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姜的婚姻之路(上)
美国在60.70年代有一场平权运动,拉开了美国堕落的开端。同性恋运动,女权运动,黑人,毒品,暴力,性解放,残疾人,老年人,包括动物保护等诸色的人,都举着权力的旗帜,来诉求自己的权益。
正如当下国内正在经历的男权女权问题。
在关锦鹏《男生女相》中,徐克曾说道这个问题。
香港也受到这种所谓平权运动的影响。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邵氏早期的风月片和武侠片为主,风月片是受到性解放运动影响。
而武侠片则是受到当时武侠作者影响,正如当下耽改盛行,资本逐利永远不变。
香港也是唯一一个有三级片时代的地区。
这种文化的碰撞导致了香港的90年代的巅峰,香港是唯一一座将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城市,也是我对香港如此喜爱的原因,中华魂,西方骨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香港。
香港当时精英阶层主要来自内地,1949年国党失败后,带走了当时国内大部分财富退居台湾,包括邵逸夫,张彻老师。
邵逸夫,张彻,沈殿霞等皆为上海人,且是商人,政商永远不分家 ,而其他国内的精英大部分选择了移民香港。
(沈殿霞和姜大卫曾是邻居,沈殿霞家族做生意的,沈殿霞为郑欣宜找的托孤人是刘家昌和邵逸夫,沈殿霞所在的银色鼠队:大哥张冲、二哥谢贤、三哥陈自强,四哥陈皓、五哥秦祥林,六哥邓光荣、这些人占了香港的半壁江山)
移民事件之后,中国精英成为了香港的顶层阶级,掌握了话语权。
这一点有很多地方可以参考,比如当时的电影是国语,以讲上海话为荣等。
也可以说因为内地精英,才有了香港未来的辉煌。
国党在台湾驻扎后,将现金流分成了几部分部分,其中一部分进入香港做娱乐行业,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88年将j国去世,成龙和洪金宝有过去,成龙当时属于嘉禾,嘉禾创始人是邹文怀,
1948年在上海《申报》当实习记者,有很多报道可以可以证实,当时香港娱乐圈的资本大部分来自台湾。
(这一点也是当初小姜跟着张老师去台湾的原因之一)如果去台湾真的只是趁名气捞钱,拍烂片就好了,小宝就拍了很多,赚了钱就走人,何必自己投资拍戏,出钱出力风险大。
社会大环境是影响人心理必不可少的因素,60.70年代同性恋运动有西方的社会因素在里面。了解一个人先要了解他的教育程度~
中西方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完全不同。借用【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儒家会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一文。
西方主要是以宗教为主要信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将同性恋列为罪恶。
中国人并不信宗教,对鬼神敬而远之,中国人敬天地,一切有道,道法自然。存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敬祖宗,子孙生活是祖宗保佑,因此有祸及三代的说法,所谓要为子孙后代积点阴德也是如此。
中国人是一个真真正正以人为本的民族,有段时间因追台剧在外混了一段时间,深感中国人民的可爱之处,
如《觉醒年代》辜鸿铭老师《中国人的精神》。所讲,中国人的是用心灵来记忆和看待一切~
有兴趣可以去看这一段,大半夜让我哭成狗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受儒学的影响。张彻老师出生于1924年,1940年1940年,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修读政治时参加文化运动委员会而得到张道藩的器重,担任文运会专员。
张道藩出生于书香门第,乃是政届一把手,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能被此人赏识,张老师情商和文化水平绝对是佼佼者。
1948年与蒋经guo结下友谊,为国防部总政治部简任专员,军阶至上校,1957年赴港,执导电影,与邵逸夫赴港时间一致,看似巧合其实都是精心设计。
本来有好好的仕途,非要去玩艺术,和湖友聊天时常常调侃张老师属于
政届人物降维打击
想起最近对中国的评价: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都在从政
同性恋在中国存在至今有千年,《梁祝》是知名的同性恋故事,魏王与龙阳君,汉哀帝宠幸董贤也是流传千古、
关于儒学同性恋的看法如下,
越是高的阶层同性恋或者说双性恋越多,抛开物质需求,更追求精神之爱。
无论男女,本质上都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
中国人认为万物是由阴阳两面,正如一个硬汉也有脆弱一面,一个柔弱女子也有强硬一面,如果一个女人阳性成分多而阴少,那这个人是阳还是阴呢?一个男人阴柔之气他是阴还是阳呢?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个人有一段时间阳多,也有时间阴多…因变化产生世界万般。
对于狄姜也好,军烨也好,我并不会当成同性恋来看,也不会当成双性恋,只是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爱是人本能的追求。
我也并不喜欢:我爱上一个人恰好他是同性的说法 ,爱就是爱,仅此而已。
徐克在男生女相中的观点代表了当时香港精英阶级的态度。
而徐克祖籍为广州,生于越南西贡市,徐克童年在越南度过。1966年,才举家搬到香港,严格意义并没有接受完全的儒学教育,然而透过徐克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我始终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彻老师是中国人,而且是最浪漫的中国文人。写的一手好书法,会作诗,会写剧本。他的弟子都是现在香港大咖,重情重义…
在全部人反对声仔和甄妮婚礼时,张老师可以力排众议的支持他们。
在《武侠宗师张彻》一文中写道:只要张老师在,他们都不用操心,演员需要的张老师都会去争取。
他的怜悯,浪漫和叛逆与小姜十分类似。
通过演员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张老师特别会看人,看到了小姜的凌厉才有了关小楼,看到了他的灵动才有了游侠儿。
我分析这些的是想说,张老师在狄姜这场故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他并不认为男男相爱是有悖伦理,或者精神病,或者是罪恶。
同年代有一对同性恋,乃为军阀之子。白先勇与王国祥,对于儿子喜欢男人,作为军阀的父亲并没有过度干涉和反对。白先勇先生所著的《树犹如此》就是李碧华提到的张国荣看到,一个人静静地在角落里看完了。
狄姜的分手从来不是因为感情不清晰,因为自己爱上同性接受不了,恰恰是知道自己爱谁。
按照西方说法那时候同性恋还在精神病范畴,然而中国人,香港精英层级并不这样认为。
以现在大学生为例,去采访对男男相爱的看法 ,有多少是认为有悖天理的呢?张老师在那个年代接受本就是高等教育 。
(国内课本本也是国学为主,1977wg之后 所有的课本全部改革,开始学习所谓的西方科学,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别挺大的)
“思想解放的前提是要有思想,如果没有思想,那解放的只有欲望。”
对于香港这个精英层级来说 70年代运动是思想解放,对于美国底层来说解放的是欲望,自70年代后美国毒品和性交易一路攀升 ,也是导致如今美国衰落的原因。有兴趣可以看观视频70年代的讲解。
毒品、暴力、性解放、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一步步迈向堕落【大师计划·范勇鹏02】
张老师的正确引导是狄姜可以“结婚”的第一个重要依据,狄姜都没上过学,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长的如此的好 ,不可不说没有张老师的影响。
小姜一直视张老师为父亲,张老师去世时小姜整个人都要崩溃了。
狄龙和姜大卫是有结婚证的,或者说是有过婚姻仪式,见证人就是张老师或者还有张家班。
我一开始只觉得两人真心相爱并且心意相通,爱过,同居过,许过终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事情是因为一篇报道:
在1988一份报道中,张彻老师提到了“四对夫妇”游星马,这个夫妇不可能是单独的狄龙夫妇与姜大卫夫妇,这样就不止是四对,而且并没有看到有如此结伴出行的报道。
1971年2月游星马相关报道。tmm首此出现送行,而这姜尊还是单身。
而以张老师这样严谨认真的性格,说出这段话必然是经过考量的。
如果时间节点确实是1988年,很巧和的是,这个时候的狄姜在闹分手,1988年尊在筹划导演协会和为张老师贺寿的电影《义胆群英》,
而因为准备贺寿电影,根据小宝:他俩有人挑拨离间说法,结合其他报道,在这部电影筹划期间俩人闹了不小矛盾。
张老师这个节点说这个话很难说:没有撮合两人的意思。
因为龙伯的8年还是五年恋爱 我去看了所有相关内容,tmm与龙伯公布恋情为1971.2月,结婚为1975.2.23,无论怎么都不会是8年。可
见谈了8年恋爱另有其人。
在尊导演的《美男子》屡次提到8年的老婆,安利男主8年的女主角~
俩人之间的故事还很长~
说谎惯用招式是移花接木和真假混说,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所以高手不会真的全部是谎,小姜对于这个手法非常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