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是否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开展动物实验进行伦理审查
动物实验是否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开展动物实验进行伦理审查
先说观点,我认为目前开展动物实验以及涉及人体的实验都进行伦理审查是必要的,规范且有法律效力的伦理审查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达不到要求,则禁止其建设实验室,以及进行任何相关的实验。
与此同时,还需要重视进行动物实验的科研人员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伦理素养,贯彻实验动物福利观,加强对动物实验的伦理审查,并对动物实验设计提出相关伦理要求。
文章思路
1.1中国传统认识论
从合理性而言,中国哲学素有深厚的动物伦理学资源,儒家在考察人与动物的关系时,提出了“天人合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观点。一方面,人类应尊重生命和善待自然。天下未有无性之物,虽然可分为人、兽、草、木诸类,然而各有其理,各有其性,故均应受到尊重; 另一方面,人类应该配合自然界的大化流行,配合日月四时的有序运行,按照自然界的固有规律办事,不违天命。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先秦儒家提出对动物要杀伐以时,解决了仁爱动物前提下利用动物的方法问题,而宋明儒家则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由此提出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一体仁心思想,解决了仁爱动物前提下利用动物的合理性问题。
儒家哲学告诉人们: 只要掌握好利用动物的必要限度,爱护动物和利用动物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爱动物与爱人有着天然的、内在的逻辑联系。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和谐意味着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美好的未来; 关爱宠物满足了人们播撒爱心的需要; 给予实验动物以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实验结果; 人道屠宰动物,则能够获得更加鲜嫩的肉品,同时避免造成恐怖的屠杀惨剧。
通过对自然价值的分析,罗尔斯顿指出自然价值可有多种形式(如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等)和不同程度(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宗教象征价值等)的价值。总体而言,他的自然价值思想的实质是要将内在价值的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从而为人类保护自然寻巧合法依据,从而试图建立送样一种新的伦理:它是把人类与其他物种看做命运交织到一起的同伴。
罗尔斯顿坚定地持"自然价值论"的立场,希望人类能给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关怀;同时,他也强调生态伦理学中实践层面的架构,这使他的生态伦理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兼顾的优点。
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马克思从历史观的角度指明了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先在性,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之前,自然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了,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限制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意义,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自然界。"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通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生态观里,人在实践中以人的尺度认识和改造着自然,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自身:在实践活动中不人的目的性尺度凌驾于其他非人类存在物之上,以物的尺度规范人类活动,尊重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和谐共存的生恣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的立场下考察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可明确人能够以人的尺度对动物加以认识和利用,同时也必须以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尺度来规范人类活动,简言之,人类利用动物和保护动物并行不悖。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的基本原则是基于人类社会利益自然利益一致性的基础之上建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强调"顺应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走向荒野"的罗尔斯顿的生态中也论相比,马克思主义整体生态观把人类社会放在自然系统中去考察,人类社会源于自然界,并且改造自然界,这把人在生态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出来。人类既能遵循自然规律获得生存,又能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新的自然图景,从而使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能落到实处,成为人类社会一项实实在在的事业,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权利主体的定义与界限模糊
“绝对个体”方法论与“主体间关系”的结果自相矛盾
动物权利论主体界定的物种歧视问题
固有价值与动物权利的论证断裂
实验动物伦理意识淡薄:虐待实验动物,给其造成不必要痛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动物尸体随意处置、乱扔乱放,不尊重生命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另外,还有部分医学研究生缺少人文精神,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动物生命,仅仅把实验动物作为获取实验结果的一个必需工具,滥用实验动物、毫无顾忌地重复动物实验。
缺乏对实验动物福利的科学认知:如在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不注意及时更换消毒、灭菌的笼具、垫料,不注意及时补充灭菌的饮用水和营养物质,不能给实验动物提供清洁、舒适、健康、营养的环境,实验动物免于饥渴、生活舒适的自由得不到有效维护; 动物实验操作不规范、不熟练,没有掌握操作要领,造成动物惊恐、疼痛甚至损伤,使动物的心理福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手术、解剖实验动物或做器官移植时,没有进行有效麻醉,由于疼痛而使实验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所有这些涉及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实验动物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缺乏实验动物福利的相关知识:调查研究发现,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只有 24% 的医学研究生考虑到动物福利,听说过动物福利的只占 12% ,没有听说过的高达 88%。这表明很多医学研究生对动物福利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出现“重操作,轻福利”的现象。医学研究生不清楚实验动物福利的内涵和意义,不知道3R原则更不知道如何贯彻执行,不懂得动物实验中与保障动物福利相关的法规制度,就无法考虑科学、人道、合理地使用实验动物获取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
德国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曾说过,“尊重动物生命,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动物的生命敬畏的社会才会对人的生命更敬畏。伦理是扎根在人的同情心中,只有当同情心不仅拥抱人类,而且也拥抱动物的时候,它才真正充分”。实验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研究资源,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促进健康福祉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动物作为人类健康探索的路径和人类的替难者,从伦理学的角度,其理应受到人类关爱,其基本福利必需得到维护和保障。敬畏生命、尊重实验动物是每一位医学研究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尤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来说,加强实验动物福利教育,树立正确的动物福利观,还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形成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怀,拥有正确的生死观,使他们更加敬重生命。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中,有助于化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和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担负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会责任。因此,接受实验动物福利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相关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
随着医学研究深入,对实验动物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与实验动物有关的科研论文投稿时需要双证齐全,即需要提供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以及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证明,以证明该动物实验研究符合动物福利准则。只有身心健康的标准的实验动物才是高质量的实验动物,这是保证实验结果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的前提。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必须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保障其享有的基本权利,即在物质上保证实验动物能够享有充足营养的饮食和清洁舒适的居所,精神上保证其免受紧张、疼痛、恐惧等不良刺激,从而使实验动物各项生理机能正常发挥,确保其身心健康。由此才能保证动物实验顺利进行,获得可靠实验数据,提高科研效率,这种真实可信的研究结果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生理福利:为动物提供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的清洁饮水和食物;
环境福利:为动物提供适当的庇护和舒适栖息场所 ;
卫 生 福 利:为动物做好疾病预防,并及时诊治患病动物,使动物免受疼痛和伤病;
心理福利: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和同种动物伙伴,使动物自由表达正常的行为;
行为福利:确保动物拥有避免精神痛苦的条件和处置方式 ,使动物免于恐惧悲痛。
替代(replacement)指使用其他方法和技术而不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绝对替代),或是使用。
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动物(相对替代)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减少(reduction)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实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
优化(refinement)是指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减轻或减少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尽量减低非人道方法的使用频率或危害程度,提高动物福利的方法。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对动物福利问题的关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动物福利立法1866年起步,1966 年颁布了第 1 部针对实验动物福利的法规《实验动物福利法》,1970 年进一步将《实验动物福利法》更名为《动物福利法》,涵盖所有温血动物 ,之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动物福利法规建设发展至今,全世界已有 100 多个国家制定了动物福利法规,这些国家分布于世界的五大洲,既有发达家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等,也有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菲律宾等。
我国实验动物保护法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探索和发展,以及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学习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为核心,以各省、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为基础的实验动物法规体系。1988 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科学管理体系。随后,《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7)、《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科技部等七大部委,2001 ) 等文件相继颁布实施,促进了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2006 年国家科技部颁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实验动物从生产、运输到使用的各环节提出了明确的动物福利伦理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在实验动物伦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同年,科技部还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定义了6种科研不端行为,“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为其一。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视和法制化管理的支持力度。
2016 年 3 月 Science 网站新闻报道,中国开始对其第 1 个实验动物福利相关的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公开征求意见;2017 年初《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报批稿)》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信息网”提供下载链接,征求意见和建议。随着国家对实验动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加强,以及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各地也相应发布了实验动物地方标准和行政法规,提升实验动物福利,加强监管。
几乎在所有的管理文件中对于实验动物从生产到使用均有一致的要求和规定,包括在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应关爱实验动物,不虐待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应设立实验动物管理机构, 对动物实验进行伦理审查,确保方案符合伦理要求,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鼓励开展动物实验替代、优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尽量减少动物使用量。伦理审查机构为独立开展审查工作的专门组织,可称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 ”等 ,一般由管理人员 、科技人员 、实验动物专业人员和外单位人士共同组成。依据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章程,审查和监督本单位在开展实验动物研究、繁育、生产、经营、运输、动物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是否符合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要求。经过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开展各类实验动物的饲养、运输和动物实验,并接受日常监督检查。
把握实验动物福利原则、遵循实验动物福利法规、严格履行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制度是切实保障实验动物福利的有效途径。但针对高校学生、医务工作者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关于动物福利伦理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动物福利伦理管理法规和动物福利概念,大多数人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对保障实验动物福利造成了障碍。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关于动物福利教育的普及亟待加强。一方面,高校设置教学计划和方案时应考虑涉及动物福利的课程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同行研讨、专题培训、在线教育等模式,也可对动物福利理念的普及和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自2014年开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专业委员会和英国内政部共同主办“中英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 4 届,论坛上中外专家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研究的成果交流推动了中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管理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和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共同翻译制作了“实验动物福利操作技术规范网站”(Procedures With Care,http://pwc.cnilas.org/)。该网站重点关注给药和无菌操作中实验动物福利操作技术,有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是中国首例实验动物福利领域在线学习网站。
德国生物狗。刚好前两天刚做完青蛙机能实验,大概说一下我了解到的动物实验开展情况。先讲个最近听来的事,一个中国医生来德国这上博士,教授给他了十几只小白鼠,让他先好好养着。博士压根没当回事,出去玩耍了几天,回来小鼠全死了。教授得知了,直接给博士说你不适合干这个,起码不适合在我这干,您赶紧圆润离开吧。博士就圆润离开了。估计有人要说十几只小白鼠算个什么,至于吗。请接着看。
在另一个答案里我说过,第一学期刚入学就安排了本科里难度比较大的动物学实验,而且每节课实验前都有一个小考试,立刻出结果,考不过的当场就要背书包离开,不允许做实验。那学期的实验对象是水螅,美国大蟑螂,蚯蚓,非洲大蜗牛,海星,鳟鱼,老鼠(非小白鼠),鲨鱼。其中小鲨鱼是从美国的生物公司买来的。助教对当时完全小白的我们是这么解释的,一入学(秋冬季学期)就安排这门比较难的课,因为其中好几样实验对象都冬眠了,这时间动物脑活动很弱,再麻醉处死的话,动物的痛苦大大减小。考试除了考察学习态度以外,也是对死去的动物负责。如果考试都过不了,凭什么让你接着坐下来瞎胡乱解剖?动物岂不是白死了。上学期有一个普通大学物理实验,测动物呼吸和外界交换水的,要用活小白鼠,其实就是把小白鼠放到一个有测试原件的管子里,没有任何侵入性操作。动物生理系的工作人员带着笼子来,整个操作和观察都由她来做,我们只听讲解和围观。她说动物实验操作是要通过专门的培训,还有相应的考试,取得资格,才能在动保组织的监视下?(词穷 想不到更好的词了 )做动物实验。你数数,这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前提?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50629/answer/103849628
来源:知乎
当前,伦理审查的总体现状是:在国际范围内,对动物实验方面的伦理审查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对涉及动物应用于医疗生产领域的伦理审查相对缺失:在我国中医药产业大量利用动物进行动物药制品生产的特殊国情下,医疗生产领域内的伦理审查机制急需建立。
在医疗应用领域,人类通过对动物多种形式的利用获得了人类的健康利益,动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因此,无论出于人道的立场还是生态伦理的内在要求,都应该给予医疗应用中的动物以基本的尊重和必要的保护。一方面,保护动物个体,确保对动物福利的尊重;另一方面,保护动物物种履行对动物物种的义务。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起步较晚,在实验动物利用过程中普遍重视动物实验结果、忽视实验动物福利的现象,甚至还经常有粗暴对待或虐待实验动物的现象发生。虽然也有《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这样专为尊重和落实动物福利而颁布的文件,其内容也比较全面的潘盖了实验动物利用全过程中的动物福利要求,但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且除北京市这样的一线发达城市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么外,其他省市均无适合本地的具体配套政策和措施,执行效果不明。落后的实验动物伦理审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动物伦理审查机制势在必行。
在涉及动物利用的医疗应用领域,伦理审查类别主要包括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和动物药制品生产应用中的伦理审查。
所有伦理审查的前提条件是相关伦理委员会机构的确立和运作。伦理审查委员会是由不同学科专家、人员组成的,对动物实验研究和涉及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及生产的项目进行科学审査和伦理审查的组织。当前,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的设立与运作己经基本成熟,在动物医疗生产应用中的伦理审查机构尚未有成立,故本论文在讨论伦理审查机构时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为主要参考,尝试探索医疗生产应用中动物利用的伦理审查机制的建立问题。
伦理审查流程一般包括:项目开展机构申请、伦理审查机构审查及相关回避制度和程序。
在医疗应用领域,动物伦理审查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机构人员及机构研究资质、生产条件的审查,以及对研巧或生产过程中动物遭受对待的情况的审查。
一般而言,伦理审查的具体内容根据受审项目的情况而定,不能一一而足,但不管何种项目的动物伦理审查,都可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生命伦理原则范围内寻求一些基本原则,使受审项目符合生命伦理标准和国际惯例。在此,根据生命伦理学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化及公正原则等基本原则提出医疗领域动物应用的伦理审查的原则:动物保护和尊重动物福利原则、医学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兽医主导原则、公正原则。
6.4伦理审査的结果传达与跟踪管理
为使IACUC在审查主体程序结束后签审决定文件、传达决定的工作有章可循,还必须制定伦理审查结果传达相关规定,在程序上保证伦理审查工作的质量。同时,为确保动物医疗应用的项目在获取IACUC审查同意进行后按照申报审查时的要求和方案实施,还必须确立后续的跟踪管理工作程序,以达全面、全程维护动物福利的目的。
3R原则提出50多年来,实验动物替代技术在科学、社会和法规的多重推动下取得了重要进步。其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驱动作用,正是得益于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再加上立法的约束力,使得替代动物实验不再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成为实验动物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近30年来,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包括实验动物科学、毒理学和药学等在内的一切生命学科的变革,替代技术呈现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诸如计算机预测、仿生材料、人类基因组、蛋白组学、人工器官、干细胞技术、人体芯片、高通量技术等人们已耳熟能详的词汇和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人们对待动物的方式。可以说现代科技赋予了动物福利新的内涵,为动物实验替代找到了得以实践的途径。促使近10年来,实验动物替代的规模和技术体系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替代技术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药品、疫苗、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医疗领域,以及化妆品、化学品和农药的安全测试。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仅取代了实验动物的使用,使人类自身获益,也极大地促进了体外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应用,实现科技进步与伦理进步并行。
与国际水平相比,目前我们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福利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处于起步阶段。动物福利课程主要是在一些农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开设,面向的主要是动物医学或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各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实验动物福利教育。目前国际上动物福利课程设计通常包括动物福利教育的三大主题: 动物福利的伦理学基础、动物福利的科学基础和动物福利相关的法律。为加强医学研究生实验动物福利知识教育,各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自身和我国实际情况,专门开设独立的动物福利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将实验动物福利课程和实验动物学课程一起纳入医学研究生的知识教育体系,使实验动物学基本知识、动物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动物福利知识原则有机融合,将实验动物保护、实验动物福利理念贯穿融合在强化的基本操作训练中,从而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系统学习实验动物福利学知识的机会,让研究生真正树立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的动物福利观,真切感受到科学保障实验动物福利、执行3R原则对于获取科学真实的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涉及到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管理者、实验动物医师和辅助人员,为提高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欧美国家针对这些人员进行了相应的职业培训和等级认证。
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研究储备军,职业培训不够,持证上岗者较少,没有形成广泛的、普遍的医学研究生持证开展研究的制度。而培训教育作为提高人员素质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人才培养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医学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高校同时遵循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的要求,对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他们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获得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从事实验动物操作的岗位资格证书。只有持此证的研究生才有资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相关的医学课题研究。
8.3 遵循3R原则
医学研究贯彻实验动物福利观减少、替代和优化的3R原则是实验动物福利的核心原则,是国际通用的维护实验动物福利的行为准则。医学研究生和导师应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在开展动物实验之前,遵循3R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动物实验的方案,尽量用较少的动物获得较多的实验数据。具体实践时,将实验动物福利思想渗透贯穿在医学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运输、饲养、繁育、动物实验操作、仁慈终点等,都要在高度重视科学问题探索的基础上,仁慈地对待实验动物,尽可能的实现动物福利的 5 个自由,满足实验动物生理福利和精神福利的需求,从而提高实验动物质量,获取优质的实验结果。
为了切实维护和保障实验动物福利,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成立了实验动物伦理学审查委员会,加大对实验动物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实验动物福利,颁发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动物实验的和保护实验动物的文件和条例。
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对实验过程的审查、管理和监督是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保证。建立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和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康乐,现已成为学术研究界的一种共识。因此,在医学院校中普遍建立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医学研究生在医学研究实践中所开展项目首先要通过其伦理审查,医学研究生在动物实验中的行为也要受到其有效监管,若有违反实验动物福利法的要严格按照指南进行严厉惩处,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医学研究生依法实验的意识,将实验动物福利思想更好地融入医学研究中。
我一般完成作业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可是这次作业我花了一个晚上和三个下午来完成,可以说是很认真了,因为我对动物伦理和伦理审查实在是不了解,加上自己做动物实验时有心理负担,所以看资料的时候越看越多,越看越觉得难写,难以说清楚。
看了不少科研者和医学生的经历与感悟,不能一一放在作业里了,个人体验来讲,任何非必需的个体生命被剥夺,非必要的牺牲,都是要严厉禁止的。但是,平常人们在超市买来的各种肉制品,各种生肉的商品,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此可以接受。从体制或者制度上讲,主要出发点是避免滥杀,滥用以及推及向上的将某些人群异化的可能性,包括改造人使之脱离原本的伦理规范导致异化的可能性,历史上有非常多的例子。
所以我认为目前开展动物实验以及涉及人体的实验都进行伦理审查是必要的,规范且有法律效力的伦理审查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达不到要求,则禁止其建设实验室,以及进行任何相关的实验。
[9]孙德明,李蔚鸥,王天奇,李楠,何嘉玲,张长勇,暴国,孙荣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标准化与我国新国标解读[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28(10):133-137.
[10]鞠吉雨,徐玉梅,耿云峰,王伟龙,徐晓琳,杜鸿斌,赵春玲.加强医学研究生实验动物福利教育的思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28(10):94-97.
[12]靳溪.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管理概述[A].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十一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摘要集[C].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2.
[17]靳溪,刘进,刘恺,席超.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国内外进展[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4.
[22]孔祥稳.动物实验伦理规制的法律困境及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5):235-241.
[25]郭鹏.中国首次动物实验伦理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大学举行[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5):663.
[28]张燕. 谁之权利?如何利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0]黄山,许畅,邹旭辉,朱明,嵇承栋.实验动物伦理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01):66-68.
[31]周勇义,张黎伟,黄凯.试论如何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审查工作[J].科技管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