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专栏丨从“铁三角”看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
乡村振兴观察
把握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的框架
如同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一样,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是具有专业性的,不可混同于为乡村振兴所做的任何服务。按照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一般理解,它体现为助人的专业性,也就是社会工作者以特定的价值伦理、视角、知识和方法技术来为社会生活方面遇到困难的不同人群提供服务,达到“助人自助”、改善其社会功能运作的目的。换言之,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即在乡村场域专业地开展和提供面对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妇女等)的助人服务,这些对人群的服务遵循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伦理守则,并灌注和运用特有的理论视角、系统的知识与方法技巧。
同时,作为特定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又具备更为独特或具体的社会工作专业性,以体现其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特别意涵。例如,最基本的一点,它在助人自助之余,要能促进乡村的发展,贡献于乡村的全面复兴、一种整全生活体系的重建与繁荣。因此,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还有着不同于一般社会工作服务之处。下面笔者尝试从社会工作专业性构成的“铁三角”或“黄金三角”(专业价值观与伦理、专业理论视角与知识、专业方法技巧)来简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构成的第一个方面是专业价值伦理部分
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在价值观上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友善和相互支持、互助合作的关系(团结和爱)——珍视友善和相互支持、互助合作的家庭、邻里、村社等各种内部关系,以及对外界的友善开放态度,并关爱扶助弱者。
二是强调身份群体和个人间的平权公正(自由基础上的社会正义)——尊重乡村不同年龄(代际)、性别、身体状况、职业阶层、民族、信仰等多样性差异及其普遍权利与正当利益,予以平等公正对待。
三是强调环境正义——生态环保可持续、对待土地等自然环境的公正互惠。
四是强调高度参与——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乡村社会的所有成员能充分参与共同事务,也共同分担责任,尤其是新老村民高度参与和承担任何与之相关的事务。
五是强调包容性发展——包括弱势边缘个人、家庭和群体在内的乡村所有成员拥有实质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多样充足的发展道路方式选择,自主参与共同发展行动、合理分享发展成果。
六是强调沟通对话、共同成长——重视沟通,乡村社会各相关方坦诚对话交流、平等协商解决争议争端,激发彼此成长和共同进步。
概括地说,这些价值观核心就是“原乡价值”结合了现代的合理价值,是内外有机、生态且开放进步、发展成长的和谐、美丽、丰富多彩、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型乡村家园共同体的价值。
在伦理方面,我国多年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已提出了一些恰当的见解和主张,结合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可以初步形成有指导性或参考性的伦理原则。综合已有的实践总结,其伦理原则主要可概括为四条:
一是入场时的服务行动要“弱势优先,关注边缘”。这是在乡村贯彻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的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切入点。
二是计划和实施服务行动时要“既注意当下需求分析回应,又重视优势潜能评估运用”,并且要“批判反思把准‘需要’,‘社区为本’整合介入”。这是打通助人服务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所必须做到的,否则体现不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
三是整个服务过程要以发展性眼光、开放性思维、本土性主力走出从“救助照顾”到“社区社会综合发展”贯通的道路。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目标应当努力遵循的。
四是实践者要与相关各方一道寻求“沟通协同”的伙伴关系,共同在做中学、学中做,力求知行合一乃至做到学、思、行、写相统一,推动共同实践以及所属专业、团队与个人的成长进步。这是对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过程的自我要求。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的第二个方面是专业理论视角与知识
在专业理论视角上,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将社会工作专业核心的“社会视角”以及相关的重要视角(如生态系统视角、优势视角甚至灵性视角等)更为具体化地表达出来,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它视乡村社会为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中,人文、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相互交织影响,并与外部更大环境的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互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使之既呈现出某些一般特征和趋势,又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第二,它认识到乡村社会成员尤其是在地居民始终在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被动地应对周遭环境,寻求与之建立合适的关系,维持自己整全的生活,并形成相应的文化意义。他们的主体性和优势或潜能从未完全丧失,最多只是换作不同的形式来存在和表达。
第三,它理解围绕乡村居民整全生活这一中心目标,乡村社会形成了内部层次结构。以农业生计运作所依赖的土地等自然条件为基础的村落是其核心构造,满足各种基本交换所需的集镇曾是其又一重要功能结构结点,相应地演化出匹配的治理架构与机制,包括权力-文化的配置。
第四,它确认在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和机器工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乡村社会及其生态系统,破坏了乡村居民的整全生活,是造成乡村诸多问题的主因。与此同时,乡村居民和相关的人从未停止各种努力去探寻另外的出路。
此外,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中还需要特别重视一些相关知识。例如,农业生产劳作、农工相辅的家庭和社区生计模式等知识,有关乡村社会、文化、政治与经济构造和运行历史与现实的知识,以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国家治理、乡村变迁的基本知识,有关农村社会、人口与家庭结构功能变化等的具体知识。当然,还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福利、社会治理等相关知识,以及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与人居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最新动态与行动的相关知识,如“合作经济”“团结经济”“社会经济”“有机生活”“生态文明”的最新实践进展与理论发展等。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的第三个方面是方法技巧
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有一些特别的专业方法技巧。
一是这种服务的核心工作目标是重建乡村家园共同体,其中首要的是恢复重建村落社区共同体,使之成为村落所有成员共建共治共享、拥有无限美好前景的家园。
二是这种服务一定是综合干预,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兼具社会工作的预防、疗愈和发展功能,将“助人自助”和社区发展、社会建设相统一,重在培育乡村所有人的社会性,实现共同主体性及其能力的复苏与增长。
三是这种服务采用从微观到中观直到宏观的社会工作手法与模式策略,应当格外重视生态系统视角、优势视角、增权赋能以及结合生计发展的社区组织、能力建设等,以及灵性视角、绿色社会工作和必要的结构-调谐的社会工作。常用技巧中,各种参与式方法技巧,如家庭和村庄口述史、自助互助组织培育、志愿者运用等,都应当特别予以关注。
四是这些服务一定要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中设计和实施,并贡献于促进城乡之间公平公正的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实践者们须把握住流动性作为一种常态所意味的机遇与挑战,善用机遇,将挑战转化为动力与希望。例如把握“六次产业”理论的指导或启发作用、“城乡合作公平贸易”“社区支持农业”等概念与方法、各种“互联网+”城乡融合发展新技术实践等。
归纳而言,已得到较为系统地阐述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可以作为把握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的框架。(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农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农村专委会理事、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8月上、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陈涛专栏丨全面发挥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
陈涛专栏丨准确把握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向
END
责编:汪昊
制作:谢霄
审校:颜小钗
审核:闫薇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