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决

  魔兽争霸3里,矮人还真有个科技叫长管火枪,升级后加射程。

  另外在魔兽世界里,矮人的火药不是一般的火药,而是加了一些磨成粉的黑石矿,专门用来打穿龙鳞的。

  典型例子就是蓝龙之王卡雷苟斯(当时他还没当蓝龙王),曾经被矮人一枪给打成重伤,从半空中一头栽下来,于是人送外号战五渣。

  卡雷苟斯在飞这是卡雷苟斯的人形态,战五渣原形毕露

  网上查的:

  中国《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

  第一条男性身高160cm以上,女性身高158cm以上,合格。

  龙与地下城一般矮人身高上限是五英尺,大概1.52cm

  以上仅作为一个参考。

  矮人最大的问题是壕沟战,人类占领了矮人族战壕还可以跪姿射击;矮人一旦落入人类战壕凭自己身力量就无法出去…至于身高影像装填弹药,矮人只需要模仿人类的抬枪,两人一组。加上矮人敦实,力量大重心低的特性,可以两人一门炮。

  当然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机动性,无论是战术上矮人小短腿跑不快,而且难以翻越障碍物;还是战略上行军速度和耐力普遍都不如人类都会造成矮人只能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打防守战的结果。

  其实科技快进到前膛枪时代人类基本吊打所有奇幻种族。

  兽人力量和狂暴优势基本没有了,纪律性组织度的弱点却会被放大。兽人本来就容易士气低下、这个问题到了前膛枪时代会被有组织的人类射击进一步扩大。兽人科技劣势也代表着他们很难生产出有效统一的武器,再加上兽人也很难组织起来一起来枪…唯一的好处是兽人跟人类一样比较能吃得起战损,死一堆二十年后又有一群好汉。

  矮人,上面描述了不再细说。

  精灵族,人人都是精锐;射箭比枪准。然而低生育率,性成熟年龄非常大和低人口基数导致精灵族根本就吃不起火枪时代消耗战的战损。奇幻时代精灵战士和人类精锐1:3对换掉以后,人类需要补充的也是精锐骑士,战士;这个差距还不是很大。但是前膛枪时代是个人少做训练就可以参加战斗,即使是1:10换人类炮灰线列兵精灵族也换不起。而且一个拿着前膛枪的人类运气好也可以一枪击杀训练千年累计作战上百年的精灵神射手。

  按正史记载确实被俘后投降了,死得也很窝囊

  但也有一些别的看法,毕竟兵荒马乱,信息来源很单一,谁能百分百肯定这不是叛军放出的假消息呢

  《唐史》中仍将哥舒翰与封常清、高仙芝同传,没有太过苛责

  电影里这种相对温情的处理也说得通,当个故事看吧

  按照《旧唐书》上的说法,历史上的哥舒翰的确是投降了,最后死在安庆绪的手上。

  军既败,翰与数百骑驰而西归,为火拔归仁执降于贼。禄山谓之曰:“汝常轻我,今日如何?”翰惧,俯伏称:“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旧唐书》但也有一些别的看法,毕竟哥舒翰的一生都在为大唐屡立战功,而且当时兵荒马乱,信息来源也单一,谁能百分百肯定这不是叛军放出的假消息呢?

  下面我来给大家历史上真实的哥舒翰是什么样的人:

  哥舒翰的姓氏“哥舒”,本来是部落名称,属于西突厥部众之一。

  在阿史那贺鲁叛乱的时候,哥舒部还跟着贺鲁跟唐朝比划过。等苏定方拿下了贺鲁之后,哥舒部就投降了唐朝。

  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哥舒家族就开始在唐朝做官了。等到哥舒翰他爸哥舒道远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安西副都护,这已经是正四品上的官员了。

  而他母亲则是于阗国的公主,姓尉迟,家境豪富。提到这个姓应该有人想到大名鼎鼎的尉迟敬德,所以哥舒翰外公这一族,为尉迟敬德的后人,依靠当年先祖“封妻荫子”的原始资本,一代代靠战功积累,成为了边境的异性王。

  所以哥舒翰是名副其实的“官N代” 。爹爹疼娘亲爱,还有花不完的钱,身世又高贵。

  因此他前半生过得那是相当的滋润,整天飞鹰走马,混吃等死,妥妥的二世祖。

  唐史里对他这段日子的描述是,“翰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

  哥舒翰四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因为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没了,哥舒翰不得不接手独自撑起偌大的家业。

  在父亲去世后,哥舒翰在长安客居,“为长安尉不礼”,被长安城的小小县尉轻视。

  不当家不知世事艰难,人间险恶,独自去面对社会毒打的哥舒翰自尊心大受打击,愤而仗剑入河西,投奔了河西节度使王倕。

  天宝元年的十二月,王倕在发动鱼海之战,但新城的蕃军快速发现了唐军动向,让王倕感到了威胁。他再一次调集军队再次攻克了新城,拿下新城之后,他派哥舒翰此地镇守。

  唐史的记载为,“王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慑。”从这个记载上看,哥舒翰虽然性格放浪不羁,但治军极严,否则不可能“三军无不震慑。”

  到了天宝五年(746),王忠嗣坐镇河陇,哥舒翰又得到了他的赏识,被提拔为大斗军副使。大斗军位于凉州侧翼,控制着穿越祁连山的干道——大斗拔谷的出口。下辖士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

  而设置于新城的威戎军,只有一千人的定额,很显然哥舒翰的职位得到了提升。哥舒翰也真没辜负王忠嗣的青睐,在下一次新城之战中,哥舒翰又取得了战果。

  此战之后,哥舒翰再次得到提升,官至左卫郎将。

  石堡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的前沿阵地。吐蕃动用全国之力防御石堡城,唐军曾多次试图夺回此城,都未成功。

  当时哥舒翰的上司,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认为石堡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攻下此城,肯定要死数万士兵,得不偿失。

  但唐玄宗认为王忠嗣消极应战,宰相李林甫借机构陷王忠嗣是太子李亨的党羽。

  所以唐玄宗大怒,将王忠嗣召至长安,下狱准备处死。

  哥舒翰面见唐玄宗,为王忠嗣求情,苦苦哀求下,王忠嗣才免去死罪,被废黜出京,不久抑郁而死。

  天宝八载(749年),唐朝军队再次发动石堡城战役。这次唐玄宗以倾国之力出战,下令必夺之。此战由哥舒翰全权指挥,他以牺牲三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果,举国震惊。

  “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和封常清战败后退守潼关,唐玄宗听信谗言诛杀高、封二将。唐玄宗无将可用,强令哥舒翰带病出征。

  此前,因喜爱饮酒,纵情声色不加节制。哥舒翰在行至土门军洗澡时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才苏醒过来,因此身体不能行动。于是入京在家养病。

  哥舒翰无奈,带领仓促聚集的各部人马和征集的新兵出征。他依然采取高仙芝据守潼关,以待战机的正确策略。无奈唐玄宗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

  军既败,翰与数百骑驰而西归,为火拔归仁执降于贼。禄山谓之曰:“汝常轻我,今日如何?”翰惧,俯伏称:“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旧唐书》但当时他年事已高,病体泱泱,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没有善终。

  很多人说哥舒翰变节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按他们的标准,安史之乱死忠玄宗的恐怕只有杨国忠、杨玉环两兄妹,要知道连太子和玄宗的禁军都参加了马嵬驿之变,搞清君侧,玄宗眼里,你们这些跟安胖子有啥区别?玄宗大老远逃到了四川,结果被儿子说,你已经是太上皇了。玄宗你也别骂,看看你自己,原来你丫的也是政变上台,阿这,大唐也真是父慈子孝。。

  唐朝人都不计较哥舒翰所谓变节问题。。另外我很好奇,一边说洗白哥舒翰。骂哥舒翰叛国,同时又骂高适没救参与永王谋反的李白,同样是叛乱,你们的逻辑能不能统一下。

  讲讲哥舒翰的结局吧,哥舒翰被俘变节后,并未受到朝廷惩处,甚至还给了遗封,《新唐书》哥舒翰传记载“其后赠太尉,谥曰武愍。 ”哥舒翰之子哥舒曜不仅未受牵连得以席爵,还得到重用继续领兵:“子曜,字子明。……累迁光禄卿。以翰陷贼, 哀愤号恸,故吏裴冕、杜鸿渐等见之叹息。李光弼讨河北,曜请行,拜鸿胪卿,为 光弼副。降安太清、救宋州有功,改殿中监,袭封,为东都镇守兵马使。德宗立, 召为左龙武大将军。……终右骁卫上将军,赠幽州大都督。”可见李家皇帝自己心里也明白潼关之败责任在谁了。

  哥舒歌

  唐 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历史的迷雾,战争的谣言,游戏玩多了、电视看多了,切莫高高在上,其实没有人有上帝视角,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无法重来,不妨多一抹温情,就像这部电影。

  毕竟全唐书都没有苛责他,毕竟李唐也都善待他的后人,毕竟民间还传唱着他的歌谣。时隔千年,静静想来,我们又比那时的人们多明白了些什么?

  虽然从严肃历史的角度看电影有演义成分,虽然高适没有这么完美,虽然李白的人生或许还要精彩,虽然哥舒翰可能晚节不保,但瑕不掩瑜。

  如果你对文化有认同,对家国有情怀,对理想有憧憬,那这部电影会让你意犹未尽。

  逍遥游(节选)

  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黄鹤楼(8句3黄鹤)

  唐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别董大

  唐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燕歌行·并序

  唐 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侠客行

  唐 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黄鹤楼

  唐 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上李邕

  唐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扶风豪士歌

  唐 李白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静夜思

  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行路难

  唐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 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前有一樽酒行

  唐 李白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 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

  唐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赠汪伦

  唐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登金陵凤凰台(8句2个半凤凰)

  唐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春晓

  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相思(别名:江上赠李龟年)

  唐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出塞

  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三人因缘际会

  天宝三载(744年),44岁的李白因为才高气傲,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再次流落民间;33岁的杜甫屡试不第;42岁的高适更是已经失意多年,三位政治上的失意者,李白、杜甫与高适,在高适读书种地的梁宋地区(今河南开封、商丘等地)携手同游,三人一起登临怀古、射猎赋诗、慷慨畅饮。2.安史之乱第二年

  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急于求胜的唐玄宗又逼迫哥舒翰仓促出击,无奈“恸哭出关”的哥舒翰最终大败被俘,潼关沦陷后,唐玄宗仓惶西逃。高适在潼关之战前已经晋升为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从潼关前线撤下来的高适,一路追随唐玄宗的足迹,终于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东)追赶上了逃亡的唐玄宗,并向唐玄宗陈述了潼关战败的原因。唐玄宗很是感动,于是将54岁的高适提拔为侍御史。当年七月,北上灵武的太子李亨自行宣布即位,是为唐肃宗。被“太上皇”的唐玄宗于是发出诏令,下令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则为江陵大都督筹措兵马反攻叛军,欲利用各个儿子实现相互制衡并围攻叛军,从而夺回权力。高适进谏以为不可,否则将造成国家内乱,唐玄宗不听,但仍然将高适提升为谏议大夫。当年十一月,镇守江陵(今属湖北)的永王李璘出兵东进,永王已经成了唐肃宗继安史叛军之外的又一心腹大患。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并命令高适与江东节度使韦陟、淮南西节度使来瑱共同讨伐永王李璘。高适随后积极投书永王手下的各个将校,进行分化瓦解,三个月后,还没等到高适的兵马出征,李璘的部队就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土崩瓦解,永王李璘本人也在逃亡路上被杀。3.背景中提到的“张巡”

  张巡(709年-757年)。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一说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名将。张巡博通群书,晓军事。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中进士。其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调任清河县令,因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调真原县令。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扼守60 多个昼夜,因城墙单薄,率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至德二载(757年),敌将尹子奇率兵10万围攻睢阳,许远认为自己才干不足,把军政大权拜托给张巡。其常用奇谋击退敌人,固守数月,救兵不至。后睢阳城陷落,张巡与诸将坚贞不屈,遂为敌害。张巡领兵,军纪严,赏罚明,与众共甘苦。作战注重上下协同,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故以万人之众,前后守两座孤城达两年之久,歼叛军十余万,为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作用。张巡作品仅存《守睢阳作》《闻笛》二首,存录于《全唐诗》。4.草圣张旭与剑舞裴旻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