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女儿范文

  交换女儿篇1

  关键词:日常对话;人际功能

  一、文献回顾

  二、

  纯理功能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韩理德将功能理论与语义学结合,总结出三大纯理功能: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meta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metafunction)。

  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示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时间或情形。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的关系。

  二、对话文本

  Mother:(1)TellmeaboutMichael.

  Mary:(2)ButI''''mleavingnow,Mom.

  Mother:(3)Comeon,Mary.(4)Youmusttellmeeverythingabouthim.

  Mary:(5)Well,he''''sverytallandhandsome.

  Mother:(6)Hmn.

  Mary:(7)...hehasbigblueeyesandlongblondhair.

  Mother:(8)Oh,howlong?

  Mary:(9)Downtohisshoulder.(10)It''''sbeautiful,likegold.

  Mother:(11)Lookslikeawomanfrombehind.

  Mary:(12)Whatdidyousay,Mom?(13)Hewearstwobigringsonhisears,and...

  Mother:(14)Ok,ok.You''''dbettertellmewhathedoes,honey.

  Mary:(15)Hedoesmanythings.(16)He''''saverycreativepainter.(17)Andhispaintingssellwell.

  Mother:(18)Really?

  Mary:(19)HealsogivesfreeEnglishlessonstopeopleintheneighborhood.(20)He''''squiteapatientteacher.

  Mother:(21)Fine.

  Mary:(22)You''''regoingtolikehim.(23)Everybodysayshe''''saniceguy.

  Mother:(24)IhopeIwill.(25)Wheredoeshelive?

  Mary:(26)Hehasasmallapartmenton88thStreet.(27)Don''''tworry,(28)Mon.I''''mnotgoingtomarryhimtomorrow.

  三、人际纯理功能分析

  (一)言语角色:给予与需求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语言来建立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地变换交际角色,但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主要的角色有两个:“给予”和“需求”。交际中给予和需求的“交换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货物和劳务”,如果将两个角色和两个交换物组合起来,便得到了四个言语功能:一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信息”,言语功能为“陈述”(statement);如He''''sverytallandhandsome.二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信息”,言语功能为“问题”(question);如Wheredoeshelive?三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言语功能为“提供”(offer);如Iwillhelpyouwiththeluggage.四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言语功能为“命令”(command)。如TellmeaboutMichael.这是母女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女儿Mary的男朋友Michael的情况。全文共有28个小句,其中18个小句言语功能是陈述,19句陈述功能句中14句是Mary关于Michael的相貌人品的描述,可见在对话中,Mary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提供者。全文有5句带命令功能的小句(文中带下划线部分),当中4句出自母亲之口。此外,4句提问功能句(文中斜体部分)中3句由母亲发出,因此,在对话中,母亲的交际角色是主要是信息和劳务的需求者。

  在对话的中,母亲和女儿的发话者、受话者身份交替进行。女儿给予“信息”满足母亲的“需求”,可见母亲控制着对话的话题。

  (二)起始与回应

  人们在交际中必须相互配合,从而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按照这一说法,当交际一方完成一个话轮时,另一方应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如用语言应答或用动作表示)。在对话中通常存在毗邻应对,即交际一方发出起始话段,另一方作出反应。对起始话段表示支持的回应为合意回应,表示对抗的则为不合意回应。起始话段的言语功能与应答的言语功能存在以下关系: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接受或拒绝;命令——遵从或不服从。在对话的前两个回合当中,母亲是发话者,母亲不断的用“命令”要求女儿(受话者)告诉她Michael的情况,女儿一开始对母亲的“命令”(TellmeaboutMichael.)的并没有作出合意回应,她回避该“命令”(ButI''''mleavingnow,Mom.),母亲穷追不舍,继续用“命令”要求女儿告知信息。这回,母亲语气有所改变,改用带有劝诱意义的“Comeon”,同时使用职责意义较高的情态动词“must”,向女儿强调遵从“命令”必要性(Youmusttellmeeverythingabouthim.)。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女儿不得以“服从”(Well,he''''sverytallandhandsome.)此时,女儿的身份由受话者变成发话者,提供关于Michael的信息。母亲间或插入提问发起话题,希望得到自己关心的详情。

  母亲的回应反映出她复杂的心情:“Hmn”表示对信息的认同,“Oh”表示吃惊,异外,“lookslikeawomanfrombehind”表示出母亲的反感(不认同),“Ok”是女儿异议后母亲的妥协认同。听到女儿说Michael能干,母亲由于对Michael形象不认同而产生怀疑:“really?”,当女儿谈到Michael人品不错时,母亲表示出认同:“fine”。当女儿争取母亲接受Michael时,母亲表现出不确定:“IhopeIwill.”从简短的言语当中,母亲对女儿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语气

  陈志旗: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功能语法中,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限定成分用be以及其他助动词、情态动词体现。主语在前,限定在后,小句是陈述语气,言语功能为提供信息。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小句是疑问语气,言语功能为提问。限定成分的功能是对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参考点有两个:一是说话的时间,既时态;二是讲话人的判断,即情态。小句中语气以外其他成分为剩余成分,包括谓体、补语和状语等。情态可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前者涉及的交换物是消息,后者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情态化”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角度考虑消息的可靠性。“意态化”指的是讲话人对交换最终的成功的自信程度。在表示情态意义时,发话者可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具有不同把握性的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前所述,对话中大量女儿对Michael描述的话都是陈述句,所以女儿说话的语气主要为陈述语气。值得一提的是女儿唯一一句含疑问语气的句子:Whatdidyousay,Mom?,说发话人(女儿)并不期待听话人(母亲)提供信息,这句话表达了女儿的不满:母亲不该那样评价Michael.(Lookslikeawomanbehind.)。对话中还出现带疑问语气的疑问句:(7)(17)(24),其中(7)和(24)省略句,这部分主要有母亲表述,表达了母亲对女儿交友情况的关心。此外,对话涉及不带语气的祈使句。对话中小句的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就连Michael做过的事情,在对话中女儿也使用了现在时,可见在女儿心中,Michael永远能干,人品好,受人欢迎。对话中还出现了将来时:You''''regoingtolikehim.I''''mnotgoingtomarryhimtomorrow.前者表达出女儿主观上期待母亲接受Michael,后者是女儿为了安慰母亲,说出自己的近期打算。在母亲的陈述语气表达中,加入了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Youmusttellmeeverythingabouthim.You''''dbettertellmewhathedoes,honey.意态化的must表达了高度的职责意义。hadbetter显示说话人的判断,带有强迫命令,给人有强制性。显示出母亲在女儿面前的威严。

  四、结语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对一则普通的日常对话进行分析,对话中人物的语言表达的选择确立了对话双方的人际社会关系,对话双方的身份得到识别,人物的个性、心理得以揭示,验证了“选择就是意义”。正如韩礼德所说的:“Alanguageisinterpretedasasystemofmeanings,accompaniedbyformsthroughwhichthemeaningscanberealized.”通过上述分析再次证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2000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Thompson,Geoff.1996/2000.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交换女儿篇2

  关键词:日常对话;人际功能

  一、文献回顾

  二、

  纯理功能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韩理德将功能理论与语义学结合,总结出三大纯理功能: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meta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metafunction)。

  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示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时间或情形。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的关系。

  二、对话文本

  Mother:(1)TellmeaboutMichael.

  Mary:(2)ButI''''mleavingnow,Mom.

  Mother:(3)Comeon,Mary.(4)Youmusttellmeeverythingabouthim.

  Mary:(5)Well,he''''sverytallandhandsome.

  Mother:(6)Hmn.

  Mary:(7)...hehasbigblueeyesandlongblondhair.

  Mother:(8)Oh,howlong?

  Mary:(9)Downtohisshoulder.(10)It''''sbeautiful,likegold.

  Mother:(11)Lookslikeawomanfrombehind.

  Mary:(12)Whatdidyousay,Mom?(13)Hewearstwobigringsonhisears,and...

  Mother:(14)Ok,ok.You''''dbettertellmewhathedoes,honey.

  Mary:(15)Hedoesmanythings.(16)He''''saverycreativepainter.(17)Andhispaintingssellwell.

  Mother:(18)Really?

  Mary:(19)HealsogivesfreeEnglishlessonstopeopleintheneighborhood.(20)He''''squiteapatientteacher.

  Mother:(21)Fine.

  Mary:(22)You''''regoingtolikehim.(23)Everybodysayshe''''saniceguy.

  Mother:(24)IhopeIwill.(25)Wheredoeshelive?

  Mary:(26)Hehasasmallapartmenton88thStreet.(27)Don''''tworry,(28)Mon.I''''mnotgoingtomarryhimtomorrow.

  三、人际纯理功能分析

  (一)言语角色:给予与需求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语言来建立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地变换交际角色,但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主要的角色有两个:“给予”和“需求”。交际中给予和需求的“交换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货物和劳务”,如果将两个角色和两个交换物组合起来,便得到了四个言语功能:一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信息”,言语功能为“陈述”(statement);如He''''sverytallandhandsome.二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信息”,言语功能为“问题”(question);如Wheredoeshelive?三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言语功能为“提供”(offer);如Iwillhelpyouwiththeluggage.四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言语功能为“命令”(command)。如TellmeaboutMichael.这是母女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女儿Mary的男朋友Michael的情况。全文共有28个小句,其中18个小句言语功能是陈述,19句陈述功能句中14句是Mary关于Michael的相貌人品的描述,可见在对话中,Mary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提供者。全文有5句带命令功能的小句(文中带下划线部分),当中4句出自母亲之口。此外,4句提问功能句(文中斜体部分)中3句由母亲发出,因此,在对话中,母亲的交际角色是主要是信息和劳务的需求者。

  在对话的中,母亲和女儿的发话者、受话者身份交替进行。女儿给予“信息”满足母亲的“需求”,可见母亲控制着对话的话题。

  (二)起始与回应

  人们在交际中必须相互配合,从而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按照这一说法,当交际一方完成一个话轮时,另一方应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如用语言应答或用动作表示)。在对话中通常存在毗邻应对,即交际一方发出起始话段,另一方作出反应。对起始话段表示支持的回应为合意回应,表示对抗的则为不合意回应。起始话段的言语功能与应答的言语功能存在以下关系: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接受或拒绝;命令——遵从或不服从。在对话的前两个回合当中,母亲是发话者,母亲不断的用“命令”要求女儿(受话者)告诉她Michael的情况,女儿一开始对母亲的“命令”(TellmeaboutMichael.)的并没有作出合意回应,她回避该“命令”(ButI''''mleavingnow,Mom.),母亲穷追不舍,继续用“命令”要求女儿告知信息。这回,母亲语气有所改变,改用带有劝诱意义的“Comeon”,同时使用职责意义较高的情态动词“must”,向女儿强调遵从“命令”必要性(Youmusttellmeeverythingabouthim.)。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女儿不得以“服从”(Well,he''''sverytallandhandsome.)此时,女儿的身份由受话者变成发话者,提供关于Michael的信息。母亲间或插入提问发起话题,希望得到自己关心的详情。

  母亲的回应反映出她复杂的心情:“Hmn”表示对信息的认同,“Oh”表示吃惊,异外,“lookslikeawomanfrombehind”表示出母亲的反感(不认同),“Ok”是女儿异议后母亲的妥协认同。听到女儿说Michael能干,母亲由于对Michael形象不认同而产生怀疑:“really?”,当女儿谈到Michael人品不错时,母亲表示出认同:“fine”。当女儿争取母亲接受Michael时,母亲表现出不确定:“IhopeIwill.”从简短的言语当中,母亲对女儿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语气

  陈志旗: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功能语法中,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限定成分用be以及其他助动词、情态动词体现。主语在前,限定在后,小句是陈述语气,言语功能为提供信息。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小句是疑问语气,言语功能为提问。限定成分的功能是对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参考点有两个:一是说话的时间,既时态;二是讲话人的判断,即情态。小句中语气以外其他成分为剩余成分,包括谓体、补语和状语等。情态可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前者涉及的交换物是消息,后者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情态化”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角度考虑消息的可靠性。“意态化”指的是讲话人对交换最终的成功的自信程度。在表示情态意义时,发话者可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具有不同把握性的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前所述,对话中大量女儿对Michael描述的话都是陈述句,所以女儿说话的语气主要为陈述语气。值得一提的是女儿唯一一句含疑问语气的句子:Whatdidyousay,Mom?,说发话人(女儿)并不期待听话人(母亲)提供信息,这句话表达了女儿的不满:母亲不该那样评价Michael.(Lookslikeawomanbehind.)。对话中还出现带疑问语气的疑问句:(7)(17)(24),其中(7)和(24)省略句,这部分主要有母亲表述,表达了母亲对女儿交友情况的关心。此外,对话涉及不带语气的祈使句。对话中小句的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就连Michael做过的事情,在对话中女儿也使用了现在时,可见在女儿心中,Michael永远能干,人品好,受人欢迎。对话中还出现了将来时:You''''regoingtolikehim.I''''mnotgoingtomarryhimtomorrow.前者表达出女儿主观上期待母亲接受Michael,后者是女儿为了安慰母亲,说出自己的近期打算。在母亲的陈述语气表达中,加入了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Youmusttellmeeverythingabouthim.You''''dbettertellmewhathedoes,honey.意态化的must表达了高度的职责意义。hadbetter显示说话人的判断,带有强迫命令,给人有强制性。显示出母亲在女儿面前的威严。

  四、结语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对一则普通的日常对话进行分析,对话中人物的语言表达的选择确立了对话双方的人际社会关系,对话双方的身份得到识别,人物的个性、心理得以揭示,验证了“选择就是意义”。正如韩礼德所说的:“Alanguageisinterpretedasasystemofmeanings,accompaniedbyformsthroughwhichthemeaningscanberealized.”通过上述分析再次证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2000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London:Arnol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Thompson,Geoff.1996/2000.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交换女儿篇3

  二、

  纯理功能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韩理德将功能理论与语义学结合,总结出三大纯理功能: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

  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示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时间或情形。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的关系。

  二、对话文本

  Mother: (1)Tell me about Michael.

  Mary: (2)But I'm leaving now, Mom.

  Mother: (3)Come on, Mary. (4)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

  Mary: (5)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Mother:(6)Hmn.

  Mary: (7)...he has big blue eyes and long blond hair.

  Mother: (8)Oh, how long?

  Mary: (9)Down to his shoulder. (10)It's beautiful, like gold.

  Mother: (11)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

  Mary: (12)What did you say, Mom? (13)He wears two big rings on his ears, and ...

  Mother: (14)Ok, ok.You'd better tell me what he does, honey.

  Mary:(15) He does many things. (16)He's a very creative painter. (17)his paintings sell well.

  Mother: (18)Really?

  Mary:(19) He also gives free English lessons to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20)He's quite a patient teacher.

  Mother:(21) Fine.

  Mary: (22)You're going to like him. (23)Everybody says he's a nice guy.

  Mother: (24)I hope I will. (25)Where does he live?

  Mary: (26)He has a small apartment on 88th Street.(27) Don't worry, (28)Mon. I'm not going to marry him tomorrow.

  三、人际纯理功能分析

  (一)言语角色:给予与需求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语言来建立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不断地变换交际角色,但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主要的角色有两个:“给予”和“需求”。交际中给予和需求的“交换物”可以是“信息”也可以是“货物和劳务”,如果将两个角色和两个交换物组合起来,便得到了四个言语功能:一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信息”,言语功能为“陈述”(statement);如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二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信息”, 言语功能为“问题”(question);如 Where does he live?三是交际角色是“给予”,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 言语功能为“提供”(offer);如I will help you with the luggage.四是交际角色是“需求”,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言语功能为“命令”(command)。如 Tell me about Michael.这是母女之间的对话, 对话的内容是女儿Mary的男朋友Michael的情况。全文共有28个小句,其中18个小句言语功能是陈述, 19句陈述功能句中14句是Mary关于Michael的相貌人品的描述,可见在对话中,Mary 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提供者。全文有5句带命令功能的小句(文中带下划线部分),当中4句出自母亲之口。此外,4句提问功能句(文中斜体部分)中3句由母亲发出,因此,在对话中,母亲的交际角色是主要是信息和劳务的需求者。

  在对话的中, 母亲和女儿的发话者、受话者身份交替进行。女儿给予“信息”满足母亲的 “需求”,可见母亲控制着对话的话题。

  (二)起始与回应

  人们在交际中必须相互配合,从而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按照这一说法,当交际一方完成一个话轮时,另一方应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如用语言应答或用动作表示)。在对话中通常存在毗邻应对,即交际一方发出起始话段,另一方作出反应。对起始话段表示支持的回应为合意回应,表示对抗的则为不合意回应。起始话段的言语功能与应答的言语功能存在以下关系: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接受或拒绝;命令——遵从或不服从。在对话的前两个回合当中,母亲是发话者,母亲不断的用“命令”要求女儿(受话者)告诉她Michael的情况, 女儿一开始对母亲的“命令”(Tell me about Michael.)的并没有作出合意回应,她回避该“命令”(But I'm leaving now, Mom.),母亲穷追不舍,继续用“命令”要求女儿告知信息。这回,母亲语气有所改变,改用带有劝诱意义的“Come on”,同时使用职责意义较高的情态动词“must”, 向女儿强调遵从“命令”必要性(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女儿不得以“服从”(Well, he's very tall and handsome. )此时,女儿的身份由受话者变成发话者,提供关于Michael的信息。母亲间或插入提问发起话题,希望得到自己关心的详情。

  母亲的回应反映出她复杂的心情:“Hmn”表示对信息的认同,“Oh”表示吃惊,异外, “looks like a woman from behind”表示出母亲的反感(不认同),“Ok”是女儿异议后母亲的妥协认同。 听到女儿说Michael能干,母亲由于对Michael形象不认同而产生怀疑:“really?”, 当女儿谈到Michael人品不错时,母亲表示出认同:“fine”。当女儿争取母亲接受Michael时,母亲表现出不确定:“I hope I will.”从简短的言语当中,母亲对女儿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语气

  陈志旗: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功能语法中,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限定成分用be以及其他助动词、情态动词体现。主语在前,限定在后,小句是陈述语气,言语功能为提供信息。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小句是疑问语气,言语功能为提问。限定成分的功能是对议论命题提供参考点,参考点有两个:一是说话的时间,既时态;二是讲话人的判断,即情态。小句中语气以外其他成分为剩余成分,包括谓体、补语和状语等。情态可分为“情态化”和

  “意态化”,前者涉及的交换物是消息, 后者交换物为货物或劳务。“情态化”指的是从可能性或经常性角度考虑消息的可靠性。“意态化”指的是讲话人对交换最终的成功的自信程度。在表示情态意义时,发话者可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具有不同把握性的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前所述,对话中大量女儿对Michael描述的话都是陈述句,所以女儿说话的语气主要为陈述语气。值得一提的是女儿唯一一句含疑问语气的句子:What did you say, Mom?,说发话人(女儿)并不期待听话人(母亲)提供信息,这句话表达了女儿的不满:母亲不该那样评价Michael. (Looks like a woman behind.)。对话中还出现带疑问语气的疑问句:(7)(17)(24),其中(7)和(24)省略句,这部分主要有母亲表述,表达了母亲对女儿交友情况的关心。此外,对话涉及不带语气的祈使句。对话中小句的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就连Michael做过的事情,在对话中女儿也使用了现在时,可见在女儿心中,Michael永远能干,人品好,受人欢迎。对话中还出现了将来时:You're going to like him. I'm not going to marry him tomorrow. 前者表达出女儿主观上期待母亲接受Michael,后者是女儿为了安慰母亲,说出自己的近期打算。在母亲的陈述语气表达中,加入了表示情态的语言形式,如You must tell me everything about him. You'd better tell me what he does, honey. 意态化的must表达了高度的职责意义。had better 显示说话人的判断,带有强迫命令,给人有强制性。显示出母亲在女儿面前的威严。 四、结语

  交换女儿篇4

  关键词: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糖果店主》 交换模式

  以《洼地》和《遗言》傲立于当代英国文坛的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近年来受到国外文学批评界的持续关注。然而,相较于这两部扛鼎之作,他的首部作品《糖果店主》遭到了明显的冷落。其实,该小说蕴藏的丰富主题不断显现于作家日后的作品之中(lea 17),而其中的主人公威利·查普曼也成为斯威夫特笔下众多人物形象的范本。因此,研究《糖果店主》和查普曼对整体理解斯威夫特及其作品大有裨益。本文试图从交换模式这一视角切入,对该作品进行初步的解读。

  一

  在国外出版的论著中,“交换”作为《糖果店主》的重要主题之一虽然也有所提及①,但尚未对此展开深入探讨。不妨说,“交换的模式”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查普曼得以体现的。查普曼沉默寡言,阴沉滞拙,按部就班,死死恪守种种微小的社会传统(lea 17),生活于他“每天都有其固定的模式”(swifl 25)。可是,如果说“模式”是查普曼行事的一大特性,那么“交换”则是他处世的另一主要特征。在他身上,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交换是模式的基础和保证。遵循模式、排斥变化和任何不确定因素,是他期盼和依赖的。然而,在人类社会中,总是有那么多不确定性,而惟一不变的、可以确切掌控的似乎只有“物”,只有与之相关的“交换活动”了。在他看来,你给予,我接受;我给予,你接受——公平且简单。可以说,他的模式化生活绝大部分属于“交换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他将自己的“模式”系统建立在了交换的伦理基础之上。

  小说中充斥着一系列“交换”的隐喻,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查普曼与艾琳的那场看似荒谬的婚姻交易。他们之间的婚姻是一场交易:她用一家糖果店,一个女儿,以及所有的责任来换取查普曼扮演丈夫角色,构筑一场“没有爱”的婚姻。这就是一场交换,一场影响他们一生的交换。对于查普曼而言,在他接受婚姻这个生活模式的同时,他也接受了这个模式中的“交换”。在这个模式中,一切都是围绕着商品式的“物质交换”而展开,情感从人的生活中被完全摒除了。因此,在这次婚姻协议之后,查普曼身上所表达的“交换”特性愈发凸显。

  他生活在一间充斥着“交换”影子的房子里。里面的一切,包括“家具、陶瓷、玻璃器皿、被单和枕套”,都是婚姻交易中艾琳所提供的价码。即使是艾琳后来所添置的瓷器水晶等装饰品,也丝毫不含有任何感情烙印,而只是“投资”,另一种物质上的交换。正如艾琳所反复强调的,这些东西会“升值”,能够“保值”,可以换取更大的物质利益。

  这种物质上“交换”环境的营造,加上艾琳在认知意识上的不断提醒、监督,使得查普曼渐渐将自己完全纳入婚姻这场交易中,进而纳入整个“交换”环境和模式中。艾琳总是不停地提醒他“扮演好你的角色”,而这正是她交易内容的一方——一个扮演不谈爱的丈夫角色的演员。她安排好他一天的行程:起床,吃早餐,告别吻,上班,下班,在餐桌上向她汇报、整理账簿……因为那是角色的固定戏码。“每当他反抗、逃避、讨厌这些时(不过这样的事很少发生),她就会发号施令,鼓动他,激励他,让他生龙活虎起来……”她会警示:“演好你的角色”(11)。即使当查普曼提出要在店内出售玩具时,她的肯定也并非出于情感上的顺从,而被目为“是否能赚钱”这一交换的条件。她的视线时时追随着他,总是传递着那份警告与提醒,使他不得越矩一步。这种来自外界的提醒,渐渐在查普曼身上得到内化,所以多年来他一直不断提醒自己“演好自己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意味着对于某种模式的坚持,同样也是对于婚姻这场交换活动的实践。

  女儿多萝茜的出生,成为这项交易中的又一个筹码。“她是艾琳……所付的象征性钱币”(winnberg 77)。她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查普曼,他与艾琳之间存在的这场婚姻交易。她刚出生时,查普曼就意识到“(多萝茜)只是在这场交易中一方所付出的价钱”(11),而他则是这场交易中的另一方。这种持续的心理暗示和身份定位,渐渐扭曲着他的自我认知。他逐渐迷失了自己作为“丈夫”的一个“人”的身份,而执著于“丈夫角色扮演者”的身份。因此,当库珀太太来店时,他“自命不凡地挥舞着自己的双手……这与其说是出自某种骄傲,倒不如说是某种想不负她望、毫不退缩地扮演好自己角色的急切愿望”(122)。事实上,对于这种“角色”定位的坚持,正体现了他对自己的物化——将自己视为交换中“物”的因素,用物的交流代替了活生生的人的情感交流。

  此外。查普曼的职业——他的婚姻交易带给他的一份回报——“糖果店主”则更进一步将他塑造成新的“交换”载体。站在那柜台后面,他天天进行着不计其数的“交换”。在这些不断重复的交换中,人的因素被极大地贬低了,有的只是物质交换的逻辑。在他的眼中,那些行人只是提出要求并用金钱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一方,而他只是提供他们所需物品的一方。当那些老主顾来店里光顾,寒暄着:“晚上好,查普曼先生。”“你好吗,查普曼先生?”或是“照旧,查普曼先生。”他也“没有改变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店主的形象。他的回答总是:‘多多关照’或‘谢谢’。他们是顾客,他是店主。这是安排好的。在他们的印象中,他就像是个中间人,在柜台后跳来奔去,就像钱箱上的金额”(132)。

  他牢牢遵循这一交换模式,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店主角色。他的回答颇具公式化且离间疏远:“多多关照”和“谢谢”中没有任何私人的情感,纯然出于交换这一活动所需。于他而言,接触了几十年的顾客只是交换活动中的对象,而非独立的个体。正如他对自己的定义——“中间人”——物与物交换的中间人。这正是他对于自身“交换逻辑”的自觉认识。当查普曼离开店铺回家的时候,总是会带上一大叠证券薄、交易簿、盈亏登记薄或是帐薄。这是他扮演角色的佐证;也是他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与爱的替代品。

  正如麦尔科姆所述,查普曼从艾琳身上学到的特质之一,即是对物质交换的执著(mal-colm 35)。随着在思想理念上的定位和不断强化,以及“交换”活动的持续进行,“交换”渐渐渗透至查普曼的认知系统,并被纳入了他对于生活模式化的理解。

  二

  当查普曼成了这“交换”社会的一员,也由此开始行使自己作为一名“交换者”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说实现自己的“功用”。而其中最大的功用在于:将一切纳入“交换”系统。这一系统是指物质、金钱上的交换或交易,而排斥任何情感上的交流。因为真正情感的给予或接受是无条件的。所以,当他将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归结为“交换”,归结为物质交易的意识和行为时,便彻底切断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情感纽带。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14)。而当这种关系变成人与物的关系,无法以情换情时,情感就无处可在。这种情感的缺失,集中体现在查普曼与其店员、史密塞先生以及多萝茜的相处与交往上。

  尽管与店员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建立于物质联系上的雇佣关系。然而,在一家小小的糖果店里,这种雇佣关系应当是以相互之间的直接交流、接触为基础的,也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如伙伴关系。这里不妨以库珀太太为例。作为糖果店里的老店员,她对整家店铺及查普曼可谓尽心尽力,理应成为他忠诚且亲密的伙伴。然而,对她“长期以来的忠心耿耿,他却只是表现出礼貌的态度”(91)。“礼貌”意味着“生疏”,而不是真正的“用心”对待。事实上,他知道“在她的辛劳和坚毅之下,也守护着属于她自己的一个个梦想”(163):一个安稳的家;拥有一家小小的糖果分店;成为这家店的女主人等等。但是,库珀太太所有的努力只能归结到物质上:她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东西,她“得到的只能是金钱”(38)。

  在查普曼这个“交换者”的眼中,整个社会都充斥着“物质交换”,人际情感交流也不例外。因此,在为自己设定的生命末日,当他试图改变自己以往的模式,试图向身边的人表现出些许温情关爱的时候,他所能做的也只是给了库珀太太及其他店员一些额外的津贴,“一百英镑”、“五百英镑”等等。这就是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情感的付出只是意味着金钱上的回报。当分完最后一封包有津贴的工资信封之后,他不由自主地喟然长叹:“清偿了”(204)。仿佛他与这些人就毫无关系了。

  即使是对史密塞先生,这个查普曼唯一可以称得上是朋友的人,他也将他们之间的交往定位为一种“交易”,或“物质交换”。对查普曼而言,每次去史密塞的理发店,其实就是一场“交易”:“他刮了胡子,史密塞就得到一小撮烟叶和几本供顾客阅读的免费杂志”(36)。即使是两人在理发过程中的交流,也被视为是一场交易。不同的是,这不是金钱、烟叶或杂志这种有形的交易,而是无形的“交换信息”:“‘威廉王子’酒吧的凯利、邮政局长福特、斯科菲尔德、汉考克……他们不都是每两周来他这里理一次发的吗?……如果在他们讲话时无意中透露了秘密,那么,作为回报,史密塞难道就不能透露点滴有用的信息吗?”(134)可以说,查普曼是以做买卖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唯一的“朋友”。甚至于对自己原本极其珍爱的女儿,他也试图通过物质,尤其是金钱上的交换挽回两人渐渐流失的父女之爱。

  由于查普曼对于模式的执著,曾经融洽的父女之情逐渐消却。多萝茜在“洗劫了”自己的家之后便离开了,而父亲也在那一次似乎明白了女儿与这个家之间的决裂。尽管如此,他还是期盼着女儿的回归,也开始为此而行动:以一万五千英镑为“代价”试图换取她的回家。但是,她轻描淡写地回绝了这一请求。对于查普曼而言,女儿是自己当下最为珍贵的“礼物”,想要找回她,就必然付出某种昂贵的代价。在他的逻辑中,这种代价是他一生的所有——“一万五千英镑”。然而,当这一交换并不能成功时,他所能想到的代价就只能是自己的生命了。在自己设定的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不断地让自己相信:“她会来的”(9,13,122)。而且,他选择在多萝茜生日那天自杀更具象征色彩,更加体现了这种“交换”的意味:用生命去换取女儿“重生”,希冀她重新降临到自己的生活中。多萝茜可以说是查普曼最为重要的情感寄托。他想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她的归来,他为重新获得自己缺失的精神情感而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只是这种努力最后还是没有跳出“交换”意识的怪圈。如果说模式化的特性使他渐渐丧失了与多萝茜之间的父女之情,那么内化了的“交换”意识使他彻底割断了与女儿的情谊,剩下的只是孤寂、悲伤和赤裸裸的“债务”关系。

  “交换”渐渐融入威利·查普曼的生活和意识,他把自己物化为“交换”的条件,将身边一切活动都嵌入“交换”的框架。交换逐渐成为他所依赖的模式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自然成为他处理各种社会活动所遵循的准则:用物质来衡量一切,包括人的情感。面对他人的关心、友情,甚至亲情,他一边暖昧地接纳,一边怀着一副“欠债”的心态,用金钱或其他物品加以偿还。这正反映了其内心情感的缺失(janik 74),表明他不会感受人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去回应和表达情感。然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他以为可以了无牵扯地离开人世,却不知道那些“额外的奖金”根本无法偿清那些债务。因为情感与金钱是无法对等的。

  三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总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舒程38),具有极强的历史性。与此同时,里面往往也渗透着一定的道德性和伦理关怀。正如斯威夫特在一些访谈中所坦言的,自己“更多的受到了英国小说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③因而会在历史现实的描述中加入自己对于人类和社会的深邃思考。《糖果店主》正是他的这种历史性与道德性的绝佳结合体。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社会经济变化的轨迹,也揭示了人们在此过程中的思想与生存状态。威利·查普曼这一形象正是身处这个社会时期的人类群体的代表。他的思维、疑惑、困境不仅是属于他个人的,而且是整个社会的。

  斯威夫特并未将查普曼简单塑造成一个沉溺于模式化生活的溃败者,而是赋予了他一个鲜明的“交换者”形象——个属于商业社会中日益庞大的“商业化’’群体而又兼具浓厚的物质交换意识的“消费者”。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英国的物质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小说中所描绘的私人轿车不断普及、房地产业蓬勃兴起、家居装饰等非必需消费品大行其道的一幅幅画面,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物质高度发达、商贸日趋繁荣的商业社会或“消费社会”。在这个“物”无所不在的社会中,一切活动都是以物的交换为准则,物成了一切的所指。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符号/物品上”(蒋道超666),用物品交换代替了情感的交流。因此,查普曼的一切都被划入了“交换”的范畴:婚姻成了一场交易,女儿成了交易的砝码,而自己成了交易的代价,甚至企图将情感变成交易的对象。物的充斥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他们不明白情感绝不能成为交易的对象,因为这种交换本身排斥任何感情因素。查普曼不能去爱,不能去关心别人,面对别人的关心也只能以金钱为报;即使面对自己的女儿,他也只能用自己的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去挽回,却忽略了那是需要心与心的交流,而无法用商品交换方式来实行的。最后,当他按照自己无法挣脱的模式化设定独自在家里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这是何其悲凉的一幅画面!他渴望情感的充实,却始终没能冲破铺天盖地的“商业交换”所编织的铁网。他孤寂却无奈的一生,成为商业与物质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生活的缩影。有评论家称《糖果店主》是“战后最为令人哀伤的小说”(malcolm 24)。这种哀伤正是来自于迷失了自我却永远得不到救赎的遗憾与悔恨。

  斯威夫特塑造了威利。查普曼这一极具悲剧色彩的现代人形象。在他身上,交换与模式化两种特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交换是模式的内容;同时也是模式的保证。然而,正是这种渗透于模式化生活中的交换意识造成了他的孤寂、自我迷失、以及最终的自我灭亡。这是社会的悲剧,现代人的悲剧。整部小说着眼于现代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物之间、个体与历史之间连续性关系的断层(lea 18)。而查普曼则是这种种关系与矛盾的实体化体现:物的膨胀与历史的更迭竖起了层层屏障,横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阻碍着他们的交流。尤其是,物质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将人类生活中不确定的、无从解释却又是最本真的情感排除在外,使人失去其最为珍贵的组成部分。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斯威夫特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思索与探究。

  注 解

  ①例如,温博格认为,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沦于交换逻辑的现代社会骇人画面”(winnberg 76);麦尔科姆在其《理解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一书中,亦指出小说中充满了对“物质交易、金钱和物质交换的指向”(mal-colm35)。

  ②本文引用的作品均出自graham swift,the sweet-shop owner(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85),汉译均由本文作者自译。以下凡引用作品,只注明原文的出处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交换女儿篇5

  心理伤痕

  2013年5月6日,在同学眼中,一向心高气傲的朱媛媛有些郁闷。古怪精灵的她,却被骗了。她哪能受得了这股窝囊气。

  原来,她在一个奢侈品论坛上得知,只要个人愿意,两人之间就可以交换奢侈品。一个星期前,她在淘宝网“跳蚤市场”上了一个交换奢侈品三个LV系列包的信息,当天就想要交换的朱媛媛很快把包包寄了过去,然后满心期待着。可是,对方没有音讯。朱媛媛电话过去,哪知,那边电话停机、微信关闭。朱媛媛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气过,骂过,几天之后,身为富豪女的朱媛媛,根本没把这万把块钱的东西当回事,渐渐把这件事情丢到脑后。朱媛媛何许人也?她可谓真正的“白富美”。20岁的她,正在江苏南京某著名大学就读二年级。其父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年薪过百万,妈妈是一家公司的会计主管,收入不菲。可以说朱媛媛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

  其实“白富美”朱媛媛外表被名牌包裹,内心却伤痕累累。

  在她八岁那年,曾经相爱的父母分道扬镳。那时,懵懂的她感到天要塌下来般的恐惧。但大人还是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而离婚,最终她选择跟随妈妈一起生活。她很快体会到了失去家庭的孤独。对于继父,尽管这个大叔对自己很好,她仍然有天然的抗拒。妈妈再婚后,爸爸也很快成立了新家,她有了一位继母;紧接着,妈妈给她生了个小弟弟。她认为自己一下子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了,内心产生极度的不安。一下子由过去的“公主”变为“拖油瓶”,心理落差“飞流直下三千尺”。爸爸妈妈都忙于自己的生活,朱媛媛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他们也未发现。

  生性聪慧的小朱媛媛,开始意识到未来的生活需要自己独自完成,也明白只有把学业搞优异,才能吸引爸妈的注意。于是,朱媛媛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她的成绩始终是稳定的,一直在年级前五名。

  尽管依靠学习成绩引起了爸妈的注意,但因为各自有家庭,给与她的呵护与关照远远不够。还好,因为父母收入不菲,也许出于对朱媛媛愧疚,他们愿意花钱给朱媛媛买各类名牌。

  学习成绩好,吃穿用名牌傍身,在同学眼中,朱媛媛读懂了艳羡,得到了尊严。可是,在空寂无人的夜晚,坐在堆满书籍的书桌跟前,朱媛媛内心深处感受到的还是落寞与孤独。

  疯狂求偿

  其实,朱媛媛心头一直有个完整家庭的渴求。每当她在街头看到一家三口亲亲热热走在一起时,她的脚步就会被这样场景牵绊住,眼神里满是羡慕。渐渐地,朱媛媛的性格形成两极,人前表现得热情大方,私下里却孤僻,极度敏感,特别在乎别人的眼光。

  在学校里,她为防止同学和老师知道父母已经离异,从不跟同学交朋友,独来独往。因为成绩好,老师对她特别关照,好几次提出家访,朱媛媛怕露出破绽,以爸爸在外地、妈妈忙等理由推却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媛媛因为得不到爱而产生的负面心理因素,越发放大。

  有一阵子,朱爸对女儿过分追求名牌的做法感到不满,甚至威胁不再给零花钱,但朱媛媛根本不为所惧。没法,已经离婚多年的朱媛媛爸妈,因为女儿的问题,不得不坐在一起,彼此交换看法。先是相互指责对方教育女儿方式不对,吵得没力气了,才最终统一观点,那就是要想得了“名牌症”的女儿收手,那就是收紧她额外的经济来源,他们在给女儿的花销上统一钱额。

  朱媛媛在初三上半学期时,她发现跟父母索要钱物越来越难了,他们都以公司经营困难,收入减少为由,不给她买名牌,或者不大把给自己钱花了。跟父母交涉未果后,极有主意的她开始反击了。先是“玩失踪”,旷课,老师给她父母电话,他们吓得不轻,满城寻找,三天后在一家网吧角落里终于找到灰头土脸的朱媛媛,朱妈又急又气,刚想指责几句,一看女儿的落魄样儿,又十分不忍,一把把朱媛媛搂在怀里,哽咽着说:“孩子,我们回家吧。”

  尽管遭受到孩子的要挟,铁了心要纠偏的父母,还是对孩子“名牌症”的毛病毫不让步。一个月后,朱媛媛在自己的宿舍割腕自杀。面对一床的殷红血迹,朱爸朱妈震撼了,开始对他们自己的“高压政策”产生了怀疑。

  朱媛媛对母亲哭诉道:“我就是喜欢名牌,你们给不了我呵护与关爱,名牌能够安慰我心。如果你们以后不给我名牌了,对我吝啬,我活着真不如死了。”一席话令其父母骑虎难下。朱母最终宽慰地对前夫说:“以我们的财力,孩子的要求,我们能够满足,在生命面前,其他所有的问题都是苍白的。”

  于是,改造女儿的计划彻底失败。见父母让步,本就聪慧的朱媛媛也不闹了,把所有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负众望,她如愿考上重点高中。

  这天,妈妈询问女儿怎么犒劳她时,朱媛媛说:“妈,你不是有个朋友开办了一个驾校吗,我想学个驾驶执照。”朱母爽快答应了。见女儿情绪不错,朱母直接询问:“为什么你对名牌情有独钟呢?”朱媛媛爽快答道:“因为名牌在身,同学都会用羡慕的眼光看我呀。再说,我管你和爸爸要钱买东西,这样可以增加互动,让你们关注我啊。”听完女儿的话,朱母心头半是酸楚半是无奈。

  疯狂显摆

  高中生涯弹指间过去,朱媛媛学习一如既往地好,对各类名牌的渴求更甚。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已经不满足于拥有名牌,也不满足于在身边人炫耀了。

  一天,她看到网络红人郭美美在网上炫富,起初,她也对这个行为不屑,心想,你郭美美的那些名牌包包,还没有我多呢。可是,当看到郭美美这么高的关注度时,她也萌发了在网络上晒名牌的念头。

  朱媛媛是执行力非常强的一个人,想到就要做到。于是,利用学习间隙,她通过QQ空间、博客等开始晒名牌,果真有人进来关注,有的主动加好友。之后,她又建立“奢侈品之友”的圈子,凡有奢侈品的网友才能加入,一时间,这个圈子很是活跃。

  2011年7月,朱媛媛不负众望考上江苏一所名牌大学后,朱爸爸乐得合不拢嘴,摸着乖巧女儿的头,体贴地说:“女儿,爸爸给你一点奖励。说说,想要啥?”长相秀美的朱媛媛低头想了想,娇俏地说:“老朱,该有的我都有了,现在就缺一辆坐骑,给我买部车吧?”言完,怕爸爸反悔,紧接着说:“女儿就看老爸的表现。”

  于是,朱爸送给女儿一辆保时捷豪车。当年,朱媛媛开着保时捷上学,成为当时大学轰动一时的新闻。她衣食住行所有行头全是名牌,是同学眼中真正的富家女“白富美”。可是,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朱媛媛发现偌大的校园里,“白富美”“高富帅”一抓一大把,远不是在大连生活时的那个小圈子,她的优越感越来越淡。

  这天,她没事在网上闲逛,看到一家网站上居然可以交换奢侈品。朱媛媛心头一动:何不把自己多余的同品牌同款式的物品挂到到网上,跟网友交换我没有的名牌呢?

  为了丰富自己的奢侈品,她先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上面挂出了自己的价值18000元的“prada”拎包,第三天,就有人提出用“香奈儿”斜挎包互换,她答应下来。一周后,“香奈儿”包拿到手了,几乎是新的,比预想的更理想,朱媛媛对这种互换名牌的形式认可了。

  其后,她在这个网站平台先后六次互换奢侈品,小到三千多的钱包,大到四万多的“爱马仕”手表,次次交换都比较满意。

  也许是几次交换都没有差错,她那颗谨慎的心渐渐放松警惕,交换奢侈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大。

  可是,朱媛媛很快尝到了苦头,闪了下腰:被骗了。于是,出现本文开头一幕:2013年5月,因为交换奢侈品第一次被人“放了鸽子”。

  真是祸不单行。一个月后,朱媛媛在网上交换奢侈品时,再次被骗!这次被骗得比较惨,价值高达六万多元的物品,交换回来的只有一个破旧的挎包。朱媛媛当时气得浑身发抖,对自己先后两次被骗特别失望,不是检讨自己的轻信,或者选择报警,反而迁怒于网络,感觉网络就是个陷阱,里面的人,不是你骗我,就是我骗你。

  今年9月的一天,大学开课不久,在校园里,偶遇一位叫周韵的女同学。她也是位“白富美”。交谈一会后,她随口对朱媛媛说:“美女,你最近的牌子换得不勤啊。”说完就走了,但朱媛媛却定定地站在那愣怔了许久。

  女同学的一句话,在自尊心极强的朱媛媛看来,好像就是被人一顿抢白,对自己来说就是侮辱。

  她想:我要是不被骗掉那么多奢侈品,哪能受到这样窝囊气?气急败坏之余,不禁更加郁闷起来。

  忽然,一个大胆而又愚蠢的想法,在朱媛媛心中升腾而起。

  被骗报复

  朱媛媛为了报复被骗之辱,决定采取行动了。

  先是买了一个130号段的手机号码专门用来上网,并且申请了一个微信号码绑定了QQ的一个小号。

  去年9月初,朱媛媛在网上看到了安徽铜陵女孩胡顺枝的奢侈品交换信息后,马上与胡顺枝联系,自称叫“董笑璇”。朱媛媛向对方展示了自己拥有的“爱马仕”包等奢侈品后,和胡顺枝约定好以物换物,双方还约定通过快递将物品寄给对方。

  年轻单纯的胡顺枝按照约定,给朱媛媛共寄去18000元的“prada”拎包、12800元的“香奈儿”斜挎包、3900元的“prada”钱包、7000元的“香奈儿”钱包、15800元的“卡地亚”黄金项链、5000元的“卡地亚”墨镜、22000元的“爱马仕”手表、3000元的“fieeo”手表、3200元的“LV”挂件以及“香奈儿”挂件、耳环、香水等,总价值将近二十万元的奢侈品。

  在胡顺枝寄出物品的同时,朱媛媛却给对方只寄出了一个旧的“金利来”钱包。胡顺枝收到朱媛媛寄来的物品后,感觉不对,赶紧联系朱媛媛,朱媛媛却非常淡定,谎称寄错了,表达歉意之后,表示马上按照原先约定的物品重新快递过去。

  其实这是朱媛媛的缓兵之计,因为当时她还没有收到胡顺枝的物品。第三天,胡顺枝的快递到达,朱媛媛领走了这些物品,立即在这些物品中挑选出自己以前没有使用过的品牌、样式,披带加身,到同学中间显摆去了。

  随后,她立即将手机号码停用,将微信号删除,玩起了失踪,遁身了。

  胡顺枝在那边傻傻地等待消息。这一等就是一周,再把电话打过去,“董笑璇”失去了联系,电话关机、微信号删掉。胡顺枝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2013年9月6日,胡顺枝来到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公安分局刑警三队报案,她被人骗走了十几万元的奢侈品。

  办案民警通过信息研判,网上侦查,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朱媛媛,警方发现其回到辽宁大连的家,于是向大连警方发出协查通告。

  10月12日,朱媛媛被缉拿归案,并成功追回被骗物品。

  朱媛媛万万没有想到,她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犯罪。直到被公安机关抓获,朱媛媛方才幡然悔悟。目前,朱媛媛已经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此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编后:本文中朱媛媛的荒诞行为,看似是一种畸形的心理行为,但是,把她的行为放到她所处的环境中去看,一切又变得很自然。这是一起因为父母失败婚姻导致孩子毁掉的典型案例。朱媛媛追求名牌的根本动机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最初是父母,然后是同学老师和大众。这种渴求反映了童年时的缺失。根据心理学研究,在童年疯狂渴求而得不到的东西,可能会成为这个人终身的渴求,比如父母的爱和安全感的渴求等等,这种不能得到的满足的渴求,在成人后,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是畸形的形式。这再次给我们的父母以惊醒,善待婚姻,一定多关注孩子。

  交换女儿篇6

  前些年看过《夺面双雄》的观众,无不对两个换脸角色引发的故事感到新奇。如今这部影片似乎借鉴了前者的创意,也让两个人角色进行交换。不过,这是两个女人――单身母亲苔丝?科尔曼和她的女儿安娜?科尔曼进行身体交换。

  苔丝?科尔曼是个医生,她和年轻的女儿生活在一起。两人却对各种事情都各执己见,而且固执僵化,得理不得理均不饶人。母亲不理解女儿的学习生活和年轻人的个人情感,女儿也不明白作为医生的母亲的责任,更不体谅即将再婚的母亲的苦衷。因此两人在一起经常斗嘴。一天,两人同时冒出一个念头:既然对方在生活中的表现总是让自己不愉快,如果处在相同的情况下让自己变成对方来应付,事情就好办多了。于是母女俩希望自己与对方对换。殊不知,在一个诡诞的星期五,他们的想法居然实现了――妈妈跑到女儿的身体中,女儿则变成妈妈的样子。

  不过,交换身体可不是好玩的事,事态的发展并不象她们原先的设想。而且,就在这个星期六,妈妈苔丝就要嫁人了,她当然不想错过自己的婚礼。女儿安娜也不想糊里糊涂变成继父的新娘。这样,母女俩不仅必须以对方的身份来应付各自原本认为简单轻松的事情,还必须设法在星期六以前恢复各自的本来面貌,不然的话,事情的结局可就无法收拾了。

  影片的故事幽默,情节暴笑逗人。其实,这部影片里故事的缘起早于《夺面双雄》,系根据玛丽?罗杰斯( Mary Rodgers)的小说改编、于1976年迪斯尼推出的一部电影。小说作者同时也是1976年版电影的编剧。现在这部影片仍由迪斯尼拍摄出版,导演换成了曾于1997年成功拍摄了奇趣古怪幽默片《Yes之屋》的马克?沃特斯(Mark Waters)。迪斯尼一向有不太好的炒陈饭的名声,不过,只要现在拍得比过去好,票房收入有保证,就是硬道理。

  影片肯定有它可取之处:虽是老题材新演绎,演员的精彩表演很吸引人,如饰演母亲苔丝的是曾经在《真实谎言》里与施瓦辛格搭档的杰米?李?柯蒂斯;饰演女儿安娜的是1986年才出生的新秀琳赛?洛罕,她曾在《天生一对》中一人扮演可爱的双胞胎姐妹。这“母女俩”在该片中以轻松幽默,收放自如的表演赢得了影迷的喝彩。影片的画质方面,色彩真实鲜艳,所有场景的颜色都很新,说明画面鲜锐度和色饱和度都不错,尤其是人物和物体的棱角很分明。画面的细节表现表现也不错。音质的总体表现也可圈可点。主要长处不是大动态和复杂花哨的环绕移动感,而是声音的透明度和层次感,无论是影片中的人物对白和背景音乐,这种表现均很明显。

  交换女儿篇7

  柯老师:您好!

  有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希望您能帮助我。

  我是一个结婚8年的女人,有一个6岁的女儿,老公的事业算是比较成功的。

  两年前老公有了外遇,对方是个年龄比他大的离婚女人。在我发现后,老公并没有像其他男人一样有悔改之意,我一气之下,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家人。他个性很强,自然很生气,家人的劝说对他非但不起作用,反而变本加厉,经常没有任何理由地夜不归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他告诉我对我已经没有感情了,只是因为女儿才没有提出离婚。他很爱我们的女儿,明白我是不可能把女儿给他的,而那个女人快40岁了,不可能再为他生孩子。

  我知道那女人吸引他的原因是因为她非常会关心人。

  而他恰恰是一个非常需要别人关心的男人。

  我也想过学会关心他,可是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白天我要上班,回家后还要做所有的家务,要带孩子。他从来没有替我分担过什么,所以我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心他。况且他那样对我,我的心里一直有阴影,不可能像没事人一样地关心他。

  从发现他有外遇的这两年,我感觉得到他确实对我已经没有感情了。

  他是一个很看重感情的人,曾经说过不想压抑自己的感情,没有现在的她也会有别人。

  我不知道该不该维持这种没有感情的婚姻,毕竟我才30岁。

  希望柯老师能给我点建议,谢谢!

  可可

  爱情是理想,婚姻是现实

  可可你好!

  不管多么美好的婚姻都可能出现问题。

  发现老公有外遇,这对妻子自然是极大的打击。但外遇已成事实,怎样对待问题婚姻,也要有权衡和选择。既然你认识到和丈夫的关系冷淡,有一个原因是平日对他关心不够,就要想办法和他沟通。关心的方式很多,不一定是吃饭穿衣,若真的如此,岂不是所有的仆人都赛过亲人了吗?所以,精神上的相互理解和温暖可能更重要。

  婚姻就是交换。婚姻没有单方面的给予,一直给予不收获,行吗?也绝不存在单方面的获取,只得到好处,没有任何付出,行吗?不行。

  一,婚姻在男女之间要交换“性”。

  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要耻于承认这一点。

  二,婚姻交换爱。

  这里当然包括性爱,但又是比性爱宽泛得多的感情。

  在给予爱的同时也获得对方的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交换。

  如果更深刻地补充一句,有时候得到爱是一种收获,是一种情感需要;有时候给予爱也是一种收获,是一种情感需要。有一定人生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譬如,在父母照顾子女时,子女是受益者,父母也得到快乐。夫妻之间也一样。

  因此,爱的交换在婚姻中具有双重含义。

  三,婚姻还是一种互助。

  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互助行为,婚姻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互助模式。

  这有时与爱相联系,有时又不尽然。

  四,婚姻中的互助常常体现为金钱与物质。

  两人在一起生活,同住一套房子,共同衣食消费,优于普通朋友在一起拼房拼车拼饭,这种贯穿金钱的结合,降低了双方独自生活的成本。

  五,婚姻还互相提供最重要的人生保险。

  你失业了,我还在工作;我生病时,你很健康;到了老年,彼此的照顾更为重要。

  相互照顾,共担风险,这也是很多人需要家庭的一个非常实际的原因。

  六,婚姻是生育子女不可或缺的条件。

  男无女不能生育,女无男同样,而生育子女对于大多数人所具有的人生含义自不用说。男女之间无论是交换性,交换爱,还是彼此相助交换金钱与物质,交换保险,在生育子女中都有综合体现。

  七,正因为上述这些交换,夫妻还彼此提供安全感。

  你给予我安全感,我也给予你安全感,这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换。

  八,婚姻更深层的交换,涉及到无所不及的心理支持。

  有些婚姻可能已经超越物质的互助或者人生互为保险的交换层次,夫妻间提供了他人所无法提供的深入理解与心理安慰。这是好的婚姻才会出现的“高品味交换”。

  九,婚姻交换尊重。

  自尊感的获得有相当一部分在家庭中实现,夫妻间的相互欣赏与尊重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美好的婚姻成全完整的自尊感。

  十,婚姻中男女分工与能力的互补。

  一个人单独生活,必须在社会中做全活儿:挣钱,应对人际关系,照顾自己,安排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家庭后,男女优长不同,彼此有所分工。传统模式是男的本事大在外挣钱,女的贤惠主持家务,这种互补有时可能比单干更能发挥优势。

  当然,男女互补和在家庭中的分工不同,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中,彼此的交换就有了特定内容。

  对于一桩有一定年月的婚姻来讲,这十条交换中,最容易丧失的是两头。

  很多家庭,夫妻双方只存在中间的那几条,比如金钱与物质的共享互助,生育子女互相依存之类。一头,性和爱没有了,很多家庭到了三四十岁就没有性和爱可言,一些男人成功以后不管多么顾念家庭,该做的似乎都做了,性和爱却流失在外。

  另一头,高端的心理支持、相互尊重也容易缺失。

  希望你对照自己的婚姻看看这十种交换中缺失了哪些。

  你提到这些年承担了过多家务,而无暇关心照料老公,这也许只是表面现象,要找找深层的原因。比如是否用忙碌掩盖了夫妻关系的冷淡?当你感觉疲惫不堪时,要懂得主动与老公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让老公适当分担一些,或用小时工减轻自己的负担。

  再忙再累都不是忽略对方的正当理由,很多时候,忙和累恰恰会加强彼此间的尊重和理解呢!对于为家庭付出更多的一方,另一方往往会心存感激。

  你的忙和累没有交换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说明你还不够聪明。但或许老公也会认为他为家庭贡献很多呢。要善于换位思考,从老公的角度看看你们的婚姻,理解一下他的感受。

  此外,处理家庭问题一定不要情绪化,冷战最伤感情。

  希望你成为一个聪明而幸福的女人。

  交换女儿篇8

  以前,我总是认为当妈妈很好,平时知只是拖拖地,做做饭什么的,做完这些有可以玩电脑、看电视。但是经过昨天,我才发现当妈妈是那么辛苦。

  就在昨天,我与妈妈交换角色,大清早的,我就一屁股坐在电脑椅上,过了一会儿,把“女儿”叫了过来:“小乔啊,去帮我买早餐,行吗?”谁知,“女儿”竟然学我平时那样说:“你给我一元我就去买!”无奈之下,我只好关掉电脑去买。在路上,我就生着闷气:老妈干嘛学我啊......我买好早餐后,一心想着一会怎样“报复”妈妈。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女儿”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要开始了,我便像妈妈平时那样,对“女儿”说:“小乔,我上次给你买的那些复习资料有没有看,那整整花了我50多块啊,你还有心思在这里看电视,快去看!”妈妈听了,默默地走回房间。我学着妈妈一样扫地,然后有不时地看看“女儿”有没有偷懒。到了中午,我便当了一个厨师妈妈,慢悠悠地切着菜,“女儿”还学我平时那样,对我说:“哎呀,你快点做饭啦,我的肚子早就饿扁啦......”到了最后,我做完了饭,但是这哪是人吃的。黑漆漆的。还是“女儿”给我们煎了两个鸡蛋,要不然,肚子就别想饱。

  角色交换结束了,我悟到了:妈妈给我们一家服务是辛苦的,有时,我还让妈妈操心,这太不应该了,我应该懂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