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联机版化石碎片怎么获得 干旱的石头是什么石
干旱的石头是饥饿石,早在1893年,奥地利林茨的报纸就称饥饿石是“最干旱年份最低水位的标志,早在1893年,奥地利林茨的报纸就称饥饿石是“最干旱年份最低水位的标志,是一部特殊的气象编年史”。直到现在,饥饿石仍是中欧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水文地标。德国联邦环境部门最近就表示,这些饥饿石时刻警告后人。如果现在欧洲人对气候保护不够重视,未来德国的干旱和低水位会增加,饥饿石出现的频率会更高。一部特殊的气象编年史”。直到现在,饥饿石仍是中欧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水文地标。德国联邦环境部门最近就表示,这些饥饿石时刻警告后人。如果现在欧洲人对气候保护不够重视,未来德国的干旱和低水位会增加,饥饿石出现的频率会更高。
据了解,“饥饿之石”是中欧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水文地标。干旱期间,这些石头被人们嵌入河道之中,用来标记水位,并以此警告后世:如果水位再次下降到这一水平线,露出这块“饥饿之石”,便意味着人们将再度忍受饥荒与苦难。
据了解,“饥饿之石”是中欧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水文地标。干旱期间,这些石头被人们嵌入河道之中,用来标记水位,并以此警告后世:如果水位再次下降到这一水平线,露出这块“饥饿之石”,便意味着人们将再度忍受饥荒与苦难。
历史上,这块石头曾多次露出水面。据研究人员查证:1900年之前,石头上便刻录了以下几个发生过严重旱灾的年份: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和1893年。
不少研究气候的专家认为,2022年欧洲所经历的高温酷暑,可以算是过去50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饥饿之石”因干旱重现人间,这次,人们看到它是否会哭泣?有网友说,现在人类的发展水平与科技手段不一样了,应对困难的办法多,不一定会因“饥饿”而哭泣。
不管怎样,这块石头的水文记录,是前人对后人的告诫,露出水面,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无独有偶,身处欧洲的西班牙因遇历史性干旱,5000年前“巨石阵”重见天日。
如此“水落石出”,都是干旱惹的祸。虽然目前学界对此次欧洲的极端干旱成因仍未有准确的定论,但对其后果的评估是一致的:高温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饥饿之石”因干旱重现人间,人类当思保护生态环境,当思应对气候变化。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环球同此凉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就成了应有之义。
作为负责任的国家,积极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据报道,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
同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诸如,从向缅甸等国赠送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到为莫桑比克援助气象卫星,中国自2011年以来累计安排约12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设备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还为近12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20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性行动。“饥饿之石”上最早的可读铭文日期是1616年,进入20世纪后,仍有人在为这样的石碑添加“注脚”,德国易北河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这样一句“Geht dieser Stein unter, wird das Leben wieder bunter”(“当这块石头沉没,生活将再次变得丰富多彩”)。
换言之,石头因干旱而露出水面,也会因降水而再次沉没,生活终将因人类的努力而变得美好。应对之道,就是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才不会辜负“饥饿之石”上的忠告。
我们先看一下经济危机时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产能过剩或消费能下降、商品滞销、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资金短缺、利率上升、信用崩坏、政策救市、通货膨胀、经济瘫痪等等。
这是一种经济整体塌方式的崩塌,个人的资产和经济活动就好比地震中的房子,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哪些方式可以尽量减少损失,甚至化风险为机遇呢?我把经济危险下的应对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类:
1、 无感型。这一型的人,可能是还在学习成长期,个人资产的涨跌对生活的影响并不明显。我08年的时候还在学校念书,一门心思做毕业设计,什么经济危机、股市大跌、房价下跌之类,在我看来最多只是个资讯,基本没有影响;或者是已经基本不再参与经济活动的养老人员(尤其是农村没有养老金的老人)。
无感型人群的特点是:没钱、参与的经济活动少、忙于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没有什么经济知识。所以题主如果本身没有什么钱,可以在经济危机时,尽量减少经济活动,保持健康、发展爱好、提升自己的能力。
2、 保守焦虑型。这一类人大多处在人生的成熟稳定期,40到60岁左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拥有一定的资产,拼搏的动力已经消退并且开始考虑如何有质量的安度余生。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对原有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的一次颠覆,经济危机割的就是这类人(享受了一些利益又没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的韭菜。在人生成熟稳定期遇上经济危机,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这是命运的一部分。
假如题主刚好处在这样的阶段,想要尽可能的保住资产,必须要放弃安稳保守的策略(赚钱、存钱、养老)。可以尝试将资产转移到能够跨越时间和经济周期的地方去,比如子女的教育(投资到无感型模式)、家人的健康、个人爱好、学术技能、科技、政策扶持的行业等等。这也是一种投资,风险收益看个人。所以在稳定期热爱生活、拥有广泛的兴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冒险激进型。无论经济环境怎么样,总是会有人精力旺盛、积极进取,寻找机会、努力奋斗。经济危机的时候,普遍机会比较少,而且失败的概率比较大,赚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空(可以参考美国电影《大空头》)。我国做空的方式比较少,比较典型的是期货,这需要很高的能力要求。也可以选择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购买被错杀的资产,在低谷中发展实业等待机会。
4、 生死看淡型。中国人历来有这样的传统,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有人会提前把钱转化成生命和生活所需,比如在农村买些地、买些房子,买些保值的黄金,过自足的休闲生活。
从生产力来说,我们国家的总物资是充足的,如果分配方式合理(反腐很重要),不积累社会矛盾(比如房价抑制消费能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征是有可能被打破的。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并没有真正经历过经济危机,这已经是资本主义做不到的了。相信我们国家的管理层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优势,有能力把经济危机消弭在萌芽之中。经济危机是一种负环境,对谁都是弊大于利,居安思危,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
枣,鼠李科枣属植物,别称枣子、大枣等。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
原。有七月鲜、鸡蛋枣、梨枣、晋枣等品种,分布广泛,最有名的数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被称为中国大枣之乡,还有便是宁阳大枣。
除供鲜食外,常可以制成蜜枣、红枣、熏枣、黑枣、酒枣及牙枣等蜜饯和果脯,还可以作枣泥、枣面、枣酒、枣醋等,为食品工业原料。我们常见的除了鲜枣、蜜枣外,就是鲜枣经过干燥等工艺加工成的红枣。
古代便有众多关于枣的传说,稷山板枣传说、新疆哈密大枣传说,《诗经》中也有关于枣的描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可见,枣被历代诗人写入诗辞歌赋中,咏颂枣树的诗文比比皆是。那枣到底有什么功效?真的可以补血吗?
中医记载,枣,味甘,性温;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可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等症。
现代的药理学发现,红枣含丰富的维生素A、B、C等人体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矿物质 ,其中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含量高于葡萄、苹果的70倍,芦丁(维生素P)的含量也很高,这两种维生素对防癌和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都有一定作用;红枣还富含铁,对产后贫血有重要作用,也可以用于中老年人更年期、生长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女性容易发生贫血,大枣对他们会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
So,红枣可以补血,俗话说,“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 红枣虽好,但吃多了会胀气。湿热重、舌苔黄的人不宜食用。
此外,红枣糖分丰富,尤其是制成零食的红枣,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吃,以免血糖增高,使病情恶化。如果吃得太多红枣,又没有喝足够的水,会容易蛀牙。
德国是个发达的国家,扫大街和端盘子的工作时薪最低也能拿到9.35欧元,但是二姐去了没几天却哭着要回家,说在这很无聊,德国人还没自己有钱,不如回来生活。
2019年二姐受同学的邀请来到了德国工作,第一天刚到,同学便带着他的德国同事和二姐一起到饭店吃饭,算是给二姐接风洗尘。可是在吃饭的时候,发生了让二姐有点难以接受的事情,同学的德国同事看二姐有没吃完的食物,便问二姐能不能让他吃,二姐愣了一下说可以,于是他就把二姐剩下的食物拿了过去全吃光了。后来二姐才知道在德国,很多人都这样,他们觉得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
二姐在德国一共待了不到一个月,在这里让二姐切身的感受到了最真实的德国是什么样。
德国捡瓶子能致富?
在德国的这段时间里,二姐在住所附近经常会见到路边有一台红色的机器,类似ATM机,时常有人推着超市里购物车的那种小车过来,二姐很好奇上前一问才知道是退瓶子的,这满满的一小车瓶子最后退了二十几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60元了,这在当地都可以买10斤猪肉了,看起来这在德国捡瓶子还真的能致富呢。
德国人不爱攀比是因为太穷还是太富?
二姐过来后,就有很多朋友问二姐德国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二姐说其实不要把国外的生活想的很新奇。
她在德国待的这段时间里,也结识了同学的几个德国朋友,二姐发现他们之间很少会去平均谁开的什么车,住的什么房,背的什么包,戴的什么手表。后来同学告诉二姐,在这他们的贫富差距很小,人均工资税后是2000多欧元,大家生活的都差不多,想要买什么基本都能买的起,不存在谁羡慕谁的事,除非你有个漂亮的女朋友会让人投来羡慕的眼光,其他一切物质的东西他们都不感兴趣。
在德国吃很简单,正餐也就是一块肉一堆煮土豆和一些配菜,类似腌白菜、萝卜丝。德国的面包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面包是酸的,硬硬的。晚上你也出去溜达吃个夜宵也是想都不要想的事,而且小吃的种类很单一,就那么几种烤肠、汉堡、炸薯条。
很多城市的商场到了晚上7点就关门了,最奇怪的是到了节假日周末也会准时关门,有的甚至全天不营业。问了一个店员才知道,他们要休息,没人会考虑营业额是多少,以至于越是过节,街上越冷清,因为他们都在家待着陪伴家人和孩子,或者修修花园、跑跑步运动运动。在我来看他们的生活真的是简单清静,但是又很枯燥和无聊。
德国人喜欢买二手车,是因为买不起新车吗?
很多人都以为德国满大街都是豪车,来之前二姐也这么认为。在德国的出租车、救护车、快递车甚至连收垃圾的车都是奔驰,但是大部分德国人生活中买车还是以经济实用为主,比如大众、福特,包括日系车和法国雷诺也很普遍。我在这还经常会看到很复古的老爷车在大街上行驶,你别说这样的老爷车真的很拉风。
很多德国人的人生第一辆车都是只有两三千欧元的二手车,在这没有人会因为你开着豪车就仰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开着二手车就瞧不起你。在德国有两种人的用车待遇非常高,一个是残疾人,另一个是载着婴儿的家庭车,不管你去哪,永远都会给你留着特别宽敞的停车位给他们,即便这些车位暂时是空着的,其他司机宁可绕几条街也不会去占用给特殊人群预留的车位。人们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毕竟汽车的发明不就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吗。
德国的跳蚤市场
很多人都很好奇国外的跳蚤市场是什么样,二姐逛过一个卖二手古董的跳蚤市场,在这里有水晶灯饰、古董首饰、钟表挂钟、银质餐具、古董家具和老油画等。接下来就让二姐说说大家比较关心逛跳蚤市场的几个问题:
1. 能砍价吗?
在这里如果你喜欢上一件物品,你可以和卖家讨价还价,这也是逛跳蚤市场的趣味之一,但是不会砍价也没问题,因为德国的摊主开价都是比较实诚的,一般还个几欧、一二十欧元就差不多了,如果摊主和你聊的投缘的话,多送你个物件也是很有可能的。
2. 在跳蚤市场有假货吗?
在这里不敢说百分百没有,但是很少,所以说在这买东西还是很放心的,就是在跳蚤市场里,也不会有卖家把一块玻璃说成翡翠,德国人大都比较诚信,而且在这里售卖假货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德国人怎么养孩子
在德国,他们不生则已,一生就是好几个孩子,在德国的家庭中,常常一对父母要养育三到四个孩子,那么他们是怎么养的呢?
1. 在德国生孩子是有奖励的,每生一个孩子父母就可以领取每个月将近200欧元的儿童金,这笔钱一直可以领取到孩子18周岁,18年下来一个孩子可以领取折合人民币35万左右。
2. 在德国,老婆生孩子,丈夫也可以一起休产假,而孩子的母亲最长有三年的带薪产假,这样的措施是为了保证父母可以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3. 在德国孩子从学龄前的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这段期间的一切开销都是免费的,父母不需要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发愁。这些福利都可以让家长可以安心的回归家庭生活,
德国的收入水平怎么样?消费贵不贵?
一个人出门在外,无外乎是衣食住行,那么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二姐在德国那段时间所了解的当地人生活水平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消费贵不贵。
在德国的超市如果拿着20欧元能买到多少口粮,20欧元在德国是个什么概念,在德国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是每个小时9.35欧元,在这里最低的收入阶层,比如说厨房的勤杂工、清洁工、售货员、收银员等,他们的工资每小时都是在10到14欧元左右,整个国家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20欧元。
在超市里一斤扁豆角2.19欧元;一袋六只装的烤面包0.99欧元;牛肉一公斤6.99欧元;一罐午餐肉2.29欧元;一瓶1.5L的果汁1.39欧元;一升新鲜的牛奶0.99欧元;一筐鸡蛋12个1.99欧元;一支美白牙膏1.25欧元。以上这些就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基本的消费,你们觉的他们的物价贵不贵?
哪两种人适合来德国?
1. 从事底层工作的人,在德国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大家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这里普通的劳动者也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等。当你去商店购物并且赶上快要关门时,店员会很客气的把你请出去,因为营业员也是人也需要休息,而且德国人对服务员也不会没有礼貌,像“请”、“谢谢”、“对不起”这样的词总是挂在嘴边,在饭店点餐时,即使上菜慢了也不会有人大声催促,更不会颐指气使。在餐厅吃饭和去理发店都会有人给小费,我还亲眼见过一个德国人给了快递小哥10欧元的消费。
2. 对购物没有太大欲望的人,在德国他们就连一个保温杯都能用十几年,家里的一口锅一用就是一辈子,可以说他们结婚时买的厨具到老了都能传给下一代。他们对名包、豪车不感兴趣,而是更愿意把这些人存下来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度个假,因为他们更注重家庭生活,认为生活的质量不是因为攀比而带来的快感,而是内心是否知足和安稳。
德国到底安不安全?
德国的治安在欧洲应该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小城市。
这里家家户户都没有安装防措施,而且动不动就把自家的窗户和大门敞开,二姐当时在想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有的家里花园弄得很漂亮,可是栅栏那叫一个矮,二姐1米73的身高一个跨步就进去了。在二姐住的附近还有一排公寓房,楼层不高阳台还是开放的,二姐说只要小时候爬过树的基本也能徒手爬进去。她的德国邻居是一对年轻的小两口,这两人心真大,网上购物货还没到就出国玩了,快递小哥把快件放到他家门口停了半个月后,这对夫妻回来时快件依然在。在德国的很多街道和公共场所是没有摄像头的,治安良好和普遍较高的国民素质有关系之外,就是要归功于热心的德国chao yang群众,这些热心的德国大爷大妈不时兴在家带孩子,闲来无事就喜欢站在窗边监视着外面的风吹草动,发现异常就会热心报警。
有一次二姐同学突然收到一张来自警局寄来的20欧元罚单,原来是他一周前在一个居民区开错路了,逆行走单行道了,发现错了后立马倒车回来,可是就这一个举动被楼里的一户人家看到举报了。所以在德国生活一定要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因为无处不在的德国热心市民的威力实在太大了。
德国如何保护全职妈妈
在德国如果你和别人说自己是家庭主妇,也不会有人看不起你。德国的老人退了休不是忙着去旅游就是聚会和谈恋爱,不会帮儿女去带孩子,而请保姆又特别贵,大部分家庭负担不起这笔费用,于是全职太太就成了非常常见的职业,也受社会的尊重。
在德国法律规定丈夫的收入不仅要按一定比例打入妻子的账户,就算是离婚了孩子的抚养权也是归母亲所有,丈夫必须赡养没有工作的前妻一直到她再婚为止,保障为了家庭而牺牲事业的妇女的权益
夏天在德国什么最不好卖
很多人都怕晒黑,因此到了夏天尤其是女士都爱打着一把遮阳伞出门,可是到了德国,你会发现再热的天气也见不到一个打伞的,德国人超级喜欢晒太阳,海边晒河边晒,草地上也有晒的,所以一有太阳了满大街都是享受日光浴的德国人,我们想着是怎么晒被子和不被晒,而他们想的就是怎么被晒黑。很多人出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晒黑,晒了正面晒背面,把两面都晒的金黄匀称才算漂亮,如果你老远处看到严防死守的一定就是亚洲游客。
德国人有多穷
在欧洲国家里,德国人算是比较爱存钱的,但仍有1/3的家庭没有任何的储蓄,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存钱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必要。
1. 因为小孩从读小学到读公立大学都是免费的;
2. 看病有医疗保险基本也不花啥钱;
3. 养老有养老保险;
4. 失业了有失业保障金。
所以他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也就没有存钱的动力了,但是这也有弊端有一些穷人不工作就靠社会福利养着滋生了很多的懒汉,所以德国人挺“抠门”的。
在德国人情礼分少,聚会吃饭都是AA制。在德国同事朋友结婚了也有随礼的习惯,只不过都是随个几欧元。在德国银行有个针对存钱的措施就是惩罚性利息,假如你在银行存钱不仅不生钱,还要给银行支付利息,所以他们更愿意及时行乐花钱享受生活。到了七、八月份是德国人钟爱的旅游度假时间,很多写字楼里的工位都是空的,并且就连个体商户也是一关一两个礼拜,因为大家都忙着去度假了。所以别再问他们有没有钱,他的存款可能还没有你的多呢。
德国人为什么不爱炫富
在德国无论你是清洁工,还是大学教授或者企业管理人员,收入不会有天壤之别,贫富差距不大,在街头很难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和开什么车来判断他是否是富人。在全世界有很多的富豪,他们的名字耳熟能详,媒体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德国的富豪人数排名全球第三,但他们却不愿意抛头露面,有的甚至连照片都不肯公布,更别提什么炫富的新闻了。
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德国的富豪都是来自传统企业,他们的成功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另一方面想得到社会的尊重光有钱时不行的,还要靠自身的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热衷于炫富只会被看作是粗鄙的表现,所以很多德国人不会拿一身的名牌来包装自己,消费量力而行,业余时间更多的是喜欢运动和旅行,他们的幸福感就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而不是通过炫富所带来的虚荣快感。
德国有哪些奇葩的事情
1. 在这里猪肉是可以生吃的,看着挺害怕,我买了一个汉堡,就是裹着生肉,感觉就跟饺子馅一样。
2. 在德国街头大奔只是Taxi,毕竟奔驰是德国车,支持本土经济。
3. 在德国街头看到很多送外卖的都是骑自行车。
4. 在医院是不允许有家人陪护的,因为他们觉的护士的照顾比家人更专业。
5. 德国人不愿意生小孩,更愿意养条狗,他们每个月在养狗上花出的费用超过50亿欧元。
来了德国才知道的事情
1. 德国人随时随地都得整点啤酒,啤酒的销量比矿泉水还要多,随意德国啤酒也叫德国茶。
2. 德国的火车是没有安检的,也没有检票的,大家完全靠自觉,有时候来不及买票上车主动补票就可以了。
3. 德国人买土豆都是一买一麻袋,因为他们天天吃土豆,可是德国人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酸辣土豆丝这样的美食。
4. 在德国肉比蔬菜便宜,超市里腌好的烤肉一公斤4欧元。
5. 德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很少看到高楼大厦,德国人喜欢住在农村,没事了养养花种种草,也可以说德国就是个大农村。
6. 超市里的德国葡萄酒只要几欧元。
7. 德国人很爱吃香肠,并且都是纯肉。
8. 德国的蔬菜品种很匮乏,超市里都是把蔬菜冷冻起来卖。
9. 德国的食用油比可口可乐还便宜。
10. 在德国公交车比火车更准时。
11. 在德国卖的煎饼果子必须涂上厚厚的巧克力酱,而油条也是要裹一层白糖。
12. 在德国坐火车,买票可以团购,人越多票价越便宜。这也是为了鼓励使用公共交通,保护环境。
13. 在德国的火车里还有专门停放自行车和婴儿车的地方。
14. 德国的跳蚤市场是五花八门,不仅能淘到二战时期的望远镜,还能找到100多年前的怀表。
15. 德国人吃鱼不会吐鱼刺,不吃鸡头和鸡爪子。
16. 在德国如果你看到商店挂着清仓的牌子,那就是真的清仓,东西都会很便宜。
17. 在德国很少有人装空调,因为买一个空调最便宜要639欧元,但是安装费却要2000欧元左右。
18. 在德国很多公司都是弹性上班,他们喜欢早去早回,一大早就到公司,下午2点就已经没人了。
19. 在德国人工费很贵,但是效率还不快,装个网换个电线要等几个礼拜。
20. 在德国家里没用的物品如果随意扔是要收费的,所以有人要的话主人还会非常感激。
21. 在德国买瓶矿泉水一瓶要0.19欧元,退个瓶子能给你0.25欧元。
结束语
德国是个发达但是又很无聊的国家,在那里生活很惬意但是同样也要忍受得了寂寞。
在德国短暂的居住,让二姐感受到了那里的欧洲风情,同时也有自己无法适应的一些东西,总的来说有好有坏。
如果也有去过德国的朋友可以说说你们的感受,大家一起交流。和中国许多被改了名的地方一样,四川最初本不叫四川,而是叫蜀!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商周时代,那时候的四川大地便出现了国家,名为古蜀国,如今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就是曾经古蜀国的都城。
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军入蜀,灭亡蜀国,实行郡县制,蜀国就成了蜀郡。
而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四川便成了益州!后来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乱世之中,四川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诞生了许多的割据政权,比如刘备的蜀汉,李雄的成汉等等。
那么这“四川”二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还得从唐朝的行政区划改革说起
到了唐代,李世民对当时的领域进行了划分管理,分中国为十道,那时唐朝疆域也算是辽阔,这么多的道中,为了便于管理,有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划分。把疆土南部的领域统称为剑南道,剑南道的东边是山南道。
公元733年,在唐玄宗继位的时候,把疆土根据之前的划分又做了新的规划,成为了十五道。随后以剑南道为中心,划分道路两边各为东西大道,东道和西道,这在后来也被称为剑南两川。再加上山南道,在唐朝时期被叫作“剑南三川”。为了称呼更加的方便,“两川”和“三川”也就逐渐成了约定俗成的代称。
看到没有,这里就已经“三川”了啊,而到了宋代“四川”正式出现。
宋代时,四川地区到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统称“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或“四川”,这个时候起,四川这个名字也就保留和流传了下来。
元代于至远十七年(公元1281年)正式建致“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省治设于成都,四川于此正式建省。
明时分全国为十三行省,今四川即为四川省。清初分全国为十八行省,四川行省区域之西北境已至理塘、巴塘等地。辛亥革命后,1935年,四川省再次非分,这次是分成了两个区域,一个是行政督察区,另一个则是西康督察区。建国之初,曾经把原四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1952年撤消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消西康省,其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
1997年,川渝分治,再次划分,重庆市容纳了原来的川东一些领域。剩下的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了。
当然了,“四川”之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古语中,"川"即河流。《釋名》有言:“川”即“穿”也,穿地而流也。《禹贡》也有言高山大川。《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四川”顾名思义,就是四条大河咯。那么这四哪四条河呢?现代人一般指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这几条大河。
我来问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消失了的生物再次出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象牙喙啄木鸟(Campephilus principalis),这种翼展可达1米的啄木鸟可是北美洲最大的啄木鸟啦。
图注:象牙喙啄木鸟的绘画,图片来自网络
象牙喙啄木鸟曾经分布在北美洲东南部和古巴的原始森林之中,但是由于人类对于森林的砍伐和对象牙喙啄木鸟的猎杀,1948年之后这种鸟类就销声匿迹了。科学家认为象牙喙啄木鸟已经灭绝了,但是2004年一名观鸟者在阿肯色州拍到了象牙喙啄木鸟,证明这种鸟类并没有灭绝。
图注:人们拍摄到的象牙喙啄木鸟的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消失的动物再次出现并不意味着地球是在自己修复,只是这个物种依然有足够面积的栖息地和食物,而且有足够的种群数量,让它们能够继续繁衍生息,这恰恰证明了生命的顽强。
至于地球的治愈修复功能,其实应该是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吧。我们人类创造文明以来,对大自然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仅仅是砍伐森林、开采矿山、焚烧矿物燃料、大量释放二氧化碳,还有大量化学物质的污染、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等等。有许多污染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就好像前段时间的一项研究,已经在人体的血液中检验出了塑料的成分一样。
图注:大气污染,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森林的砍伐,图片来自网络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上看,地球的确是有治愈修复功能的,比如因为核泄漏被废弃切尔诺贝利地区,在人类离开之后成了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动植物们适应了核辐射之后开始繁衍生息。另外,每年我们向海洋中排放大量污水和垃圾,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海洋环境分解和稀释了。
图注:废弃之后的切尔诺贝利,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生活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狼,图片来自网络
从地质学角度上看,地球曾经经历了比今天人类造成的污染和灭绝还要严重得多的大灭绝事件,比如波及范围最广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地球上90%的物种消失,活下来的物种数量在大大减少。就是在这么恐怖的大灭绝之后,地球用了百万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新物种大量出现。
站在地球的角度,我们人类和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只是短暂的,未来在人类消失或者离开之后,生命会重塑地球的面貌,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当然,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因为我们只不过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和千千万万其他生命一起共享这片美丽的家园。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结论:石果有多种用途。原因:石果是一种植物,其果实可以作为食用和药用,而且植物本身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延伸内容:石果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丰富,可以作为食材制作成各种美食,比如石果饼、石果糕等。此外,石果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同时,在园林景观中,石果还可以作为观赏植物,其独特的形态和颜色可以为园林增色添彩。因此,石果具有多种用途。
地球的温度从来都没有稳定期,包括我们现在也是,温度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只不过,我们人类的寿命只有区区100年左右,这个尺度放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根本不值一提,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温度变化起伏很小的,100年对于全球平均温度来说,如果不发生了剧烈变化,也就能上升或者下降1摄氏度左右。
但也不要小瞧这1摄氏度,因为工业或者城市化发达的地区,温度变化的快;而农村或者人烟稀少的部分温度没什么变化,所以,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世界比较严重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经常说,全球变暖,那地球未来真的会变暖还是会变冷呢?
其实,这要从两个尺度上来看,一个从地球的尺度,一个从人类的尺度。
地球的尺度
从地球的尺度上来看,地球未来即会变暖,也会变冷。
一般说到全球变暖,咱们人类总认为是人类的频繁工业活动,造成了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其实人类的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而已,地球的温度是一个系统,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它的气候变化,比如火山爆发,植被减少,太阳黑子活动变化等等。
目前,地球温度变化假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天文学成因说。
这个假说认为太阳的周期变化可以影响地球的气候,当太阳活动减弱时,照射进地球表面的辐射也将会减少,因此地球会变冷,乃至出现大冰期。
第二个假说是地球物理学成因说。
这个假说认为影响地球温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气透明度等,如果地球频繁火山爆发,那么大面积火山灰将会造成地球透明度低,太阳辐射照射不到地球表面,因此地球会变冷。
还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那么极低气温将会上升;反之空气将会下降,甚至会出现冰期。
总的而言,人类活动造成二氧化碳上升只是一小部分因素,地球在没有人类时,也会发生剧烈的温度变化。
很久以前科学家就已经证实,地球有冰期和间冰期。每隔1.5亿年左右,地球都有一轮大冰期,最近一次的大冰期出现在第四纪冰期,距今约258万年前。
在两轮大冰期之间,会有一个间冰期,间冰期相对于大冰期而言气候温暖许多,利于生物生长。而我们目前,正是处于间冰期。
但是间冰期之中,也有小冰期和温暖期之分,小冰期全球气温寒冷,温暖器气候上升、甚至炎热。比如唐朝时期处于温暖器,荔枝在四川也可以种植,人们穿着也更清爽;而明清时期处于小冰期,造成农作物减产,农民频繁起义。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明清小冰期正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着你可以权当是一种看法。)
最近的一次小冰期大概从15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期才结束。因此我们正是生活在两个小冰期之间的“温暖期”,而且据科学家考证,未来地球还会继续升温,直到下一个小冰期到来。
地球就是在这样大冰期、间冰期之中来回切换,因此未来地球既会变暖,又会变冷。
人类的角度
从我们这一代人的角度来看,因为我们的寿命有限,因此只能考虑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不考虑人类因素影响,未来将会变冷。
据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在国家天文会议上发言: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太阳活动周期的新模型,这个模型预测到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左右减少60%,到时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期。
还有,据扎尔科夫的研究发现,太阳周期活动将会在2022年达到巅峰,因此从今年到2022年左右地球温度将呈上升趋势,但在2030-2040年左右,太阳活动将会剧烈减少,进入小冰期。
但因为影响地球气候的不仅有太阳的活动,还有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植被减少等问题,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未来地球温度会继续上升。
总结
1:地球温度并不是恒温的,而是会有大冰期和间冰期,而在间冰期之中也会有小冰期和“温暖期”,因此未来地球温度即会变高,也会变低。
2:如果以我们这一代人计算,未来100年左右,由于太阳活动剧烈减少(不考虑人类活动),因此未来地球温度会下降。
女性一次月经量在30-50毫升之间,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血啊,而且还是一月一次的白白浪费了,除了浪费外,在早期人类还在野外生存时,身体流血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食肉动物的嗅觉往往都很灵敏,尤其是对血腥味,所以,显然月经也会更容易暴露自己。
那么,人类为何会有月经这种看似不利于生存的习性呢?人类祖先又是如何在月经时生存下来的呢?我们从进化的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女性的月经
月经其实有一个学名叫动情周期,也称发情期,这是所有动物都有的一个生理周期,但是大多数动物是隐性月经(covert menstruation),简单地说就是月经期不流血,也就是说它们有月经,但是在没有怀孕时子宫内膜是被吸收的,与隐性月经相对的是显性月经(overt menstruation),在自然界中,只有灵长类动物和少部分的哺乳动物(比如蝙蝠)属于这类月经,最明显的就是子宫内膜脱落并伴随血流出体外。
在开始我们就说过,人类的这种显性月经看起来是不利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一直被保留,显然是对生存有利的,只有这样自然选择才不会淘汰掉这个性状。那么,看似不利的月经对人类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这就与人类的胎儿有关了。
在自然界中,人类的胎儿与母体比是相当高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体重为150公斤的母虎产下的幼崽只有1公斤左右,虽然它一次能产下1-3只幼崽,但按照3只算也就3公斤,体重为100公斤的雌性大熊猫产下的小熊猫体重平均只有150克左右。
而人类的女性即使怀孕体重会增加也就只有平均65-75公斤之间,生下的孩子我们即使把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的情况排除,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平均2.5-3公斤,占母体体重的约5%,而小老鼠只占母体的不足1%,大熊猫幼崽只占母体的0.15%。
显然在母体中胎儿越大,对母体的行动越不利,而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幼崽由于很小,所以在整个的妊娠期对母体的影响是很小的,母虎照样自己捕猎,雌羚羊照样能够高速奔跑躲避食肉动物,我们甚至看不出它们腹部的隆起来。
但是,人类就不同了,且不说剧烈的孕吐,就单单说一天天长大的胎儿就大大限制了母体的行动,无论是劳动能力还是奔跑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与人类显性的月经又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就是有选择性,
月经期后的14天就是排卵期,这相当的固定,同时妊娠期也高度的固定,这就让人类有了选择,毕竟在原始人时期,原始人的生存与食物息息相关,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食物充足时选择怀孕,毕竟整个妊娠期对食物的需求量会增大,这样会大大增加胎儿的成活率。这是其一。
其二与人类的生存方式有关,从南方古猿开始,人类的祖先就是高度群居的动物,与其他群居动物不同的是人类的繁殖权几乎是平等的,不会像狮子、猴子那样一只雄性霸占多只雌性,这种繁殖方式其实也是有弊端的,因为在人类演化早期是没有什么伦理之说的,那么如何避免女性在怀孕之后尽可能少的发生繁殖行为呢?(对胎儿不利)
答案就是显性月经,到女性怀孕之后,显性月经停止,此时的人会意识到自己怀孕了,从而减少繁殖行为,保护正在发育的胎儿,这其实与自然界中动物有固定的发情期不谋而合,固定的发情期就意味着其他时间是没有繁殖行为的,这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机制。
最后就是繁殖力了。从如今的角度看,人类的繁殖力是比较弱的,在我们的家养动物中,鸡可以每天下蛋(如果受精就是一只小鸡),猪一窝可以生十几只,而且平均一年一窝,再把目光放到自然界,狮子虽然一胎只有2-3只幼崽,但是它们平均3年能生两胎,从3岁性成熟开始,一直到15岁,繁殖能力都是存在的,而人类一生可能只生1-3个孩子。
但是,凡事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显性月经的好处是能够让人准确地知道怀孕与否,换句话说,只要还有月经,就可以一直备孕,直到怀孕,这是其他动物所无法相比的,因为有固定发情期的动物一年通常只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可以怀孕,错过这个机会只能再等一年。
而人类不需要这样,所以只要想怀孕,人基本上都能怀上,而且是在一年内,这样在孩子出生后,月经再次出现,人甚至可以要第二胎了,毕竟原始人的养娃成本没有那么高,正是因为这样,人类在7万年前全球只剩下了约2000人(参考2005年《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基因地理计划”),但到如今人类已经有几十亿人了。
所以,综合来说,显性月经对人的利是大于弊的,也可以说用少量的流血,换来了整个人类的繁盛。被野兽环伺的原始人是如何应对月经的弊端的?
根据目前的考古化石来看,在南方古猿时期,人类祖先还生活在森林之中,而且当时南方古猿还被恐猫、巨颌虎等食肉动物捕杀,可谓是活得相当憋屈。当时人类祖先的生态位非常低,显然增加任何一个可能暴露自己和吸引猎物的因素都可能给人带来灭顶之灾,尤其是女性还是孕育生命的存在,那么,当时的原始人面对月经的弊端是如何应对的呢?有三个主要的策略。
第一:抱团。人类从演化之初就不是任人宰割的,因为人类祖先高度的群居,而且这种群居关系并不是像食草动物那样见到食物动物就各逃各的,他们是会合作去与食肉动物对峙的。而且在南方古猿时期,就有简单的石器了,想象一下,一群原始人拿着石器,对着袭来的食肉动物就是一通乱石投掷,食肉动物显然就会吓跑了。
也就是说即便是捕杀原始人,食肉动物冒的风险也比捕杀同体型的食草动物更加的大,所以,人类其实是没有专门针对性的天敌的。
第二:不固定的方便场所。如果原始人跟我们现在一样都有公厕,那么这里一定是最吸引野兽的地方,毕竟在月经期,血液通常会在排泄时一同的滴落。但是,在原始人阶段是没有厕所的,他们会在出去采集或者活动时离自己的居住环境较远的地方排泄,此时其实大多数的血都不在栖息地。
况且人类有着灵活的双手,想要隐藏自己的一些排泄物还是很容易的,只需要拿着树枝挖个坑,然后再掩埋就可以了。
第三:树栖。人类的祖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在森林中度过的,与其他的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在森林中主要栖息的地方就是大树,所以即使在几百万年后,爬树依然是人类的本能,即使从来没学过,在极端情况下,我们也能上树(顾不上胳膊和腿被树皮蹭破了)。
而树上其实是大多数食肉动物的禁区,尤其是有多个原始人共同栖息的大树,当遇到食肉动物时,原始人在上,敌人在下,它想要冲上来并不容易。总结
看似有些浪费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显性月经,其实是对人类有好处的,尤其是在繁育后代这方面,比起其他动物有着明显的优势,更何况在以前养娃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孩子是壮大族群的存在,而不是负担。
而对于这种容易暴露自己的习性,人类祖先主要是靠抱团、树栖和掩埋来应对的,而且即使人类祖先走出了森林,也可以用除了树栖的方法来应对被血腥味吸引来的食肉动物,毕竟即便是原始人,也不是食肉动物理想的捕猎目标。
折叠原始社会印度新德里印度新德里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1]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折叠早期文化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折叠十六雄国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3]折叠孔雀王朝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3]折叠笈多时代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折叠拉其普特人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3]折叠德里苏丹国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3]折叠莫卧儿帝国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3]折叠殖民时期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3]折叠印巴分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3]折叠共和国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