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该醒醒了
好莱坞动作大片《碟中谍7》本周五上映,留给同为动作类型的《扫毒3:人在天涯》(下文称《扫毒3》)的市场空间消失殆尽。《扫毒3》7月6日上映首日,仅拿下当日票房第三,次于《消失的她》和《八角笼中》。
作为今年暑期档的第一部港片,《扫毒3》上映前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毕竟2019年,前作《扫毒2:天地对决》拿下13.12亿票房,当时一举打破了港产片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票房天花板。
然而《扫毒3》上映11天仅拿下2.56亿票房,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有2.95亿。
看完《扫毒3》,或许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怎么又是这些演员?之前不是演过类似的剧情嘛?演员自己分得清他的这些角色吗?
《扫毒3》在剧作层面肯定有硬伤,但其实这次的票房滑铁卢也不仅仅是给这一IP敲响警钟,更是给类似的某些港片一个提醒:剧情老套、演员重复,十年前的套路已经跟不上当今市场。
《扫毒3:天地对决》为什么会在市场遇冷?问题还是出在故事本身。
电影开篇,刘青云、郭富城、古天乐三个人的身份已经揭晓:刘青云是毒枭,郭富城和古天乐分别是他的两个得力助手,且两人都是警队派来的卧底。
卧底是港产警匪片的常用元素,用的好就能让剧情充满悬念,人物充满弧光。20年前的《无间道》能成为经典,就在于使用了双卧底的结构,梁朝伟和刘德华各自身份成谜,且在卧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表身份与里身份、内心与立场之间的挣扎。
一个角色是不是卧底,也能增添剧情的悬疑感以及讨论度。比如2009年的TVB剧集《学警狙击》里由谢天华饰演的laughing哥,就在播出期间引发香港全城讨论,这一卧底角色成为经典,甚至超越了主角的热度,最终拥有了自己的衍生剧集和电影。
然而,《扫毒3》中的卧底元素却被写成了一条废线,最终导致了全片叙事的拉垮——开篇就介绍了三人的真实身份,全片没有任何悬疑感;在整个剧情发展中,三个人都坚守自己原有的身份,没有动摇、没有人性的挣扎,卧底身份没有对人物塑造起到任何推进作用,在整部电影中三个主要人物本身都没有成长变化;毒枭从头到尾对卧底坚信不疑,全无人物关系上的紧张感,这也使得最后身份摊牌的一场戏显得很荒谬,反派如此愚蠢,全片也跟着降智。
双雄对决和三足鼎立是港产警匪片常用的模式,前者的代表有《无间道》,后者的代表则是《扫毒》。
十年前的《扫毒》讲述了共同效力于毒品调查科的三个好兄弟,在执行跨国大型扫毒行动时遭遇反卧底,生死关头时为求存活而有了不同表现,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三位影帝在电影中相爱相杀,面对抉择时进退两难。
十年后的《扫毒3》,虽然延续了三人行的人物构架,但人物关系却全面弱化,古天乐的角色戏份可谓打酱油,三足鼎立的结构坍塌。人物之间的兄弟情没有具体故事和场景支撑,仅靠台词和闪回来强调,三人之间写着不熟,却被强行定义为生死之交。
《扫毒3》不仅不注重人物的塑造,剧情上也很不讲究。
影片把叙事重点放在了刘青云饰演的毒枭在丢失了中国香港市场后,如何去泰国开启事业第二春,在泰国的大毒枭“司令”手下分得一杯羹。卧底郭富城受伤后被刘青云带去了泰国,古天乐为了营救兄弟,带着泰国军方把“司令”的地盘炸为平地。在这个过程中,卧底并没有面临什么危险时刻,甚至也没有找寻证据给毒枭定罪,为了强行给故事一个ending,编剧安排泰国军方炸毁毒枭的老巢。开头还把“司令”塑造成一个可以和军方对抗的人物,结尾就被军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自尽收场。
剧情缺乏逻辑,角色也不在剧情中发挥作用,那能给观众看的只剩下炸炸炸的场面。但这些场面也只是一时的视听快感,缺乏新鲜感。
不仅剧情上没有新意,演员搭配也同样缺乏惊喜。
尽管《扫毒3》是刘青云+古天乐+郭富城这个三人组合的首次合作,但是刘青云+古天乐已经合作多次,在无数警匪片里诠释过多种人物关系。
娱理工作室统计了近十年来在中国内地上演的古天乐主演电影,发现他是香港男演员中的第一劳模,作品多的时候甚至可以一年有六部电影上映。
在这些电影中,有七部作品是古天乐和刘青云搭档。所以在《扫毒3》中这两人再次搭档,难免给人昨日重现、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觉。
回看古天乐这十年的作品,相当于看了港产片这十年的发展史——
首先,警匪片仍然是重头戏,《毒战》《窃听风云3》《三人行》《毒。诫》《使徒行者》系列、《反贪风暴》系列、《扫毒》系列等都是警匪动作片类型中的代表作。
在这样的电影类型中,演员们可诠释的无非就是警、匪、卧底、黑警这四种身份,一旦剧情套路化,演员们可发挥的空间更小。某种程度来说,古天乐等演员这十年虽然演了很多戏,但真正能被观众记住的经典角色几乎没有,因为这些角色都面目模糊,非常相似。
除了演员在重复自身,连片名的辨识度也非常低,往往都是四字片名,喜欢用“风云”“风暴”这样的词汇。今年8月还会上映一部古天乐主演、邱礼涛导演的《暗杀风暴》,虽然是全新的作品,但是从演员到导演再到片名,都给大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二,警匪片更容易出系列。这十年里,古天乐也演过《人间小团圆》《脱皮爸爸》《可爱的你》等更生活流的电影,但这些剧情片票房都难以破亿,港片要想在中国内地收割高票房,还是要靠警匪片。
当一部警匪片取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之后,制片方就会乘胜追击推出系列。去年暑期档刘青云主演的《神探大战》口碑很好,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7亿,于是《神探大战2》已经在路上。
港产片推出IP系列和好莱坞大片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如今的电影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系列化的优势是可以标签化地告诉大众这部电影是什么内容,降低宣传告知的成本。另一方面,系列化更容易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也就是让观众产生所谓的情怀。
但系列片拍到后面,也难免会疲软。古天乐的这十年被《反贪风暴》系列贯穿,票房虽然一路走高,但《反贪风暴》系列从第一部到第五部的评分分别为6.2分、5.9分、5.7分、5.9分、4.6分,口碑可谓节节败退,从开篇到最终章降了1.6分,系列化的情怀羊毛已经薅无可薅。
不过,当一个系列的生命力走到终点后,又会有新的系列接上,甚至也会有旧IP的“起死回生”,比如《扫毒2》和《扫毒》其实就时隔六年之久。靠系列化赚情怀钱,仍然是这类港片的策略。
其三,新类型的尝试并不顺利。在坚守优势类型警匪片的同时,香港影坛也在尝试特效、工业化方面的突破。
古天乐主演的《封神传奇》《真三国无双》《明日战记》是在奇幻、科幻领域的几次尝试,前两部作品是口碑票房双双滑铁卢,《明日战记》是古天乐投入很大心血制作的港产科幻片,但客观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特效都有些过时,呈现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效果。
古天乐是当今香港影坛无可争议的中流砥柱,不仅作为主演非常高产,同时也是天下一的老板,参与投资、制作了港产片中的半壁江山。我们很难去苛责他作为演员总是在重复一些角色,甚至主演很多烂片,他曾在采访中说过,行业里有很多兄弟需要开工养家,只有他不停演、不停制作,才能维持很多人的生计。
香港的影视娱乐产业里,很多从业者其实把拍戏当作一份打工,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警匪片,其实就是一种套路化的产品,就像流水线制作出的速食品。运气好的话,编剧给力用心烹饪,这份速食品有超出平均线的美味,而大多数情况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糊口而已。
当然,以上讨论主要针对的是港产警匪片,因为是成熟的类型,反而缺少了突破的可能,只能在既有套路中重复自身。
娱理工作室并不是否定所有港片,其实,在剧情片领域近些年有“小阳春”,诞生了不少类似《毒舌律师》《还是觉得你最好》这样优质的本土港产片。
在当下这个节点,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港产片在中国内地发行的逻辑。
过往,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并被寄予票房厚望的都是由巨星大咖领衔主演的警匪片。但今年的市场足以让从业者发现,巨星+警匪动作已经不是票房密码了。今年第一季度,郭富城主演的《断网》票房不过7000万,郭富城和梁朝伟主演的《风再起时》票房不过5000万,天王+影帝也不代表着绝对号召力。
十年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腾飞,各种类型的电影百花齐放,喜剧、动作、战争、科幻、悬疑等多种类型都有可能收获高票房。而在中国内地发行的港产片却还是沿用十年前的那套故事模板,2023的《扫毒3》甚至还不如2013的《扫毒》故事精彩,又如何取悦观众呢?
如果想看动作场面,港产警匪片不再是唯一选择,观众的胃口已经被《战狼》系列和好莱坞大片越养越刁;如果想看复杂的剧情和身份反转,看了开头就猜出结尾的套路化港产警匪片更是过时,《误杀》《消失的她》这样更强调悬疑感的剧情才能激发观众的讨论欲。
每年3月举办的香港国际影视展是港产片的风向标,从今年公布的片单来看,港产片未来几年计划打进中国内地院线市场的依旧是高成本大投入的警匪动作片。目前港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天花板还没有突破14亿,在高额的制作、宣发成本投入之后,有可能是遭遇的是《风再起时》《扫毒3》这样的票房滑铁卢,也可能是创造港产片新票房纪录,这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买卖。
如果想降低票房滑铁卢的可能性,香港电影人必须在剧情和人物打造上下足功夫、找出新意,在成熟类型中玩出新花样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动作、场面的优势不再,港产片想要夺回阵地,还是要回归剧情本身。
拍了多部警匪动作片的古天乐在《扫毒3》的宣传期中表示,他最想拍的题材其实是“三个男人一起住,每人轮流一个礼拜负责做一顿晚餐,通过晚餐大家一起聊一些人生上的事,可能他突然间很成功,我突然间又好失败,会有一些暗涌产生。”但古天乐也说,现在香港影坛很少去做这么温情的戏,他也希望多一些尝试。
选择怎样的港产片进军中国内地、拍怎样的港产片中国内地观众会买单?现在沿用的还是十年前的逻辑,从业者不敢轻易迈出改变的一步,但其实市场在变,中国内地观众已经不会轻易买单。反而故事足够好的剧情片有可能创造奇迹。
小成本剧情片《还是觉得你最好》和《毒舌律师》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分别在去年和今年收获了1.07亿、1.87亿的票房好成绩,其实也证明了真正好的故事是可以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通吃的,两边的观众并没有审美鸿沟。
目前,受限于题材过审和演员知名度等问题,很多本土港产剧情片并没有上中国内地院线的打算,仅有少部分香港电影公司在内地以网络发行的方式试水,希望能慢慢打开中国内地市场。
之前,港片在中国内地市场还是以警匪IP为绝对主力军,本土剧情片为辅助,但当观众对警匪动作片的滤镜不在,港产片也该脱离对这一类型的依赖,不要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过往警匪片能在香港叙事与中国内地市场中找到一个平衡,相信身经百战的香港电影人也能找到本土剧情片,也就是符合中国内地上映标准又兼顾本土叙事的拍法。正所谓不破不立,小成本剧情片也有成为票房爆款的可能性,是时候加快本土剧情片打入中国内地市场的进程,开始培育新一批观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