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名: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影史100部爱情典藏完全解读
琴声飘飘
《钢琴课》 The Piano 年代:1993年 / 导演:简.坎皮恩 / 主演:霍莉.亨特、哈特.凯威尔、安娜.派奎因
《看电影》的一句话评价:钢琴,哑女,一段异乎寻常却震撼人心的爱情。
这部电影当年一举拿下戛纳金棕榈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轰动效应是现在难以想象的。记得几年前电影频道曾经播出过这部电影,但是我忽略了没有看。今天看完之后,一方面好奇他们在电视里播出时是怎么处理那么多情爱镜头的,另一方面由衷的感叹本片的艺术魅力,可以说在伦理片中首屈一指,确实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她的声音就是琴声
女主人公艾达从小就习惯了不说话,她用钢琴来表达内心情感,让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从指缝间流淌。可以说,弹钢琴不仅是她的一种爱好,更是宣泄情感的重要途径。艾达的父亲把她嫁给了新西兰的一个庄园主斯图尔特,一起去的还有艾达的小女儿佛罗拉。素未谋面的斯图尔特带来一群野蛮的毛利人来搬运她的行李,可是由于那架钢琴太重,被斯图尔特丢弃在了海滩上。可见,斯图尔特根本不了解艾达,这也预示着他们之间不会产生爱情了。在大雨中,两个人草草的结束了简单的婚礼。趁着丈夫外出,艾达带着佛罗拉去找贝恩斯,希望他能带他们去海边。贝恩斯起初拒绝了他们,短暂的考虑之后,还是同意了。在海边,艾达又触摸到了琴键,那美妙的音符伴随着海浪声飘扬起来,佛罗拉在海边起舞,而贝恩斯则若有所思。这个充满童话味道的场景成为了影片中最令人回味的镜头。后来贝恩斯用一块土地和斯图尔特做交易,要买下那架钢琴,希望艾达来为他上钢琴课。艾达对这个人的印象是粗鄙、无知,所以她不同意这样做。可是独断的斯图尔特在利益面前还是把钢琴卖给了贝恩斯。
从那之后,艾达就去贝恩斯的小屋里为贝恩斯弹钢琴。渐渐的,贝恩斯喜欢上了这个女人。可是在他亲吻她的时候,惶恐的艾达立刻停下来,起身离开。但是贝恩斯并没有气馁,他承诺如果艾达答应每天为他做一些事,那么这架钢琴就会回到她的身边。钢琴在艾达心中相当于半个生命,所以她同意了。贝恩斯每天与她亲近一点点,而艾达也从对他的反感逐渐转变。终于他们不可抑制的相爱了,激烈的拥吻在一起。然而这一切都被门外的斯图尔特看在了眼里。
那家钢琴回到了艾达的身边,但是她对贝恩斯的牵挂令斯图尔特勃然大怒。他居然用斧子切断了艾达的一个手指。失去了手指就等于剁下了艾达的翅膀。她没有哭闹,也没有反抗。斯图尔特的心也灰了。他找到贝恩斯,让他把艾达带走,走得远远的,永远不要回来。于是贝恩斯和艾达一起离开了这个小岛。失去了手指也就不能再弹琴,钢琴对于艾达还有什么用了呢?所以在船上,艾达要求把钢琴抛进大海。在钢琴进入大海之后,艾达把脚放进系着钢琴的绳子中间,一瞬间艾达被拖进大海。然而生的欲念又一下子激发出来,她奋力脱离绳子,浮出了水面......
影片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艾达和贝恩斯过上了崭新的生活,她的断肢接上一根金属手指,又可以听见艾达的钢琴声了。艾达这个女性尽管不会说话,可是她坚毅、勇敢、感情丰富而内敛,她内心的叛逆同她端庄的举止形成鲜明对比,她渴望真正的爱情,而影片也十分理性的正面塑造这个人物,让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张扬在银幕上,从而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钢琴声从始至终的出现,这是她内心的活动,激动紧张时琴声急促短烈,平静时则舒缓优美,音乐准确的传达了主人公的情感活动,在这一点上,本片做到了无可超越的高度。
优美抒情诗
远处是雾霭缭绕的高山,近处是浪声滔天的沙滩,一架钢琴伫立在那里,还有一个女人和小女孩。这样的景象使用文字难以形容的,宛若画境,让人很难不沉醉其中。其实整部电影都延续着这种唯美沉静的风格。原本这个发生在19世纪的故事被表现的含蓄而又奔放,导演用十分细腻的手法雕琢出了这一串关于爱情、敌意、谅解、谅解的故事,颇具有古典气质。这些使得影片更加趋于完美。音乐与镜头的配合十分紧密,而影片以商业片的叙述节奏讲述故事,丝毫不感拖沓,犹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女导演简.坎皮恩向来善于指导文艺爱情片,他当年凭借这部电影获奖无数,并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
影片中也有很多赤裸裸的性爱场面。在导演的编排下,这些情爱场面被拍摄的十分唯美而不猥亵。例如艾达与贝恩斯的第一场床戏,温和的光照下,两人云雨缠绵的场面犹如中世纪的油画,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欲味扑面而来。
霍莉.亨特在片中由于没有台词,所以所有的内心感受都由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这充分表现出了她潜在的演技,因而一举夺得奥斯卡影后的桂冠。而扮演佛罗拉的小演员也本色出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这也是年龄最小的获得者之一。
来电指数:
艾达和贝恩斯 3星
接吻镜头:
4处
爱情箴言:
贝恩斯:“爱达,我不开心,因为我只会想念你,什么也不能做,这是我痛苦的原因。我患了相思病,睡不好吃不好,所以如果你们有带任何感情来的话,请你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