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知识点

  《《大雁归来》知识点》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大雁归来》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三、背景故事

  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沙乡年鉴》的样式让人耳目一新。在一年12个月的季节更替中,利奥波德细致地观察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生长及生活习性,从1月的“冰融”、3月的“大雁归来”,到4月的“春潮来临”、7月的“大草原的生日”,以及11月的“如果我是风”、12月的“雪上的松树”,都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图画。

  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理解词义

  1.缄默:闭口不说话。

  2.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3.狩猎:打猎。

  4.凋零:(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5.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五、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 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5. 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 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 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 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 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题运用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 “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六、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歌谣我们应该张口就来,大雁或是小燕子的归来就代表着春天已经来了,春暖花开,大地一片晴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大雁归来教案设计2021,一起来看看吧。

  1.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积累关于大雁的一些科学常识。

  2.   品读课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主旨。

  1.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2、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一、导入

  每当萧瑟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常常组成整齐的行列,划过天空,在蓝天留下美丽的诗行。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雁的生活习性。

  2.大雁的生活习性,在文章中又写到了哪些内容?

  三月,大雁归来;

  大雁的觅食;

  大雁的集会。

  3.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是怎样的大雁?

  4.再一次跳读课文,找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表明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5.请你把文中具体描写大雁的句子连缀成文,来读一读,感受画面,感受美...

  三、课文探究

  1,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来描写大雁的归来,他想告诉大地上的我们什么呢?

  2.在同学们讨论发言之后,介绍《沙乡年鉴》的相关内容。

  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四、课文拓展

  1.请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2.一行大雁乘风而起,那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看配乐图片,介绍画面(注意说明的顺序)。

  3.展示、评价。

  五、课后作业

  1.请从课后“读读写写”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语言要生动,字数在150左右。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大雁归来教案设计2021的全部内容了,本网站还有许多语文知识,期待大家的解锁与关注。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2021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案设计2021 夏天里的成长教案设计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设计2021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案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好事情教案设计2021 好事情教案设计

  党费教案设计2021 党费教案设计一等奖

  2021幼儿园国庆节主题教案最新 幼儿园国庆节教案设计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学习、积累重难点字词: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3.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利奥波德)

  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是一位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其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绿色圣经”中的篇章——《大雁归来》。

  二、自主学习

  1.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生、难字词,小组合作学习、积累。

  2、是一篇富有文学特色的科学观察日记,初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概述作者笔下描写的雁群有哪些生活习性?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尝试绘制的思维导图。

  (温馨提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3、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写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温馨提示:可以从修辞、用字等角度进行思考)

  三、拓展延伸

  透过这一行行闪光的文字,你一定听到了作者的呼声?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做动物的朋友吧!请你以“保护动物”为主题创作一条宣传标语或一则公益广告。(学生小组内合作创作,之后交流展示。)

  四、总结文章,布置作业。

  14.《大雁归来》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习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能力:

  1.体会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四.教学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体会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

  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

  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归纳总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五、作业设计:

  作业本1——4题

  7大雁归来

  激趣导入出示大雁组图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

  你能想出几句关于大雁的诗?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一下吧!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主旨。(重点)

  2.体会的写作特色和抒情性语言,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3.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培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作者名片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伦理观的书,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对美国的环境保护影响很大。

  背景链接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写出了《沙乡年鉴》,《大雁归来》就是其中的一篇。

  ◆生难字

  沼泽()狩猎()环颈雉()

  香蒲()沙锥鸟()枯燥()

  窥探()凋零()半蹼鹬()

  弥漫()雾霭()缄默()

  ◆多音字

  角(号角)jiǎo

  (角色)jué

  丧(丧失)sànɡ

  (丧事)sānɡ

  字词学习

  悄(静悄悄)qiāo

  (悄然落泪)qiǎo

  晃(晃眼)huǎnɡ

  (晃动)huànɡ

  ◆词语解释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远。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不改变。

  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指鸟群专注地高高飞翔的姿态。

  整体感知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介绍大雁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11-13)揭示主题,写大雁的联合观念值得人类借鉴学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问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三月春暖北飞

  (2)飞行路线很直

  (3)常成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

  (4)孤雁时常哀鸣

  (5)雁过群体生活

  课文精讲

  大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一段承接题目,总领全文,运用对比手法,把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说明大雁才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它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

  快速浏览第一、二部分,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拐来拐去”“低语”“问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等特点。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邀请”是指热情地召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聪慧,同时我们从大雁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友情。

  ③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情态描绘得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④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比喻,把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

  ①-④这几句话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除了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大雁的特征,试找出几句并加以分析。

  ①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通过大雁和主红雀、花鼠的对比,突出了大雁迁徙的坚定不移。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通过大雁和乌鸦的对比,突出了大雁南飞路线笔直,有明确的目的地。

  默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和作用。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这句话把3月迁徙的大雁的鸣叫比喻成一首诗歌,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起到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的,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2)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地钦敬。

  (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思考:

  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动物都是有灵性的,中的大雁亦是如此。那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主旨是什么?

  主旨: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

  目的:

  告诫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伤害处于弱势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界才会更精彩。

  深入探究

  1.作者利奥波德每逢周末就到农场度假,认真观察大雁,用心感受大雁,对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2.文章是如何写出大雁是春的真正使者的?

  文章首先明确地表明大雁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然后用主红雀和花鼠来作对比,说明其他动物可能在天气偶尔变化时出来,而大雁却能真正地预示天气的变化,大雁一旦出现,那就证明春天是真正到来了。

  结构梳理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分析

  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不算短。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同时又象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经给大雁制造着灾难。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因为大雁在作者的心中就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从写作上来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3、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主旨,训练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品读课文,体会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重点 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关键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二、教学过程

  (一)设疑创境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大雁?(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据说大雁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文人的情思,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咏雁作品。你能不能说出与雁有关的成语、典故、诗句,借以描绘你心中的大雁?(如:惊弓之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刚才咱们谈的是自己眼中及文人笔下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由题目,大家猜想一下此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呢?(大雁回来了……)提示一下,作者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写此文是否还有其他用意呢?通过阅读,大家自会明白。

  2、速读 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边读边作常规的勾画圈点,同时思考文章围绕大雁归来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三)问题探究

  1、为了观察、研究大雁这些不为人知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做的?请跳读课文,快速在文中抓取信息。

  2、你认为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爱)在文中有直接的表露吗?再次跳读。

  3、文中还对大雁的活动作了细致描写,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大雁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或最能激发想象的一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作批注。

  (四)整合小结

  1、 通过刚才的猜读、速读、跳读、品读,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2、教师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呢?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大连市一零一中学

  宋天辉

  《大雁归来》课堂实录

  执教 长兴实验初中 杨小平

  师:见过大雁吗?

  生:见过

  师:你见过的大雁是什么样子的?

  生:排着整齐的“一”字,在天上飞。

  生:有时排着“一”字,有时排着“人”字。

  生:它们是一群一群的,很团结。

  师:近距离地看过吗?

  生:没有

  师:听过它们的声音吗?

  生:没有

  师:今天,有一个人,要和我们分享他的观察和发现

  生:利奥波得

  师:有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他是个很特别的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喜欢什么

  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材料。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喜欢……”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是

  生:大雁归来

  师:你读这个题目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愉快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

  生:高兴,因为大雁“又”回来了,一年过去了

  师:等了很长时间了,终于盼来了,是吗?

  生:(点头)

  生:期待

  师:我也很期待,那我们就赶快进入大雁的世界吧。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全文,看看“我”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为了帮助大家更顺利地读课文,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幻灯片展示)齐读两遍

  读课文时请大家做好下面几件事:给各段标上序号;圈点出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看看“我”是用怎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文章的哪句话最能概括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呢?

  生:“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最能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

  师:哦

  生:“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这一句?

  生:这句话看出作者特别高兴

  师:有道理。

  师:对大雁的迁徙活动作者有一句总结性的话,大家看看是哪一句。

  生:“在这种每年一 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诗歌”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生:美好的

  生:诗意的

  师:文中哪些段落或句子让你感受到大雁归来是诗意的,美好的,是一首”野性的诗歌”?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生:第4段,“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写得很亲切。

  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觉得特别亲切?

  生:“低语”,它把沙滩当成“久别的朋友”,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想象一下它在低语什么吗?

  生:我的朋友,我又回来了!

  师:沙滩会怎么说?

  生:我很想念你,我的朋友。

  师:(点头、微笑)

  生:“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这一句也是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大雁的友好活泼。它把“水洼”和“池塘”当作朋友来“问好”。

  生:“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师:为什么说“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天气就温暖了,冬天就过去了。

  师:哦,大雁带来春天,带来温暖。

  生:“在我们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这里把大雁的动作姿态描绘得很美。

  师:具体是哪些词语?

  生:“盘旋”“扇动”“滑翔”

  师:我们把着些词圈点出来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师:哦,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句话很有感情,能看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师:你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这个句子该怎么读?重音在哪里?

  生:“又”

  师:对,还要注意什么?

  生:“回来了”可以读得慢一点,深情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这个语段真是太美了。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听,想一想在你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我们给它起个名,好吗?

  生:好

  生:(读语段)

  师: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画面?

  生齐声:大雁归来图

  师: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美好的”“诗意”的?

  生:第6段,“每次出发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师:说说

  生:它们像人一样,有“辩论”,有“争论”,写得很有趣。

  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而“辩论”吗?

  生:它们在为到哪个玉米地里去而辩论。

  师:有道理。那它们为什么而“争论”呢?

  生:它们在争谁找的食物多一些。

  生:它们在争哪些食物好吃

  生:它们在争派谁把食物带回去

  师:(微笑,点头)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里作者仅仅把它们当作鸟来写吗

  生:不把它们当做人来写了,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师:对啊,爱融化在字里行间了

  生:我们一齐把这个语段朗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悟

  生:(齐读)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这里用比喻的方法写鸟的动作,写它们快速降落的样子,很形象。

  师:下面的鸟为什么“欢呼”啊?

  生:它们等待的食物来了,它们特别高兴。

  生:“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望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这里用“喧闹”“一群一群”的,写地很热闹。

  生:“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用了拟人手法,它们一边吃还一边交谈,很温馨。

  师:这个语段所描述的是什么画面,我们也起个名吧。

  生:大雁寻食图

  师:这个“寻”字不雅,我们换一个

  生:(大家异口同声)大雁觅食图

  师:很好

  生:我觉得第9段很有趣,“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师: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生:他们是一个集体,很热闹。它们还会争吵,辩论。

  生:它们队伍里有也有领导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

  师:是不是像住校生那样,寝室长发话了“别吵了,睡觉”

  生:(笑着说 )是的

  师:这是一幅怎么样的图画?

  生:大雁栖息图(把“栖”字读成了“xī”)

  师:应该读“qī”息

  生:(小声嘀咕)它们在开会

  师:有人在下面说“大雁在开会”,对啊,也可以称为“集会图”。

  师:你们觉得这是一群 的大雁?

  生:活泼可爱的大雁

  生:充满亲情的大雁

  生:有家庭观念的大雁

  生:友好的大雁

  生:野性的大雁

  师:你能把“野性”的意思表达一下吗/

  生:自然的,自由自在的

  生:充满情趣的大雁

  生:团结的大雁

  生:文中还提到是有“联合观念”的大雁,在第11小节,提到

  生:意志坚定的大雁

  师:作者在《沙乡年鉴》序言里表述(内容略), 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什么“失去的东西”呢?现在是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但与此同时,是不是“失去了什么”?你能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

  生:“快乐”,我觉得“快乐”越来越少了

  生:是“亲情”,我的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

  师:和你的沟通越来越少了

  生:(点头)

  生:是“自由”

  师:你觉得越来越不自由了

  生:每天忙着读书,做作业

  生:是“友情”,大家勾心斗角,为了名利

  生:“野性”,自然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我”对大雁的爱。这么美好的大雁“我”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

  生:在“我们的农场”

  生:在威斯康星

  生:你知道这个在威斯康星河畔的农场的名字吗?

  生:叫沙乡

  师:为什么3月的沙乡会成为鸟的天堂?

  生:这里有沙滩

  生:有河流,有玉米粒

  生:有“我”这样的爱鸟者

  生:还有松林

  师:那你知道沙乡原来是一个怎么样的?这篇文章选自《沙乡年鉴》,我们看看老师发的材料,在读读《沙乡年鉴》序里的一段话(研讨与练习一),看看“沙乡”前的修饰语

  生:是一个沙子农场

  生:是一个“被现代文明榨取殆尽又被抛弃的沙子农场”

  师:“我”在这里做了什么?你从资料中获取了那些信息?

  生:在这里,他带领家人每年种上上千棵的松树……

  生:在这里,他积极地行动着,渴望恢复沙场的生态平衡……

  师:是啊,他不仅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他还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土地奔走呼号,人们称他为威斯康星河畔的大地守护神。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我”、沙乡、大雁三者之间的关系,你用哪个词?

  生:和谐

  师:是啊,大地、河流、动物、植物、人,我们共同谱写了一曲“野性的诗歌”,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园,多么美好!多么温馨!在这里,我们相依相偎,宛若朋友,亲如家人。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理念,请大家再次阅读老师刚才发的资料《利奥波得和〈沙乡年鉴〉》,告诉我什么理念?

  生:是“大地共同体”

  师:很好,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吗?

  生:就是说大地上的一切,包括土壤、河流、山川、动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

  生:它要人们放弃征服者的角色

  师:他不但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还是一个深沉的思想者。

  师:是啊,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欢快地鸣叫,难怪人们在烦恼的时候会说,假如我是一只鸟儿该多好。可是读了这篇文章后,这种羡慕却有了一些沉重。你是否也有同感?

  生:是的,有同感。第三小节写“11月南飞的大雁”是“一声不吭”的,因为“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还有第四段写道:“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师:是啊,三月的大雁能自由地飞翔,欢快地鸣叫,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休战时刻”。

  生:第7段写孤雁,“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

  师:它们为什么不断鸣叫,而且声调忧郁?

  生:因为它们失去了亲人,成了“单身”

  师:它们可能失去了

  生:可能失去了妻子

  师:哦,可能是失去了丈夫的鳏夫

  生:还可能是失去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是啊,难怪它们要不断悲鸣,它们是在呼唤自己的亲人啊。利奥波得曾经在《沙乡年鉴》里这样表述:“孤雁是冬季狩猎中的幸存者,现在正徒劳地寻找着它们的亲属。这样,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为这些孤独的鸣叫者悲哀伤痛了。”

  师:利奥波得用文字呼吁着,和他一样的一位爱鸟者用镜头思索着,他的名字叫雅克.贝汉,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整部影片长达59分钟,却只有10多句台词,影片的效果确是“令人震撼”,老师截取了其中一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时间:2分28秒 内容:在迁徙途中,大雁在空中美丽而诗意地飞翔,音乐和画面唯美动人,但猎人的枪口正对着它们,“砰”……)

  生:(观看 惊叹)

  师:罪恶的枪声让我们回到了残酷的现实。请大家再看一则来自2009年03月19日12:43央视《东方时空》的新闻,你也可以登陆http://sina.com.cn,标题叫“鄱阳湖卖天鹅肉疯狂捕捉一夜杀五百只”(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资料,内容简介:人们用天网和毒药大肆捕杀天鹅,卖给附近的餐馆。触目惊心!)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们人类太残忍了,太贪婪了

  生:这样下去,我们人类最终会受到惩罚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sars病来时,大家都很恐慌

  生: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惜野生动物

  生:人,应该放下征服者的角色,和动物和谐相处

  生:我们不能只贪图眼前利益

  ……

  师:我期待有一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大雁,诗意地在空中飞翔;一切生物,依偎在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思路:先展示大雁的图片,诗文等资料,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的大雁的特点,接着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怀.进而概括本文的主旨.由此进行延伸,展示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的图片及资料,展示一则来自新华网的关于动物灭绝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1 文献法.

  2 自主合作法.

  3 延伸迁移法.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李清照《虞美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如:

  1 [唐]李益: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2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 [唐]李世民: “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4 [唐]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那么,从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著名的伦理学家的这篇散文里,我们要学点什么呢?

  二 出示教学目标 :

  三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思考题: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1) 十一月南飞的大雁.

  (2) 三月的大雁.

  (3) 大雁归来的情景.

  (4) 春雁觅食.

  (5) 孤雁

  (6) 四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鸟之情.

  四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1 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归纳: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和抒情性是本文明显的特征.

  2 探究知识性.

  出示思考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归纳:

  (1) 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 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

  (7)四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3 品味形象性.

  出示思考题: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思考、讨论、明确:

  作用: (1) 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 ) 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4 感受抒情性.

  结合课后习题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明了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天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第三句: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五 归纳本文主旨.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

  主旨: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六 延伸迁移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征慢慢从我们的视野重消失,从地球上消失.

  (一) 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

  穿山甲: 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盗猎.

  缅甸蟒蛇: 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消费者对它们的皮肤、肉和胆囊的需求,在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黄嘴天鹅: 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野味和羽毛被用来制作传统药材.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水蜥: 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被当作野味,尤其在中国南部.同时,也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鸥: 海鸥体型最小的一种.生存的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遭破坏和作为野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 出示来自新华网的一则消息: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 (新华网)

  七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或感受.

  八 布置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并写一篇调查报告,分析其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原因.就此再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九 板书设计

  知识性 保护动物

  大雁归来{ }抒情性{

  形象性 珍爱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2、情景导入:

  我出个谜语请大家猜:天空捍卫小飞军,井然排列人字形。冬天朝南春回北,规规矩矩纪律明。打一动物(大雁)。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生畅谈)《大雁归来》在作者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了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后,向我们展现了大雁的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和作者的那颗爱鸟之心。

  二、整体感知

  1、探究知识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问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可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⑴ 三月春暖北飞

  ⑵ 飞行路线很直

  ⑶ 雁队以六为组

  ⑷ 孤雁时常哀鸣

  ⑸ 雁过群体生活

  2、品位形象性: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学生合作探究。

  明确:

  ⑴ 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

  ①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⑵ 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

  ① 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感受抒情性:

  ⑴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 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② 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③ 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④ 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⑤ 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

  ⑵ 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朗读体味。

  明确:

  ①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②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③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4、小结:师生对以上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三、归纳总结

  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质疑探究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根据问题合作探究学习。

  指导策略:本文为译文,句子长而且不好理解,可以指导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再结前后语境分析语句内容。

  如:

  1、“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意思?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大雁知道维斯康星的法规什么意思?

  3、“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为什么?

  4、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五、积累拓展

  1、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雁的诗句。学生回顾并积累。

  2、保护野生动物,播放有关珍贵野生动物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

  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减少原因,写成报告,呼吁人们珍爱动物,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2.情景导入:

  我出个谜语请大家猜:天空捍卫小飞军,井然排列人字形。冬天朝南春回北,规规矩矩纪律明。打一动物(大雁)。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生畅谈)《大雁归来》在作者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了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后,向我们展现了大雁的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和作者的那颗爱鸟之心。

  二、整体感知

  1.探究知识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问题: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可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三月春暖北飞

  (2)飞行路线很直

  (3)雁队以六为组

  (4)孤雁时常哀鸣

  (5)雁过群体生活

  2.品位形象性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学生合作探究。

  明确:

  (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感受抒情性

  (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

  (2)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朗读体味。

  明确: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4.小结:师生对以上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三、归纳总结

  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质疑探究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根据问题合作探究学习。

  指导策略:本文为译文,句子长而且不好理解,可以指导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再结前后语境分析语句内容。

  如:1.“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意思?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大雁知道维斯康星的法规什么意思?

  3.“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为什么?

  4.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五、积累拓展

  1.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雁的诗句。学生回顾并积累。

  2.保护野生动物,播放有关珍贵野生动物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

  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减少原因,写成报告,呼吁人们珍爱动物,保护环境。

  七、板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滑翔 目空一切

  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整体感知

  1、 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 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

  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

  1、 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对大雁的热爱;

  语言十分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 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 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

  “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五)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六)拓展延伸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大 雁 归 来》学案 山东济宁 李迎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大雁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知识卡片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学习过程

  一、预习垫底 掌握主动

  要求:根据学习目标,主动预习课文

  1、积累字词

  正确读写下列字词,并结合语境体会含义

  雾霭 迁徙 缄默 窥探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目空一切

  2、圈点批注

  在阅读中勾画出能概括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句,在喜欢的内容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自己的疑问

  二、 自渎课文 感知文意

  1、读了,你了解了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划出来,并简单概括一下,以便交流时能简洁、清晰、流畅的表达。

  自我展示:

  2、你从文中能体会到作者对大雁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小组内交流、发表不同看法 记下发言要点

  百家争鸣:

  三、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

  1、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他对大雁怀有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描写得这么美妙,通过读课文,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这一点?

  赏析角度:遣词造句 修辞手法 表情达意

  四、模拟对话 加深体验

  话题: 大雁难飞

  背景:一群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往南方过冬的大雁,在路过河南新乡黄河岸边湿地短暂停留的时候,因吃了村民拌有毒药的玉米粒和中了猎人连环陷阱捕杀遭到了灭顶之灾。

  角色:一只劫后余生、失去了亲人和同伴、独自在空中盘旋、哀鸣的孤雁

  一名能够报道事实真相、关爱弱小生灵、唤起人类良知的优秀记者

  一个曾用毒药、猎枪、连环夹等各种手段贪婪捕杀大雁的残暴猎手

  要求:

  1、分别以大雁、记者、猎人的口吻模拟对话。

  2、记者介绍出场人物、主持对话现场

  3、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有合理的想象,有创意的配上合适的表情、动作。

  延伸阅读

  两则新闻

  一、数百死雁顺水漂进河南

  http://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14:48 北京晚报

  本报河南讯“我们看见成片的大雁尸体,从黄河上游漂下来。”12月2日 晚上10时 ,新乡市民杨先生向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料,称当天下午他和朋友一起到长垣县芦岗乡的黄河湿地游玩,无意中发现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记者先赶到新乡约见目击者杨先生。“我和朋友在那儿待了3个多小时,看到约400具大雁尸体。”杨先生说,当地不少人来捡岸边的雁尸,还有人划着小船来捞。

  12月3日中午1时 ,记者赶到长垣县芦岗乡附近的黄河湿地。

  芦岗乡地处豫鲁交界,沿黄河有大量生长芦苇的滩地,当地人称之为“沙洲”。

  记者沿着黄河滩寻尸验证。不时在滩边看到大雁的尸体,有的被搁浅滩边,有的在水中漂浮,有的已经腐烂,远处河面上漂着成片的雁尸。放眼望去,河面上十几只大雁的尸体正缓缓向下游漂去。而在这些“无辜者”的尸体上面,盘旋着十几只侥幸逃过一劫的伙伴。

  据悉。这些大雁是某些村民为了给饭店提供野味而毒杀的,有人吃,就有人买,有人买,就有人卖,有人卖,就有人逮, 这条“食物链”,让野生的飞禽遭受了灭顶之灾。

  二、雁群为救受伤同伴遭猎人连环陷阱捕杀

  东方今报 12月12日 报道 当一只大雁被铁夹套牢,其余的大雁多数不忍离去,它们哀鸣着,滞留在受伤的大雁周围伺机救助,可它们不会想到,在它们的周围,是更多的“连环陷阱”……

  上周,本报与都市频道联合报道了在我省长垣和山东东明段黄河湿地大量大雁被毒死亡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12月7日 ,读者打来电话,说在巩义市与偃师市交界处的黄河滩地上,也有大雁遭捕杀。读者报料说,有人利用大雁的团队精神,用一种叫连环夹的东西,大量活捉大雁。以下报道省略-----

  相关知识 团结的大雁

  雁群是由许多有着共同目标的大雁组成,在组织中,它们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当队伍中途飞累了停下休息时,它们中有负责觅食﹑照顾年幼或老龄的青壮派大雁,有负责雁群安全放哨的大雁,有负责安静休息﹑调整体力的领头雁。在雁群进食的时候,巡视放哨的大雁一旦发现有敌人靠近,便会长鸣一声给出警示信号,群雁便整齐地冲向蓝天、列队远去。而那只放哨的大雁,在别人都进食的时候自己不吃不喝,是一种为团队牺牲的精神。另外,雁群组队飞要比单独飞提高22%的速度,在飞行中的雁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飞翔的头雁是没有谁给它真空的,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总有人带头搏击,这同样是一种牺牲精神。而在飞行过程中,雁群大声嘶叫以相互激励,通过共同扇动翅膀来形成气流,为后面的队友提供了“向上之风”,而且V字队形可以增加雁群70%的飞行范围。如果在雁群中,有任何一只大雁受伤或生病而不能继续飞行,雁群中会有两只自发的大雁留下来守护照看受伤或生病的大雁,直至其恢复或死亡,然后它们再加入到新的雁阵,继续南飞直至目的地。

  一场非典,给喜食野味的人类敲响了警钟。其实,滥捕、滥杀、倒买倒卖野生动物,甚至宰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近,俄罗斯媒体披露:俄罗斯不法商人进行珍稀动物的非法倒卖,获利之丰厚就连军火商都自叹弗如。

  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反走私部透露,仅去年一年,俄海关官员共查获了下列稀有动物:200只熊掌,10只喜马拉雅熊,8只鹦鹉,10只基科鹦鹉,1634只浣熊皮,3000只蜘蛛,30只以上的鹰类,还有7张鳄鱼皮。

  警钟长鸣: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

  珍爱大雁 保护动物

  普通版教材第八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密云县穆家峪中心小学张秀荣)

  小学语文第八册1-2单元教材介绍

  第一单元

  一、教材的编排及其特点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我们的军长》《鸬鹚》及两篇阅读课文:《爸爸的老师》《在大海中永生》和练习1。

  二、本单元重点的教学要求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继续积累词语;同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写出了“我”的联想。表达了“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即“我”的联想。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抓住课题理清结构

  本文的课题“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点明了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以课题为切入口,理清课文大的段落结构,落实本单元“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这一训练重点。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定会谈到写了天安门广场观升旗这件事。教师点明:也就是课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看课题,既然是写观升旗,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教师引导下请学生说出并板书升旗前,升起时,升旗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文,按这三部分将课文分成三段。

  2.抓住课后题,引领重点段的学习

  课后习题往往能够体现编者的意图,显现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备课时课后习题可以作为我们撰写教学设计的一个参考。本课课后一题: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紧围绕文章重点段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运用此课后习题做如下设计:

  教师依据课后习题设计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并分发自学展示题卡(见下表),启发学生围绕阅读理解的重点,任选一种方式认真自学。(学生自学中,教师深入其间,观察、询问、倾听、启发。)

  一、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思考: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自学方式(任选一种):

  1.表格式。

  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2.标画式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3.文字叙述式。

  4.其它方式。

  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交流基础上,教师适时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抓住学生的学习成果,再次启发学生认真咀嚼、品味课文,既理解文中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又领悟文章通过看到、听到、想到的描写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导读品味

  说起“读”,似有些老生常谈。因为我们的广大教师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读”对于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对于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领悟文章表达形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越来越多地听到了书声琅琅。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琅琅书声”中真正有效的读并不是很多。为读而读、漫无目地的读、毫书层次的读比比皆是。学生们甚至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然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还停留在课前的水平。文章要读,但却又不要傻读,如何使读真正收到实效,深入人心呢?就本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抓字词品位

  抓住文中重点句段,精工细做,大至内容,小到标点,比较体会,品读感悟。深入理解内容的同时,以实现课堂教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教学结构。如下面这段文字:

  广场上,华灯还在闪亮,但已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有首都的市民,有来自南疆北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还有穿着彩色服装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些外国客人也来到这里,有的还举着摄像机,准备把这庄严的场面拍下来。

  教学中,可抓住“云集”一词,通过换词比较在读中品味这段话的含义,体会来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人多。首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思考“云集”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学生会将它换成“聚集”,那就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再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这两个词都有许多人集中到一起的意思,但聚集往往是在某种命令下的一种活动,而云集则是一种自发的活动。云集比聚集更多了一份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都有哪些人自发的在天还没亮时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有……有……还有……也……”这个句式,体会人多,此时,对“成千上万”一词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2)改写语句品位

  文中有一反问句“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可先引导学生改写句子,改成陈述句,然后在对比读中体会反问句表达语气的坚定,强烈。

  (3)联系实际品位

  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例如:“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