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的含义大全11篇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1)
1.1对象
1.1.1研究小组和预咨询专家
研究小组包括1名护理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负责本研究概念框架的制定,函询问卷的设计和函询结果的处理分析。预咨询专家包括5名具有5年以上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护理管理专家,负责正式函询前,问卷内容的修订。
1.1.2函询专家
从全国17所三甲医院选取护理管理专家43人,从2所医学院校选择护理教育专家7人,共50人。专家的入选标准:①护理管理专家具有10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以及5年以上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教育专家具有10年以上护理教育经验。②中级及以上职称。两轮函询后,有44名专家完成本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4~60(46.02±5.99)岁;护理工作年限14~40年,护理管理工作年限6~32年,护理教育工作年限14~34年;职务:护士长18人,科护士长6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护理部主任10人,教师4人,副院长2人,院长1人;职称:中级3人,副高级22人,高级19人;学历:大专1人,本科12人,硕士27人,博士4人。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概念框架的拟定
根据文献查阅法、小组讨论法和预咨询法拟定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列举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将“管理能力”的含义[8-10],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引入护理风险管理中,并将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定义为护理人员(包括护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控制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运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主要包括护理风险基础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知识两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根据护理风险管理程序[11-13]划分为护理风险识别技能、护理风险评估技能、护理风险处理(预防和处置)技能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技能。根据态度含义[14],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划分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心理认知、护理风险管理的情感倾向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意向行为。
1.2.2问卷函询
函询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专家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形成概念框架的依据。第二部分列举概念框架的构成,包括3项一级因素和10项二级因素。专家运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选择“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5个等级对以上各级内容进行打分,并在相应位置填写修改意见。第三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判断依据评分表和熟悉程度评分表。问卷发放采用亲自发放、电子邮件和邮寄的形式进行。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进行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后,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结果,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于2014年4~6月进行第2轮函询。
1.2.3因素的筛选
各级因素的筛选标准为:重要性均数>3.5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参考护理专家的函询意见,最终由研究小组讨论后进行筛选。
1.2.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Excel2013软件统计分析函询结果的各项内容,包括各级构成因素的重要性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满分比、权重、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Cr)和协调系数(W)。一级因素的权重值由优序图法测得,二级因素的权重值由重要性均值法得出。
2结果
2.1专家参与情况
2.1.1专家积极性第1轮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0%;第2轮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2%。2.1.2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系数(Cr)由专家的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均数计算得出,大于0.7代表专家权威程度较高。本次专家Ca=0.860,Cs=0.796,Cr=0.828。2.1.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是指函询专家对各级因素的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专家对概念框架的认同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两轮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2.2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
第1轮函询中,2名专家表示,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划分较模糊,另有2名专家建议将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划分为护理风险知识和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护理风险知识主要包括直接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的相关知识,如风险概念、风险种类和风险理论。护理风险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指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相关知识,如沟通理论、心理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研究小组同意采纳此建议。有3名专家建议将二级因素的各项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改为“能力”。研究小组讨论认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本研究的主题概念,技能是能力的一部分,若将“技能”改为“能力”,将会存在含义重复,并且与二级因素的“知识”、“态度”不平衡。所以,此建议没有被采纳。有4名专家询问本研究概念框架的依据,研究小组进一步修改问卷内容,将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和专家预咨询的过程进行说明,并列举管理能力含义、态度含义、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知识范畴的来源。经过反馈,第2轮函询时,专家表示无异议。第2轮函询结束时,专家意见趋向一致,函询专家对于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二级划分结构给予支持,各项因素都达到保留标准。
2.3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的函询结果
各级因素的重要性均值为4.091~4.932,变异系数为0.052~0.157,满分比为88.7%~100%,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来自全国17所三甲医院及2所医学院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职称、学历都处于较高水平,能够代表国内护理理念的先进水平。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4.00%和93.62%,说明函询专家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专家权威程度0.828,大于临界值0.7,说明专家可靠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由第1轮的0.197增加至第2轮的0.320,说明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本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3.2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各级因素分析
本研究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的一级因素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掌握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和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理论基础,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外在表现,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是护理人员改进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函询结果显示,护理专家对这一因素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各构成因素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0.410)、护理风险管理技能(0.390)和护理风险管理知识(0.200)。函询专家的意见表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与技能的重要性大于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参考这一结果得出,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能动作用,在这一作用下,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有效培训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3.2.1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有研究表明,态度能够反映管理者的信念水平[15],决定主体是否“应该”处理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控制风险[16],最终影响到护理风险管理决策。另有研究证实:从改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入手,把改变传统的认知、情感、行为作为培训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上报率降低[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态度的重要性均值为4.886,满分比为100%,权重值为0.410,说明其是最重要的一级因素。这可能表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重点在于改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态度是驱使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在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训中,可通过改变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调节护理人员的行为倾向,达到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的目的。
3.2.2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的权重为0.390,处于较高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能够显示工作目标的行为,也是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知识的外在体现,能够直接作用于系统环境,影响护理绩效。所以,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终体现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是否提升。此外,在护理风险管理技能中,权重组合最高的是护理风险识别技能和护理风险预防技能,均为0.082。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识别的风险越多,风险被消除或减轻的比例就越大;风险识别的越早,就越便于早期实施干预方案[20],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的数量。Vincent[21]提出的风险和安全分析框架指出,护理风险能否发展成为不良事件的关键在于护理风险是否被成功预防;完善的护理风险预防技能能够从制度背景、组织管理、临床工作环境、团队、工作人员、任务、以及患者自身7个方面阻止护理风险转变为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3.2.3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的理论保障,理解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是护理人员正确管理护理风险的首要步骤[22]。本研究中,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为0.200,满分比为100%,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权重虽然低于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和技能,但却是概念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Simonsen等[23]的研究表明,目前护理人员并没有充足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以至于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并阐明了这一知识体系对于有效管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所以,认识到护理风险管理知识的作用,并以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护理人员才能够正确转变护理风险管理态度,并掌握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合理应对护理风险。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85-01
1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即“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共同构成我国的审计体系。而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审计职业界仍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含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①国际审计准则在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②美国在其审计准则第47号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③我国在其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第1101号中对审计准则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审计项目风险因素
审计项目风险因素,顾名思义即为来自审计项目本身的风险因素。具体表现为: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实施审计。例如,在审计初步业务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执行客户接受与保持的相关程序,并获取诸如客户的诚信、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等信息,谨慎决策是否接受或保持某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一旦发现潜在客户目前正面临财务困难,或者发现客户之前曾有过虚假陈述的事实,注册会计师应当认定接受和保持该客户的风险水平较高,如果这种风险超过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可以考虑拒绝接受该客户的审计委托。但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标准化的程序流于形式,得不到切实执行,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2.2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步比较晚。相应地,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体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体制上的问题势必影响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独立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加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服务市场很不成熟,事务所之间大打价格战,而价格的恶性竞争不仅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还会影响整个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的声誉及健康良性发展。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关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而我国注册会计师无论从资格的获取以及后续教育方面,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判断方面出现错误,进而制定不恰当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随之而来。
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审计项目风险防范
前面已经对审计项目风险因素将导致的审计风险进行了阐述,而具体的防范则应当体现在整个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众所周知,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一般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四个阶段,而任何一个阶段的风险都将导致整个审计项目风险。审计项目风险防范则需要就审计项目的这四个阶段所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这四个阶段中所必须执行的审计判断或程序予以严格执行。在具体计划制订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必要的沟通和复核等程序,以防范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3.2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防范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3)
引言:风险管理逐渐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让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健康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将企业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降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当前,金融机构所要面对的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特殊的环境风险因素的转变,让净收入或投资组合价值出现波动。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处在转型阶段,认为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社会的变化,使得各种违规与欺诈的事情不断涌现。所以,操作风险是我国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对于金融机构具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
金融操作风险的含义为:操作风险与金融投资业务紧密相连,是由于外部因素、技术体系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无法掌控的损失,这些损失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波动以及交易方的信用问题无关。所以,通过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主要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结算风险。由于交易指令、定价、结算以及交易能力等问题引起的损失;
2、技术风险。因为技术的局限或者硬件方面的原因,导致公司无法有效、正确的收集、解决、传导信息所引发的损失;
3、内部失控风险。因为超风险限额而没有被发现、越权交易或者是后台部门的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
当然,想要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是具有难度的。在进行风险操作管理时,很多国外的金融投资机构运用了对于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认同的方法及管理方式,也就是针对风险进行详细划分,掌握操作风险的含义,了解哪些类型的风险应当归入到操作风险当中,哪些类型的操作风险应当归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并且进行详细的分析来确定是否要进行整体风险的控制,通过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确实非常有效。
二、金融投资面对的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非消除风险,而是将风险管理降到最低的过程,在风险管理的过程里,要先针对金融投资里的风险进行辨别,这是投资者做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真正辨别出投资过程里的风险,才可以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在金融投资的过程里,最为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也可以称作价格风险,指的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转变,从而引发的亏损风险。因为金融投资工具频繁出现价格的转变,因此投资者在面对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通过市场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大致可以把市场风险分成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通常是指因为宏观原因的转变,造成投资组合净值的转变。非系统性风险指的是投资的某一品种引发的风险。投资者在面对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时所采用的房里方法也不同,而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动摇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透过投资重组进行分散。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通过投资重组将金融工具进行集中,引发投资产品短期内变现困难,并且持有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正常支付时产生的风险。常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正常,并且投资金额占总资金的比重不大时,流动性风险就不会非常严重。流动性风险往往出现在市场波动较大,交易量迅速降低,投资者必须要大批先进的状况下,才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因为这样的状况下,投资者通常要用较低的价格将手中投资的金融资产销售掉。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投资过程里最关键的风险,包含了很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详细来说,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投资者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投资策略失误引起的风险。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1)投资研究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风险意识所引起的投资决策风险;
(2)因为投资者的管理能力有限所引起的经营风险。
这些风险都会给金融投资造成损失。操作风险融入于金融投资过程当中的方方面面,是投资者必须基于关注和防范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金融投资风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主要指在金融交易的过程里可能会引发的交收违约,也可能会引起债券持有发行人违约或者拒绝支付到期款而引发的金融投资资产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逐渐变成重要的投资类型,甚至是国内短期的融资券的发行也在不断扩大,由于这些金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断累积,最大程度的避免金融投资信用风险成为了投资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操作风险的度量
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活动当中最为普遍的风险表现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多度量操作风险的失败原因,大多是没有适当的方式以及可以用在量化分析的客观数据,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存在许多例如价格变动、违约率等可以利用的外部分析数据,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进行风险度量。因为影响操作风险的原因大多是金融机构内部原因,并且风险因素和产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大小之间不具备明显的关联,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人寻求到一种方式可以清晰的描绘出操作风险,自然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已经掌握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有三种:
第一种:创建于数据之上的统计模型,此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损失分步法,也被称为LDA。此方式会先对单个损失的发生频率以及大小通过参数进行评估,之后运用连接函数的方式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
第二种:依旧是统计模型的计算操作风险,可是主要应当通过定性方法进行校对模型,定性方法大致包含了风险排序法、情景分析法、排查法、权衡打分法等;
第三种:创建于操作风险过程的功能模拟智商的模型,透过单一的过程相互依存的方式来模仿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当然,就目前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而言,有两种模型应当重点说明:第一种是用于测量操作风险的VaR技术。它的主要论点在于操作风险可以通过VaR技术进行测量,以建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数据库为基本思想,并通过数据的操作损失分布,来确定一个置信区间,这样就可以将VaR的操作风险计算出来。但也可以通过分析收益波动性来计算操作风险,也就是通过收益当中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相关收益剔除掉,把剩下的收益当成和操作风险有关的收益,可是就这一点而言争议性非常大;第二种是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也可以称之为BBN模型,贝叶斯网络逐渐被使用在度量以及模拟操作风险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BBN推断网络模型描绘了对操作风险具有影响的各类因素,所以可以提供行为改变的原因;
第二,BBN可以使用在情景分析方面,计算出度量的最大经营损失,并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
第三,BBN适合用在度量以及模拟不同种类的操作风险方面;
第四,运用决策节点以及效用来充实BBN,来提升管理决策的明朗化。
BBN的结构属于一种直接的非循环类的图形,其中节点的意思是随机变量,连线的意思是影响因素,BBN结构属于一种流转过程同各类因素的融合。BBN较为容易进行情景分析,投资经理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对即将要执行的交易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计算出预计的结算损失有多少,BBN较容易通过情景分析让风险经理针对外来的交易风险进行掌控,并且风险经理可以透过针对市场风险因素以及信用风险因素的情景模拟,判断出操作风险是怎样同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的。
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可以用在一系列的度量操作风险上,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创建出很多个BBN网络大框,并且决策人员可以透过返回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哪种是最佳的网络设计。通过理论以及实践可以发现,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非常值得金融投资机构使用操作风险度量以及模拟方式进行操作。
总之,操作风险度量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分析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损失产生的次数以及大小都给出了非常强硬的假定,之后通过一些统计模型来获得操作风险的大小,大致上来讲属于一种定量测量的方式;
第二种,主观判定方式。在执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时,由于缺少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因此,想要通过数据进行评估操作损失的分布就变得尤为困难,至少对当前而言,用评估操作损失分布的方式来判断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当前国外的金融体系运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方式普遍以定性评价方式为主,这种方式通过独立的部门,经由事先预定的风险评估指标针对每一个业务的缺陷进行评估,之后,再进一步进行细分;
第三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混合的方式,使得相对风险排序、主观方式的运用以及损失时间数据库的建立进行有效结合。
四、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不仅要系统的进行分析预期损失以及未预期损失的缘由,并且也要评估风险,为风险的预防、降低转移和为风险分配资本等做出努力。操作风险管理的步骤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风险管理的范畴以及目标。
高层的管理人员询问过董事会之后,应当同企业的经营策略、风险偏好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范畴以及目标。并且,还要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的发展。这些短期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明确定义一些关键的损失事件并进行命名,这样才可以确保在未来的管理工作里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探讨和分析;
(2)创建一个损失事件簿,为定量分析操作风险模型积攒数据;
(3)创建统计模型分析特定损失时间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4)采取由于风险进行的资源配置和情景分析。
2、明确重要的风险。
员工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后,一定要明确哪些才是重要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内容过于宽泛,所以在明确的同时,一定要严格依照高层规定的目标进行操作。
3、针对风险进行评估。
运用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用来评估一些较为重要的过程以及资源的操作风险,评估的内容不仅包含了风险形成的冲击,还包含了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针对无法定量分析的风险,一定要找到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估。并且,风险不同,相互间的依赖就不同,所以需要对她们之间的依赖性进行评估。
4、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后,已经初步判断出各部门潜在的操作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要为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先进行风险加总,然后进行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之后要分析单独的损失事件,再分析风险的过程以及资源的分配,分析出关键的风险因素,最后,针对风险管理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
5、通过措施消除存在于经营过程以及资源当中的风险。
可以通过风险回避以及风险因素管理的措施、损失预报的措施、损失预防的措施、损失掌控的措施、降低损失的措施、应急措施和风险融资的措施进行管理。
6、针对操作风险的检测报告。
一个规范的报告制度是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针对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进行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持续的检测对于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结束语:通过世界的角度来看,针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才刚刚开始,虽然在金融部门的投资过程里运用了一系列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可是显然这些管理方式还不够健全,也缺少理论作为指导。操作风险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过程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金融投资风险的管理成效如何完全在于怎样操作风险管理。投资者应当建立长期的投资目标,以完善的风险政策进行总结和评论,进而为风险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及管理的支持。(作者单位:贵州省茅台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黎仁华,马丽莎.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测度指标的定位分析——基于操作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4)
0引言
PPP的含义就是“公私合营制”,它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模式。1992年,英国政府提出了这个模式的概念。通过将公共部门的政策方面的优势和私人部门的其他优势合并,达成一个双赢的目标。但是这个模式由于存在着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使得项目存在很大的金融方面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和探索,希望可以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尽量减小这一模式之下的项目损失。
1PPP融资模式的定义
随着目前项目发展的越来越快,项目融资已经成为了一个愈来愈流行的名词。PPP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个此最早出现在1982年,英国政府签订长期的协议,代替政府建设和管理一些公共的服务。而本文将对PPP模式进行一个详尽的定义,来论证其理论基础。
1.1狭义定义
狭义的PPP模式是指所有的融资模式的总称,这种含义下的PPP模式更加强调的是风险的分担,并且强调项目需要去衡量其价值,通过价值来估测风险,而项目的价值与风险一定程度上是成正相关的。
1.2广义定义
PPP模式的广义定义是指一些公共的部门通过和私人企业或者经济运营者建立合作的关系,将公共产品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转移到私人的一种形式。虽然在国际上,私人部门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是PPP模式的发展却是最新提出来的一种发展形态。
2PPP模式的目标与运作思路
2.1PPP模式的目标
PPP模式的目标分为低层次目标和高层次目标两层。具体的含义就是指,低层次目标也就是在特定的项目中所设定的短期的目标,这个目标一般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高层次目标则是指将私人的部门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立,并且与私人部门进行长期的综合的合作。
2.2PPP模式的运作思路
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基础设施只能由政府建造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础设施建造的质量。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伙伴关系,但是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如何确定是这个模式中存在的最核心的问题。因此,合理地将权利和义务分配好才能够保证项目顺利完成。而PPP项目的运作思路是从中心扩散开来,呈金字塔的管理方式。顶部自然是政府,它是项目的制定者,政府不仅需要确定项目在运行时的具体的目标,制定相关的实施策略,也要对私人部门在建设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保证其项目的质量。而金字塔的底部则是这些参与建设公共设施的私人部门,他们通过与政府签订协议,从而和政府进行合作,与政府相互配合,从而促进项目可以达到建设的目标,完成项目。
3风险的内涵
3.1金融风险的内涵
风险的含义是因为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超出预计结果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带来一定的损失。而对于金融风险来说,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但是总结有如下观点:①金融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公司、企业或者和金融有关的行业中,由于金融活动或者投资所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之前所无法预计的。②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而使得市场参与者的现金流量出现不稳定的情况。③金融风险是指在从事金融活动的时候,由于各种政策发生的变化,而导致经济的损失。因此,可以看到,金融风险存在多种不同的角度和解释,这些角度日趋复杂化。
3.2PPP项目中金融风险的含义
从上文的金融风险可以看出,很多学者认为金融风险是从事金融活动而带来的损失,而PPP项目中的金融风险则是指在项目融资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设备材料采购,劳务购买等活动中的基础变量的往不利的方向发生改变,因此导致了项目活动中项目的成本高于预算值,包括了由于汇率的变动带来的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动带来的风险等等。
4PPP项目金融风险
4.1PPP项目金融风险的特点
PPP项目中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一般的金融风险,他还有PPP项目中金融风险自己独具的特征,例如扩散性和客观性等,并且由于PPP项目自身存在金融数额大,金融回收的周期比较长等特征,PPP项目中的金融风险还有以下的特征:①风险的系统性。风险的系统性的意思就是,在PPP项目中,会出现一些发起人自己都无法控制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发生是由于一些外部的因素导致的,所以这种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只是存在的大小程度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够想办法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不能够完全的避免这风险。②风险的承受期长。PPP项目一般都是经营期比较长的项目,而在这种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面临着金融风险的影响,时间越长,外部的环境就会变化越大,就会使得金融风险越大。因此,这种风险一般都有很长时间的承受期。而这个期间可能会达到很多年,甚至有些是从项目开始直至项目结束。③风险的不确定性高。日前,国际上的利率变化幅度很大,导致金融行业由于汇率剧烈波动而产生经济方面的危机,例如,在1994年的时候,由于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使得墨西哥比索贬值,并且贬值非常大,同样,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中国的中航油这些事件,都使得人们对金融产品的担忧愈来愈高,因此,也就越来越警惕对于金融产品的投资。而这些案例,让人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金融风险的发生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很难被事先预测。因此,这也给项目管理金融风险的人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困难。④风险的叠加性和累积性。风险和其他因子一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叠加和累积,而这些叠加和累积具体就是指很多不同的风险因子交缠在一起,像一些原子产生化学反映那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产生了风险因素很大的分子。那么,风险可以叠加和累积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汇率等基础金融发生波动的时候,各种不同因素之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相关联性,例如,不同的国家存在的利率比例,在汇率市场上就会被体现成不同国家之间的汇率的波动,这种情况下,由于汇率的变化,就使得金融风险叠加的可能性增加。风险叠加就像一个气球那样,慢慢的不断地累积,等到到达一个最大点的时候,最终就会爆发,而这种爆发带来的就是不可预计的非常严重的损失。⑤风险的互动性。这种特点和相关性差不多,也就是说当风险叠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产生的金融风险影响会带动PPP项目中其他的风险也产生,例如因为金融风险而导致无法按时完工、由于资金不够填补漏洞而无法按照合约进行项目合作等等。
4.2PPP项目金融风险的成因
PPP项目中产生的金融风险,不仅仅与外部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而且和PPP项目融资模式自身有一定的联系。
4.2.1PPP项目融资模式
本文从PPP项目的角度出发,从一开始的融资分析到最后的项目运营,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来解决中间的很多步骤,有些项目经常超过十年以上。这么长的时间会导致这个项目不仅仅面临着当期存在的风险,也面临着未来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相互累积,导致PPP项目的金融风险的发生机率非常之大。除此之外,由于PPP项目一般都是投资成本比价高的项目,因此,其融资模式比较复杂,其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外汇融资的方法取得贷款。而这种贷款在另一个角度上使得PPP项目的金融风险加大。
4.2.2外部环境因素
在目前整个国际的经济体系当中,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放任汇率波动,基本对于汇率波动不加以管理。因此在这种趋势这下,就导致了很多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大量的经济投机出现并且进一步地扩展开来。而对于国际来说,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却都不得不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对于PPP项目而言,在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遇见金融风险是必然的事情。对于我国来说,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对于浮动汇率的制度。并且逐步放开了对于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2009年上半年期间,我国银行的远期结售汇签约的金额达到954.7美元,占国内的金融产品90%左右。
5结语
面临风险时,首先要学会识别风险,然后才能对风险进行及时地管理和避免,不同的项目在建设的时期所遇见的风险是不一样的。PPP项目金融风险则是指由于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因为各种不同的金融变量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并且具有文中提到的很多其他项目所不具有的特征。本文通过对PPP项目金融风险的成因、特征等的研究总结,通过实证分析说明了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PPP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积累的知识来帮助不同的项目找寻不同的对策,以此来保证PPP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顺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和鑫.基于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5)
中图分类号:F2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31-02
菲利浦?科特勒对网络营销最初的定义是“一种使一个人利用电脑和调制解调器建立信息渠道,调制解调器将电脑与电话线连通,从而使电脑用户得到各种网上信息服务。”网络营销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的连接方式、用户从网上获得服务的具体内容业已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最初提供单纯的信息服务到通过网络销售实体物品,此时的网络营销较之从前,其特征既包含网络的虚拟易,又要实现实体物品转移。当交易双方(在网络虚拟交易与现实交易之间)信息对称时,就不会因此而产生信用风险;当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时,就会形成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是从信用行为主体寻找风险要素,其前提是交易主体现实数据与网络数据的一致,从而实现网络的虚拟交易约束现实实体物品的按约定转移,而其信用风险管理虽然能解决外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却不能解决中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中国网络营销的现状是:网络营销中网络虚拟交易与现实交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我们不易甚至无法正确获知交易双方信用水平相关数据,因此无法实现交易主体现实数据与网络数据的一致性,也就无法通过信用行为主体寻找风险变量,更不能因此形成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对策。
网络营销全部内容得以实现的前提完全依托信用。对比于传统营销模式中“消费者可以走入店面、实际触摸或感受所需的商品及服务,信用在现实中得以保证”,网络营销前期买卖双方在虚拟的网络中彼此选择,双方的信用就成了最重要影响因素,决定了交易过程中双方能否履行买卖行为的各种约定,决定了下一次交易的可能性。因而,中国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既无法引用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手段,又必须使其具有传统营销的信用保障,这就使得中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具有特殊的含义,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也要采用特殊的模式。
1.网络营销信用风险识别、分类
当我们无法从网络营销的行为主体上寻找风险变量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特殊性使我们只能从网络营销的行为客体即交易商品角度寻找降低风险的途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产生来源于虚拟交易对应实体物品(货款和商品)的转移过程,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交易中从买方支出货款直到卖方收入到账。此时,买方主要关注自己的注册及交易信息是否安全,其支付的款项能否顺利进入目标账户;卖方关注的主要问题为能否按照约定从买方获得货款。其二,在交易中商品从卖方发出通过物流渠道直到买方验货完成。此时,买方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自己能否按约定获得商品;卖方则主要考虑发出的商品能否顺利、安全到达购买者。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形成于交易过程:买卖双方的信用形成了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而产生了中国特殊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因此,这里的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货款支付风险与商品物流风险。
2.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分析
风险=交易概率×损(益)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引起的风险与商品价值含量或储运易损度成正比变化。具体分析如下:(Ⅰ)A区,商品价值含量较大,较易损坏,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大。(Ⅱ)B区,商品价值含量很小,不易损,此类商品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信用风险小。(Ⅲ)C区、D区,网络营销交易客体由于其价值含量较大(不易损)或储运易损度较大(价值含量低),其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信用风险较大。
依据上述分析,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商品价值含量和商品储运易损度这两个因素入手。买卖双方应根据实际交易商品或服务的具体特点,采取两方面分析的方法,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对策。
从上述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分析图可以将网络交易分以下四种交易类型分别讨论:
1.处于C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大,储运易损度很小
由于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主要影响来自于交易客体价值含量,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保证支付的安全可靠性,风险规避方法可以考虑提高交易定金,选择相对安全、可信、可靠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以提高交易成功概率即降低虚假交易的风险。
2.处于D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很小,储运易损度大
由于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主要影响来自于商品的运输过程及服务过程,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则应置于如何保证商品运送的完全性及服务过程的满意度。此时,物流环节是影响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风险管理的对策应是选择信用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第三方物流,储运此类交易商品,实现商品运送的完全性及服务过程的高满意度,提高交易成功概率,降低网络营销信用风险。
3.处于A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和储运易损程度都偏大
此时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考虑资金支付安全与商品储运两方面内容。首先,提高交易定金,选择相对安全、可信、可靠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同时应选择信用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第三方物流,储运此类交易商品,实现商品运送的完全性及服务过程的高满意度,提高交易成功概率,降低网络营销信用风险。
4.处于B区的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和储运易损度都很小
此类商品在网络营销过程的信用风险很小,企业网络营销只需完善交易流程,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下次交易比率。
总之,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从交易客体价值含量和储运易损度两个因素考虑。其宗旨是保证交易成功概率,降低可能损值,以实现减小网络交易信用风险,从而实现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
本文是在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合理、行为主体信用度低的条件下,通过分析网络营销交易过程,从商品自身特点出发识别网络营销信用风险并给予适当分类,进而指出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应考虑交易客体的价值含量及储运易损度两方面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及对策。这种采取管理交易客体、制约信用行为主体、约束其网络交易行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中国网络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6)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流动性对于企业的意义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般,是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资源,充足的流动性可以用来满足预期和突如其来的现金流出,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反,因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及时满足债务偿付义务,将会危及企业的活力,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流动性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那些负债较高、固定资产占比较低,拥有大量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其活动的本质就是作为流动性的通道,故而对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
流动性的含义和来源
流动性的含义。对流动性进行系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流动性的含义,准确的定义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流动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流动性特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它们在性质上属于容易变现的资产;广义的流动性是指需要货币时获取现金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性、价格上的合理性以及数量上的充足性。美国银行业协会对流动性的定义为: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加拿大财政部金融机构监理局将流动性定义为一种能力,具体指一个机构可以及时地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应对到期的承诺。这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定义都是广义的。在广义的概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一项资产,是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性来源之一。目前对流动性的研究也大部分泛指广义上的概念。
流动性的来源。流动性的来源渠道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如销售产品回笼的资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到期收回的本金、利息或分红即属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该来源是一种基础性的流动性来源;二是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包括短期筹资、中长期筹资以及权益筹资。不同的筹资来源可以应对不同的流动性需求,以金融机构为例,短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回购、隔夜拆借等手段解决,长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信用借款、发债或股权等方式解决,对于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则要采取非常措施,如担保筹资、向央行借款等。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通过负债获得资金是一种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是当发生系统性危机或者机构自身的信用受到市场质疑的时候,筹资困境会诱发资金的流出,增强现金流入的困难;三是通过销售资产获得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资产能否及时地按照账面价值变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资产所处市场的深度(反映承受大额交易的能力)、广度(反映参与者的多少)等。其中容易变现的资产可作为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储备是所有流动性来源中最可靠的。企业为了应对意外的流动性需求,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但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回报率是最低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此类资产,合理的流动性储备规模是在流动性风险和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经营活动和销售资产取得的现金属于内生流动性,筹资属于外生流动性,流动性储备犹如水池中的水一样,现金的流入似水池的进水口,现金流出似水池的排水口,当资金的流入大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增加,相反,当资金的流入小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相应减少。
应对需求时流动性来源的安排顺序。一般而言,以上三种流动性来源在满足需求时,未担保的筹资安排是在经营现金流之后的第一道防线,出售资产变现是最后一道防线。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抵押或者卖出资产,尤其是那些固定的或者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资产,将减小企业的财务弹性,降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当然,这样的一种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综合考察各个来源的特点。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正常情况下,银行借款是一项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自身经营、声誉发生重大损失和变化时,银行借款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出售资产将会成为获取流动性的首选途径。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若在流动性概念的基础上来定义流动性风险,那么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将更为具体,它是指企业不能根据需要而以正常的价格(合理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时获取现金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尤其对于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其被称为“最致命的风险”。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资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充足的流动性来应对债务,被迫进行合并或者被收购,甚至走向了破产清算的境地。这次危机证明了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和严重性,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及分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流动性需求。流动性需求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流动性缺口,即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二是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金。
其一,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从流动性缺口产生的原因上,可以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错配型的资金缺口是指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和规模错配导致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如短债长用的情况,短期负债到期后需要偿还,但资产期限尚未到期无法及时回流现金,从而导致净现金流出。对于提供流动性转化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样的错配是无法避免的,是由金融机构的经营性质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本身决定的,从性质上讲是内生的。突发型的资金缺口指资金的需求超出了金融机构的计划,或者现金的流入低于金融机构的预期,导致没有充足的资金应付突发的现金需求。造成突发型资金缺口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二是不利的法律或者管理部门的裁决;三是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和企业的负面印象。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中,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一些在时间或者数量上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如居民储蓄存款、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性投资等项目在时间和数量上均不确定,并且无法预测的程度越高,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也就越高;四是不利的法律或者部门裁决会带来紧急的支付、赔偿和停业的成本。这会对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现金流量造成暂时的或者永久的破坏。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无法预测性,如果管理不规范,就会增加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难度。企业的负面印象会改变利益相关人的行为方式,降低交易和减少资金供给,使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变动不可预测。总体而言,突发型的流动性风险往往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或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而引发,是一种“间接的、结果性”风险,从性质上讲是外生的。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流动性风险早已蕴含在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中,而一些触发性的事件会将其暴露出来,流动性缺口的产生往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从获取资金的方式上也可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在成本合理的程度上获得未担保的筹资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造成筹资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负债不具有连续性;缺乏融资市场渠道;负债筹资来源过度集中和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当信用资金的提供者不愿意将到期负债继续提供给企业使用,或者企业被迫接受增加的成本来保证负债来源时,往往表明企业的筹资流动性风险已经存在了,信用资金的连续性可以作为筹资流动性风险的早期信号。缺乏融资市场渠道意味着企业无法进入特定的融资市场,从而被迫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比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无法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那么短时间的资金需求将被局限在需要资产抵押的回购市场上。企业过分依赖单一的产品、市场或者贷款方也会增加筹资流动性风险,因为过度集中的筹资来源一旦停止,企业想要寻找到替代性的融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然,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比如金融系统流动性趋紧,同样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按照账面价值将资产变现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以不合理的贴现折扣比例将其资产作为抵押品,或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其资产组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包括抵押无负担的资产获取贷款、出卖流动性资产获取资金、进行资产证券化、变卖非流动性资产等。这些方式一般与资产流动性风险的高低相对应,如果企业拥有充足的营业现金流量和筹资来源,就不会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当资产流动性风险较低时,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资产获取现金,如果企业通过变卖非流动资产来获取流动性,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已经很高了。影响资产变现的因素包括资产市场性的缺乏、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资产过度集中、企业自身高估资产价值、贷款抵押物不充分等。资产市场性的缺乏意味着资产不容易或者根本无法变现,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固定资产的售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容易及时变现以满足流动性的需求;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表明企业缺乏可处置的资产,那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资产过度集中存在两个含义,一方面指企业拥有的头寸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占比较大,另一方面指某一资产的头寸在企业整体资产规模中占比较大。过度集中的资产可能会由于市场深度不够而无法按照账面价格整体变现,例如企业某一金融资产进行大规模抛售时,市场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资产变现的价值。过度集中的资产也有可能遭遇因市场突然变化而无法变现的风险,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次级债券”交易几乎停滞,大量持有该类债券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而如果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被高估,那么企业以该项资产为基础获取流动性的数量必将低于企业的期望值。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贷款项目出现风险,那么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来回收资金;但如果抵押物的价值不足以弥补本息金额,那么金融机构将会遭受损失。
其三,流动性漩涡。筹资流动性风险或者资产流动性风险的出现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带来财务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会同时出现,形成流动性漩涡,造成失去偿付能力的危险。流动性漩涡可以由内部或外部因素诱发,企业首先出现筹资困难,被迫出售或抵押资产,从而降低财务弹性,引起利益相关人的担心,抽离资金,导致企业筹资更加困难,进一步出售资产变现,最终进入财务困境,造成偿付危机。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应对未来流动性需求,确保企业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其核心是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虽然极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漩涡)发生的概率极低,但破坏性极高。正常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能始终储备足够高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极端的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是将流动性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保持快速发觉流动性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生异常情形,可以采取措施迅速获取流动性。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式。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的覆盖方式不同(详见表1),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会造成资产损失,侵蚀企业的资本,需要通过资本来覆盖损失,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的累计净现金流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现金的流入,资本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限,应对流动性风险需要靠高流动性资产的出售或借贷市场上资金的融入。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减少净现金流出和用流动资产抵消净现金流出的风险组合。如果一定时间段内,符合条件的流动性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入超过了该时间段内的现金流出,那么流动性风险就能实现完全覆盖。而某时间段的现金净流出和可变现资产的现金流入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市场地位以及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流动性风险必须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分析。
影响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以金融机构为例,内部因素包括资产配置结构、筹资能力和经营状况等,非流动性资产占比较高、过多的流动性负债支持长期资产、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经营亏损等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变现和筹资来源,引发流动性风险。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发展状况等,经济增速下滑、紧缩性货币政策、金融行业的周期性变化等会对个体金融机构产生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就个体金融机构而言,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属于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因素是可掌控的,也是企业控制流动性风险需要努力的方向。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7)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XPC;基因多态性;肿瘤易感性
Correlation of XPC Polymorphisms to the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XPC intron 9 PAT+/- and exon 15 A2920C SNPs with susceptibility to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and 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GCA) in a population of high incidence region of Hebei Province. Methods XPC intron 9 PAT+/- and exon 15 A2920C SNPs were genotyp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analysis in 327 ESCC patients, 253 GCA patients and 612 healthy controls. Results The overall genotype and allelotype distributions of XPC intron 9 PAT+/- and exon 15 A2920C in ESCC and GCA pati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P>0.05). When stratified for smoking status and UGIC family history, compared with A/A genotype, C/C genotyp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ESCC in nonsmoker group [age and gender and UGIC family history adjusted odds ratio (OR)=2.09, 95%CI=1.14~3.81]. Conclusion C/C genotype of XPC exon 15 may be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isk of developing ESCC in nonsmoking population in the high incidence region of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XPC;Polymorphism; Susceptibility
0 引言
XPC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25,包括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编码一个含94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第9内含子和第15外显子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1]。XPC蛋白是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的产物,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和完整性相当重要,其功能异常可导致DNA修复能力下降,因此与疾病易感性有关[24]。
XPC第9内含子PAT+/-SNP、第15外显子A2920C SNP与头颈部、肺等多个部位肿瘤的发病风险关系已有报道[512],但是,XPC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分析方法,探讨河北省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磁县和涉县人群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及第15外显子A2920C SN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贲门腺癌易感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27名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患者、253名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 GCA)患者均来自河北省食管癌、贲门癌高发区磁县和涉县的癌前普查,612名健康对照为在相同地区同一时间通过癌前普查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本项研究,由专门的登记员调查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现吸烟或曾吸烟每天5支以上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者定义为吸烟个体。家族中有1名以上一级亲属和(或)2名以上二级亲属患有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者定义为上消化道肿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UGIC)家族史阳性。
1.2 标本采集及外周血白细胞DNA的提取
所有研究个体均采集静脉血5ml,经枸橼酸钠抗凝,4℃冰箱保存。采血后一周内,以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13]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DNA。
1.3 XPC SNP基因分型
XPC基因第9内含子基因型检测应用PCR方法进行。上游引物为5′TAGCACCCAGCAGTCAAAG3′,下游引物为5′TGTGAATGTGCTTAATGCTG3′。PCR产物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突变基因型PAT+/+为344bp,野生基因型PAT-/-为266bp,杂合子PAT+/-基因型为344bp和266bp,见图1。
XPC基因第15外显子基因型检测应用PCRRFLP方法进行。PCR反应上、下游引物分别为5′GGAGGTGGACTCTCTTCTGATG3′和下游引物5′TAGATCCCAGCAGATGACC3′。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PvuⅡ(Takara)于37℃酶切16h后,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突变基因型C/C存在PvuⅡ的识别位点产生582bp和183bp两条DNA片段,而野生基因型A/A缺乏PvuⅡ的识别位点保持原有PCR后的765bp的片段,杂合子A/C基因型则表现为765bp、582bp和183bp三条片段,见图2。
为进行基因型检测的质量控制,每一批PCR反应均以灭菌蒸馏水替代模板DNA作为阴性对照,XPC第9内含子的扩增产物随机挑取各基因型1例进行测序,而XPC第15外显子随机挑取10%进行重复实验。
1.4 统计学方法
经卡方检验比较基因型频率的观察值与预期值,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XP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分布比较采用行×列表的卡方检验进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多因素(性别、年龄、吸烟、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校正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I。P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ESCC患者组、GCA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性别、年龄构成相似(P>0.05)。ESCC患者组、GCA患者组中吸烟个体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ESCC患者组、GCA患者组中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比例分别为48.0%、47.8%,显著高于对照组34.2%,表明UGIC家族史可能增加ESCC和GCA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校正后的OR=1.80和1.75,95%CI=1.36~2.38和1.29~2.36),见表1。表1 食管癌、贲门癌和对照组人口学分布及XPC PAT+/-和A2920C等位基因型频率(略)
所有标本均成功进行了基因型分型,测序及所有重复分型结果均与原结果相符。经卡方检验,XPC第9内含子及第15外显子SNP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
2.2 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 SNP与ESCC、GCA发病风险的关系
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和PAT+的等位基因频率及PAT-/-、PAT+/-、PAT+/+基因型频率在ESCC、GCA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按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未发现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 SNP影响ESCC和GCA的发病风险,见表2。表2 XPC PAT+/- SNP 与ESCC、GCA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略)表3 XPC A2920C SNP 与ESCC、GCA 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略)
转贴于
2.3 XPC基因第15外显子A2920C SNP与ESCC、GCA发病风险的关系
XPC基因第15外显子A和C等位基因频率及A/A、A/C、C/C基因型频率在ESCC、GCA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3。按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非吸烟组中ESCC患者的C/C基因型频率(14.6%)明显高于对照组(8.7%),与A/A基因型比较,携带C/C基因型可能增加非吸烟组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校正后的OR=2.09,95%CI=1.14~3.81,见表3。
2.4 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及第15外显子A2920C SNP单体型分布
应用EH软件和2LD软件对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及第15外显子A2920C SNP位点进行的联合分析显示,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等位基因和第15外显子A等位基因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D′=0.967348)。XPC A/-、A/+、C/-、C/+四种单体型,在ESCC、GCA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单体型比较,A/+、C/-、C/+单体型均未显著增加ESCC、GCA的发病风险,见表4。表4 XPC PAT+/-和A2920C SNP单体型频率与ESCC、GCA发病风险(略)
3 讨论
内源性和(或)外源性的诱变因素可损伤细胞的DNA,如果损伤不能修复,可能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或无节制的细胞增殖和肿瘤的发生。不同类型的DNA损伤修复由不同的修复途径完成,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可修复嘧啶二聚体或其他光合物、化学加合物和交联,但个体间的DNA修复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其差异可能与DNA修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密切相关[5]。XPC基因是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有研究报道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基因型可增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5,6];Nelson等[7]报道PAT+/+基因型减少了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风险,与基底细胞癌的发病风险无关。关于XPC基因 PAT+/- SNP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则很不一致,Marin等[8]报道PAT+/+基因型增加了肺癌的发病风险;Lee等[9]报道PAT+/+基因型减少了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中国人群则报道PAT+/-多态与肺癌发病风险无关[10]。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PAT+/-多态与ESCC、GCA发病风险无关。关于XPC基因第15外显子A/C多态与肿瘤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Blankenburg等[6]报道C等位基因增加了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Sanyal等[11]报道C等位基因增加了膀胱癌的发病风险;Lee等[9]报道C/C基因型减少了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风险;Forsti等[12]报道C/C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诸多研究结果的分歧提示XPC基因多态性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可能起不同的作用,而且研究人群种族的不同对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提示进行大样本基础人群病例对照研究的重要性。
体外研究表明,XPC基因第15外显子A、C等位基因修复能力无显著性差异[4],但是,XPC基因第15外显子C与第9内含子PAT+及第11内含子A存在连锁不平衡,而第11内含子为A/A基因型的XPC蛋白遗漏第12外显子区的几率比C/C基因型的XPC蛋白大2.6倍[4],XPC蛋白第12外显子区是HHR23B蛋白的结合部位[4],故遗漏第12外显子区的XPC蛋白不能与HHR23B蛋白结合,则XPCHHR23B复合体不能形成,进而影响DNA损伤识别及损伤DNA的修复。因此,XPC基因第15外显子为C/C基因型的个体可能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影响个体肿瘤的发病风险,吸烟是引起食管癌、贲门癌的主要环境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XPC第9内含子PAT+/+基因型、XPC第15外显子C/C基因型增加非吸烟组个体ESCC的发病风险,由于已排除吸烟因素的影响,考虑是否遗传因素在发病风险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其生物学方面的确切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XPC基因第9内含子PAT-等位基因与第15外显子A等位基因存在连锁不平衡,可为我们以后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因为此类研究多是回顾性研究,且研究人群存在地区、人种和样本量的差异,因此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并在同种族、同地域人群中进行长期随访研究,并进一步观察XPC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及其他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揭示XPC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确切关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Khan SG, MunizMedina V, Shahlavi T, et al. The human XPC DNA repair gene: arrangement, splice sit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luence of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a splice acceptor site on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function[J]. Nucleic Acids Res, 2002,30(16):36243631.
[2]Goode EL, Ulrich CM, Potter JD. Polymorphisms in DNA repair gen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ancer risk[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e, 2002,11(12) :15031530.
[3]Masutani C, Sugasawa K, Yanagisawa J,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a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complex involving the 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 protein and a human homologue of yeast RAD23[J]. EMBO, 1994,13(8),18311843.
[4]Li L, Lu X , Peterson C, et al. XPC interacts with both HHR23B and HHR23A in vitro[J]. Mutat Res DNA Repair, 1997,383(3),197203.
[5]Shen H, Sturgis EM, Khan SG, et al. An intronic poly (AT) polymorphism of the DNA repair gene XPC and risk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 Cancer Res, 2001,61(8):33213325.
[6]Blankenburg S, Konig IR, Moessner R, et al. Assessment of 3 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 gene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cutaneous melanoma: a casecontrol study[J]. Carcinogenesis, 2005,26(6):10851090.
[7]Nelson HH, Christensen B, Karagas MR. The XPC polyAT polymorphism in nonmelanoma skin cancer[J]. Cancer Lett, 2005,222(2):205209.
[8]Marin MS, LopezCima MF, GarciaCastro L, et al . Poly (AT) polymorphism in intron 11 of the XPC DNA repair gene enhances the risk of lung cancer[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4,13(11):17881793.
[9]Lee GY, Jang JS, Lee SY, et al. XPC polymorphisms and lung cancer risk[J]. Int J Cancer, 2005,115(5):807813.
[10]王永岗,邢德印,谭文,等.DNA修复基因XPC PAT遗传多态和肺癌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 2003,25(6):555557.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8)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指的是集团企业在进行整个财务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财务损失的风险,由于风险的公担性,因此不管是子公司还是母公司同样需要面临财务风险。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可控性,集团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风险预防机制,对即将到来的风险加以预估,从而对集团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第二,风险不确定性。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受财务活动的影响,而财务活动因其周期较长,通常由财务活动到经济利益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而企业难以进行全方位把控,因而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联动传导性。这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固有的特征,集团企业通常由众多小企业共同组成,股权成为企业关联的纽带,而每一个小企业都有其独立的财务体系,一旦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那么必定会影响其它企业,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因素
(一)集团企业投资方面的风险
企业投资方面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对于项目的投资,由于不确定、突发地因素的影响使得项目的实际效益低于项目的预期收益。投资方面的风险具体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决策者的失误。作为一个集团,旗下的所有子公司都附属于母公司,但是一旦母公司的管理层决策失误的话,则会影响旗下众多公司,给整个集团财务带来巨大的风险;第二,股票的发行。子公司和母公司存在股权纽带,发行股票通常是企业投资的一项重要投资方式,如果发股方出现失误,运营不利都会影响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安全。
(二)集团企业融资方面的风险
集团企业融资方面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受到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缘故出现融资困难或者是债务违约风险。同样地,融资风险也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子公司和母公司存在着频繁地融资活动,如果其中一方出现财务困难无法按时偿债,不仅使得那一方出现财务问题,还会出现联动反应,给整个集团带来风险;第二,一般而言,母公司通常会为旗下子公司进行财务担保,一旦子公司财务出现问题,母公司同样也会受到影响,给集团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集团企业财务运营方面的风险
集团企业财务运营方面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进行原料的采购、成品的销售中产生的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仓库货物积压、账款无法收回等。各个企业之间往往存着经济活动业务上的往来,如果其中一个企业产生货物积压现象,使得资金难以回笼,必然会影响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的财务,进而影响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
集团企业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指的是集团在获得收益之后,按照旗下企业业务对企业进行资金分配,但分配过程中往往造成资金闲置、浪费等风险。这一风险对于集团企业的影响较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论述:第一,集团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应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闲置和浪费现象;第二,企业和企业之间同样存在利益的争夺,企业通常会为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企业的利益,各自为战,导致整个集团的管理上出现混乱,此时,利润的分配的合理性将成为企业之间合作的关键。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战略稳健原则
此项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应该立足于整个集团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包含的投资活动应该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收益,做出合理稳健的决策,这对于集团企业的长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控制权变原则
集团企业因其规模较大,财务管理起来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一项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包含风险预警、风险监控、分级管理等流程。这一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具体环境进行权重的变化,做出相应地调整,控制集团的财务风险。
(三)价值最大化下风险适度原则
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需要集团对于自身风险能力的准确评估,在适度风险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确保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内容
(一)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指的是集团企业对于整个财务活动中影响因素进行判断,从预测学的角度分析,依据客观环境以及主观因素对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识别,具体将风险分为:轻微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以及极度风险等,对应不同的风险性质采取不同的手段,为企业财务提供安全保障。
(二)财务风险评估
在风险定性识别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方法对于风险进行建模评估。依据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对于财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具体包括: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结合以上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三)财务风险预防
集团企业在对项目进行决策之前,应该基于对风险定性识别以及评估,切实考虑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具体分析出项目运行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最终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决策,在预防的基础上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
(四)财务风险控制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依照内部控制体系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依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依据实际进行策略上的调整,使得风险得以控制。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9)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三、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风险因素的含义篇(10)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09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工程造价的管理始终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数量大,建筑工程各种不确定因素多,使得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比较复杂,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等方面,从而使工程项目的造价发生不正常的变化。因此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对于造价的影响,必须在对确定性造价管理的同时,开展工程造价的风险控制。
1 工程造价的含义和工程造价风险
1.1 工程造价的含义
工程造价的前身是“建筑工程概预算”和“建筑产品价格”。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国内建筑经济学界使用“建筑产品价格”这一概念时,政府文件中开始出现“工程造价”一词。广义的含义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显然,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狭义的含义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它以工程这种特定的商品形式作为交易对象,通过招投标或其他交易方式,在进行多次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
1.2 工程造价风险
风险是指系统因系统本身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系统实际产出与预期目标产出间偏离的可能性。工程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设计与计划等都是基于正常的、理想的技术、管理和组织以及对将来情况预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在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能产生变化,形成工程造价风险,而这些风险都可能使原定的目标受到干扰甚至不能实现。
2 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
2.1 复杂性
主要表现为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开发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作为风险的一种,工程造价风险也同样具有复杂性。
2.2 可变性
是指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是可以变化的。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得到控制并消除。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2.3 全程性
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即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即工程造价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全程性。
2.4 被动性
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任一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工程造价风险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3 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