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咨询是否必须签署协议?

  我是来访者,我现在怀疑我做的心理咨询有违规的嫌疑。

  1.平台没有和我签署正式的咨询协议

  2.咨询过程持续接近半年,期间咨询师或者平台没有给我发过任何正式的知情同意文件或者保密承诺

  3.咨询师和平台没有主动收集过我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紧急联系人等

  4.平台从来没有对我进行过回访

  5.我不清楚咨询师对我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他没有详细给我讲过,我只听他提过完型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叙事疗法……

  6.只有语音咨询,咨询师不接受视频谈话。

  7.平台建立了一个三方微信群:我、咨询师、客服,平时我可以在群里书写文字,咨询师从中观察我的变化。他一般不做回复。

  是的,你的怀疑是对的。

  从你说的这些来看,这个平台和咨询师都很不规范。也可能还存在更多的不规范。

  另外,在国内不签咨询协议挺常见,但事实上,正规心理咨询需要包含咨询协议和知情同意书。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保护来访者的。

  需要的。网络心理咨询,和地面心理咨询,在咨访双方需要遵守的承诺、义务方面,没有差别,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通过平台或者机构中介进行的心理咨询,可以由中介提供协议,供咨访双方签署。

  这个过程在网络平台上,可能就会简化为一个电子版的文件,来访者点一个“同意”,就签好了。在咨询师的那边也是一样。

  这种协议一般只是一些通行条款。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无论网络还是地面、无论通过中介还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直接签署协议,咨询师都需要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口头、亲自和来访者告知甚至商讨咨访双方的权利、义务、咨询的规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是可以修改的。

  也就是说,签署协议本身,是咨访双方的一个约定达成的过程,是咨访双方确认彼此的权利、义务、需要、甚至边界的过程,它其实是咨询的一部分,是非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协议只是一纸文书,甚至只是互联网上的一串字符,来访者随随便便点一个“同意”就过去了,其实很多来访者,根本就没看过那个所谓协议的内容。

  签署咨询协议不是谈生意,签字盖章了就大功告成。更重要的是让两个人明白:我们在一起在干什么。

  你接受的不能称之为心理咨询。理由如下:

  一

  咨询都应该有正式的咨询协议,大概包含保密和不保密的条款、收费、更改时间和请假的规定(对双方都有限制,并且是对等的)、结束咨询、以及紧急联系人。(下面是我用的版本部分内容)

  咨询之前,咨询师或机构还会让来访填信息表,包含个人信息、心理困扰、求助史等(下图也是部分内容)

  二你说 “我不清楚咨询师对我使用的是什么技术”

  咨询师在信息搜集的时候要完成这些评估:来访的人格发育情况,他的困扰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治疗方案,结合来访想达到的状态,咨询师需要把问题如何形成以及治疗的方案用来访能听懂的方式告知他。如果来访问到“我是什么人格,你会用什么流派”咨询师应该坦然告知。

  三你说“只有语音咨询,咨询师不接受视频谈话。”

  这是硬伤啊,无论是哪种流派,内化一个新形象都会对咨询效果的保证起关键作用。语音咨询严格来说不能成为咨询,因为看不到人,双方看不到表情动作,会丢失很多重要的信息。另外,来访看不到咨询师,他不是和真实的人互动,而是和自己的幻想玩。

  四你说“.平台建立了一个三方微信群:我、咨询师、客服,平时我可以在群里书写文字,咨询师从中观察我的变化。他一般不做回复。”

  正规的咨询是不鼓励双方在咨询之外谈论咨询信息的,因为信息太多,会使咨询变得不可分析。而且,只有咨访双方。

  下面的联接从11个方面判断心理咨询师是否专业,希望对你有帮助!丁梅英心理咨询师:如何判断心理咨询师是否靠谱?

  预约心理咨询:

  微信:dmyxinli

  需要签署。

  咨询协议是咨访双方对咨询达成的一个契约,其中涵盖了双方应知晓的权利、义务,咨询的基本设置等等。签署咨询协议,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咨访双方,而非单纯为了某一方的利益。

  如果经由你们的讨论决定不签署协议(达成口头协定),这也没毛病;不过看情况似乎在咨询中你们并未谈及这个问题,那么未签署协议在你们的咨询中,就像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做手术”,咨访双方都要面临风险。

  咨询师在咨询中一定会收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这是咨询工作的其中一个阶段;并且,咨询师有义务告知来访者自己所运用的咨询方法,如果咨询师未告知,那么这侵犯了来访者的知情权。

  其他的,关于回访,还有只通过语音并且咨询师拒绝视频咨询,这些应该是咨询前期咨访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的。

  还有,题目中关于微信群的描述。咨询师确实没有在咨询外回复来访者的义务(除了紧急事件之外,紧急事件的定义会在咨询协议中体现)。

  以上~

  我先回应题主的疑问。

  第1和第2点,其实已经违反了心理咨询的基本伦理,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也就是咨询协议。

  不过有的平台可能是以打勾同意来签署这个协议的。以下是某平台的截图。只要你勾选了,已经是默认签署了。

  第3点,未收集任何信息,尤其是电话、以及紧急联系人的电话,看来这个平台心很大啊,根本没有考虑过来访者危机的情况,换句话说,是不负责任,如果来访出现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情况,都没法采取措施。我知道有的机构,甚至还会让来访者带上身份证,实名登记。

  第4点,回访这个因人而异,有的咨询师比较佛,有的来访者也不喜欢回访。

  第5点,只能说这个咨询师,学的还挺多吧。

  第6点,面对面咨询>视频咨询>语音咨询,一般只有真的在条件很不允许的情况下,会进行语音咨询,更不用说文字咨询了,看不到对方的脸,和身处的环境,会丢失掉很多对咨询有帮助的信息。只进行语音,不进行视频,挺不专业的。

  第7点,给人一种一对一服务的感觉…不过这个也不好说是不是有问题,不过大部分平台应该不会这样设置。另外,咨询师不在咨询之外的时间回复你,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

  然后我来说说,网络心理咨询是否必须签署协议。

  那是当然的,毋庸置疑的,线下面对面也一样。

  为什么,这个协议就这么重要?协议里面有什么?

  协议里一般会包含这几个部分:保密原则、费用、更改/取消咨询等设置、来访者的责任、咨询室的责任、以及说明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心理咨询不能做诊断)。

  保密原则

  主要是说明咨询室中的谈话内容是保密,但是当涉及来访自伤自杀、伤害他人、未成年人性侵或虐待等情况,可以突破保密原则,联系紧急联系人(所以,如果没有填写紧急联系人,这一条就无法保证和实施)。

  另外,网络咨询不同于面对面咨询,互联网上隐私的字词导致内容被截取、电脑中病毒、黑客入侵等等。所以在告知来访者保密原则、突破保密原则的条件之外,还应告知来访者咨询过程、记录在网络中保密的局限性。告知来访者哪些人有无权限接触到这些记录和咨询过程。同时咨询师应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来保证信息传递和保存过程中的安全性。比如对电脑加密、对文档加密等。

  费用及设置

  说白了,心理咨询也是一项服务。需要收费,而且收费可以让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明确自己的职责,也能让双方的关系简单一些。另一方面稳定的设置(时间、频率等)有利于形成具有治疗意义的环境(Theraputic Container),比如当来访者或者咨询师迟到、休假、费用变更等情况出现时,每位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都不同,对于这部分的讨论也有助于来访者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总的来说,咨询协议,是心理咨询的基石,咨访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行之后的一系列工作,如果地基都没有,这算什么?这样的房子早晚会塌的。

  所以想提醒想做心理咨询的人,通过看对方平台或个人是否跟你签咨询协议,可以大致知道这是不是靠谱的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