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版画第三工作室系列课程|黑白转换(第1期)

  课程简介

  在版画系,各导师工作室都有明确的教学方向。对三工来说,除了木刻、铜版这样的版种语言训练之外,和绘画艺术相关的视觉训练、思维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石,黑白转换就是这样一门课程。众所周知,黑白是绘画的基础,也是版画的内在语言,在往后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我们的黑白转换课程立足于绘画艺术本身,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学生将在四周时间内进行从客观黑白到主观黑白的转变,最终达到黑白语言的自觉,步入自由的境地。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熟练地运用黑白手法转换客观图像,也要让他们具备优秀的视觉判断力,并在转换过程中掌握形式思维方法。

  任课教师:王华祥、李军

  授课对象:2019级本科生三年级、进修生

  教学时长:4周

  文字记录:李军

  01

  第一讲

  本课程共有两个学习阶段,利用纯粹的黑白语言概括客观图像是第一阶段,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取舍黑白,避免抄袭对象。从复杂的画面慢慢进入黑白的极限,这种纯粹的、简化的画面迫使学生直接面对形式构成问题,摆脱客观形的限制。此阶段控制在两周之内完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利用纯黑白的手法,不使用任何灰色,完成黑白语言训练。

  王华祥老师(以下简称“王老师):黑白转换最早是版画系的基础课,无论你做什么版种,都需要通过黑白归纳明暗、固有色。这种从模仿到思维的训练,在其它画种是不存在的,油画是模仿眼之所见,版画必须要转换,甚至是多次转换,它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因此,版画家是活跃的,他能跟上社会的变化,甚至是超前的。三工经过多年的建设,将黑白转换课程延续下来,在我们的教学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家的作业。

  李军老师(以下简称“李老师”):王子申一开始比较依赖客观,之后慢慢获得要领,黑白往极简方向走了。当画面相对稳定一点的时候,我建议他利用有限的线条元素增加画面的黑白层次,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线条多了就会产生灰色,毕竟我们第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就是纯黑白。

  王子申Wang Zishen

  王子申:我在画的过程中一直克制自己使用灰调子,前期的作品太依赖原始照片,缺少归纳,后期做了调整。同时,我也尝试了黑白色块的置换,进行了极端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画面推演。

  ▲王子申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老师:这些“白”很精彩,没有轮廓,只有黑和白,通过白色体现形象的特征。具象的、极端的语言对于我们形成抽象思维非常重要,这样的练习要有一定数量,要养成拿手机随便一拍就能进行黑白处理的习惯。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子申作品  (←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老师:有几张画加进了新元素,在黑白色块之间有了黑线,这就是中间调,它不同于剪纸,更具绘画性。如果我们的方法不对,水平和格调就不高。当线条增加就会遇到写实,从概括的角度向真实靠近,线条越细,画面就越灰,最终变成素描、铜版画。这里面没有好坏,一个是抽象角度,一个是具象角度,任务不同,标准就不同。比如瓦洛东,一百多年仍然是经典,代表了黑白的最高水准。一旦我们的方法对了,就接近他了。你的问题是太像他了,但概括到这个程度,结果必然是这样。因为好的东西只有一种,差的东西千万种。个性化就要打掉唯一的标准,但代替不了最好的东西。那么多人用光影,伦勃朗就是最好。如果你要创新,就要离开瓦洛东的标准,不能是纯黑白,要有灰色,那就千差万别了。

  ▲王子申作品 

  人都有个性,是否他们都能有价值呢?事物的功能不同,需要它有对应的特征。每一种东西都有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特点都有价值。“特点”是一个价值观,“好”是另一个价值观。从黑白的角度看,这个就是好,虽然其他作品有特点,但不属于这个评价范畴。

  但一定要控制好灰调子,不能太多,灰调子是下一阶段的练习。德国表现主义的木刻大师,几刀就能把形态弄出来,贝克曼都是线,麦绥莱勒是色块的组合,这种创造力是在限定中产生的。在限定中做到丰富性,前提是你要具备一定的概括力,否则你的画面是乱的。调动画面中的各种具象元素,让它成为画面黑白的元素。未经概括的画面更具客观性,就像插图,它需要足够的客观性以便于图像的叙事。但我们的课程是让大家走向画面黑白的自觉,从客观进入,从主观出来。

  客观对象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黑白灰的来源,这时必须要将其进行转换,将不必要的细节归纳在一个色块里,究竟属于黑还是属于白,完全依靠我们的视觉判断和对黑白的感知。这里最先要做到的是黑色与白色的比例。

  ▲王子申作品

  另外,你还要多看画、读画,认识其中的黑白原则,脑子里要有足够的视觉储备,那么你对艺术的态度就会有变化。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语汇,是他们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例如瓦洛东的作品,极简的黑白、人群、平面纹饰就是他的语汇。而母亲、孩子、骷髅、雕塑式的构图、黑白灰的造型、粗旷的,就是珂勒惠支的语汇。你要读懂他们的语汇,认识内在的关系和区别,那么你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文化的观看”。

  刘梓轩Liu Zixuan

  刘梓轩:我这两周以纯黑白的语言为主,素材有的是网上的摄影图片,有的是自己随手拍的照片。刚开始有点拘谨,后来主动很多。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王老师:很不错!黑白做得好的同学,画面有明显的色块意识。希望大家保持训练状态,因为我们的习惯只有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才能养成,否则就会回到考前,要把这些知识变成画面的品质,在今后的创作中发挥作用。

  李老师:这个阶段的练习,刘梓轩掌握的很好,她从光影和固有色两个角度入手将对象平面化,黑白色块构成极为明显。

  沈秋杉Shen Qiushan

  沈秋杉:我以建筑为题材画了一些作品,画面的几何构成感比较强。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李老师:沈秋杉的黑白很稳定,因为建筑自身就是几何形,相对于人物来说便于简化处理。但能做到这样的黑白取舍也很不容易,毕竟建筑物上有很多复杂的客观形。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王老师:沈秋杉的黑白很棒!形和颜色的简化能保持一致。纯黑白阶段,你们三个人有很大不同。题材上我建议你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个人出发,只有这样,观众就不会联想到原来看过的范画,因为内容不同。你们可以尝试将黑白变成灰白,甚至是彩色,色调从2种,再到3种、5种。再复杂的画面,本质上也就黑白灰的组合,只不过在灰色里面有不同的灰色,白色里有不同的白色,黑色也是如此。所以,当你懂得如何概括黑白,这些色调都能很好的被控制。

  在黑白转换训练前期,一定要注意大的黑白色块,只有先把握住大的东西,才能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小的层次。简单来说,一个只有黑和白的画面,再往下分,黑色里面有不同的色层,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深灰、中灰等等色调,只要有微差都能不停地分下去,但无论你怎么细分,这些色层都在黑色的范围内,白色也如此。这是首先要建立的色块意识,往后还会有新的变化。

  胡雯迪Hu Wendi

  ▲胡雯迪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胡雯迪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胡雯迪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胡雯迪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胡雯迪作品

  王老师:你们一旦用灰色,你们的变化和个性就会出来。我们的目的就是从极端的黑白走向个体,极端是没有个性的,只有最好的一种,个性就千差万别。这套方法很独特很有效。

  刁安格Diao Ange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王老师:你有的作品很像图章,不要以白色作为背景,否则画面将失去边界。从形象出发,从画面出发,慢慢进入抽象形。我们的练习是借用黑白形进入到抽象形,不是在画插图,一定要有这个画面意识。

  ▲刁安格作品

  李老师:个别同学还是摆脱不了客观性的限制。图像一旦进入纯黑白的概括后,客观的准确性就慢慢在减少,原本琐碎的、真实的细节就需要归纳成一整块黑色才符合画面的黑白逻辑。那么,琐碎外形的消失就是抽象活动的开始,包括人物的外形也是一样,但有的同学就是被过往的造型经验框住了。

  王文昌Wang Wenchang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老师:如果说油画的基础是素描,那么版画的基础就是黑白。黑白之间再衍生出灰,三者是单色画面的最小色调单位。“三”这个数字很神奇,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发展成无限,比如绘画中的黑白灰、红黄蓝,语法中的主谓宾,古典艺术中的近中远,抽象艺术中的点线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在视觉上,我们只有符合这种规律,看起来才舒服。

  ▲王文昌作品

  形的简化和人物要统一起来,人物的细节要得到充分的概括。麦绥莱勒就是很简化的形,当我们的线条用于肌肉结构的描绘就需要相对的准确,要么你很朴实、很传神、很拙,李桦、古元的版画就是,他不是故意变形。老演员在表演时都需要进入所演的角色,今天的演员都是演自己,把自己弄好看,不是为了剧本的角色。传统的艺术就是要进入角色,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你的作品一定要整体、统一,先往极端黑白里走,充分归纳画面。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李老师:王文昌在归纳黑白的时候总是无法简化人物的外形,特别是外轮廓、衣褶这些地方。画面语言是纯黑白的基调,但对象的外形始终无法与之相匹配。

  ▲王文昌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老师:对。在黑白灰的逻辑下,你要主动地安排、布局黑白,这就是画面黑白的自觉。所以,画面中人物形象要有画面意识,这是版画家以及现代画家必须具备的能力。

  就目前来看,你们要有三个阶段,第一就是简洁的黑白,不要怕像谁。作为练习来说,我们不要求运动员展现不同的个性化姿势,练短跑的,我们只要求他跑得快;练搏击的,只要求他打得好,不在乎姿势好不好看。但第二阶段就要有自己的风格,像篮球、足球明星,他们的一举一动、着装、发型,都会成为热点,这时候就要有辨识性。你们一开始不要追求辨识性,先把基础练好。那么下一阶段的灰色练习,就要求大家有辨识度。最后的第三个阶段大家就可以自由发挥,想尽办法把前面的积累用上,表达不同的内容。那么,你们既有很高的黑白水准又有足够的辨识度。

  王子申:我觉得可能想得有点多了,把黑白当做程序化的事情了,不够自由,忽视了画面的黑白美感,就缺少绘画性。目前还处在填色块的意识中,过于依赖客观形。后面的练习,我要不停地调整黑白灰,要把它当作画面来思考。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老师:你意识到了模仿所造成的问题,你怕犯错,过于小心翼翼。“将错就错”就是反模仿的理论,从局部开始,画的时候,你的上一笔决定了下一笔,偶然的错误不要去修改,你跟着这个形继续延展。既要继续观察对象,也不完全模仿对象。你也可以深入局部,但要考虑画面之间的关系。就比如我们讲话,可能并没有预设讲什么,但是一句话会引发下一句话,就知道要讲什么,要表达什么。我们的画面要注重感觉,我认为要从画面舒服的角度判断。但不舒服的地方也不要急于否定,你要改变其它地方使它舒服,让画面均衡。就像我们走路,站着是一个平衡,往前走,身体发生偏移,就会失衡,这时你就要踏出另一只脚让身体保持平衡。失衡是错误,但下一个动作会重新回到平衡,画面就是这样。画家安排画面黑白的方式就像作曲家编排音符。你不要想太多,你是画面的主人。画画是不允许有人在旁边指手画脚的,即便是老师,也不能从头至尾控制你怎么画,你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走路摔倒就是“错”,但只是说这一步破坏了原来的“对”,必须将“错”就错,重新找到中心点。这就黑白转换的过程,一直往前推进。但如果是提前做好设定,你就会习惯于固定的黑白灰模式,你就走不远了。毕加索的作品,每一张都在变。照着对象画,只有一个标准。毕加索不是,画的都跟对象不一样,虽然也有模特,这个模特只是他感受力的客观来源,他对对象的情感就能通过形反映出来。写实就没有这些东西,永远是准与不准,没有情感,你们要体会这些。

  当我们意识到画面黑白的区域划分后,很多同学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将这样的划分固定不动。这样的误区会造成黑白的模式化,阻碍自己达到黑白的自觉。要知道,黑白转换训练是让大家从客观形进入到主观形,如果你的黑白意识被固化了,就无法冲破客观形。

  刘梓轩:我画黑白有些迷茫,归纳不够彻底,有时候会受灰调子的装饰性花纹影响。比较好的是,现在看自己以前的画,就能理解为什么画面不好,因为没有归纳。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王老师: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画存在不喜欢的情况,包括我自己也有这个阶段性情况。我们要的东西是很抽象的,具体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就会不认可它。但是它又是一种动力,我们有期待,这是正常的心理。如何锁定我们的快乐?要有一个坐标!就好像买一斤东西,服务员多给了,我们就觉得很慷慨,这种快乐来源于超出自己原本需求的量。我的意思是,你要跟自己之前的画作对比,昨天是一斤,今天是一斤半,知道你在进步,这就是快乐。但我们一看前面没有岸,就会立刻陷入绝望。所以,我们的痛苦是因为不知道前方在哪里,这时就要看自己的过去,看自己走过的地方,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高兴,锁定快乐。往回看,不要有目的性、功利性,就没有焦虑。把你的成就当做小岛、小船,调整状态继续向前,未来就是可期的。02

  第二讲

  当纯黑白训练完成之后,灰色的练习成为新一阶段的课程内容。但灰色的使用要控制在1-2种以内,以免学生无法驾驭画面。在黑白画中,灰色先从纯黑白的线条中来,慢慢增加变成色块,是一个由线到面的转换过程。我们可以从对象的复杂外形、装饰性图案、肌理质地以及结构特征中寻找灰色的可能性,要想控制好灰色,概括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可或缺的。

  课前闲聊

  王老师:经过这几周的黑白转换学习,大家都有什么感触呢?

  王子申:我目前对黑白有了一些认识,但这段时间开始加入灰色,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后面的学习,等问题都解决了,我想往创作方向走。

  王老师:黑白转换其实也是一门技术课程、知识的课程,是为创作服务的。你的计划很好,我们今后的创作都需要用到黑白知识。我们以前的黑白转换课没有进行相关的技术应用,今年我建议大家都试试。

  刘梓轩:我画了一周半,感觉比之前的状态好很多,有一种在往前推进的状态。目前画面的灰层次更多了,在稳定的往前走,已经从迷茫的状态里出来了。昨天还尝试了新材料。

  王老师:能处理好灰色很关键,一会儿我们再具体看画。如果你的黑白取得了进展,剩下的时间建议你进入到创作中去。这样的技术学习、知识学习,能为以后的毕业创作找到新线路。技术不仅仅是制版,也包括思维方法。

  沈秋杉:我们在大二的版画基础课上,就没想到画面的黑白关系。经过这段时间的课程我知道了很多,尤其是最近我看了夏加尔的展览,就会自觉地从黑白角度去观看,更懂得大师的艺术价值了。

  Marc Chagall - Fables de la Fontaine : Le lièvre et les grenouilles

  Marc Chagall - Le fou qui vend la sagesse, 1952

  王老师:我们开始看画是用某种固定的书本知识,当我们学了黑白转换,就清楚大师如何处理画面的黑白关系,这就是文化的观看。他们对黑白的处理,不仅是写实的、模仿的,实际上也是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大师的出现经得起各种分析和推敲,观众会从各种角度去判断,你的知识储备不同,你看到的东西就不同。

  Pablo Picasso , Minotauromachy , 1935

  Pablo Picasso. Gallina con polluelos, 1941-1942. Grabado, 36 x 28 cm

  胡雯迪:我之前画的黑白比较少,画面很容易花。现在更有头绪了,黑白的感觉更好了。现在要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也就是灰色的处理,但加了灰色之后就不像之前的纯黑白那样好控制了。

  王老师:你画纯黑白的时候的确很不错,加了灰色就控制不好了,这是正常现象。你要知道我们的学习是一个递进过程,它有正面的、负面的,也有中间状态。无论什么状态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出现,但它不是终极审判。所以,学习过程不要在意结果,它无法逆转,但过程可以试错,对错是辩证的。你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是一件好事。生病了,被及时发现、救治是好事,没被发现,暴病而亡就是坏事。画画也一样,遇到问题了,像更高的阶段前进就对了。

  陈志君:对于您说的这个问题,我是很有体会的。我画画就是跌跌撞撞,老师一说问题我就改了,一不说,我又出问题了,立刻去改正,这是一个反复纠错的过程。

  王老师:有两种教育,一个是应试教育,一个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不重要,最后的考试最重要,因为要升学,需要成绩。应试教育处处都在考试,在乎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具体的分数来评判,这样的机械化训练把人的创造力限制了。国外的教学没有精确的分数,只有成绩的大致分类。当然,两种教育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就艺术教育来说,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没有唯一标准。但我们的课程是有内在规范的,虽不能用语言给予精确的描述,比如黑白转换,好的黑白都是有感觉的,能从视觉上分辨出来。视觉的好坏是相对的,因此,不要怕出错。一个事情在这个角度是坏的,在另一个角度就是好的,好坏没有绝对。

  刁安格:我的问题是画得太紧了,理性更多,主观性太少,应该放松一下。我就走不出失衡的第一步,总想客观模仿对象。

  陈智峰: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在用马克笔、钢笔时,形特别拘谨。后来加入灰色以后,越往后面就越素描化了。

  王老师:这就是你们学习的收获,你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再现客观物体就是素描,超越它,你才能获得黑白的自由。

  单良: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感觉整个过程非常有体系。我之前在法国留学,那边对于艺术生只是从材料、观念中解决问题。法国艺术课程没有分的很细,要么是造型,要么是设计,三年级就跟导师学习,他也不会管你,老师只是根据你的想法来判断材料是否合理、作品是否成立。回国之后,我觉得之前的学习少了很多东西。经过黑白转换学习,再回看自己以前的作品,就发现很多问题。

  王老师:这就证明你在这门课上收获很多。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画吧!

  王子申:这段时间我进行了两个方向的练习,一个是创作,另一个是灰色训练,对一个图像进行不同色调的置换。

  ▲王子申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子申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子申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老师:衣服的图案、固有色,这是灰色的使用角度。你的形稍微差一点,黑白还不错。你这几张已经逐渐脱离照片了。

  李老师:王子申受到了瓦洛东的启发,主动利用客观图像中的纹饰,但还是摆脱不了客观形的限制,虽然在概括,但没抓住对象的造型特征。色块意识有了,形的意识没建立起来。

  王子申:还画了一些老家的房子,地面太复杂,我主观地改动了它。原照片很丰富,不知道我这样处理是否简单?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老师:这么普通的景物,经过你的黑白处理就很现代。你要知道,简化是一个方向,丰富是另一个方向,就是不能照抄。画面必须被重新编排,好比是建筑师造房子,同样都是砖头、木材、钢精水泥,不同的建筑师会有不同的建筑成果。这就是模仿和创造的区别!我们学习语言也一样,相同的字词储备,散文、小说的用法和组合方式肯定不同。绘画也是如此,要懂得掌握它的创造方式,这就是画家的伦理观,最终你想要什么效果就有什么效果。

  这个阶段的灰色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控制好灰色的复杂度,也要给予他们主动意识。画面由原来的纯黑白两色变成黑白灰三色,层次多了,就更要注意层次之间的关系。一张照片,如果按照既定的黑白布局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构成效果,除非你在拍摄的时候有意强化构成感。那么,对于混乱的照片,就要发挥我们的主观意识。在以黑白为主的画面中,灰色作为新色块起到辅助画面节奏的作用,它不一定在既定的客观位置上,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重新编排。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回到你的画面,你可以做的更复杂,同一个构图可以做多种变化,太丰富了就找中间地带,根据三张画再添补不同的中间色调。如果把画面色调分成10个等级,你目前是在走色调的极端,而没有考虑中间的变化。那么,你可以在1和5的色调之间找3,在5和10的色调中找7。通过这样的自我训练,你可以找到跟自己感觉更精准的色调。在一个坐标中进行色调的实验和探讨,这也是“三十二刻”的方式。之后再更换题材,重复这样的练习,整个过程是自由的,帮助你把最敏锐的感觉抓到。

  对于一幅黑白作品,外行看内容,内行看技术,看黑白的布局。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色调风格,克林姆特的油画很好看,就是使用了丰富的灰色,利用各种图案、纹饰、金箔等元素制造灰色,并把平面手法和写实手法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他的语法。实际上,这些都是规律性的东西,中国和西方的教育都没有,是我提炼出来的,你用这个角度就能读懂大师。

  毕加索那么多画,一辈子都在训练自己,每张画都是结果,所有的画放在一起就是过程。中国画家是从草图到结果,没有中间的创造性过程。今天我们有照相机了,连基本的造型感受都没有了,直接拿来照片来模仿,没有对形象的创造过程。但版画通过完整的、系统的转换训练就经历了创造的思维训练,你就能获得了自由。

  刘梓轩:我这段时间的训练就是把灰色层次用进来,让画面变亮一些。但有时候就发现画面不统一,尤其是灰色很多的时候,特别难控制。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王老师:有的灰层次稍微有点割裂,也就是黑白的冲突和灰色细腻感之间的矛盾,但大部分都很好。其实你可以利用这种难受,有的画就需要这种感觉,比如那种极端的作品。某张画面出现问题,下一张就调整它,修正它,调到最恰当的黑白灰,色调关系就越来越精准。这种精准,不是为了内容。创作就是为了内容,选定一种手法进行,不同的人用不同手法去传达,我们的主题性创作就是这个类型。还有那些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宣传画、商业绘画也是这类。但无论如何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的语言。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李老师:刘梓轩对画面挺有感觉的,她有很强的色块意识,只是灰色的细腻笔法和大块黑白之间存在很明显的不协调感。她用的笔法很多,大部分是基于客观对象的特性而制造的灰色,也就是说,她没有把笔触从客观感念中摆脱出来,也没有把它转换成抽象节奏。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王老师:这些作品就很好了。早期是出现一些错误,但这都是尝试,在此过程中不一定每张都好,这很正常。不好的几张画就是灰色就失控了,如果把画面比作语句,那就是比较语言比较琐碎,虽然句子很丰富。这时你必须减少灰层次,直到出现最恰当的画面。画面的灰色元素就是你的句子,原来你是10个层次,现在减到5个层次,下一步就要找1-5之间寻找3,等掌握之后再增加一个灰色。灰色层次越少,你就越能很好的控制。所以,你的层次不要太复杂。你可以在纯黑白里面加一种灰色,只有一个,最多两个,让灰色和黑白产生的关联。你的形没问题,但你的灰色就显得突兀,琐碎,线条太细了,和整个画面不协调,增加2倍的粗度就合适了,这就是画面的抽象节奏。要把握好彼此之间的色距,每个色块的面积是多少很重要。

  画面的抽象节奏就是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同样是线条,它的粗细、形状、动态、质感都跟画面基调相关。因此,灰色不仅要考虑面积大小,还要考虑组成灰色的元素是否统一于画面。点也是,大点和小点同样都能组成灰色,但只有一种最符合画面基调。

  ▲刘梓轩作品

  王老师:你看这张画,衣服只有一种灰色,就好经营,你的尝试是对的。黑白你能做的很好,就是不好控制灰色。色块和线条首先要和谐,把大色块变成小色块,最后这些元素组成不同层次的灰色,慢慢去驾驭它。现在我发现大家毕业创作总是用不好黑白知识,是因为驾驭灰色的能力不够。以前的版画家,画面就没有灰色,只有黑白。我当年《贵州人》出来之后,他们就不接受,认为大黑大白才是版画的正宗。

  沈秋杉:我还是延续之前的建筑题材,这次增加了灰色,主要利用了一些线性元素,画起来比较顺手。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老师:你现在灰色运用得挺好,黑白色块加线性的灰色,语言是协调的,可以继续往下做。你没有很复杂的灰色,画面就好控制。色块面积不同,灰色疏密不同,节奏把握的很好。你已经可以用这个手法表达自己的建筑内容了,将来做彩色版花也很有条件,因为你的色块意识很强。我建议你之后的练习可以再增加一些灰层次,中间这个灰色的阶段很重要,太丰富就会成为素描,所以在增加灰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限度。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李老师:沈秋杉之前的纯黑白练习就稳定,这次她利用白线在黑色块里面分出重灰,利用黑线在白色块里面分出浅灰,并且这些线条都是客观形的转化,手法很巧妙,既能增加画面层次,又保持很稳定的画面结构。

  胡雯迪:纯黑白我已经能掌握了,但在画面中增加灰色,有的画面就乱了、花了,是自己对灰色的控制力不够。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纠正这个问题。

  ▲胡雯迪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胡雯迪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王老师:纯黑白你是没问题了,画得很好。有的作品线条和色块不协调,这是工具不一致导致的,就好比木刻刀形。还有就是黑白色块的平面感和立体感之间的矛盾,语言要协调,线条的气质要统一。大色块、小色快、黑色、灰色、深灰色,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需要你重新组织画面。你自己也注意到画面的花乱,因为里面缺少更整的东西,有些元素还要进一步概括。同样,简化后的线条美感也很重要。你形感很好,简化概括之后,画面就走向平面化。你善于利用植物的树叶、图案来构成灰色,这很巧妙。但是你目前还处在对象的固有色中,不要去模仿它,要主动处理黑白,重新布局灰色。

  王文昌:我感觉灰色也有脱节的现象,但整个训练过程是愉快的。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老师:纯黑白你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你一定要把灰色看成和黑白平行的色块。线条能组成灰色,但你的线条只是当做黑白之间的过渡,没有色块意识。我们现在的灰色要求是色块,要求和黑白一起当做一个抽象元素,彼此之间是一个有机的关联。这是你要注意的问题。

  刁安格:我最近也在进行灰色练习,和前面几个同学一样,一加灰色就容易让画面失控。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王:对画的分析很重要,当我们遇到好的效果,我们会给予肯定。你现在的灰色是素描式的,但这些我们用不上。你概括黑白就会遇到瓦洛东,你回到写实你就会遇到珂勒惠支,然而他们中间有无数的可能性。但有的人在此写实线路之外,比如毕加索,他画公牛,不是在模仿对象,而是创造了另一种表现方式,非写实的表现方式。那么,在写实路线上,米勒启发了梵高,梵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新的语言,这是一个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多变的、有很多可能性的。如果你们不经过极端的黑白概括,那起点永远是素描,终点也是素描,是模仿的,不是创造的。起点和终点都在照片上,那写实绘画就会进入死循环。我们从写实到黑白转换,将自然的形变成艺术的形,因此当你往下走,使用灰色时,不要一下又回到素描,你缺失其中的递进式灰色练习。当你懂得其中的转换思路后,再画写实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画面就有独特的黑白灰经营。比如弗洛伊德,他作品从黑白灰角度看,有很明显的构成关系。当我们模仿弗洛伊德时,只会模仿他的笔触、结构式造型,于是你被锁定了,你就不可能超越弗洛伊德,不会让自己从中得到语言的推进。你突然理解成灰色是素描的,那将自己置入终点的境地,也就结束了。

  灰色是经营出来的,用什么方式去表现,需要艺术家立足于画面自身,任何脱离画面谈灰色的方式都是错误的。学习黑白转换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概括中获得画面的主动性,再从重组中获得语言的独立性。前者解决客观性问题,后者解决创造性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好画家有遥不可及的东西,就是对色调的驾驭,比如莫兰迪。好画家的样式别人只能模仿,如果你没有掌握它内在的奥秘就只能知其表面。那就有人说我不学了,可以吗?我天生就会画画,不用学,可以吗?那你也只是儿童画,走稚拙风,但你的想象力会更窄,因为那个风格大同小异,是生理决定的。实际上,知识多了不是有害,而是你没学通,误入歧途就有害,反而比不上文盲的本能,更没有他们的感觉,此时儿童画家的真实和稚拙就能打败你。03

  第三讲

  在最后1周,课程要求学生逐渐增加灰色层次,由原先的1-2种灰色增加到3种甚至更多。这里有两个教学目的,一个是通过灰色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如何从画面中寻找不同的灰色,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制造不同灰色,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更强的创造力和转换思维;另一个目的就是衔接之后的创作,丰富的、复杂的灰色是今后创作不可或缺的画面语言,必须要发挥黑白转换的全部价值。

  李老师:这一周大家都进入了多种灰色练习,有的人在材料上有了新手段。为了能更好的把握灰色,进行了对一个图像的多色调练习,因为再复杂的灰色都是由最基本的黑白灰框架演变成的。

  王老师:同一个构图的训练,是“三十二刻”的思路,在限定中展开,每一张画都以前一张画为起点,这门课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是唯一一个成系统的课程。在西方,这种训练从梵高那个时代就开始了,比如他的色彩变调。我发现这些现代主义大师都懂这个方法,毕加索对此做了一生的练习,还有莫兰迪,同一个题材变了一辈子。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到了现代主义才有。为什么?因为照相机在那个时期出现了,绘画模仿自然的职能被冲击了,那么画家寻找新出路的方式就是反写实,从哪开始呢?就从写实开始,慢慢往后变。以前我们做创作的方式是一个草图对应一个完整的结果,再画出来。我不这么做,直接在板子上刻,每一张都在变,就发明了这个训练方式,它跟传统的方式完全不同。回头看我们的版画教学历史,一直没有这样的练习。但西方就是这么干的,这样的训练很有效。

  王子申:我尝试了毛笔,发现不是很适应。然后我改变了思路,为了增加黑白的层次,用一个构图反复填加灰色。题材上选择了校园生活,跟我自己很贴近。但我有个误区,就是灰色用多了就往装饰性上靠,感觉缺少一些绘画性。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老师:你的黑白灰编排不是很好,白色很孤立,没有形成一个画面关系。小的局部黑白灰之间的面积比例也没有注意,这跟你第一张的构图有关。当你用曲线的时候没有之前的直线效果好,你的曲线太自然了,跟很多插图设计很像,这是传统的思路。在简化过程中,几何思维是很重要的,是现代和传统的分水岭,它更现代。曲线是自然形,是传统的,传统是模仿自然,现代则是理性的、概括的。现代艺术也有曲线,但它是经过处理的、非自然的,比如扎哈,她的建筑有曲线,却不是自然的曲线,是带有几何形的曲线。因此,她的风格很鲜明,一看就不是象形的建筑。

  这些练习都非常好。我们跟设计不同,我们是在画面色调关系中思考,不是头脑的结果,而是感觉的结果。过程中的尝试会有高低之分,这是正常的。对于灰色你不要过早进入太细小的色块,要给自己一个渐变过程,一步一个台阶。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你们都经历了简化的训练,再往后就成纯白画面了,这是极简主义的逻辑。这不是偶然的,是艺术史的逻辑,对于当时的艺术家来说这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人走不到那里就回来了,而且还要有一个环境,在美国就能接受,是众望所归的,包括装置艺术。当这个东西变成事实后,就会影响、引领一批人。设计师不会走到这个领域,因为它讲求实用性。我们和设计不一样,是纯抽象的练习,黑白逻辑的练习,不为任何人服务。这是训练的重要性,艺术的意义所在,那么,当你掌握它之后,再回到功能性,就更不一样了。所以,艺术始终是充满创造力的,它可以为被实用性限定的设计提供资源。但是走在前沿的设计就不一样,它不为功能性,跟绘画一样变成抽象的逻辑,反过来影响社会。

  ▲王子申作品

  ▲王子申作品

  李老师:我感觉王子申的形感不够好,在色调置换的过程中,应该体会它在画面中的律动,这可能是他在运用iPad进行复制粘贴导致的,就像王老师说的,第一张出现问题,后面一直会存在问题。iPad是很便捷的工具,但人容易因为这种便捷性而丧失一部分感觉。

  刘梓轩:这些画有的是比较早的练习,我后来用了灰色马克笔,但也是从色块角度出发。当我对这个新材料慢慢适应后,就一直延续在画面中,就以小孩为主题画了一批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刘梓轩作品(←向左滑动观看原照片与作品的对比)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刘梓轩作品

  王老师:画的很有感觉,对色块的构成意识很强,画得不错!颜色、形、线条组织在一起,就像穿衣服一样,是否合身,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情,这不完全是脑子的设计,也有感觉的参与,它是抽象的。但你的形有一点普通,个性不够,可能是你没有观察过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所以这些普通形与你画面中不普通的色调、构成之间产生了不协调。写实的形要符合客观的体,比如伦勃朗、杜米埃、戈雅、丢勒,都不概念。这些客观形需要仔细观察对象、感受对象,画家的高低就能从中体现出来。另一个是主观形、精神形,比如现代主义画家克林姆特、席勒等等,这样的形都非常具有个性。

  多数人在考虑色块的时候就容易忽视形的感受,这里面有功利主义的成分,急于想获得一个画面结果,这个结果是自己设计好的。因此,在色块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外形的重要性,尤其是简化概括的语言,形和色块是同步进行的。

  沈秋杉:我在画的时候出现很多波折,尤其是灰色的介入,后来慢慢掌握方法了,但课程也快结束了,所以之后还要继续练习。题材和以前相比增加了人物,就是想找一些新的可能性。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沈秋杉作品

  王老师:这个课就像锻炼,每天都去健身房,你掌握方法了,就不要停止训练。当你们做创作时,画面黑白一旦出问题就单独练习。一定要注意画面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我说的是构成,不是构图,它们是有区别的,写实是构图,非写实是构成,任何东西都是画面的一个元素。这些方法要用到今后创作中,任何技术都是用来表达的。我们学院派的问题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效果而效果。所以你们不一样,很自觉,有意识的去做创作 。目前来看,你们的进步都很清晰,黑白意识在进步。

  胡雯迪:我把之前的画改了一下,然后又找到了新题材,就是以植物和人物为主的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胡雯迪作品

  王老师:你画的很概括,可以多画一点这个题材,慢慢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毕业班之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题材换来换去,只想得到表扬和承认。我们要拿自己好的东西供别人挑选,前提是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在内容上要找到自己的亮点。你画面中有几个内容很好,女孩、植物、房间,你可以有意识地去组合这几个素材,形成不同的画面。要明白自己画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慢慢某个东西在外人看来就是你的识别性,但你自己明白这一种关乎个人品行的自然产物。

  ▲胡雯迪作品

  李老师:雯迪在训练过程中一直有几个固定的画面元素,比如自己的肖像、植物等等。后期她逐渐找到自己喜欢的主题,作为观众能明显地感觉到她自己跟作品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无论是气质还是情感,都很有识别性。王老师说的很对,你应该继续这个题材。

  王老师:今天的信息很复杂,很多时候我们会消失掉。人和世界的关系是双向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也在不断地被改变、被影响,因为你所处的环境每天都在改变,你每天都会对此有反应,以此产生个体差异。同样是黑白转换训练,但是你们的结果都不同,这是双向的力量使然。成功的教学不是封闭的,封闭的教学,学生有自我,很独立,有的教学虽然很开放但没有自我,会随时被环境改变,看起来很前沿,与时俱进。这两种情况都有问题,某些所谓开放教学下的人,是容易得到承认,他们直接跟进环境,但潮流一过就会被淘汰。传统教学下的人,没有自己,只有传统,不被环境影响,但那不是自己。厉害的人永远都会把外部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养料,利用它,不会失去自己,你能力强甚至就可以改变环境。好的画家、教育家也是如此,不仅自己能独立,还能带动别人,改造环境,不会跟着潮流跑。你的开放性是建立在自己的坚定性上,要有自己的本性,既能适应环境,也不会让自己消失。

  刁安格:我发现自己一直都在客观形上徘徊,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形。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刁安格作品

  王老师:没关系,精神是建立在客观形上的。有的画家专门画某个题材,比如画西藏人,只有那个形象的骨感、方形才能体现特有的精神形。因此,写实画家会从内容、色彩、技法上寻找精神形。但有时候批评家很随意批评一个画家该画什么,这是不道德的!画家的选择和自己的精神相关,他有自己的生命观,你不能否定他。从功利主义角度否定一个画家,是错误的!没有个人、没有个性是没有价值的。老师如果是狭隘的,他不喜欢写实,你就会被骂,进而改变创作方向。在这方面你是真实的,但你要注意如何选择素材。选择别人的照片,作为练习是可以的,但在另一方面你也是偷懒的,这会成为习惯,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因为你忽视了自己的生活,这些材料和素材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们的练习大量取自别人的照片,就没有机会展露自己。

  王文昌:感觉我的手法很像麦绥莱勒,所以专门研究了这个艺术家。题材上利用了照片,并做了构图的重新编排。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文昌作品

  王老师:在这类处理手法中,你的精神形是有的,客观形也有,只是你的内容要跟自己的相关。麦绥莱勒也没有你们的自由,那个年代,从写实发展到主观形之后就停手了,直接用这个手法开始创作,毕加索除外。你用别人的语言研究别人也可以,不需要改变这个手法,但你要在内容上有原创。大家不要把艺术想的特别玄,王朔就是表现自己的生活,张艺谋的《红高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最好的作品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关,你们画画也是如此。

  单良Shan Liang

  单良:我一直在用像素语言训练黑白,感觉孩子的形体更符合像素,所以在题材上就固定下来。这种材料也很特殊,画细节就要把像素调小,但有会缺失像素的特点。

  ▲单良作品

  ▲单良作品

  ▲单良作品

  ▲单良作品

  ▲单良作品

  ▲单良作品

  王老师:首先你的黑白没问题,而且像素手法产生的形挺生动。这是电脑语言,你如何有自己的特点很关键,目前你做得还不错,是可以的。但像素手法是有限度的,就像抽象画,你变来变去都是那个样式,比如罗斯科、波洛克,他们成功之后就自我重复。这是艺术语言自身的问题,另外,艺术家自己也会被环境捆绑,艺术市场不让他变,荣誉不让他变。张晓刚、岳敏君也是,市场不让他变,虽然画家自己想变,但商业不允许。毕加索就不会,他看得很透。所以,不要太在意外界的东西,要跟自己的内心走,技法到了高峰就结束它,像素再好能好到哪里去?

  陈智峰Chen Zhifeng

  陈智峰: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我强化了构成感。根据画面的需要来调整黑白灰的布局,后期往平面化方向走了。用照片的时候,一旦感觉不好,就改造它,通过换光源、换角度做各种画面尝试。

  ▲陈智峰作品

  ▲陈智峰作品

  ▲陈智峰作品

  ▲陈智峰作品

  ▲陈智峰作品

  王老师:你的画面很独特,造型和用光是你的优势,要保持这两个特点。一旦画面被平面化后,这些特点就消失了。你的光线和造型还可以继续深化,就在同一张画中进行,可以画得更复杂一些。要在画面的可能性向前上延展,而不是在内容上有变化。因为你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是有语言特点的,你现在的语言特点还没成型,所以不用急于更改内容。有的画是往简化里走,你是要往丰富里走,跟形象、跟光有关。

  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绘画,绘画在前几十年不断被贬低,优秀的人不画画了,普通人更不画了,完全是环境不支持,理论家不支持,导致版画系有很多年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版画,我们把自己的长项都弄丢了。要知道,我们的学院系统属于传统类型,有绘画本体的标准,从考前就这么干了。西方现在画不过我们,没有前面的基础体系,黑白训练也没有,全靠自己抓药,而他们的美院教授也不是医生。但在我们这里,老师有完整的训练方法。我自己就是现代和传统的综合体,观念作品也有,只是比重很小,因为观念不需要传统,是反绘画的,反艺术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我们需要自己有这个能力,就像水源一样,它可以输入到任何地方。版画家抽象思维的建立可以接续任何对象,数码来了,接数码,多媒体来了就接多媒体,我们自身的能力就是水源。

  黑白转换,很多同学走的很远,从客观写实走到形式自律,从再现性走到艺术性,从传统走到现代,从公共型走到个人型。这就为后面的“三十二刻”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我们的课程是相互关联的,你们在基础部的素描风格几乎都一样,现在大家画得都不一样,这是课程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图文编辑:李军

  页面排版:李军

  央美版画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