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
我搜了搜,好像没有这个问题。目前的数据是IMDB 7.8.烂番茄 92%Metacritic 73%的样子。看预告片还不错,等下去电影院看正片。我会说本来打算看尼日利亚影片《抗争的妻子(Wives on Strike)》嘛。
有一类电影,因为其中展示的问题太要紧、太有意义、太值得思考和讨论,电影本身拍得有多好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比如《罪恶之家》,关于一个底层妇女的命运如何因上流人士的影响而走向毁灭,令人思考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的宿命。反思社会制度的缺陷。所以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最热的评论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在吵“仇富仇穷”、“阶级分化”和“左派右派”:
同样的,《浪潮》--展示了“组织纪律”、“集体主义”如何快速地建立独裁极权。
《斯坦福监狱实验》,讲“路西法效应”--大环境与无限制的权力可以轻易把一个普通人变成恶魔。
《天空之眼》讨论的话题则是--杀一人而利天下,何以不为?
剧情不复杂,英美情报局联合行动,抓捕肯尼亚境内的恐怖组织。当发现这个组织正在准备一场自杀式恐怖袭击时,决定放弃抓捕,直接消灭他们。
无人机挟弹飞行到指定位置时,一个卖烤馕的小女孩进入了爆炸范围内。发射炸弹,无辜的小女孩会送命;不发射,恐怖组织即将展开的自杀袭击会要了更多人的命。
到底要不要发射?
反复论证,多方争执,英国国防部长、外交部长、首相、美国国务卿、高级法律顾问等等人士,都参与了这个决定。过程不可谓不艰难,决策不可谓不谨慎。
结果是,飞弹发射,女孩与恐怖分子一起炸死了。
一个无辜的女童死了。但她的死挽救了一场自杀式袭击中牺牲的上百条人命。
杀一人而利天下,何以不为?
来聊聊一个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问卷调研:
1、某恐怖分子在一座城市里藏了一颗核弹,时间紧迫,随时可能爆炸,你是否支持刑讯折磨恐怖分子以获得情报排除危机?
2、与1的条件一样,但是那座受到炸弹威胁的城市,被明确定义为受访者双亲或子女居住的城市。
3、与1、2的条件一样,但是我们发现这名恐怖分子非常强硬,对他的折磨无法取得任何进展,但是他有一个刚刚出生不到30天的女儿,我们确信,如果在他的面前伤害他的女儿,他一定会说出情报。
在受访样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从1到3,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赞同主张,尤其是在3中,即使被反复强调那名女婴的无辜,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访者认为应当伤害她以实现目的。
是啊,杀一人而利天下,何以不为?
只是,认同这个思路的人,也可能会干出这样的事情:
颁布政策――强制天生残疾的人、天生智障的人、有遗传病史的病人做绝育手术,以免他们与正常人结合,继续生出不健康的后代,因为显然,由健康强壮的人类组成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绝育一人而利天下,何以不为?
或者再进一步,干脆灭绝某个在宗教上被认为“异端”、在基因上被认为“落后”的少数群体,以澄清宇内,涤荡世界,比如犹太人?黑人?同性恋?
如果杀一人而利天下,便杀一人,灭一族而利天下,便灭一族。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
在效率、大局、整体面前,个体和少数人的牺牲理所应当。
《天空之眼》中,无论投弹行动救下了多少人,一个女童因此死了,而她是无辜的。
英国政客也明白事情一旦曝光,舆论所向。
功利之上,还有道义。
也许我们的现实活在人命按斤两计算的世界。我们的理想不是。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过一段对话,伊凡精神上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他列举了一大串虐待儿童的可怕例子,然后质问虔诚善良的弟弟阿辽沙:你愿意不愿意建立一座人类命运的大厦——它能造福人类,给予他们和平和安谧,但是为了建造这个大厦必须残害一个哭号无助的孩童?阿辽沙的回答是:不。用一个孩子的眼泪拯救全人类,这个代价太高了。
用一个孩子的眼泪拯救全人类,这个代价太高了。
这是个伟大的句子,里面有人之所以为人、文明之所以为文明的前提。
它承认某些人权是根本性的,无法被算计与称量,是自然的,神圣的,不可剥夺的和无条件的。
创作者站在哪边,影片开场时就已经表明了态度,片子打上了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的名言“战争中,第一个倒下的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