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

  在历代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写人的传统,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人物人生经历的摹写品味,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的传记、高官显爵的轶事、王侯将相的传奇,但也不乏一些描写沉默寡言、位卑言微的小人物的作品。小人物的存在不是没有必要的,这些小人物有的成为了社会受害最烈的牺牲品,有的在孤苦岁月中潦倒一生,有的成为黑暗政治的殉葬品,但他们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义。教材中的小人物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他们的形象展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有利于自身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培养,激发审美情趣,更好地塑造自我,也有利于提高价值辨别能力和是非评判能力,促进健康发展。   (一)小人物的概念   首先,关于小人物概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小人物的定义。其中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小人物由于其经常性的悲惨命运,因而可以将其视为悲剧性壬午,也正是在其多种悲惨境遇中从而唤起人们的悲悯之情。但是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人物自身的主观性格特征,所以具有必然性。”[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而中国的学者田雨薇在其文章中表达了对小人物的看法,从本性来看,这些小人物并不属于坏人,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过于卑微,导致其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中无法把握自身命运,而在整个社会面前,其形象更是微乎其微。小人物的不幸在于他们往往不能够改变自己的地位和生产状态。”[田雨薇:《浅谈中俄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才智,2014年第5期,第261页。]总的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小人物得到定义是从其境遇中唤起同情,而中国的一些学者则是认为小人物的“小”在于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过于卑微,因而对自身命运无能为力。关于小人物的概念定义很多,众说纷纭,但是学界一直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   小人物的概念由普希金在19世纪30年代初次提出,他所作的《驿站长》开了小人物主义的先河。在普希金生活的年代,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普希金被重新召回莫斯科,但处于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他对新沙皇抱有的幻想很快就随着赦免十二月党人愿望的落空而破灭,在这个时期革命的失败也使大众将社会问题的矛头指向了统治阶级,由此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作家们开始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继普希金之后,果戈里、普里希钦、巴施马奇金等又创造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小人物。根据这些作家对“小人物”概念的使用,可见在最初的含义中,小人物往往是反映处于19世纪的俄国社会环境下,那些安分守己但又毫无社会地位,因此遇事胆怯的群体,这一群体因其性格和地位的原因,因此常常被大人物压迫。而在中国小人物的定义较之俄国略有不同,在中国文学史上,较明晰的小人物形象出现于唐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其实细究,小人物写作一直“徘徊”于中国文人的笔尖,《诗经》中很多女性形象可归入小人物的类别中,如《柏舟》中自选配偶的少女,《将仲子》中在爱与不爱边缘挣扎的女子等。中国的小人物更多地表现为用他人的视野窥见官场的端倪而从物质到精神都有些卑微的一类角色。20世纪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作家正式开始涉猎广泛意义上的小人物文学,到了现代,以老舍为代表的作家扭住旧时代荒谬的本质不放手,创造出了一系列拥有各自特点的小人物形象。在此,笔者给小人物总结出一定的含义:小人物首先在社会地位上比较低下,其次个人生活窘迫,而人生经历又非常曲折悲惨[谭惠娟:《高中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5月,第6页。]。在经济上,他们是无产者或者体力劳动者;在政治上,他们被上流社会压迫剥削,无权无势;在生活上,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无力把握自身命运。小人物包括了小官员、底层平民、小知识分子、小生产者。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小人物形象梳理   部编本语文教材多选取有文化内涵和文学含量的课文,旨在让学生揣摩领悟,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周铭耿:《语文教材选文取向例谈》,文学教育,2013年第12期,第120页。]被选入教材的小人物也多符合这一选文取向,小人物身上承载着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许多优秀的小人物作品也通过走进中学语文课本而被大众熟知。下面笔者将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梳理。   试论小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试论小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

  试论小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试论小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

PC端 手机端

Copyright © 2014-2025 265学校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