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出走半生,关山万里,归来仍是少女
原标题:出走半生,关山万里,归来仍是少女
一个故事,不同讲法。
我少时学《木兰辞》时,多赞美木兰代父从军,是为孝顺;保家卫国,是为精忠。
美国人当年拍《花木兰》动画片,却重在男女平等,重在女性自立;最妙的情节,便是让木兰的同僚化妆成后宫宫女,解救天子。这是一个很好的冷幽默。
但我别有一点想法。
《木兰辞》有许多可研究处。比如,里面隐约透出府兵制色彩;比如,当时的行军路线与速度;比如,日常民俗——理红妆,贴花黄,磨刀霍霍向猪羊。
但我最爱的,却是其中一点:刚健洒脱,少年气象。
以前写过,中国有一个时代,男性官员都不敢纳妾:那就是北朝时期。那时少数民族刚汉化不久,女性地位还很高。隋代北周,唐又代隋,所以唐初的女子,也都刚健婀娜,潇洒得很。木兰的时代,一般认为,大致是在北朝到唐。
所谓刚健洒脱,倒不一定是迪士尼动画片里那样,处处为女性争面子——而是,因为过于自信,过于强大,以至于根本无视性别差距。
看《木兰辞》的叙述历程。
国有事,要从征,是为少女精忠。
父已老,替他上,是为少女孝心。
东西南北市,骏马鞍鞯长鞭,既可能是体现府兵制自措兵甲,也可以表现为少女买买买的购物欲。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朝辞爷娘,是孝。
暮宿黄河,是忠。
爷娘唤女声在记忆里,情真意切。黄河流水,燕山胡骑,都是少年意气。
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色彩鲜明,疾若飞电。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也不过如此。
之后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三行,慷慨千古,意气纵横,至矣尽矣。
几百年后,辛弃疾都忍不住致敬一个,“将军百战声名裂”。
但最妙处,是叙述速度。
木兰在家时,织布,叹息,买买买,写得详尽温婉,情致缠绵,是个女孩儿。
可是出征之后,速度忽然加快。朝辞爷娘,暮至黄河;朝辞黄河,暮至黑山。
十二年,关山万里,百战慷慨,兵甲铿锵,四季更替——却只三行,飞驰如电,光焰四射,然后直接过去了。
真是,酷。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尚书郎,那是大官了。不,不要做部长,只要送儿还故乡。
十二年关山万里黄河燕山,结束了,别的不要,就要回家去。
还是,酷。
真正“打完这一仗,我就回老家去”。富贵于她如浮云。
然后,回去了。家里人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磨刀霍霍向猪羊,不提。
木兰出战时,算她十六岁。
大战十二年归来,也近三旬了。
搁现在,一个二十八岁的姑娘,会被居委会大妈说是剩女,要逼着相亲了。在古代,更加是大龄女子了。
可是你看,二十八岁的她,有半分老成持重、老气横秋之态么?
对镜理云鬓,贴花黄,穿戴完了。出门看伙伴,伙伴都吓一跳: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她还得意:
扑朔迷离啊,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完全是,少女声口。钱钟书夸唐晓芙完美,好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孩子”。木兰起码二十八岁了,但这气派,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可爱女孩子。
即便搁到现代,一个二十八岁的女孩子,能这么硬气地对男性说这番话,都算是豪气干云。
何况木兰是一个精忠报国,孝父无双,关山万里,寒光铁衣的大功臣。辞去了尚书郎,悠然回故乡,起码二十八岁的单身姑娘。
说到女儿情怀,就温婉笑语;说到关山万里,就一笔带过。
唯其有反差,才酷,才美丽,才潇洒。
人生半辈子在疆场,归来还是孝,还是红妆,还是谈笑自若。在最慷慨壮烈潇洒的时候,还能先用兔子来开个玩笑。举重若轻。
这份气度太动人了,所以田中芳树都要写一个《凤翔万里》,来让花木兰见证隋唐交替的历史——那是题外话了。
先前有个说法,所谓“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可惜,多少着了形迹。
看木兰这样子,才真是,谈笑之间就愧杀同袍,真正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女”。
比起忠,比起孝,这份自持潇洒与永不堕落少年气象,才是这个故事最美丽的所在。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老师很少讲这个角度呢?想来也是奇怪呢!)
(至少我希望,刘亦菲能向这个方向演吧……中国各色传奇里有太多心机后妃娇艳美女了,这样一个刚健潇洒谈笑自若的女孩子,却从来欠奉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