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期“学术之路”回顾 | 人文学院2022年度“国奖分享会”
2022年人文学院
国奖分享会回顾
2022年人文学院国奖分享会已落下帷幕,几位国奖获得者贝承熙、任哨奇、谢廷玉、董连棋与同学们交流了个人心得与感悟——从一点一滴的学术积累到让学术浸润生活,干货满满的分享会带来别样的收获,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贝承熙
经学作为一种生活
我是历史系直博生贝承熙,很荣幸能在交流会上就治学与社工聊聊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我想分享的主题是:“经学作为一种生活”。
我是个一直致力于学术的人,但与此同时也一直在热心社工、艺术。很多同学便会问及,我究竟是如何调整好二者关系的。其实,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调整好二者关系的说法,因为于我而言,学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生活的其余方面,也均与我的思想取向脱离不开干系。
现代学术体系之下,学术愈发成为了一种技术,它逐渐不再关涉我们自身的人生态度,而成为了一种客观的“科学”。但是,这种事业在古典,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可能都是难以理解的。比如亚里士多德会强调“沉思生活”这一概念,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最高贵、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我研究经学、史学,对此便感触更深。在现代历史主义看来,任何对以往历史、经典的研究,都只应是陈列事实的“客观叙述”,其余的关怀、价值似乎都应与对事实的追求割裂开来。因此,一个对过去典籍的研究者,似乎就应该老实进行训诂工作,不问窗外风起云涌。但是,历史主义却没注意到,任何一门对历史的研究本来就不会将自身束缚于“事实”的制约之中,没有人会把昨天的早餐吃了什么视作历史,一切历史在书写时就必然已拥有了意义。
对于经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科学(这个科学是广义的、古希腊语?πιστ?μη意义上“真理之学”的意思),它关注的并不是人类过去的纷繁世界,而是孔子所言说的一系列教诲。因此,广义的“经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将经师带入孔子书写六经的历史之中,重新激活孔子所思考的原则与精神。这一意义上的经学一定是实践的,没有经师仅会志于考订辞章,每一代经师都在重新将孔子之道的诸多面向揭示而出,从而具体地面对不同的天下境况。
唯有这样的经学,才能为狭义的“学术研究”带来意义。需要区分的是,“经学”与“经学研究”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一个优秀的经师未必仅仅致力于经学研究,对他而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经学。故而曾参加石渠阁、白虎观会议的经师并不需要留下太多著作,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也并不是学术研究,但他们都一直在实践经学。相比之下,经学研究与作为生活方式的经学不同,它是一门具有更为具体专题的科学。经典的世界是浩瀚而开放的,在经师与六经间的诠释学循环中能蹦现出无数火花。经学研究则是要将它的意义固定下来,现成地成为一个专题呈现出来。
因此,在我看来,学术与生活的其余方面就不会矛盾,一切均在经学下被赋予意义。我在研会学术部担任社工,其实就怀揣着“人能弘道”的想法。我在古琴社、礼射研习会担任社长、副会长,其实就是一种“依于仁,游于艺”的实践。我担任央视“古韵新声”“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顾问,也是为了三礼之学能够得到切实的展现。
当然,我个人对中国传统经学一直抱有理想,以之为生活,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普遍追求、复制的态度,不是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儒者的。只是我认为,对于自身所学意义的关切,应是我们作为学者普遍应当追求的。对人文学科来说,一个学者对自身研究对象的探索,从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的游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不会认为自己是在以一种上帝视角记录一切发生过的事,而会认为自己是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休注解《公羊传》时,也不会认为那就是简单的训诂,而是会认为自己解读的是“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
唯有现代,学术研究愈发与真理断裂,各个学科都在追求用“上帝视角”探索纯粹客观的知识,但照程明道的说法,那可能就是“玩物丧志”,因为知识并不意味着真理,真理一定具有意义,是在人与世界的对话中揭示而出的。我昨天早饭吃了什么可以是一种知识,但并不是真理,只有当我说我昨天没吃早饭意味着我对人生的态度改变了,这一事件才拥有了意义,对我的生命史而言才具有了价值。
或许,我们应该回想起这种更古典的学术状态,它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而真理也一定与我们自身的处境息息相关。我认为,唯有在这一态度下的学术研究,它才能是有活力、可持续的,不然知识的游戏总有令人玩腻了的那一天。因此,对我而言,以经学为业便会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我由这一径路对真理上下求索着。
点击展开
任哨奇
于馆藏中寻觅科研灵感
任哨奇从读博期间的论文写作与个人爱好对科研的促进作用这两方面与大家分享了个人的体会与经验。他表示,本次论文写作的经验分享更适用于传统的文史领域,而与哲学、外文等或有一定区别。
任哨奇认为,在博士阶段应对某一领域保持长期的关注,只有长期深耕一个领域,才可能对这个领域的一些材料较为敏感与熟悉,方能较好地就一些学术节点进行创新。
同时,任哨奇建议,对清华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关注可不局限于开架书物与近年出版物,亦可拓展向古籍与特藏文献资源。尤其,从自身的古典文献学背景出发,任哨奇特别推荐《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该书目录入信息较为齐全,包括书籍、印章、百科年代、有无批注等。任同学指出,所谓善本是有一定门槛的,往往清乾隆以前的刻本才算。不过,乾隆以后的材料对于譬如近代史、民国史的研究会比较重要,若要汇集这些材料可去类似学苑汲古等学术网站上进行检索。
此外,任哨奇强调,就当代主张的跨学科研究而言,对文献之外的文物、图像等等材料的关注尤为重要,有时可发现一些文献上没有的材料,也有时亦是学术创新点的重要来源。
任哨奇对董连祺在先前分享中描述的“学术慢跑”过程表示赞同,建议利用好课程论文的写作机会。课程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在博一、博二的时候,为投稿、审稿、刊发等等事务留有比较宽裕的时间周期。
任哨奇鼓励大家多参加学院组织的国际论坛等,比如中文系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的“璇琮青年学术论坛”,每年论坛都会邀请六位评委对大家文章提出意见建议,任哨奇本人便曾在历次参与中获益良多。诚然,辛苦写作后的文章初就往往会造成良好的自我感觉,但他人就能看到自己不易看出的问题。多多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便可相比初稿带来脱胎换骨般的进步。
任哨奇回顾了自己对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内部民国文献《汉熹平石经残字谱》的研究——其中收入了《熹平石经》的60块残石的大片,其文献价值在于收录了很多他人没有收入的拓片。《熹平石经》源于东汉熹平时首次将儒家经典刊刻于石上,因此价值很高。但是碑文东汉末年时开始残破,民国年间则于洛阳大规模出土,马衡先生的《汉石经集存》对这一时期的发现进行了整理,却未曾收入《残字谱》的内容。任哨奇曾见到2010年的一篇关于《汉熹平石经历代著录考述》的文章曾关注到从宋代到民国的各种《熹平石经》书籍,其中提及《残字谱》时称其现已亡佚。而事实上,在学苑汲古上便能搜到,在清华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四所高校的图书馆里都有收藏此本。任哨奇也介绍了他对汉熹平石经残字谱的释文工作,首先将字考定,然后再考所属经文,最后再与现存儒家经典进行校对。任哨奇认为,在个人幸运的因素以外,大家不妨多关注图书馆中很多未曾整理过或者发布过的典籍,其中有着可以填补的学术空白有待填补。任哨奇还展示了他在图书馆老师建议下于古籍阅览室所办的关于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熹平石经的文献展。
另一方面,任哨奇亦分享了他对博物馆的个人兴趣。大二大三时,他便开始关注图书馆,现已利用节假日到访过海内外267家之多的博物馆,并且注重对文物进行拍照存档。任哨奇回顾了他所参与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两次展览筹备工作——一次是2021年题为“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与艺术”的展览,其中汇集了海内外公藏私藏的500多面铜镜,时间跨度从新时期时代直到民国。任哨奇当时负责了展厅介绍工作,帮助他建立了对于中国铜镜史的立体认识。任哨奇强调,布展工作中文物的上手体验远比隔着玻璃的观展体验更为丰富。同时,布展工作也支持了任哨奇参加铜镜学术研讨会并在其中发表论文,因此博物馆对于促进学术科研属实是富有裨益。接着,任哨奇还分享了一些国内博物馆参观的心得诀窍,比如提前预约与自带干粮,此外可以通过国家各级博物馆名录查询当地博物馆设施。
任哨奇介绍了他对于从观众视角转向学者视角的博物馆参观体悟:首先,文物也像学科一样具备自身的知识框架,拥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应当建立对其的框架性认识。而北京恰恰对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北京有着全国最好的博物馆和馆藏藏资源。任同学对其中代表性的资源——比如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故宫武英殿陶瓷馆常设展、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常设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任哨奇强调,应对于特定文物领域(比如铜器、造像)进行深耕,并根据其文物特性将其对接到中古史、先秦史等等与之恰接的学术领域。任哨奇还援引古人论读书的“八面临敌”之典介绍了建立学术框架的策略,每次看书时都抱着一意求之(也即以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切入),虽然初看起来迂钝,然而他日学成则八面受敌与涉猎,不可同日而语,观展也一如此理。任哨奇还强调,每次观展都要善于做文物的拍照和感想的记录,因为记忆是不可靠的,而他本人有三篇成果其实都源于博物馆参观中获得的经验和当时所留存的笔记条目。
任哨奇表示,当代信息渠道来源相当广泛,譬如微信、微博上有很多博物馆进行“每月一珍”、“每周一品”类深度解读性质的分享传播。此外,就北京、 上海中大城市特有的优点而言,会有很多种拍卖公司在每年春秋两次进行转拍卖预展。不过预展有利有弊:利的方面在于文物量大、拍照不受限制,可能还有直接上手的机会,但一旦拍卖完成归入私人可能就难得一见了;弊端则在于拍卖有真有假,辨认好坏要求比较高的判断能力。此外预展时间相当短暂,有些珍贵文物还不一定展出原件。任哨奇还特别分享了他在预展中得见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的幸运经历。
任哨奇分享了一项他源于观展产生的学术研究:在2017年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览所的展览中,他遇到一块《熹平石经》的残石。该残石被解说为先儒家经典《乐经》,但他清楚《熹平石经》中不可能有秦朝时便已亡佚的乐经,最终发现这一说法源于2014年的一篇很难经得起推敲的论文,于是试图提出反驳。中国传统文物往往还是要从文献中寻找脉络与资源,他最终在《水经注》中找到记载证明当时与《熹平石经》同时同地还有《太学赞》碑、《太学弟子赞》碑和汉顺帝阳嘉元年所立的《重修太学赞》碑。他发现,当时展出的碑文特点可能与汉顺帝阳嘉元年重修太学的碑文记载其实才是较为符合的,因其中也有治理、作乐等方面记载。
最后,任哨奇鼓励大家多多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寻找科研灵感。
点击展开
谢廷玉
学术积累的诸要点
各位同学好,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做这个分享。由于在分享之前,主办方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自由,没有框定分享的题目。所以我颇为纠结了一段时间,来思考究竟要谈论什么话题。我想到,我在担任学习发展中心工作坊讲师的时候曾为本科同学主讲论文写作,中间多次提到,论文的写作有种种技巧,但最终决定质量的依然是平时的积累而非单纯的写作手法。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问我,具体而言,学术积累应该如何进行呢?所以,这可能是一个颇有价值,也会对大家有一定帮助的题目。而我同样在攻读研究生的一年中对此有一定的摸索。所以,我在这里相结合个人的经历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些进行学术积累的方法。
我想强调的第一个要点是,积累应该是有方向的积累。在我大四的时候,李义天老师就曾经告诉我一个始终维持“学术生产力”的要诀,那就是在每一学年之初,给自己划定一个大致的方向,要求自己至少在这个方向完成一到两篇自认为“能拿出手”的成果。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先完成比较“紧迫”的任务。因此,很容易发生的一种情况是,我们始终在处理眼前的“短线”任务,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忙忙碌碌,但最后发现没有太大的收获。我想,定“学年/学期计划”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问题。事实上,我在刚进研一的时候,我和导师就确定下来,把卢卡奇作为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在研究方向上,导师认为卢卡奇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联非常重要,我则从自己本科阶段对伦理学的兴趣出发,认为卢卡奇的思想也构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资源。因此,最后我决定从德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两个角度探讨卢卡奇。为此,我除了马哲方向的课程之外,着重选修了外哲方向与德国古典相关的课程,以及伦理学的课程。同时,我从大一上学期就开始思考硕士论文的选题。最终也正是从平时的积累和阅读出发,我在大一下学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选题报告,将卢卡奇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旅行”作为题目。纵观以上经历,我认为在确定方向时可以注意三点:首先是延续性,我的本科学位论文研究的是萨特与卢卡奇的辩论,因而我研究卢卡奇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是综合导师的建议和自己的兴趣;最后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一方向不仅是“一年内”的研究主题,也需要对长远的学术发展,比如硕士论文的写作,有所帮助。
第二个要点是,在积累时可以格外关注对原始文献,“一手文献”的积累。我个人对于我们这个方向的哲学研究有一个粗略的划分:(1)思想史类型的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物与思想之间的历史联系;(2)诠释型的研究,致力于对某一概念和理论进行更加充分、准确、且能带来启发的诠释;(3)问题型的研究,致力于综合运用各种理论解决某一问题。无论是处理哪个类型的研究,一手文献的积累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思想史类型的研究而言,一些重要的思想史联系往往是透过一手文本发现的,而任何思想史概括也需要得到一手文献的支撑;就诠释型的研究而言,无论是对已有的某一诠释作出反驳、修正还是补充,都需要以原始文献为支撑和依据;对问题型的研究而言,一手文献提供的洞见是我们进行思考时的重要灵感和依托。而且,对一手文献的积累贵在“精到”,哪怕对某一两个重要的核心文献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也能起到极大的帮助。在这方面,我在导师的指导下注意到了卢卡奇的《尾巴主义与辩证法》,这是一部卢卡奇生前没有发表,在90年代才得到整理的手稿。我与南京大学方面合作,承担了这个文本的翻译工作,此外,我也在研一比较精细地研读了《历史与阶级意识》。我发现,结合《历史与阶级意识》和《尾巴主义与辩证法》,就已经能够让我对不少现有的,关于卢卡奇的研究提出挑战和补充。
第三个要点是,积累需要做笔记,“动笔墨”,但以何种方式来做笔记则需要对阅读的书目进行划分,并综合运用各种做笔记的方法。我一般会把自己的阅读文本分为三类:需要精读的文献,精泛读结合的文献,以及只需要泛读的文献。对于前者,应当阅读不止一遍,并且需要做比较精细的笔记。笔记的形式可以是对重点文段的摘抄,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进行的概括,以及阅读时的联想及对原文的评注;对于第二类,我会在阅读完一遍之后进行一些回顾,着重阅读其中一些重要的段落。针对其中比较有参考价值的阐释与论证,我会进行摘录和评注;对于第三类,我会在阅读完一遍后比较潦草地“过一过”其中有兴趣的内容,主要记录一些阅读时的联想,只做少量的摘录。同时,在阅读第一遍的过程中,为了保持阅读的连续性,我倾向于不做笔记或者只做少量笔记,对其中引起兴趣的要点做一些标注,在阅读完全书或部分章节后再回头看这些标注。对我而言,这样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兼顾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第四个要点是,积累时需要注意把握素材之间的联系,并及时回顾自己的记录,对其进行提炼和总结。譬如,在阅读某个文段的时候,可以多思考一下,这个文段涉及到的概念或问题是否在其他文本中有出现过?如果有出现过,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很多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待某一文本,就很容易出现遗忘,但建立联系有助于形成体系,并且形成持久的“理解性记忆”。此外,当文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也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线索”,只要善加总结,这些线索就可以提供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和灵感。我个人会每隔一个月重新翻阅一遍自己所做的笔记,并有意识地提炼出这些笔记所呈现出的“线索”,如果有可能的论文选题,我就会将它们记录下来,可以留待后续的探索。
最后,积累的形式不止于阅读。就我个人而言,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写作的经历、在学习发展中心担任讲师的经历、参加讲座和会议的经历,乃至与朋友们的日常闲聊,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积累”的形式。譬如说,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文化专栏和学习发展中心的工作坊需要我进行输出,进而倒闭自己内化并理解积累的内容。因此,从事学术积累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过一种枯燥的苦行僧式的生活,像积攒金币一样积攒知识。恰恰相反,丰富的社会联系和对现实的思考,同样对积累至关重要。
点击展开
董连棋
学术无涯 与乐为伴
外文系博士生董连棋做了主题为“学术无涯 与乐为伴”的分享。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well-being)理论出发,勉励大家丰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多维体验:积极情绪、全情投入、建立联结、寻找意义、实现价值。董连棋分享了他在学术科研、志愿服务及文体活动三个方面的感悟和心得。在学术科研方面,董连棋提到希望以慢跑的心态对待学术,立足研究兴趣,自主阅读,动笔写作,尽早尝试学术投稿,从中直面自己,接受批判和拒绝才能获得真正成长。
他还分享了自己学术投稿的经历,建议大家在学术投稿前熟悉领域类学术期刊及栏目设置,投稿时注重细节,体现诚意,投稿后对待审稿意见择善固执,耐心等待。在志愿服务方面,董连棋引用积极心理学“Other people matter”的理念,谈到了自己在志愿服务中的感悟和收获,希望与大家一起服务、奉献、回馈社会,与自我之外的世界建立积极联系,努力在自我之外的广阔世界追求意义。在文体活动方面,董连棋表达了自己对参与文体活动的热爱,建议大家多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他认为文体活动能让人保持对兴趣的持续热爱,同时,个体的心流体验(高度的专注与忘我)易被唤醒,集体中这种体验则会更强,更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及目标实现,因此,他勉励大家融入集体,多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与集体一同成长。
供稿 | 人文学院研究生分会
清研学术介绍
“清研学术”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运营,面向清华大学全体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科研入门基础技能和学术个性化需求,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科研学术支持平台。
清研学术整合大量研究生常用学术资源。每周发布校内学术讲座与实验资讯,帮助同学及时获得学术信息;定期发布学术干货,科普软件使用、PPT制作、学位论文排版、重点期刊检索等研究生常用学术技能。
清研学术定期推出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活动。“学术人生”讲座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科研工作心得。“学术之路”讲座活动涵盖课业知识、工具技能、综合素质、发展规划等多个方面,力图帮助研究生同学切实提升学业成绩和科研技能。
清研学术下设学术之路工作室。目前,工作室组建了一支包括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术新秀”获得者在内的讲师队伍,为研究生提供在线答疑和定制化的咨询服务。工作室讲师的服务可以在“水木汇”的“清研学术”小程序上进行预约,也可以通过添加工作室机器人加入答疑群进行预约。
扫码关注清研学术
走上学术科研提升之路!
扫码添加机器人
加入答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