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上演禁忌师生恋,原来片名中的“带”是动词
作者 | 清野 来源 | 清野娱乐
(ID:qingyeyule)
最近,2019年的片子《热带雨》又火了。
原因是此前平遥放映版被删一分钟情欲戏,又“重现江湖”了。
2019年10月,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热带雨》人气爆棚。然而本片导演陈哲艺导演透露,平遥放映的版本并非完整版,“是删减过的,在国外放映的版本激情戏的尺度更大。”
那么,这部片尺度到底有多大?
可以这样说,看完完整版的女观众们,现在又开始馋男主的身子了......同时,“师生不伦恋”让许多男观众看得也大呼过瘾。而《热带雨》上演“师生恋”的男女主,竟然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的是一对母子。虽然当初的调皮男孩已成健壮少年,但听起来还是相当“魔幻”。
△《爸妈不在家》中的母子
不仅如此,《热带雨》的议题涉及很广,女性困境、婚姻问题、移民问题、生育焦虑、文化差异、新加坡的教育问题等,都被细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有尺度更有深度,令人人为之着迷......
而今天清野君(ID:qingyeyule)则与大家重点来探讨一下,伟伦与阿玲的感(qing)情(yu)戏。
在电影《热带雨》中,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中文老师阿玲,结婚数年仍无法生育,与丈夫的关系日趋冷淡。新加坡教育体制对中文课缺乏重视,让她在事业上更感沮丧。后来,她人工受孕失败、发现丈夫出轨、瘫痪在床的公公突然去世。
与此同时,阿玲和自己学生伟伦逐渐产生一段特殊的感情。阿玲内心十分纠结,却又无法抗拒。氤氲暧昧的湿热气氛中,阿玲被压抑的情感暗流涌动、澎湃汹涌。
阿玲将郭伟伦带回家中补习中文,他们在教室一起吃“禁果”榴莲,他们在伟伦家翻云覆雨,他们在教案书下隐晦牵手,教案书上“礼义廉耻”四个字映入眼帘,他们分手后紧紧拥抱......
△吃榴莲
而在阿玲和伟伦的感情线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他们的感情是否是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禁忌师生恋”是否道德?
这让我想起娄烨禁片《颐和园》中女主郝蕾的独白,它或许可以诠释这两个问题。
Q1:什么是爱情?
A1:“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
这种感受对于阿玲来说,再熟悉不过。所以面对伟伦的明目张胆的攻势,她慌张而不知所措,她欲拒还迎,她非常纠结。
△《颐和园》剧照
Q2:什么是道德?
A2:“一个懂法律的同事告诉我,这类事情不违法,但不道德。什么是道德?两个人在一起,我觉得这才是道德。”
《热带雨》很考究很精细,仔细品味可以发现,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男主名字是“伟伦”,音译“违伦”,即“违背道德伦理”。
在片中,伟伦就是那种可以毫无顾忌的大男孩,在他心中爱最大,所以他爱上了阿玲了,管她是不是自己的老师呢。虽然是禁忌的感情,伟伦还是抑制不住想要表达对阿玲的爱,即使在公共场所,他也想要和她牵手。
△公交车上牵手
在阿玲和伟伦发生实质性关系时,虽然她早就得知老公出轨,但她还没有离婚。即使“师生恋”、“忘年恋”可以被认为是道德的,但没有离婚的她和另一个男的发生关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不道德。
而如果说,“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才是道德”,那么他们就是道德的,这是现在屏幕前的我们,在嗑他们甜虐CP时所默认的“道德”。
其实,看过《颐和园》的朋友也可以发现,《热带雨》中的这场情欲戏,与《颐和园》开头郝蕾和郭晓冬的那场情欲戏,有异曲同工之处。
还有一点与《颐和园》类似的是,《热带雨》也颇受电影节的待见。
最终,电影《热带雨》获得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和迷影选择荣誉,女主角杨雁雁斩获最佳女演员;影片还曾经获得了包括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在内的6项第56届台北电影金马奖提名。
△平遥影展获奖
《热带雨》在放映后,片中“禁忌师生恋”与亲热戏,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有的观众对片中的情欲戏无法接受,认为是男性用身体力量优势强迫女性,属于“强奸”。
其实,并不是。
从影片来看,伟伦从一开始到把她压倒在床上亲吻,都是激烈又迅速的,没有回旋的余地,而在正式开始前,阿伦是有缓慢试探的,那时阿玲把手自然地搭在他的手臂上、后背上,抱着他,没再抵抗。
在伟伦要与阿玲翻云覆雨时,阿玲喘息呈“哭腔”,明显有要哭的样子,这时候霸气又细心的男主停下,问她:“我哪里错了?”,阿玲摇摇头,伟伦继续动作.....
其实,那段时间,阿玲对伟伦的一系列“拒绝”都是“欲拒还迎”的,可以看做是从一开始的“象征性拒绝”,到后来的“放弃抵抗”......从公交上牵手和电梯里牵手都能看得出来。
△电梯上见熟人进来,放开牵着的手
后来,女主杨雁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特别解释过这场情欲戏。她说,在那一刻,阿玲还是享受的,还是渴望的。虽然处于迷失状态的阿玲欲望被激发,但她也很快地回到了现实中。“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突然间迸发,让你措手不及。这很虐心。”
直到那天,长长的奏乐队把他们隔开,也预示着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折。紧接着,在角落,伟伦想去亲吻阿玲,阿玲反手就是一巴掌;在车里,伟伦再想去和阿玲牵手和拥抱,阿玲几次都决绝地甩开他。他知道这次是真的拒绝他了,所以他重砸车门,下车跑到雨中。
然后,阿玲追出去,说:“你发什么神经?”
伟伦:“这是我第一次分手,你可以让它深刻一点吗?”
阿玲“你想怎样”
伟伦“我要抱你”。他们在雨中紧紧拥抱,阿玲明显也很在意伟伦。
伟伦:“我的心很痛,真的很痛”
阿玲:“是这样的,以后你就会习惯了。”
这里他们的台词也很真实和真挚,值得玩味。纯真少年想要分手的“仪式感”,看似幼稚,实则夹杂着对阿玲的迁就、尊重和深爱。而“习惯就好”则是个漫长又煎熬的过程,透出无奈和无力感。不仅是伟伦要学着习惯,阿玲也是,习惯身边没有“粘人小狼狗”。
少年的爱,总是如此大胆炽热,伟伦也代表“热带雨”中的“热”,“雨”则代指阿玲,压抑、沉闷、冰冷。而“带”则是个动词,类似于“带带我”,包含带人走出阴霾之意。
“热带雨”则可以理解为,少年伟伦带着压抑的阿玲寻找快乐,带她走出阴雨,寻找阳光。他们在一起是“热带雨”,雨不再冰冷,大雨磅礴又夹杂着燥热的欲望一泻千里。
而名词“热带雨”作为片中一个重要意象,也几乎贯穿全片,雨水既像影片的配乐,又像连接两位主人公的纽带,随着人物情绪和影片情节起伏。
雨过天晴后,阳光晒干潮湿的心。
在片尾,阿玲回到马来西亚,阳光洒在她的脸庞,也是那么肆无忌惮,那么明媚火热,就像伟伦那样。想到这里,她露出久违的微笑,因为心里惦念着他,腹中也有他们爱的结晶。
回到现实,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深爱着某个人,或含蓄或大胆。
无论怎样,请你爱你所爱,坚守你所坚守,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