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综述样例十一篇
学术思想综述例1
善用寒凉不远温热
李熊飞老医师常言:“自古目病多火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属火热者十,“温邪上受”是指热性病的发病特点,即病位在上,目为清窍,居各窍之上,因而眼目为病多火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者寒之”。如病在气轮,常累肺卫,暴风客热、风栗、椒疮、金疳等,宜用桑菊银翘等清凉宣泄之品凉散之;病在风轮,属肝胆,多在气分,如聚星障、凝脂翳、“金井蓄脓”等,宜用苦寒泻火之剂,佐以疏风清热之品,药用龙胆草、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之辈。病在风轮,虽属肝胆,但也与心有关,因黄仁乃心血所营。若气营两燔,或血热妄行,如急性“瞳神紧小”及其所致的“金井蓄血”,则宜用清热凉血之剂,药用羚羊角、生地黄、丹皮牡丹皮、栀子之类。外眼热性病后期,见局部轻度充血,患眼干涩不适,则宜用滋阴生津之品,如桑椹子、女贞子之类。李老虽善用寒凉,但仍注重辨证,象真寒假热之眼病,红肿不甚,疼痛绵绵,羞明畏光,得温热则安,形寒肢冷,二便自调,或便稀溺清,口渴饮热,脉沉细微,苔薄白而润,此乃陈寒涸冷之证,虽属少见,亦不容忽视,麻黄、细辛、蔓荆、藁本、羌活、防风、川芎、白芷、附子之属,势在必用。某患者慢性角膜炎,观其处方,皆龙胆泻肝之类,李熊飞认为此乃苦寒伤正,寒邪凝滞之故,遂用四味大发散(麻黄绒、蔓荆、藳本、细辛、生姜),治之而愈。眼底病属水轮,他认为并非仅为肝肾所主,而应为五脏所主,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辨证时应以八纲为纲,五脏为目,刚举则目张。如出血性眼底病,部位则有表里之分,浅层者呈火焰状,深层者呈园点状或大片不规则状,用药则有轻重之分,治疗也有久暂之别;视网膜视神经炎多属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火;眼底渗出病变,多为寒湿阻滞,病多在脾,治宜健脾温阳,散寒利湿;而眼底退行性病变,则以肝肾虚位主,治宜根据气血阴阳分而治之。总之,李熊飞用药,对外眼病偏用寒凉,而内眼病应为温补为主,药宜缓进,不可大剂,同时应注意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变化,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精察局部重视整体
李熊飞老医师精于眼局部望诊,并注重眼与全身脏腑的关系。他认为眼睛虽小,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且“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眼睛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状况。一个合格的眼科医生,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否则,临证之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盲目被动之中,甚至误诊。1998年4月,患者王某,男,25岁,针眼反复发作年余,在本市多家医院切开排脓数次,诊断为针眼,而予清热祛风中药,皆桑菊银翘之类,点用抗生素眼药水,治疗10d,症状无缓解,静滴青霉素、氨卞青霉素,仍效果不佳。此次复发5d,查右眼上睑内眦局部红肿,脓点不显。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多渴喜饮,小便量多,查血糖升高,尿糖(+++),乃诊为“消渴病”,给予消渴方,数剂症减,再服针眼愈,未复方。此病案也就是多家医院诊治不细,只顾局部,而未考虑其多饮多渴、小便多等全身症状,一味祛风清热解毒,而未顾及阴虚津亏,其针眼之热,应为阴虚津亏之内热。由于李老问诊仔细,辨证精确,重视整体,该病才得以治愈。对于眼局部诊察,他有自己独特方法。如见患者两眦角有乳白色或灰白色分泌物,多患有沙眼或其它慢性结膜疾患。望白睛上的血管分布及距角膜缘的远近,可测知病的轻重。他认为,正常人的白睛上部有少许血管,弯曲向下伸延,末端有如纺倕,如果血管少,颜色鲜红,距角膜缘远者病轻,反之则病重。望角膜上有弧如老年环而浑浊蓝色者,主男子淋浊、妇女带下病。凡此种种,值得研究。李熊飞认为,在眼科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要重视手术。他博学多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治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发扬光大。
善用经方发扬光大
李熊飞老师精眼科,但对内、外、妇、儿也颇有研究,且求医者甚众。所以李老师许多药方宗于内科,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毫无偏见,对仲景方尤为推崇,因而善用经方,并将之发扬光大。(1)防己黄芪汤加味:由防己10g,黄芪30g,白术10g,甘草10g组成。功效: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主治暴盲(视网膜脱离),眼底网膜有水肿或网膜下积液者。该方原为风水表虚证而设,但治视网膜脱离,利水之力不足,临床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茯苓30g,前仁车前子20g,猪苓10g,党参30g,益母草10g,丹参20g。该方以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以党参、黄芪益气利水,白术、茯苓、前仁车前子、猪苓、益母草健脾利水消肿,水湿得去,视网膜脱离自平伏,共为臣药;网脱患者,多见脱离网膜血管屈膝爬行,易治瘀血,故以丹参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该药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网膜细胞功能恢复,共为佐药;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案1王某,男,35岁。主诉左眼视蒙6d,纳可,头晕,苔薄白,脉细数。视力右:1.5,左:1.0;视野左眼颞侧缺损约25~30°;眼压:左眼10.24mmHg,右眼18.89mmHg;查左眼底视网膜颞侧青灰色隆起约+2D,表面血管暗红色爬行。诊断为左眼视网膜脱离,嘱卧床休息,予上方6剂服用,自觉症状减轻,后再服20剂,自觉症状消失,各项复查正常。(2)越婢加半夏汤:由麻黄5g,生石膏30g,法半夏10g,生姜5g,大枣3枚组成。功效:辛凉宣泄,清肺泄热。主治原因不明之眼突症、白睛青蓝。该方麻黄为君,取其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苦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数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该方在《金匮要略》中原治饮热郁肺之咳喘,李老师据原文:“目如脱状”,而引治原因不明之眼突症,效若桴鼓。李老认为:白睛属肺,肺热亢盛,煎熬阴血,气血瘀阻而至白睛青蓝或隆起眼突,故引用本方辛凉清肺。本方虽有麻黄之辛温,又以大寒之生石膏克制,使之清肺而不上火,故服用时,辨证准确后可较长时间服用。案2陈某,男,25岁,双眼胀突,畏光流泪,反复3年,伴口渴咽干。查:双眼白睛混赤,外眦部白睛紫蓝色隆起,苔黄,脉弦。诊断为白睛青蓝。予越婢加半夏汤5剂,症减;再服20剂而愈,至今未复发。(3)白头翁汤:由白头翁15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5g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方以白头翁清血分热毒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泻火为辅佐药;秦皮清肝经之热,李老认为凡眼目红痛,畏光流泪者,皆可加秦皮。在《金匮要略》中,本方虽为治厥阴热利方,患者有“热利下重”,“下利欲饮水”,但原因为“以有热故也”。天行赤眼暴翳为急性结角膜炎,实为肝经郁有邪热,加之外感时疫之邪,内外合邪所致。用本方清热解毒凉血,风重加金银花、、荆芥、防风之类祛风清热。局部出血则辅以丹皮牡丹皮、紫草凉血化瘀。本方以凉血为主,凉血易致血瘀,故临证视其是否有瘀血注意加减。案3刘某,女15岁,双眼红痛,畏光流泪10天,胶结,口苦咽干,便结;查苔黄脉弦数,白睛红赤浮肿,并见点片状溢血,黑睛星翳簇生,2%FL(+)。诊为天行赤眼暴翳。予本方加紫草10g,牡丹皮10g,柴胡10g,白蒺藜10g,5剂症减,10剂而愈。此外,尚有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诊治外障属风寒者,用金匮肾气丸专治肝肾阳虚之圆翳内障者,用桂枝茯苓丸治眼部瘀血证等,都是李老灵活运用经方之典范。
自创验方兼采众家
学术思想综述例2
与会代表认为:某一项目是否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并进入对外报告的核算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符合资产的三项判断标准。当前,应当积极并丰富无形资产的计量手段与计价方式,尽量适当引入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值以及可比公允价值;应当积极推进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价值链会计的转变。价值链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应当紧紧围绕强化价值管理这一主线,分别沿横向和纵向拓展。
就企业家资本产权化问题,与会代表提出:企业家资本的产权化是企业更好地发挥整合资源功能的有效途径,这种产权化需要一系列制度变革、观念变革和价值评估手段的创新等作为支撑。
就知识资本而言,与会代表提出: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而成的,但只有那些回答“knowledge how”和“knowledge who”中最核心的部分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由具体知识资本和非具体知识资本构成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本,其积累与补偿的是不同的。知识是企业整个资源体系中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这就决定了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在获取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时应如同购置原材料一样讲究会计核算和财务规则。只有学习收益大于学习成本时,学习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才具有财务可行性。
就商誉这一特殊的无形资产而言,有代表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企业单项资产的整合价值。这种价值的大小受到资产的组合方式、人的作用这两个因素的。也有代表提出:商誉产生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全契约。传统公司治理中商誉权益分享制度安排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并由共同治理者分享商誉权益。
二、无形资产运营与管理
关于无形资产运营与管理的研讨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无形资产的运营、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评价、无形资产税收筹划、品牌战略等一系列问题。
与会代表提出:风险资本与传统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投资者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高度稀缺是造成风险资本市场上财务资本稀缺程度远高于传统资本市场的根本原因。风险资本的高额收益本质上来源于投资者的人力资本。风险资本是一种融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声誉资本为一体的复合型资本,其高额收益源于风险投资者的人力资本。
就无形资产的管理而言,与会代表提出:依存于一定的载体、能长期利用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收益的专有知识,均可认为是无形资产。针对无形资产管理的不和谐之音,即无形资产及其载体在价值计量上的相互独立性,以及无形资产价值形成过程中与其载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这样的矛盾统一体,有必要将和谐管理理论到无形资产管理,构建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
三、无形资产会计与审计
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有代表论证了技术革新的模糊性特征如何产生无形资产的属性,从而有助于探讨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并指出会计原则与无形资产的经济属性之间不相匹配是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的原因。有代表提出,基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环境,应将实物期权列入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范围,从而真实地衡量企业价值。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理论发展背景、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估价以及准则的改进建议等议题提出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不符合经济学价值计量要求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基于价值和现值理念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建立成为必然趋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更大程度上有赖于会计过程和方法的规范性、性和合理性;为了准确地衡量企业的价值,应将实物期权列入无形资产计量范围。
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代表们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多种方式方法,对企业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土地使用权的核算、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外购正商誉后续处理、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等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代表们提出了无形资产的多层次“彩色报告”构想,以加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以采取构建商誉表的披露方式,以增强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在成本收益约束条件下,无形资产会计的对象应该小于企业全部无形资产的外延。
四、无形资产价值评估
与会代表认为,无形资产自身的获利能力与无形资产得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条件共同构成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基础。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可以是其潜在获利能力的全部转化,也可以是其潜在获利能力的部分转化,而且这个空间可能会很大,这就要求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其潜在的获利能力,而且要准确地把握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范围、外部条件以及它潜在获利能力可转化为现实获利能力的程度。
就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因素,与会代表提出,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是确定交易价值,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益因素、时间因素、风险因素、环境因素、因素、成本因素、转让方式与转让次数、价格支付方式等。还有代表指出:单提无形资产这一概念过于笼统,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评估差异很大,因此,应当予以恰当地分类。无形资产可以分为三类:土地使用权、商誉和其他可确认无形资产。其中,其他可确认无形资产又可以分为:有标志性确认物的可确认无形资产和无标志性确认物的可确认无形资产。
商誉是不可确认无形资产,其评估极具特殊性。对商誉的评估需要建立在对可确认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商誉的基本涵义可以从学、学、评估学等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它包含的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和界定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内容;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并且在原有企业名称、经营地址、主要管理人员等因素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商誉;在资产评估中,可以通过以企业价值评估来代替对商誉的评估,从而解决确定企业产权变更中的成交。也有代表提出,若单独对商誉进行评估,在上则具有不可操作性和不合理性。只有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商誉才能在企业以购买法合并时予以确认,其实际价值取决于合并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
就管理层收购中的企业价值定价问题,我国多以每股净资产定价,国外多以折现现金流量法定价。代表们提出:企业价值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要考虑市场对企业的认同。我国较为理想的选择是采用市价折现法,将企业盈利水平与市场对企业的认同结合起来考虑企业定价。
学术思想综述例3
一、杨慎简介
杨慎(1488~159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直臣、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正德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时谪戍云南。投荒30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七十二岁。也被称为被流放终身的状元。明代著作最为丰富的大学者。其一生著述丰硕著作颇多,以文学见长,涉及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是一位对明清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巴蜀文人,主要著作有《升庵集》。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概况
对于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在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学者主要有:陆复初、林庆彰、丰家骅、张义德、陈德述、方陆等。
(一)杨慎哲学研究分期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一阶段:80年代初以前,主要研究见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著作。
第二阶段: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其重要的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有:陆复初《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陆复初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由于这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研究的比较少。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其重要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川丁《记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朱森薄《浅论杨慎与老庄》、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16卷第1期)、陈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1月第92期)、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求索》,2003年第3期)、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天中学刊》,2006年2月第21卷第1期)、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36卷第2期)、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9卷第2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著作
1.杨慎对理学的批判、对程朱陆王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扬弃以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之后哲学思想的活跃、杨慎的“性情说”对王夫之“继善成性”说的启示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其著作主要有:陆复初的《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中的《杨升庵哲学》一节。
2.对杨慎的哲学思想精华进行了综述。其主要成果有:张义德的《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论太极、道、理”、“变化之道无处可逃”、“合性情论”、“格致物知新解”等几个方面。
3.从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等方面对杨慎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分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对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进行了表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居渊在《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主要分别从“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的主题—走出理学,倡导汉学”、“尚博崇实的诠释经典原则”等四个方面来阐述的。
5.关于杨慎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嵇文甫在《王船山的学术渊源》(《王船山学术论丛》,三联书店1962年版)
6.究其水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杨慎在自然观方面水平低于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那么在认识论方面,还是有高于其他唯物主义者的地方。”
7.对近年来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成果做研究综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等。这些综述基本上大同小异。
三、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
从研究中借鉴资料看,研究杨慎哲学思想可借鉴引证的材料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欠缺。杨慎身前并没有一本完整的哲学思想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大多分散于他的各种著选中。即使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本比较详细的、系统的、专门的记录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加以提炼进一步整理杨慎的哲学思想;要扩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继续发掘新的材料。使之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一个系统。
(二)杨慎的哲学思想定位
现在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现成的教科书体系框架出发,按照这种体系来建构杨慎哲学思想;第二,将杨慎哲学思想变成了现有理论范畴、概念的印证材料。因此如何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来印证杨慎的哲学思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有些学者将某一个未经印证的观点定位为独创性的杨慎哲学思想,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只有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是充分发挥求真务实的学风,做到实事求是,并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杨慎的哲学思想,才能正确定位杨慎哲学思想。
学术思想综述例4
3."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马克思与施蒂纳——兼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薛俊强,XueJunqiang
4.从比较哲学到世界哲学——从谭嗣同《仁学》中的"通"论看比较哲学的前景吴根友,WuGenyou
5.胡绳对"科玄论战"所提问题的回答——兼论胡绳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韩爱叶,HanAiye
6.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伦理嬗变徐嘉,XuJia
7.公法人概念缘起的法哲学思考李昕,LiXin
8.知识产权与人权之法哲学思考丛雪莲,CongXuelian
9.中庸思想与"无被害人犯罪"刑事立法政策的哲学反思肖怡,XiaoYi
10.化学哲学研究的新走向邢如萍,桂起权,XingRuping,GuiQiquan
11.工程智慧和战争隐喻李伯聪,LiBocong
12.哲学向诗学习什么?——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思潮反思任昕,RenXin
13.从诗与哲学的古老论争看诗的哲学——《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中的运气与伦理》述评刘文瑾,LiuWenjin
14.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欧阳英,程晓萱,OuYangying,ChengXiaoxuan
15.和生原理与和谐基础理论黄志斌,HuangZhibin
16.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传媒责任陈进华,ChenJinhua
17.论中国逻辑学的繁荣与发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何向东,李章吕,HeXiangdong,LiZhanglu
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第八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综述熊进
19."与科学、技术和医学一起行动"——4S学会2008年年会综述刘鹏
1.《资本论》的哲学意义王东,WangDong
2.《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地位孙承叔,SunChengshu
3.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何萍,HePing
4.《资本论》续篇的准备材料群——马克思晚年笔记与《资本论》的关系王晓红,WangXiaohong
5.《资本论》中的民主观郭丽兰,GuoLilan
6.马克思近代科学技术制度综合创新论——《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的哲学意蕴吴敏燕,WuMinyan
7.客观价值秩序的三个分析视角——M.舍勒价值秩序思想述评冯凡彦,FengFanyan
8."心寓于身"论的发展历程张华,ZhangHua
9.制度伦理的社会实践维度杨清荣,YangQingrong
10.新公共服务理论的道德价值谱系曾盛聪,ZengShengcong
11.伦理学的新维度:道德困境中的三类道德难题曹刚,CaoGang
12.论国有资源产权的完善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所有权与经营权合理关系的哲学视角刘敬鲁,LiuJinglu
13.管理的科学性与生产力的精神性——对"管理是生产力"命题的新理解邓俊英,DengJunying
14.科学哲学中的社会科学因果性争论述评徐竹,吴彤,XuZhu,WuTong
15.探求知识的融贯性——米歇尔·塞尔的哲学思想述评郭明哲,GuoMingzhe
16.学者精神永存——忆《费希特全集》编纂者劳特梁存秀,LiangCunxiu
17.文化比较中的标准、差异性与整体性问题陈世峰,ChenShifeng
18.日本的公共哲学研究述评卞崇道,BianChongdao
19.现代逻辑的抽象化趋势——概述抽象代数逻辑的产生和发展霍书全,HuoShuquan
20.生物学哲学的前沿问题——首届"清华-匹大科学哲学暑假学院"综述王巍
21.第16届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贾雪丽
22."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哲学、生态学与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华来士
1.哲学家的盛会——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代表团,InstituteofPhilosophy,CASS
2.在形而上学与日常知识之间——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三个基本命题王晓升,WangXiaosheng
3.相互作用·本质契合与规律生成——兼与鲁品越教授商榷陶富源,TaoFuyuan
4.叙拉古的诱惑——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李文阁,LiWenge
5.罗莎·卢森堡论民主与社会主义金寿铁,JinShoutie
6.离开终极目标我们将走向何处?——论布达佩斯学派的批判及批判的终结赵司空,ZhaoSikong
7.从"作为公平的正义"到多元正义——罗尔斯、沃尔泽的正义理论评析王凤才,WangFengcai
8.柯亨的公正思想初探王雄,冯颜利,WangXiong,FengYanli
9.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正义观之辨析王淑芹,曹义孙,WangShuqin,CaoYisun
10.分类与"社会整合"——与涂尔干的隐匿对话洪波,汪祥胜,HongBo,WangXiangsheng
11.性权利的文明尺度安云凤,李金和,AnYunfeng,LiJinhe
12.反思科技伦理悖论徐建龙,XuJianlong
13.两种科学观: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卢风,LuFeng
14.科学实践的规范性:劳斯的规范性元理论述评于金龙,YuJinlong
15.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及其逻辑意义李建华,李红革,LiJianhua,LiHongge
16.知觉经验与知觉内容蒉益民,KuiYimin
17.两种意义理论之比较——从胡塞尔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谈起殷霞,YinXia
18.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新,LiXin
19.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建院20周年纪实江怡
20."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徐碧辉
21.多视角、跨领域、深层次的互动与交流——"第三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综述王建芳
1.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郭贵春,GuoGuichun
2.科学方法概览李醒民,LiXingmin
3.结构实在论的争论现状王亚娟,李建珊,WangYajuan,LiJianshan
4.也"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思想立足点"——兼与光同志商榷王干才,WangGancai
5.文化的商品与公共产品特性——兼与王晓升教授商榷鲍金,BaoJin
6.简论社会信息的复杂性欧阳康,OuYangkang
7.宗教理解和宗教多元论问题韩凤鸣,HanFengming
8.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舒远招,ShuYuanzhao
9.阿佩尔的共同责任原则罗亚玲,LuoYaling
10.论内在价值论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必然性——从康德到罗尔斯顿刘晓华,LiuXiaohua
11.论刘宗周晚年思想中的"独体"概念陈畅,ChenChang
12.关于"成人"的历史解读帅建华,ShuaiJianhua
13.佛教与儒家在女性观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彭华,PengHua
14.反哺政策的伦理化调整朱四海,ZhuSihai
15.时尚消费的伦理反思强以华,QiangYihua
16.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基于苏州企业家的调查李兰芬,LiLanfen
17.论概念空间江怡,JiangYi
18.关于奥斯汀的"我知道"的重新思考宋春艳,SongChunyan
19.稳定集与自认知逻辑评述郭佳宏,GuoJiahong
20.人道·责任·正义——"5·12"地震伦理学高层论坛综述王锋
21."用中华民族精神筑起新的长城"学术研讨会综述赵亚静
1."为什么没有出现学术大师":问题还是伪问题?赵敦华,ZhaoDun-hua
2.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30年的回顾与反思干成俊,GanCheng-jun
3.辩证法理论研究的两个教条及其超越——兼论近30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的逻辑王庆丰,WangQing-feng
4.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伦理价值观的转向张传有,刘科,ZHANGChuan-you,LiuKe
5.实践理性的重建: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设问与解答魏则胜,WeiZe-sheng
6.国外学者眼中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访凯文·B.安德森教授吴昕炜,WuXin-wei
7.特瑞尔·卡弗的"恩格斯——马克思问题"研究述评余京华,吴家华,YUJing-hua,WuJia-hua
8.中国古典生活经验的哲学反思——兼评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陆信礼,LuXin-li
9.王弼政治哲学的逻辑、价值与意义陈明,ChenMing
10.德里达解构"海德格尔-夏皮罗之辩"刘悦笛,LiuYue-di
11.美学向感性论的转向——访岩城见一教授王琢,WangZhuo
12.理论确证的假说-演绎模型及其问题顿新国,DunXin-guo
13.技术设计: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论域乔瑞金,张秀武,刘晓东,QIAORui-jin,ZHANGXiu-wu,LiuXiao-dong
14.技术政治与技术文化——凯尔纳资本主义技术批判理论评析颜岩,YanYan
15.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哲学陈刚,ChenGang
16.关于集体意向性问题柳海涛,万小龙,LIUHai-tao,WanXiao-long
17.认知逻辑研究述评陈晓华,ChenXiao-hua
18.形式语用学的当代哲学意义夏宏,XiaHong
19.从荷兰看欧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徐素华,XuSu-hua
学术思想综述例5
一、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素质
电视综合文艺导演所从事的工作。是将策划人和撰稿人用文字撰写的文学台本,动用电视技术中诸多表现手段,把文学台本中那些思想深邃的、构思精美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鲜的、活泼的、形式多种多样的节目,经过设计、加工、创造性地转化为荧屏艺术形象,使文学台本的内容进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一台有机的、独具电视特点的综合文艺节目,供电视观众欣赏、娱乐和审美。要达到这些要求,导演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否则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电视导演是一门复杂而又特别的艺术,导演必须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政治素质
电视文艺导演的艺术创作是面对亿万电视观众,这要求做导演工作的人员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上具有对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精神风貌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多层次收视观众心理上的感应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
2.业务素质
首先,导演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要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党的宣传方针,结合当前形势,确定节目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目录制计划,满腔热情地向社会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这是导演业务素质的主要方面。
其次,组织协调能力。一个电视文艺节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导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为此,导演务必协调好艺术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合作者们心中有全局,使各部门都深知某一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要求各部门全身心地投入,忠于职守,在导演的统一指挥下,成为有机的整体,沉浸在和谐的创作氛围中。从外部说,导演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善于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注意观众的意向和愿望,所办节目雅俗共赏,能得到各个层次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3.实施能力
导演的业务实施能力表现在能够撰写电视文艺节目分镜头脚本和串联词上,具有担任导播的能力;导播时镜头调度连接流畅,切换点准确,富有节奏感,能完整地表达主题和创作立意;熟悉电视文艺节目后期制作流程,能独立地组织完成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工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概括地说,导演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抉择能力。即对各工种工作人员、晚会节目、晚会形式与风格,以及节目生产全程各环节、突发事件的解决、决策能力。
第二,视觉想象能力。如果一台晚会直到呈现出来,导演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话,那么,这个导演至少是不称职的。一个导演,在执导一台晚会的时候,在晚会的策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就应对自己的未来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艺术直觉、前瞻能力和“过电影”能力,往往被当作判定一个导演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任何一位有志于电视综艺晚会导演事业的人,都应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
第三,独到的艺术见解、观点及表现能力。导演是一台综艺晚会的组织核心和艺术灵魂,他的艺术见解、艺术观点和表现能力,将直接制约和决定着一台晚会的艺术风格、品格。因此,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演必须时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二、电视综艺晚会导演职责
电视文艺是综合性艺术,一台成功的电视综合文艺晚会,凝聚着若干艺术部门、技术部门各工种的辛勤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电视导演则是这一艺术创作集体的核心。关于导演工作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排练节目期间的工作;第三阶段,实地录像工作;第四阶段,后期制作工作。
在前期的工作中,导演集中精力进行案头工作。首先,研究策划人、撰稿人撰写的策划性文学台本,撰写出导演工作用的导演工作台本,或叫做镜头本。其次,撰写导演阐述,以期在举行全体摄制组工作会议上宣读。
从总体上看,电视综合文艺的导演主要承担三个重要职责:
(1)摄制计划的制订者;
(2)艺术风格的设计者;
(3)实施制作的指挥者。
1.撰写导演工作台本
导演撰写工作台本的依据是文学台本。首先要仔细地研究文学台本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台综合文艺晚会的立意与主题。也就是说,创作这台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表现什么思想内容?第二,在构思这台电视文艺节目时预计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第三,在社会效益上期望观众从节目中获得哪些主要的收益(宣传某种思想、提供审美愉悦、精神娱乐等)。经过这几个方面的认真分析,导演清楚了文学台本中的内涵和节目的总体构成。在这个基础上导演运用想象进行形象化的电视艺术构思,将构思中所设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成为未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摄制蓝图,也就是导演在工作中使用的工作台本。
导演所撰写的工作台本,凝聚着导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着导演独特的总体构思以及调动诸艺术表现手段和运用多种创作素材的能力。比如,需要穿插什么样的外景镜头或历史资料;运用什么样的字幕;采用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一个节目进行艺术上的处理,使它更具有可视性;使用特技手段后如何与节目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
导演在执导一台综艺晚会时,在前期的案头工作中从何处着手呢?要从每个具体的节目着手,对每个具体节目进行艺术构思。当一个个节目构思完成,总体构思也就都体现出来了。把构思变成蓝图,就需要进行撰写导演工作台本的工作。
(1)撰写节目的画面内容
导演工作台本中包括:解说词、歌词、字幕、节目构图的设计,电视特技处理的设想。此外,还有穿插影视镜头资料,插播外景有关镜头,说明内容的文字字幕、音乐、音响等。
(2)撰写插播影视资料镜头
在导演工作台本中穿插影视镜头和插播外景有关的镜头是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另一个方面。穿插影视资料镜头和外景,往往用在歌曲、器乐曲演奏、舞蹈表演之中的较多,它可以揭示歌词、乐曲、舞蹈表演的内涵,增加节目的艺术含量,使节目艺术品格更高远。
(3)撰写工作台本中的声音
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声音不外有三种:一种是人物发出的语言范畴的声音,如对话、主持人串联词;一种是音乐和歌唱的声音;一种是作为现场动作的音响效果声。这些声音与画面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导演在撰写工作台本时对声音的处理,在总体上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协调统一。
导演在进行总体构思时,对声音的表现力要有足够的考虑,如果说导演的工作台本是一部交响乐的总谱,那么,就应该将画面、语言、音响效果作总体的设计,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做到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因为,只要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事物发展的信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审美体验。
2.导演如何撰写有关阐述
撰写导演阐述是导演前期案头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不仅表明导演对文学台本中的思想和艺术的全部构想,还集中地体现导演本人在电视观念和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追求及个性。一台“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涉及舞美、摄像、技术、录音、照明、制片等各个工种,它们是办好晚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门和人员,在晚会的总体艺术创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台成功的晚会,必然是各个方面合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编导,应该同时也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指挥者”。导演通过什么方式使各个工种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呢?可通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召开摄制组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导演阐述,使摄制组全体创作人员充分了解和领会导演的总体构思,以便统一思想、确定方案、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因此,导演阐述是导演艺术创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那么,导演阐述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晚会的主旨
导演要向摄制组说明为什么要举办这台电视文艺晚会,本次晚会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使全体摄制组人员都明确参与这次晚会工作的意义。
(2)对各工种艺术创作的建议
①对灯光设计的建议或强调。在综合文艺晚会中,灯光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演播环境,有形象,有画面,就有灯光的存在。而灯光的设计是以导演阐述中提出的要求为依据。灯光师要听取导演对晚会基调的阐述和对具体节目的处理与镜头运用,以及对灯光造型气氛的想法。
②对录音和音响的要求。导演在阐述中要向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工程师们提出要求,使节目达到声画合一、协调有致。比如,晚会采用直播还是录播?是否先期录音、现场还原?插播节目的音响又应该怎样?这些都应有明确的说明,供负责录音和音响的创作人员去完成。
学术思想综述例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43-03
随着近些年国内流行的国学热,理论界有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时下我们没必要过于厚古薄今,过于夸大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因此,研究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再一次成为热点问题。我们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有必要也有义务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就不得不研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经过人工检索,目前尚未发现关于国学经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的学术论文,我们就可以看出学术界还并没有非常关注。在学术界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摄入,但是输入国学经典的价值字样,发现有些国学经典的价值、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高校国学教育以及如何在高校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与大学生教育的关系问题等学术研究论文。
时下我们未发现将国学经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学术研究专著和教材,同样我们也没有发现关于国学经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专著和教材。现在,我们就学术界对国学经典的价值研究、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研究和国学经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述综。
一、国学经典的价值研究述综
国学经典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国学经典当代形态与定位。袁行霈教授指出“国学的当代形态”这个命题,就是要强调研究“国学”不是复古倒退,也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具有革新意义的、面向未来和世界的学术创造活动。袁行霈教授在文中还论述了国学的当代意义。林蔺认为国学指周秦至清末以来中国社会整体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在地域上不仅包括本国原生的学术文化,也包括为本国文化体系所吸纳的外域文化;在时间上不仅包括古代传统文化,还包括近现代文化。她还指出只要正确看待国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学的现代形态,发掘国学的当代价值。
2.研究国学经典的价值。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透彻的当推北京市骨干教师纪连海学者。他认为国学经典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内容上,就是研究国学经典的价值我们必须首先研究其内涵内容。他认为:“国学经典的主要内涵和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常识层面、二是学术与记忆层面、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四是民族精神层面。”
二、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研究综述
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研究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集中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有人认为: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课堂,这已经成为很多教育者的共识。高建新学者指出:《幼学琼林》还是推广和普及成语的一种媒体,青少年读了它,不仅自己掌握了许多常用成语,而且又通过他们的口语或文章,对社会大众进行放大传播,许多成语之所以家喻户晓,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直接和间接地学习《幼学琼林》所至,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中华民族的常用成语,就是了解了许多民族文化之精义。”夏帜红学者认为:国学文化教育宗旨在于培育人们美好的心灵,纠正偏差观念和不良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集中研究国学经典的教育策略探索。谭新军学者认为: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最佳载体。也就是他赞成国学经典在学校应该采用诵读方式进行。饶艳华则觉得应该让“国学课”与“时尚潮流”亲密接触,采用“把漫画请进国学课、把流行歌曲唱进课堂、把动画送进课堂”的方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于晓伟谈到“经典诵读,丰盈心灵和师生共读,提升自我”的方式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许世明认为:国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文化浸润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可以采取“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有选择地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和教师进行国学教育的措施和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
3.集中研究国学经典教育存在的问题。胡定荣副教授指出国学经典教学存在几个误区:①“反中国”的误区;②“反历史”的误区;③“反教育”的误区;④“反教学”的误区。杜霞博士认为:从价值功能上看,应科学理性地看待国学经典教育的功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捧或贬损;从资源选择和设计上看,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根气的同时与现代观念意识进行智慧对接与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泥古、复古、照搬经典;具体到教学方式和作用途径上,则应力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唤醒”与“激励”,而不是“灌输”与“规范”。张晨学者认为:在研究、学习国学经典时,对圣贤们的遗教,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应该把中国伦理文化作过分的、不恰当的夸张。这是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应该反思的。
4.集中研究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存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张三夕教授指出: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并认为“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付金才副教授认为“目前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引用西方的,尚未本土化。”我们“要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的本土化,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资源。”、韩立菊两位则认为:读成诵—自我实现的创新和举三反一—能常模的创新”。我们可以在诵读国学经典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祖们智慧的积淀,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从国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精神力量,帮助青少年“正德”、“修身”、“启智”、“雅行”,对于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
三、国学经典与高校教育关系研究综述
国学经典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学经典教育有必要存在于高校教育当中;二是国学经典教育进高校的途径以及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方式方法;三是国学经典与大学生的素质形象的关系;四是探究大学生摒弃国学经典的原因研究。
这是研究主要集中于专家学者的论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安徽财经大学博士、副教授俞香云的校级重点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学术文章;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赵雪波、赵利利两位学者的《高校国学教学的义理方向》一文;太原理工大学令狐国芳,赵建利两位学者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学术论文《试析国学教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中医学院新药中心陆海、张雯艳两位学者在《大学生摒弃国学经典学习的归因研究》一文中对大学生摒弃国学经典的原因分析。
上述研究无疑极具启发意义,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但是总体来看,国内研究国学经典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成果还相当分散、单薄,忽视了国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层面的探究,需要单独立项展开专门、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正是基于时下“国学热”的价值再思考、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进一步发挥改善当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作用,把国学经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并把它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等.国学今论·序[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谭平,万平.国学经典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袁行霈.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4]林蔺.“国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及当代定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5]纪连海.国学经典的价值[J].文化博览,(紫光阁),2008,(12).
[6]刘浩辉.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7]高建新.《幼学琼林》的特色及对国学的推介价值[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8]夏帜红.论国学经典与现代儿童德行教育[J].神州民俗,2011,(176).
[9]谭新军.学校国学经典教学实践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10]饶艳华.让“国学课”与“时尚潮流”亲密接触[J].课改在线,2010,(8).
[11]于晓伟.国学润心田—浅谈学校国学教育[J].专题研讨,2009,(11).
[12]许世明.国学经典的教育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2011,(01).
学术思想综述例7
首先,关键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学术文章应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极少有毕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广泛浏览相关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文学(语言/新闻传播)现象与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现象”往往是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陈述问题应明确(1)范畴;(2)对象;(3)视角;(4)案例。通过这样的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例《试论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图书馆的藏书,鉴于我们学校的实际,少,但可以精读,既收集资料也摸索研究和写作的思路与方法。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毕业论文的时间较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积累一份研究相关问题的书单,记录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网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学术思想综述例8
“思想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科下面的一个分支,很多高校都在历史专业设置了这个方向,虽已为学界熟知,但深究其命名理由,也别有一番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经历心存疑惑到茅塞顿开的心路历程中,不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更重要地是,尝到了思索的乐趣,并从中收获了踏实上进、勤于思索的治学理念。
一、感性认知与现实经历
自从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笔者便有些不知所措。这里先要说明我所学的是中国近代史,具体方向是思想文化。这也正是我一度十分疑惑的地方:“文化”为何要与“思想”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在最初选专业时,就为此迷惘了很久,因为中国文化和社会风俗都是我所喜爱的,但一看专业只有“经济社会史”与“思想文化史”,两相权衡,还是选择了后者,即使对“思想”充满了忐忑不安的心理。因为潜意识里一直认为“思想”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唯恐自己难以吃透这个专业,但又割舍不下从小酷爱的“文化”,所以也只有迎难而上,希望通过学习交流能够在这片领域有所发现与贡献。
后来,慢慢了解到,各大高校不乏以“思想文化”命名的研究所,像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湖北大学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略有不同的是,华师偏向于思想史的研究,如五四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的碰撞等等均涉及较多;而湖大则侧重于文化史的梳理,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用力甚深。而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并非以思想文化史见长,并没有形成一种明显的研究团体及风格,尽管这里也不乏著作等身的专家学者。
二、书海泛舟与层层深入
不过是在老师推荐的书海中遨游时,在翻阅资料室史料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民国学人对此早有阐述。“张其昀回忆刘氏(刘伯明)的教诲,认为刘师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主张哲学与史学应互为表里,人类文化史应已思想史为核心” 。这是我在查找有关《张其昀先生文集》的论文时发现的,后来我又在研读文集本身的过程中找到了张先生的《我的历史观》一文,令我茅舍顿开。文章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先讲宇宙间任何一事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律,但最重要的还是人,而“因人类能用思想,故为万物之灵” ,接着提出“思想之可贵,在于审度当时此地的情势与需要,真知力行,继往开来,具有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志愿与宏效” ,最后阐明思想家的责任。关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有这样一段精辟的描述:“人类在宇宙中,虽至为渺小,然有其尊严与圣经。因人类能用思想,故为万物之灵。思想创造了时代,每一新时代都有思想为之鼓荡。凡是人类宝贵之思想,都是不朽的作品,而永存于天地壤间。思想为历史的灵魂,亦为时间的尺度。思想史乃文化史的中心,即谓思想史涵盖了全部文化史,亦无不可。” 当然,目前我只是为前人的说法所折服,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这需要进一步地学习和实践。
学习中的无意发现激起了我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并增强了我的信心。于是,我又找来一些综述和书评仔细研读,在了解学术前沿的同时更好地认识“思想文化史”这个专业。由于现在依然还只是积累打基础的时候,所以不想把范围太过局限,又因时间有限,必须抓紧消化,于是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大致浏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探讨了如何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未来人类和平发展的事业,《中西初识时期的思想文化互动――读张西平》从中西交流的视角考察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60年来关于不平等条约影响的研究综述――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从三个阶段系统分析不平等条约对近代思想文化进行梳理,《社会转型与思想先导――“社会转型时期的世界思想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探讨转型时期世界,《跨学科研究思想与社会的新尝试――“中唐以来思想文化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展示了跨学科的新的研究模式。
三、回顾与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或无意或有意中,我对思想文化史这门学科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相信假以时日,量变必能转化为质变,我将会在这一领域内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我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俗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学术思想综述例9
随着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教育在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引进先进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大多都设有设计表现这类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设计的表现技法来完成思维的再现过程,是学生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课程,但学校却往往忽略了设计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课程要求,对于教和学两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设置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展开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多样化的手段,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已经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升,但这并不证明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可能就某种技能而言,多样化教学使课程有一定的深度,但在综合素质的广度培养上,教师角色的作用和意义应该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
在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中,教学目的至关重要。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可行的真理。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在能力的培养上,就会有行之有效的手段去辅助其结果的良性发展。设计表现和设计综合表达在表面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深究下来,其实有很大的区别。作为教师,不能想当然地在惯性作用下只进行某一类型的课程训练,而在广度上忽略了教学的要求,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呈现单一化,即所谓的只强调动手能力。设计表现课程重在对学生设计表现方式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设计效果图的绘制过程。但这类课程强调的仍是学生的手头功夫,只是在动手能力上加强了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那么在教学上该如何引导学生来做设计?如何来传递设计信息?如何让他人感受设计的思想和意义?仅仅依靠设计图纸来表现往往是不够的,至少是单一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设计的生命力都是有影响的。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性设计训练主题,并在单科训练的基础之上,贯穿整个专业课,使培养目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检验都十分清晰。通过广度的课程训练,改变学生的设计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使其对设计再认识,以激发创造力,体会设计之真谛。培养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树立健康的设计观和人生态度,使学生在既紧张又轻松的环境里愉快地成长,真正受益。完美的设计表达是检验设计过程和结果的有力保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设计综合表达包括四大方面:一、设计表现(图纸、图样);二、设计说明(文字表述);三、模型及3D动态演示;四、语言表述。了解这四个方面在现代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课程训练内容,对于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目的是有益的。
学生学习和认识设计(或专业)的过程和结果通常是延续教师在教学方式中的目的和手段,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指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对于设计表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表现和记录。所谓过程表现,是指头脑中抽象的创意和纸上草图式的创意之间的对话,会引发设计者持续不断的思考,与画面进行交流。这对于解决设计任务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充满乐趣的。所谓过程记录,是指草图可以让每个阶段的设计方案都清晰可见,使人们在回顾设计过程时,对整个方案的发展能有更加切身的体会,这其实就是草图的作用。设计草图其重要性大家都明白,但在实际贯彻中由于不是作业成绩评判的最终标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影响了设计的质量和良好设计工作方式的养成。
关于设计说明,行业内都很清楚,准确的文字表达其实是对设计的一种专业描述。文字的作用在设计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图纸和模型可以传递与设计构思相关的很多信息,但总有一些内容需要进行文字说明。说明文本一方面要表达设计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就某些其他媒介所不适合表达的方面进行深入描述,这可以是对设计规范、设计目标和观点,以及面积和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说明。另外,还可以突显那些在图纸和模型中不能“一下跃入眼帘”的内容。文字还可以配合草图,起到解释性作用。尽管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进行过书写能力的训练,但设计专业的文字表达也是需要进一步训练的。因为做设计和利用文字来描述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书写的方式和一般性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样十分必要。
所有设计的辅助方法都涉及到思想和设想的视觉化。图纸如此,模型亦是如此,但学校却很少要求学生利用模型来体验设计的合理性。模型最终只是成为设计结果的展示,没有起到设计过程的思维检验作用,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在这方面的动手能力。可使用不要求完美和精细的工作模型,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阐明和评价不同方案的设计构思。选用适当比例,可以轻松进行挪移,以便提供更好的空间视觉效果,辅助思维寻找设计中基本的、不变的以及变化的要素。设计过程应该在不同形式的图纸和模型之间灵活转换,这样才能使设计思路更为开阔。
3D动态演示的技术和设备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和简便。新技术、新手段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中都已体现出其良好的态势。
语言表述是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最简便的交流方式,但在设计教育中,语言表述能力也常常被忽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交流手段是讲述,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基本没有要求。在设计中,没有图纸,只有语言的表述是一种虚幻的设想,必须经过图纸的检验,才能将思想转换为形式。在传递信息时,有时也是片面的或不太明确的,其障碍来自于观看者的思想意识、文化背景、个人偏好和理解力等因素。虽然,语言表述是最易于交流的形式,但在设计交流时也是需要技巧的,甚至是要求具有感染力和煽动性的“表演”。在培养讲述能力时,要求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讲,而不是信口开河地夸夸其谈。根据设计思维的创作过程,利用图纸等其他手段(或PP演示)进行讲述,无疑是对设计的完美补充,是设计综合表达的重要训练内容和方式。语言交流形式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设计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在设计讨论阶段,以谈话的形式进行交流,是认证设计的过程,或平静或激烈,这只是现场的表现形式,其核心意义是思想的交流。在设计结束的介绍阶段,设计师因为对设计作品成果的满意度,而在精神上兴奋或激动,表现在形式上可能是多样的,甚至结合肢体语言,让设计思想完美体现。但敢不敢讲,能不能讲,会不会讲,还取决于设计者性格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是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合理的逻辑思维,其目的还是为设计服务。因为,加强语言表述能力,改变沟通方式,使设计成为交流的手段,让设计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成为可多方讨论的协作交流。加强人与人的交流,锻炼自身的性格,铸就自信心和包容的心态,听取他人意见,并作出合理的抉择和判断,启发设计思维。
设计综合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在于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是综合能力的锻炼。学生能力的多样化是学生专业认识和职业认识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作为对于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课题,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不能忽略的重点内容,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内容摘要: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设计综合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在于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是综合能力的锻炼。作为对于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课题,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不能忽略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综合表达设计表现文字表达
参考文献:
学术思想综述例10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在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上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社会、生活中的信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 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字数:3600字)
【参考文献】
学术思想综述例11
一、信息分析研究的背景
信息分析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工作。它的内容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并和决策学、预测学、科学学、管理学、系统工程等边缘学科互相联系与交叉。信息分析研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所用的方法多数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某些边缘学科的研究方法中直接引用或借鉴过来的。所以,信息分析研究的方法具有通用性和多样性。
二、信息分析研究的方法
信息分析研究常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逻辑思维方法、数理方法和超逻辑想象法。逻辑思维方法就是根据已知情况,借助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手段来评价优劣,推知未来,并做出判断和结论。数理方法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应用数学和其他一切借助于数学计算和处理等方法来进行信息分析研究的方法。超逻辑想象法是借助于人在思维过程中的想象力,做出不合逻辑或者超出正常逻辑判断的思维方法。此三类方法各有所长:逻辑思维方法长于推理,数理方法长于定量描述,超逻辑想象法长于创新,三者交叉应用或配合使用可以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以上三种类型各自包括多种具体方法,现将常用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比较法。比较是分析、综合、推理研究的基础,因此,比较法是信息分析研究中员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总结经验教训,对比出水平和速度,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薄弱环节,确立发展方向,寻求最佳决策,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求得高速高效发展。(2)相关法。相关法是利用事物之间内在的或现象上的联系,从一种或几种已知事物判断未知事物的方法。相关法按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可分为因果相关、伴随相关等几种。因果相关是利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具有的因果关系来研究事物的方法。伴随相关是利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相伴出现的特点来研究事物的方法。(3)综合法。综合法是把众多与莱学科发展有关的片面、分散的索材进行归纳整理,把各个部分、方面和各种因紊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统观事物发展全貌和全过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结论的一种逻辑方法。(4)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的基本步骤是: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性质选择答询者,答询者就是课题领域内有造诣的专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然后将调查内容和要求设计成调查表分别寄送,由专家做出书面回答。组织者在收齐专家的答复后,对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再一次匿名分送专家征询意见。如此反馈多次直到可以做出判断为止。(5)数学法。数学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种函数关系的信息的数据用数学公式进行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事物作定量描述,把事物间的数量关系高度抽象成各种曲线和模型,由此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6)否定法。否定法是一种专门用逻辑想像来形式逻辑分析或数理计算所得结论的方法。它以否定形式的逻辑推理,另辟途径、别开生面的想象与创造为特征。否定法受辩证法指导,而不受形式逻辑约束。这种变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三、信息分析研究的特点
对于信息分析研究的比较法来说,一般有数据比较、图表比较和描述比较三种。数据比较是对技术产品的各项特性参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各工业部门的投资构成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等数据进行时间、空间和程度上的比较和计算,得出差额或相对比率,以掌握国内外、地区内外技术产品的各种差距。图表比较是用图表显示技术经济指标问、技术产品特性参数间的统计关系,其特点是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生动活泼、形象化,给人以鲜明、概括的深刻印象。描述比较是用文字和必要的数字进行叙述的比较方法。信息分析研究的相关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间接、迂回、侧面。相关法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研究方法。通过甲乙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乙事物出发,采用迂回的的方式去接近甲事物,最后认识甲事物。(2)层次性。相关法具有由表及里的研究特点。(3)依靠研究者的丰富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应用相关法必须对各种相关事物进行细心观察,大量积累相关的资料,分析研究其所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相关因素,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专家调查法的特点是:研究结论是由一批专家各自充分思考,在不受特定因素影响、自由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