

  品牌叙事性意义

  综上,设计语言和品牌作为汽车叙事的重要载体,是符号化的传播元素,为消费者讲述精妙的汽车故事。同时,消费者对这些符号所构成的故事含义可以有多重解读,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观众对于汽车这个故事的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

  汽车造型的叙事性

  1.叙事的定义

  叙事是文学、符号学等领域的重要的概念,所谓叙事,指的是故事的描述,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的手段,既可作为一个事实存在,源自于名词的“Narration”,又可以是其动作本身,源于“Gnarus”,意为“专家”或者“了解”。综合来看,叙事既是所描述的内容,也是其讲述方式本身,既是一种过程状态,也是一种结果性的经过修饰的历史事件。

  世界上的叙事作品千万,不计其数,种类繁多,题材不尽相同。对人类来说,叙事的媒介并不局限于语言文字,任何材料都适宜叙事。叙事的载体可以是精美的画面、手势、口头或书面的音节语言,也可以是空间、颜色或是结构,以及以上所有材质的有机混合体;叙事的题材也甚是广泛,遍布神话、小说、寓言、史诗、电影、绘画、雕塑、日用品、汽车、建筑等各个方面。而且,这些叙事的形式几乎是无限的,叙事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所有的人类种族均出现过自己的叙事作品,并且经常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共享。所以,叙事作品超越国度、历史与文化,是可以被所有人类共同享受的生命体。

  当叙事性思维引入至设计时,设计师便成为了叙述者的角色,通过对产品以及设计所处环境的合理组织,建立起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和人文韵味的叙事性设计(Narrative Design)。叙事性设计作为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流派,受文学领域的叙事学影响,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流行时尚。叙事性设计所形成的叙事性风格的兴起,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引用关系密切,但更多得益于材料科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广泛运用。叙事风格从大众的喜好出发,反映了平民大众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逐渐发展成一种高品位的设计风格。运用大众化的造型语言,使装饰性的造型风格与时代精神情景浑融,并深蕴理致。“情”指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包括:视觉的饕餮(新颖、豪华、吸引人);回忆的共鸣(怀旧、仿古);品牌故事(如法拉利与飞行员的故事);用户与参与产品互动发掘和聆听自己的故事(大众自造活动)。

  格雷夫斯与他设计的迪斯尼水壶

  图片来源:http://michaelgraves.com

  大众自造

  叙事性设计的过程可视为对叙述方式与叙事对象的选择。在汽车造型设计中,汽车的使用者则是叙事的接受者,则叙事性设计又可视为通过汽车这个叙事媒介向汽车使用者传达叙事的过程。因此,汽车设计师若以各种方式将故事巧妙蕴藏在汽车之中,通过汽车的造型或使用过程建立起汽车使用者行为与感情的联动关系,则汽车便成为了可被赋予更多叙事内涵的设计载体,便可称之为具有了叙事性。

  2.叙事理论发展概述

  叙事是文学中的一种活动,早在人类出现后便已存在。西方传统文学中,叙事以神话、史诗、戏剧、小说等样式不断进化,传播着镌刻着社会文化与传统的人类记忆。作为对于时间与因果形成有机事件的符号再现方式,叙事理论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最早的理论可以追溯至Aristotle的《诗学》。但现代叙事学的研究,仅不过刚刚开始半世纪而已。法国评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其1969年的著作《〈十日谈〉语法》中第一次提到叙事学(Narratologies)这个术语。

  叙事性设计对于汽车领域的影响要更早一些,由于美国汽车业的年度换型计划的实施,造型与叙事的影响较工业设计领域更为明显和迅速。譬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流动壳体设计,紧凑的空间和时尚的比例关系,将车辆的竞赛性能与日常生活联系一起,讲述汽车与速度之间的故事。而如果流动壳体设计还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那20世纪50年代末的火箭造型,则便单纯地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战争中迅猛发展的航空工业将人们的喜好和趣味引导至未来与科幻之中。

  《Harley Earl and The Dream Machine》图书封面

  图片来源:Automobile In American Life and Society

  时至今日,各大汽车厂商都将叙事的手法应用于汽车的研发与销售之中,为汽车讲一个好故事成为汽车设计的线索与主题。例如丰田品牌采用的“KEEN LOOK”家族式前脸,造型来源于“紧绷的丝带”,设计师通过隔栅和大灯的图形设计,刻画出一张具有上扬的眼角,紧缩眉头的目光和因为紧张抿紧的嘴唇的专注的前脸。又譬如Smart品牌推出的概念车Smart Forrail,在英国伦敦长达10英里的Bluebell私营铁路上变身全世界最小的火车系统,此举意在通过尝试汽车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为当地的交通的拥挤寻找解决方案。

  3.视觉艺术叙事领域中的汽车

  叙事作为传递讯息和表达文化的重要方式出现在人类艺术的各个领域。而汽车,往往是文学、绘画、电影、雕塑等视觉艺术领域重要的叙事主题。

  (1)文学叙事中的汽车

  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作为映衬主人公性格的剧情道具,亦可作为故事的发生地点,甚至汽车本身也可以作为故事的描述对象。

  在Amazon图书门类中搜索Car这个关键词,显示出104515个结果,抛去汽车的历史、百科、科普读物,在科幻小说、浪漫故事、惊悚悬疑甚至宗教门类中都可以找到相应书籍。这说明汽车本身所蕴含的隐喻多种多样,可以是神秘可怖的,如在Stephen King的《神秘别克8》中,老式的别克车作为链接神秘世界的中介,在不了解这辆车的人眼里,汽车化身成一个吃人的怪物;在Sara Ney的《车内拥吻》中,汽车又成为了开启一段情感的浪漫场所;在J. G. Ballard的前沿科幻小说《碰撞》中,汽车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技术的坏的影响被放大,令人深思;而在Group Publishing《如果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上帝解决,那为什么找不到我的车钥匙?》这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汽车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通过汽车生活的一些小事,思考了宗教与人的关系。

  汽车社会的出现,让大众普遍享受了汽车文明给人们的便利,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在进行现实描绘的过程中,无法越过汽车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从法国19世纪小说家凡尔纳描述燃气动力汽车和高速高架开始,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将汽车作为不可或缺的元素或者主题,而故事又成为了人们反之了解汽车的一扇窗户,汽车可以作为工具载着人们进入不同的场景以推进故事的发展,亦可作为重要道具辅助主角进行剧情的展开,而这一个个故事,又赋予汽车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譬如,在看到雪佛兰科迈罗汽车时,多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变形金刚》中大黄蜂的相貌。而在《蝙蝠侠》系列电影中出现的蝙蝠战车,已经成为汽车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一位叫凯西·普特彻的赛车手粉丝,就曾煞费苦心地用五个月时间使用航空材料和聚碳酸酯等材料制造了一款蝙蝠战车。

  手工打造的蝙蝠侠战车

  (2)绘画叙事中的汽车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意大利未来主义画家Luigi Rossolo在1912年绘制的《一辆乐观的汽车》,表达了未来主义宣言中“必须扫除全部已经陈旧之主题,作为表达我们的钢铁、高热、骄傲及速度”的观念,这幅画中,他以造型艺术来诠释动态美的速度,中间逆光的椭圆形深蓝色律动里隐藏着汽车形象,加上连续不断红尖角形的造型节奏背景,就像强而有力的马达,在振动的回响中,扩展在其四周围的空间来象征速度,急遽前进的机器在炽热及冰冷色调的冲击下,迸发出一种完全抽象的绘画形式,展现出新纪元的速度、光线和强而有力的建筑形式。

  一辆乐观的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Rossolo同时也是一名音乐家,在他主办的一场未来主义音乐会中,大量使用了嗡声器、爆炸器、雷鸣器和消音器发出的噪音,歌颂所谓的机械文明,表现都市生活。节目由“四个噪音网”组成:1. 首都的觉醒;2. 汽车和飞机的会战;3. 赌场阳台上的晚餐;4. 绿洲中的冲突。

  而另一位未来主义画家Ugo Gianattasio1920年绘制的《无题》,也同样将汽车作为主题。未来主义的艺术家们主张表现运动,在他们的笔下,切割空气的疾驶的汽车作为新时代的象征。他们对人类的未来科技社会充满信心,并认为人类过去和现存文化都是腐朽与过时的,与现时代的精神不相容。汽车在这里成为了一个特定的符号,艺术家们借用汽车的速度感,描述着对新时代的憧憬。同时,这种流动的艺术反之影响了汽车的设计。BMW设计师Chris Bangle就曾说过,他在未来主义艺术家Boccioni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他从作品动感的线条中观察到了流动的四维存在,并运用在汽车的设计之中,使汽车在静止时,也蕴含奔跑的动势,构成了一篇篇流动的故事。

  无题

  图片来源:JungleKey.it

  (3)电影叙事中的汽车

  电影与汽车都发明于19世纪,作为电影中的重要道具,汽车与电影有着紧密的联系。西班牙塞维利亚设计师赫苏斯·普鲁登西奥曾经整理了电影中的经典汽车,将他们绘制成海报。1990年Tiger Aspect出品的《憨豆先生》(Mr. Bean)是由罗温·艾金森的英国喜剧的时装喜剧。该剧中,傻乎乎的憨豆先生驾驶着一辆黄色的Mini cooper过着倒霉而又乐趣的生活的故事。这辆舒适性和实用性并存,并富有驾驶乐趣的小车,成为了这个系列影片的标志性道具之一,同憨豆先生傻乎乎的笨拙性格完美搭配,讲述了一个个幽默的小故事。《出租车司机》是1976年由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写实主义风格美国剧情片,亦为美国电影史中最具争议性的影片之一。男主角是退伍军人,患有严重失眠症的他,以开夜班出租车维生。这辆橙色的计程车,成了主角见证大都会的腐败与黑暗的起点,故事以此展开,为他从一个受害者变为加害者埋下伏笔。1967年上映的《邦妮和克莱德》是根据美国历史上著名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的真实经历拍摄的公路剧情片,影片的开头,邦妮与克莱德一见钟情,此时克莱德正在偷邦尼母亲的汽车。之后,二人从此结伴浪迹天涯,开着汽车穿越美国,抢劫银行、商店和沿途的加油站,最终被击毙。汽车在这部影片中,既是开始故事的引子,也是贯穿整个剧情的线索。

  视觉冲击力和故事情节是电影艺术的两个重要方面,除了演员的精彩表演,汽车由于其速度感和文化内涵,在电影中也担任了重要角色,具备了一定明星效应,在使电影大卖的同时,电影本身也成为了汽车的最好广告,促进汽车商业的发展;而电影技术的进步,虚拟界面、无人驾驶等科幻想象,也大大激发了汽车设计师的灵感,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4)雕塑叙事中的汽车

  雕塑有很多种类,其中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可数城市公共雕塑。城市公共雕塑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被城市和公共的文化所决定、所制约和所选择的。以色列艺术家 Gideon Amichay用撞毁废弃的车建造了一座20米高的雕塑,高耸的废弃车辆蔚为壮观,以形式感筑起成一座沉重的警示牌,其背后是一个个壮烈的事故和悲惨的事故,艺术家用这样的手段提醒人们,不要酒后驾车。巧合的是,德国艺术家Dirk Skreber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段警醒人们,事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两件作品中,雕塑就像是长篇小说,而被毁坏的汽车充当了故事的情节,人们阅读碰撞给汽车带来的伤痕,就像是阅读其背后的惊心动魄。

  而另一方面,汽车在城市公共雕塑中,充当了纪念汽车本身及宣传汽车文化本身的作用。汽车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车与品牌背后的故事也是充满魅力并值得大书特书的。设计师Gerry Judah曾在古德伍德速度节为多个汽车品牌设计过纪念雕塑,其中为莲花汽车建造的一座白色的环形赛道雕塑,示意无限的速度感和莲花品牌的无限生机。而为捷豹50周年设计的巨型钢雕,运用优雅与灵动的钢管,将超现实的巨大车辆与蓝天融为一体,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古德伍德速度节纪念雕塑

  此外,汽车的文化不仅只与城市有关,同时也是大多数男孩的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伦敦的一座由Lorenzo Quinn设计的巨大的手形雕塑抓起菲亚特500小汽车,像是正在玩耍一样,记录了汽车在人的成长轨迹中的美好瞬间。艺术家通过这一件件雕塑作品,将汽车的魅力传达给一个个路过的行人,当人们阅读这些雕塑背后故事的时候,汽车的文化也就融进了城市的血液之中。

  菲亚特500雕塑“轰轰”

  汽车造型的叙事性

  结构主义叙事学对于叙事形式的研究,建立叙事所包含的三个不同概念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即叙事、故事和叙述。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热奈特认为:叙事的第一层且最核心的含义,指承载一个或一系列陈述的,口头或者书面的话语,即“能指”;叙事的第二层指陈述的内容,即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及事件之间的联系、重复与反衬,热奈特称其为故事,即“所指”;叙事的第三层含义指叙事行为本身,是“产生性叙述行为”与“行为所处的总情境”的统称,热奈特称之为叙述。

  1.汽车叙事的语言组织

  1.1 叙事的时序

  (1)自然时序

  自然时序是最古老的叙事方式,叙事者按照时间发生的本来顺序将故事娓娓道来,故事中的时间线与真实的时间相一致,又被成为顺序。采用自然时序进行叙事,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明晰,易被人理解。

  在汽车设计之中,自然时序有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汽车的正向开发,即从概念开始,一步步地进行汽车设计、制造、直至组装成成品的开发过程;第二层含义指,在汽车的设计过程中,以品牌和车型演变为依据,设计一款具有时代感和历史传承的车。

  下图是宝马造型的进化过程,作为前脸视觉中心的双肾格栅,在一代代汽车设计的基因遗传之中,被保留了下来。从这种历史演变中,狭长的竖型双肾的高度不断被降低,被拉长,并由圆形不停演变至带有棱角的矩形,隔栅的镀铬件也变得锐利,片状化,富有变化。这与汽车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审美的变化息息相关,而在宝马i8车型的格栅中,还加入了蓝色的原件,这代表了新的电动能源在汽车上的应用。宝马的设计师们在每个时代都运用了当下的先进汽车工业技术,并综合了多种艺术形态处理手法,在品牌的进化演变之中,不知不觉地讲述了一个有开端、发展、并高潮迭起的故事序列。

  宝马格栅进化

  (2)逆时序

  逆时序注重故事架构的重新安排,对于情节的补充和节奏感把握较好,易引人入深。一些对现象学有所研究的学者家们认为,叙事作品是一个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图式结构,叙述者们打断了故事的自然时序,以片段与隐含文本串联起整个故事,构建起一个浓缩的叙事格式塔。这种叙事形式构建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使得读者们通过反映参照和补充想象对叙事作品加以整体的理解,使无序的形式变得有序,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逆时序在汽车设计中同样有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汽车的逆向开发或从某个研发节点开始的设计过程,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汽车研发过程中的逆时序,指从汽车样车或实车出发,反向推导汽车主要参数和设计并进行创新的逆向开发,类似于逆时序中的倒叙;第二种情况是以某种车型为原型,进行改良或创新设计的设计研发,改良过后的车型起到了完善汽车生产线,丰富品牌内涵的作用,类似于逆时序中的补叙;第三种情况指汽车和不同品牌的跨界合作,跨界的结果可以是汽车,也可以是其它产品,譬如在2015日内瓦车展上,兰博基尼与时尚服装品牌d Avenza展开的别具声色的跨界合作,联手设计打造了三款不同风格的成衣休闲西装,通过兰博基尼授权经销商在全球范围内精选的品牌店发售,以及迪斯尼和一汽大众合作在2015上海车展推出的奥迪TT《复仇者联盟2》特别限量版,都是品牌跨界的经典范例,这种跨界丰富了品牌的故事情节,属于品牌叙事中所插入的“特别事件”,对整个叙事故事来说起锦上添花的作用,类似于逆时序中的插叙。

  兰博基尼Collezione品牌与时尚品牌d Avenza展开跨界合作

  奥迪TT《复仇者联盟2》特别版

  逆时序在汽车设计中的第二层含义指,在汽车的设计中,以某种经典的特定车型或品牌故事为依据,设计出的含有复刻经典或致敬意味的车。譬如著名博格瓦德(Borgward)、迈巴赫(Maybach)、世爵(SPYKER)品牌的复活,既让消费者产生怀旧感觉,又赋予品牌看上去是全新、充满活力的故事。而马自达在2015年设计的概念车RX-VISION,又一次重启了曾经是其品牌招牌技术,囊括无数大奖的“转子发动机”,获得了车迷们的热烈追捧。

  1.2叙事的视点

  当我们叙事时,会采用某种(心里或感知)的视点呈现被述,通常由叙述人的角度决定,传统叙事学归纳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及非固定人称叙述。而按照感知范围划分,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非限制性(非固定)视点、内视点和外视点。

  (1)非限制性视点

  非限制性视点对于叙事者能够描述故事的哪些方面没有任何限制,如诺曼·弗里德曼所说,选择这个视点叙事,被叙就可以从任一角度随意观看,从超出时空之外的上帝视角观看,从中心看,从四周看,从前往后看。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叙述者选择其中任一角度,或者按照个人喜好或频繁或偶尔地转换视角。

  因此,非限制性视点也被叫做全知性视点,叙事中常用以展现广阔场景与画面,自由剖析人物心理,因此,这中叙事视点多被宏大的作品采用,在设计领域中常见于建筑、景观设计,譬如法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凡尔赛宫与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北京故宫。两者均采用对称式的中轴线,富有逻辑地将恢弘的单体建筑空间上依次排开,体现了一种人文的秩序和伦理的规定,象征了君主帝王的绝对权力。这种叙事视点在汽车设计中并不常见,但也有采用此视点进行叙事的特殊情况,譬如车联网 (Internet of Vehicles)、汽车社交(Social Car)、无人驾驶等,便是将汽车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进行设计,需要设计师站在更高的全局的视点上宏观性地把控。

  (2)内视点

  内视点指严格通过一个或几个人物的知识、看法和感知来进行叙事。这种情况下,叙述者仅仅告诉读者一个或几个任务可感知或可讲出的情节。内视点的视角可以是固定的,由一个人物的讲述贯穿到底;也可以是变化的,轮流采用不同人物讲述事件的不同环节;甚至可以是复合的,由不同人物角度将同一个故事进行多次叙述。由于内视点叙述中只允许当前视角人物行使全知的权利而叙述者无权超越其视野,因故叙述的话语可信性与亲切性超过非限制性视点,容易引起作者的共鸣。

  汽车设计中常采用内视点进行叙事,设计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进行设计,更容易找到贴合其使用场景的共鸣之处,以目标消费者群体的日常生活以主线,串联起他们与汽车的情感故事。譬如吉普自由光的广告所述,“城市中,我们日常的活动半径不超过20公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单调的两点一线而并不需要那么专业的城市SUV。可是,下周郊区的草绿了。”以消费者情感和视角串联起整个驾驶行为的设计,使得消费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SUV也许不光是在城市所用,而在与家人一起郊游的情景之下,更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而宝马的3系以同一车型推出的风尚版(MODERN)、运动版(SPORT)和豪华版(LUXURY)三种完全不同风格设计的套装,则是以不同人物视角描述同一故事的经典范例。

  宝马3系不同风格套

  (3)外视点

  使用内视点进行叙述的叙事者严格地从外部表现一切,表现出客观化与行为化。这种叙事方式冷静地记录人的行为与事件,但绝不描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让读者自己进行理解,是一种客观的叙述视角。在设计领域中常见于工具、机械等要求逻辑性的产品类别,这种品类往往追求卓越的性能和简单易用的效果,采用客观理性的设计手法,一切服从于功能而不是形式,同具有消费性和追求产品溢价与附加值的手段相悖。 汽车设计中,工程车的设计满足于特定场景(救援、探险等),需要精准地针对场景本身进行设计研发,要求安全高效地达到使用目的,故常采用外视点叙事的手法进行设计。同理,进行比赛的专用赛车,由于追求速度、抓地力等性能,也摒弃了无效的装饰(镀铬件等)与重量(采用重量更轻的桶椅等),以求达到更好的成绩。

  1.3叙事的组织

  叙事的组织分成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三种。

  时间关系指事件时间线的先后组织,先前已在叙事的时序中对叙事的整体进行过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具体的事件,其叙事时间组织不仅可以是动态的线性陈列,也可以是静态的事件节点。静态叙事在摄影和绘画作品中较为常见,描述某一特定时刻所发生的故事,下图是1937年5月,德国“兴登堡”号飞艇顺利飞跃大西洋,正要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基地着陆时,因撞击建筑物而爆炸的照片。在20世纪20年代,飞艇曾经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意味着将来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驾驭天空。当时,这一事件被22架电影摄影机和许多摄影师拍摄下来,因为大家早就架好设备,对准天空,要拍摄它成功着陆的镜头,却未曾料到拍下这一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头脑中仍牢记着这个画面,这惊心动魄的瞬间。由此也可以看到摄影化瞬间为永恒的独特魅力。

  德国“兴登堡”号飞艇爆炸瞬间

  动态的时间叙事在设计中表现为持续性关注产品整个生产周期的品质与使用方式,在2002年威廉·麦克唐纳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Michael Braungart)合作出版的《“从摇篮到摇篮”: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一书中指出,工业产品及包装在设计的时候应消除产生废物,即使用完后的产品及其包装应变成营养素,这种营养素可回到生态系统中,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也可变为原材料以作其它品类产品生产。譬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将6万颗种子藏在主体建筑之中,将展馆比喻成一朵盛开的蒲公英。而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展馆并未结束他的生命周期, 这些种子将会散落在世界的各地,孕育出新的生命。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空间关系指被叙的事件可以发生在同一空间或不同的空间中。不同空间的叙事设计中表现为同主题下的不同形式的呈现,即本土化与国际化。如Uber公司2016年发布的新的ICON,设计师希望Uber在各个地区看起来都像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企业,而不是一家带着外族血统的,高冷的跨国公司。为了体现其本土性,设计团队为不同国家提取出认为合理的图样、背景线条以及颜色,将代表科技与现实物理结合的“比特”图案置于前景,讲述同一主题下,不同空间呈现不同内容的设计故事。图2.22为中国的设计情绪板,设计师从建筑、环境、传统、艺术、纺织以及时尚这六个维度诠释了中国的文化。

  Uber品牌重设计——中国的设计情绪板

  图片来源:http://newsroom.uber.com

  因果关系指叙事时将事件以因果逻辑排列叙述,这种联系可以反映出心理学秩序、哲学秩序、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等。美国历史上“肌肉车”的兴衰是一个典型范例,“肌肉车”的兴取决于汽车文化的流行和工程的进步,其衰落取决于经济能源背景下汽车工业的趋势。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一种名为Drag Racing( 1/4英里或1/8英里直线加速赛,通常只允许两辆赛车参赛)的汽车比赛在当地日趋流行起来。在这一背景下,拥有强大马力,硬朗外观的美国“肌肉车”应运而生。为了追求性能但让普通人负担的起,“肌肉车”一般价位较低,并搭载大排量V8引擎,他的出现象征了美国人民追求自由的热情和豪爽,设计上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肌肉车”形式的外形。然而正当美国“肌肉车”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大放异彩的时候,却好景不长,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及美国政府推出的燃料经济法规,使具有极高油耗缺点的美国“肌肉车”昙花一现,逐渐退出了美国汽车的历史舞台。

  美式肌肉车

  2.汽车叙事的故事内容

  2.1叙述的主题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指乐曲中最具代表性和处在显著地位的主旋律。乐曲中的乐章会围绕主旋律展开叙事,通过反复、对比、强调等方式演绎出中心思想。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主题又称之为主旨,是叙事者基于现实生活及环境的观察与分析所凝聚成的思想结晶,对于个人可抒发己情,对于集体则可针砭时事。

  设计领域中的主题是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体现,是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综合体。理性认知基于设计主体的工程约束、工艺、品牌、材质、定位等客观属性的认知;感性认知基于设计对象的形态、色彩、图案等主观属性的认知,两者共同作用,让消费者产生类似于灵巧、威武、运动、时尚等心里感受。而在汽车设计中,叙事的主题广泛,通常可以分为:

  (1)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指设计师以自然界中的景物与动植物的形态、颜色、行为模式为研究对象和灵感来源,进行思考与设计。自然界蕴含无穷智慧,是最优秀的设计师,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很多都源自于对自然的学习与模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人类建设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师法自然也涉及了设计学、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思考,形成了仿生设计、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等设计理论。

  汽车设计中,设计师不仅可以将观察与认知道德自然元素与生物原型进行艺术化抽象,进行汽车色彩与形态上的再创造,譬如雪佛兰科迈罗轿车以大黄蜂为设计原型,黄色的车身和黑色的涂装与格栅,让人轻易便联想到大黄蜂的凶猛与动感。同时,师法自然也可以是采用环保生态的能源与材料,以构建环保有机的生态汽车,譬如宾尼法利纳2016年发布的概念车H2 Speed,采用了一套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同时搭配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一起工作,是世界上第一款高性能氢燃料汽车。师法自然赋予汽车以生命的特征,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与热爱。

  雪佛兰科迈罗轿车

  宾尼法利纳H2 Speed概念车

  (2)文脉内涵

  意大利设计师Fabrizio Giugiaro曾说过,“文脉是设计的内涵”。设计呈现着人类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文化。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盆”到20世纪50年代的火箭型汽车,时代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无处不在,以文脉内涵为主题的设计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内涵与时代地域气息,也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汽车造型中的文脉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成功的经典车型也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其地域文化内涵。例如,同技术精良、结构严谨、造型沉稳刚健的德国车相比,多采用曲线与小圆弧过渡造型风格的英国车便显得华贵高雅和含蓄传统。叙事需要语境,汽车设计也需与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特有文脉内涵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文化底蕴去呈现想要叙述的故事,设计师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文化元素与汽车造型相结合,使得消费者可以更自然地接纳设计的意图与内涵,也使叙述的故事变得更为生动。

  下图是作者为KIA设计的2020年概念跑车,这是其中一个以文化内涵为叙事主题的设计,造型源于韩国首尔的神兽獬豸,方案尝试将其形象融入到跑车的前脸之中。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是勇猛与公正的象征。

  KIA2020年概念跑车草图推敲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该方案希望能够从韩国的文化内涵出发,挖掘其在设计中的价值。方案总体把握跑车灵动与流畅,与獬豸的威严与霸气结合。通过对在獬豸上提取的特征线条,以草图进行快速推演,并逐渐发展成完整方案,将獬豸如意、威武的文化内涵赋予跑车。

  KIA2020年概念跑车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情感化 情感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汽车设计中的重要趋势。设计师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情感化设计,创造出以情感化为主题的设计,使汽车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而赋予其更人性的内涵,尊重并满足消费者对于物品的情感需求。情感化的设计让汽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温柔、凶狠、乖巧等情感元素。情感化的主题赋予汽车新的生命,让其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且是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带给我们生活的情趣与乐趣。 情感化主题在实践应用中,往往通过汽车前脸的表情、车身姿态与动势进行情感表达,并将汽车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与用户的情感诉求相联系。譬如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原研哉与日产汽车合作的一款概念名为“微笑的汽车”的概念车,原研哉利用“SENSEWARE(感性体)”设计理论指导设计,使用感情刺激人类感官,唤醒使用的记忆,将冰冷的汽车赋予更多的人情味。使用情感化作为汽车的主题,需要设计师善于观察和理解情感与造型的关系,合理地将情感转化成造型风格。

  NISSAN概念汽车“微笑”(SenseWare展览活动展品)

  图片来源:www.sentientdecisionscience.com

  (4)科技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设计的变革,为人类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让人们认识到了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也为设计师带来了诸多创作素材。高科技的全方位应用,使汽车慢慢变成信息娱乐中心。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普及,要求设计师术需建立起一种具有科技尖端嗅觉的全球性的价值体系,尖端的技术赋予了设计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汽车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使汽车成为了新时代的开端和象征。

  以科技化为主题的汽车叙事设计,就是要在理解了高科技深层次涵义的前提下,探索人类新的生存方式,通过利用超前的技术或未来符号,将未来生活与用户的感情诉求相结合,带给消费者超前的心理感受,设计出符合大众趣味的汽车,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目标。

  科技化的叙事主题,在概念汽车的设计研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高科技的应用代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也表现了设计师对未来的丰富想象。下图是城市未来交通系统通勤车设计方案,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人类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建造于水上,未来的城市交通系统将是一个水陆空立体的交通体系,所以该款概念通勤车可以在船与车之间自由切换。在城市的网络中,它以悬浮的方式疾驶,进入水路网络当中,又变身船舶乘风破浪。该方案采用科技化叙事主题,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探索未来城市交通的通勤解决方案,诠释了艺术美与技术美融合的魅力。

  Geely城市未来交通系统通勤车概念设计方案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叙述的环境

  叙述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一般所指环境,相当于指涉同一时空或背景下综合体的命题。同文学叙事描述中环境的多变不同,设计叙事中的环境一般是稳定的,具有时代性和持续性。

  狭义的叙述环境在汽车设计中表现为汽车所处的光线环境、温度环境与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光线中,汽车的曲面会出现不同的光感效果,强光下通透明亮,视觉冲击较强;弱光下汽车曲面显得平和柔顺,视觉冲击较弱。在不同温度环境中,汽车的色调冷暖对于人体对冷热的视觉感知有关。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暖色对于多雾地区来说穿透力较强,更为合适;沙漠、戈壁或其它荒芜地区,绿色给人愉悦感和生机感;热带雨林地区,绿色反而成了保护色,对于工程用车或经常穿越林区的车辆,暖色显得更为抢眼。

  广义的叙述环境在汽车设计中表现为汽车所处的人文环境和使用环境。譬如在土地资源环境稀有的日本,美国式的大气、大排量、大尺寸的车辆就不那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在热情如火的意大利,德国车的严谨、刻板甚至有点无趣就不如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的热情如火更受欢迎。而从使用用途来说,日本人更喜欢侧窗倾角更小、内饰空间更大的车型,中国人喜欢轴距更长,显得更稳重的车型。

  2.3叙述的人物

  人物指叙事作品中共同话题或共同逻辑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们被赋予人的某种自然或社会属性,如思考、说笑、许愿等。通常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基于现实所塑造出的虚拟人类。但如果一个物体或动物被加以哲学化的描绘,被塑造成一个会思想、会说话,那它们也属于人物。

  汽车设计中的人物有两层含义,在认知层面,如果将汽车作为一个认知整体,当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来看,叙事的人物指的是构成汽车造型本身的形态。形态由“形象”与“态势”构成。前者指汽车造型的颜色、图案、特征线、特征面等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共同形成的形象实体,属于一种结构性要素;后者则指比例、姿态等体量特征构成的形式感,属于一种形式性要素。汽车造型形态作为视觉加工对象,其生成、表达与传递是造型的震荡演化过程。形具而神生,形态塑造对于消费者认知汽车十分重要。

  在行为层面,汽车叙事中的人物指的是参与讲述汽车使用行为的真实的人。以一款2025年基于紧凑型SUV平台的跨界车型设计为例,随着中国家庭成员普遍呈现“421”结构,空间大、通过性良好、安全系数较高也成了消费者购车的考虑因素,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全尺寸的SUV可以供选择,但是随着购车人群的年轻化并且城市通勤的需求,小型SUV越来越受到青睐。通过对于汽车使用者的用户模型分析,可以得出该车的使用群体。

  汽车设计中的人物画像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目标群体的行为过程中,通过研究其日常行为活动,又可分析得出,该群体平时车内空间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一个人开车走和开车回的次数基本上占了一半时间。如何提高空间利用率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汽车目标用户车内空间利用率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经过调研和讨论,提出通过皮卡车跟SUV跨界的手段,增加车内空间利用率,更好地服务基于汽车的家庭生活。在这辆车的设计故事中,人物的参与给设计师提供了灵感与凭证,对完成最后方案起到了至关的作用。

  皮卡与SUV跨界车最终方案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汽车叙事的叙述行为

  叙述行为是指讲述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行为会在叙事中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读者的评价与态度。叙述行为中的三个要素是:叙事者、叙述媒介与受述者,三者的关系是叙述行为的主要研究对象。叙事通常被视作是叙事者通过语言等叙述媒介完成叙事者的主观意图呈现,而实际中,受述者对于叙事的理解才是叙述行为的中心目的,叙事者的认知,使叙事的方向更为明确有效,使故事可以顺利展开。汽车叙事中叙述行为的三要素分别是:设计师(叙事者)、汽车造型(叙述媒介)及消费者(受述者)。

  叙述的行为并不是单向的由叙述者讲述给受述者的单向行为,在许多情况下,受述者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理解和诠释故事,所以叙述行为本身是双向的。汽车设计中的叙事也是如此,用户依靠于自身的思维惯式、知识背景、使用经验等,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故事原型的本质属性抽取并概括构成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原型,即用户主观获得的理想汽车类型[60]。虽然设计师无法将用户的全部思维限定在某种框架之中,但基于目标群体,设计师可以使用叙事性设计的方法,利用象征、隐喻或加强特征的方式将故事传达给用户,使其建立起对汽车本身的独特体验与理解。叙事性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叙事者的表述过程与受述者的解读两部分。

  (1)叙事者的表述过程

  叙事者的表述过程分为三部分:1.确定主题。汽车的设计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是设计师设计意图的外显,是设计方案的灵魂与核心。设计主题的语意来源可以是设计师的生活经验与态度,也可以是对自然界的模仿,或者是哲学概念的外显。设计主题的形成往往与社会人文与历史有关,设计师通过研究与分析设计问题并结合产品实际功能,整理出主题所要表达的精神意义并创造出符合主题的具体形态。2.拆分主题。运用联系的方式,将主题分解为独立的事件(特征)与意象,使得独立的事件跟意象进行初步对应。3.意象转换。意象转换是设计意图的实体化,是主题的对象化和外显。汽车形态作为设计意图的载体,将所有独立的事件(特征)按照主题组成具有一定结构与层次的空间序列。

  (2)受述者的解读过程

  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认知与解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消费者(受述者)通过三部分接受汽车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1.实体层面的解读,即汽车的光影、形态、颜色、材质等。2.表层语意的解读,即理解汽车设计中符号、图形、特征等表达的单个语意,进而理解它们间的逻辑含义。3.深层语意的解读,即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各语意间的秩序,被作品感动或说服,达到理解汽车作品的设计意义与情感体验的目的。这三个层次依次加深,是一个从表层至深层的递进关系。

PC端 手机端

Copyright © 2014-2025 265学校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