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有色眼镜看日本粉红电影

  为了纪念“日活粉红电影”诞生45周年,曾经的“粉红王国”日活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活,是日本最早的电影公司)去年年发起了一个颇令人瞩目的“Roman Porno Reboot”计划,请到园子温、行定勋、中田秀夫、盐田明彦、白石和弥五位名导,让他们各拍一部粉红片。拍摄时,必须遵循粉红电影的经典规则——制作费低廉,一周内完成拍摄,片长在90分钟之内,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每10分钟就必须奉上一场份量十足的情欲戏。五部全新制作的粉红电影陆续于去年十一月底在日本上映。

  盐田明彦的《湿濡的女人》重新演绎神代辰巳的粉红经典《湿濡的情欲》,将述由永冈佑饰演的剧作家为避世逃至森林內居住,偶然遇上性饥渴的女主角(间宮夕贵飾),随之上演一场又一场性爱角力。白石和弥执导的《雌猫们》,同样向田中登的经典《性感野猫之夜》致敬,新版把故事发生地搬演到池袋街头,描述在网吧打趸的难民、单亲妈妈和不育人妻在夜间浪荡的性活动。行定勋执导的《撩乱的裸舞曲》则是原创故事,讲述谐星板尾创路饰演的导演,掉进女色陷阱,终至身败名裂的故事。过去专事纯爱电影的行定勋此番要突破自己的风格,试水情色范儿,甚是让人期待。《午夜凶铃》导演中田秀夫也是第一次涉足粉红领域,凭借自己的业界声望,说服了90后女优飞鸟凛全裸演出自己的新作《白百合》(如同这个片名反映的那样,这正是一部百合片)。而五位导演中,向来热衷情色元素的园子温则可谓如鱼得水,由他执导的《反情色》找来了前AKB48成员冨手麻妙首次全裸主演,同时从这个片名便不难看出,叛逆的园子温这一次依然选择了与常人不同的方式,试图用情色来反情色。

  粉红电影之所以当年在日本名噪一时,自然是因为其中的色情成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电影业相较欧美,恪守着“端庄贤淑”的东方美德。别说是赤裸的展示女性身体,就连接吻都属于银幕的禁忌。日本电影中的第一场吻戏,就是《来日再相逢》(1950,今井正导演)中男女主人公隔着窗玻璃的一吻。到了50年代中期,在几部太阳族电影中,对于身体的展示镜头才明显多了起来,但也仅限于短衣短裤之类,泳装基本已是极限。

  到了60年代,随着西方的性解放运动影响波及日本,映伦(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的简称)的分级制取代了原先的审查,日本电影的尺度也渐趋宽松。在一些颇为前卫的艺术电影中,偶尔出现露点镜头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真正让电影业想要以色情为卖点来吸引观众的原因,还是日本电影业从60年代开始的急速下滑。

  1960年,日本共制作了547部电影,电影产业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观众人次在1958年达到顶峰,最高为11亿多人次。无论是电影的产量还是观影人次,在60年代都已开始缓慢地下滑。主要的原因与全世界一样——电视正在迅速地普及。为了与电视争夺观众,日本电影业也像好莱坞一样,大量地采用彩色、宽银幕等新技术来拍摄电影。可是无论怎么努力,电影产业的颓势已经难以挽回。

  日活于1969年卖掉了制片厂,1971年甚至停止了电影制作。大映在60年代一系列的大胆经营政策下取得了短暂的辉煌之后,终于最先抵挡不住这股颓势的冲击,在1971年宣布破产。

  在面对这场巨大的衰退危机时,最老牌的制片公司日活第一个做出了变革的举动。它以工会为中心重组了公司,从1971年起确立了拍摄粉红电影的路线,不久终于成功买回了自己的制片厂。也就是在这一年,粉红电影的产量占据了整个日本电影产量的四成有余。

  “粉红电影”(pink films)这一称谓的来由说法不一,如今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源于1957年一部脱衣舞纪录片的发行。第一部粉红电影是1962年由小林悟导演的《肉体的市场》,与之同年上映的本木庄二郎导演的《肉体自由贸易》和关孝二导演的《情欲的谷间》通常被认为是粉红电影早期的三部代表作。

  最初的粉红电影并不是由六大制片厂(大映破产后成为五大)制作,而是一些规模更小的公司以小博大的产物。这些早期的粉红电影也没有太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大体属于以裸体镜头吸引观众的快速消费品。当大公司发现这些制作低廉的影片盈利颇丰时,便也开始效仿此类拍摄手法,最早吃螃蟹的,就是日活。

  粉红电影在坊间又被称为“罗曼情色片”(Roman porno films),其最大特色就是在较短的片长里(通常一部粉红电影的时长在60-90分钟),尽可能多地呈现性感女性的裸体。这一明显有违日本社会传统风俗的大胆举措,也一度被视为不正当的违法行为。日本警视厅曾以公然猥亵物陈列罪指控日活拍摄的四部罗曼情色片,但后来法院还是对此做出了无罪判决。

  粉红电影的软情色与后来的AV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相较于后者仅以展现性交、刺激观众性欲为目的,粉红电影依然讲求叙事和人物表现,和香港后来的三级片概念比较接近。到了70年代,随着粉红风潮愈演愈烈,粉红电影的尺度也越来越大。SM等暴力元素更多出现在粉红电影当中。这样的趋向进一步发展,就演变成了后来诞生于80年代的AV,而随着后者的问世和日趋泛滥,只能“点到即止”的粉红电影也就失去了它的大部分观众。

  至1988年春,日活停止制作粉红电影。17年间,日活共推出约1100部粉红片,在70年代的全盛时期曾为日活带来40亿日元的年收入。

  在日活的粉红电影时代最有影响的的代表导演是若松孝二和神代辰巳。

  若松孝二是日本电影史上最为坚挺的导演之一,作为著名的左翼导演活跃至今。涉猎内容广泛,题材也极具争议。若松的电影关注最多的,就是性与政治,但不合常规的叙事手法和剪辑技巧,却让他的电影大多较为晦涩。1965年,他的《墙中秘事》参展柏林电影节,结果在日本国内引起争议,甚至记者们在报道该事件时称之为“日本的耻辱”。此后的若松孝二不受外界的影响,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他特立独行的创作,他的个人风格也更加突出,甚至变得有些狂野。例如《胎儿密猎时刻》(1966)和《被侵犯的白衣》(1967)。若松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有超现实和超自然元素,更接近于试验性质的艺术电影,虽然这些电影里总有裸露和性爱镜头,但是与其它粉红电影从气质而言可谓泾渭分明。

  另一位日活粉红电影的绝对代表人物是神代辰巳,相较于还拍摄了大量政治电影的若松孝二,神代辰巳可谓在粉红片领域耕耘了一辈子,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全都是粉红片,而且,也是极其少有的能把粉红片拍出艺术气质的导演。由他导演的《湿濡的情欲》(1972,又名《百合潮湿的欲望》)、《恋人们之欲望》(1973)、《青春之蹉跎》(1974)和《红发女郎》(1979)四部作品入选了《电影旬报》评出的20世纪百大日本电影,这一成就即便是许多以艺术见长的顶级大导也未能实现。

  神代最早作为今村昌平的助手开始在日活的工作,1968年他推出了自己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第一排的人生》,由于票房惨淡,遭到日活雪藏,暂停了电影创作。几年后,神代紧跟日活的方针开始拍摄粉红电影,随之焕发新生。在1972年执导了他的第二部影片《湿润的唇》,紧接着的《湿濡的情欲》大受欢迎,此后便接连推出这类题材的作品。神代作品的一贯主题是日本民众如何在节日气氛中尽情享受性爱。在他的电影中女人总是不止一个,而且十分乐观,最后总是轻松取得胜利。她们的存在如大地般充满磁性,与这些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片中的男性总是郁郁寡欢、谨小慎微。在他的电影中,总有最直观艳俗的情欲,同时也不乏对社会问题的洞见。

  名气要小一些,但实力同样不俗的是田中登。这位早年在黑泽明剧组打杂的导演,通过在片场的耳濡目染,学会了拍摄电影的各项知识。在1972年,日活刚刚宣布走粉红路线之时,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从珍珠中绽开》,独具一格,广受好评。此后,田中登执导了大量反映日本旧时江户时代底层妓女生活的粉红片,如《妓女地狱》(1973)和《秘记:色情雌性市场》(1974)。这些影片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猎奇和窥淫的需要,同时还难能可贵地提供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此后,田中登还拍摄了取材自阿部定事件的《实录阿部定》(1975),与大岛渚著名的《感官王国》几乎在同时形成巧妙的互文。而1979年的《天使的胆量:名美》更是粉红电影中难得的上品,不但呈现出一流的惊悚感,而且还很有几分精神分析的意味。片尾的两段超现实镜头犹如神来之笔,将田中登对人性的批判演绎到极致。

  《天生的胆量:名美》是这个知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该系列的第二部《天使的胆量:赤色教室》(1978)也是粉红电影的经典之一,入选了《电影旬报》的20世纪百大日本电影。该片的情欲戏极为出色,凭借出色的镜头调度,不间断地撩拨着观众的欲望,再用哈哈镜、波动水面等特殊画面把观众带入人物扭曲的内心,从而跳出感官刺激的桎梏,演绎出女性、个人与社会三重救赎失败的主题。既有悲悯又不显廉价,首尾对应的设置也提升了全片的格调。导演曾根中生也是常年专攻粉红电影的一把好手,与田中登所涉猎的题材类型十分接近,风格却各有千秋。

  《天使的胆量》原本是后来成为知名粉红片导演的石井隆的漫画,从1978年的第一部《天使的胆量:高中生》到1994年的《天生的胆量:红色闪光》共拍摄了六部改编电影,在第五部《天使的胆量:红色眩晕》时石井隆开始尝试自己导演,这部影片也成了他的导演处女作。但是相较于口碑不俗的系列前四部,石井隆自己执导的后两部可以用糟糕来形容。石井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是把捆缚演绎成接近行为艺术的《花与蛇》系列,应该也是在国内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客观的说,石井隆的导演水平较之前提及的若松孝二、神代辰巳、田中登和曾根中生等人相去甚远,除了各种花式SM(主要是捆缚)博人眼球,故事和思考都乏善可陈。在粉红电影日趋没落的近20余年,石井隆也是极少数死守粉红片这个老本行的导演,也堪称业界一道风景。也许是为了表彰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影片质量不高的2010年,《电影旬报》带着几分勉励的心态,把年度十佳的末座给了石井隆的《裸体之夜:掠夺狂爱》,也是近年来罕有的能够入选旬报年度十佳的作品。

  粉红电影从无只有、由盛转衰的半个世纪以来,早已成为日本电影界独有的一道景致。虽然大部分粉红电影都属于粗制滥造的圈钱产物,但也诞生了少数值得推崇足以名列影史的佳作。更重要的是,由于制作费用低廉,粉红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导演初入行业时试手锻炼的舞台。如今已是一线顶级大导的周防正行、恐怖片大师黑泽清、曾凭《入殓师》折桂奥外的泷田洋二郎、以及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森田芳光等大导最初都曾在粉红电影的江湖闯荡。像周防正行的《变态家族》(1984)和黑泽清的《神田川淫乱战争》(1983)现在看来还能窥见导演的风格与趣味,导演也能坦然直面自己这一或许不算光彩的过去。

  如今的年轻导演已经无需再经过粉红电影的锤炼才能得以入行,时隔45年之后找来五位名导重拍粉红电影也更像是一种情怀和趣味。对于如今的观众而言,如果能够摘掉有色眼镜去欣赏那些粉红电影留存下来的经典,想必依然能收获不少观影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