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的人如何看待马理论?

  喜欢哲学,想考研。但大家都说马理论就业比哲学好,想问问这两个专业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流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几乎都从本质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因而也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

  第一,流行哲学教科书片面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軍对战”,从来没有搞清“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而是把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新唯物主义”歪曲为“以物为本”的旧唯物主义,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歪曲为旧唯物主义的旧世界观,把哲学和哲学观的基本问题歪曲为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把哲学的本质或本原问题歪曲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进而把主体性的哲学本体论歪曲为对象性即客体性的世界本体论,也是把主体性的哲学存在论歪曲为对象性即客体性的世界存在论。试问:“世界是物质的”,难道哲学也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难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从来就有的”,难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从来就有的”?!

  第二,流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根本无视劳动生产力决定的使用价值,毫无根据地断言“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进而无视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决定的“物支配人”的颠倒本质,并把资本主义旧世界即商品世界所固有的颠倒本质歪曲它的“外壳”即私有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的实质在于生产使用价值”;这是因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马克思指出:“价值没有在额上写明它是什么”;但是,“一些公式本来在额上写着,它们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的”。“生产过程支配人”必然导致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支配人,其根源在于吃喝住穿所必需的物支配人。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物支配人”——这就是“写在额上”的生活公式,就是商品和商品世界的颠倒本质。而价值仅仅是商品的颠倒本质所规定的颠倒形式。因此,流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价值歪曲为“商品的最本质因素”,实际上就是把形式歪曲为本质。这种恶劣的形式主义必定会给“使用价值”所体现的“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第三,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根本无视社会主义生产力所应有的“人支配物”的社会本质即自由本质,并把社会主义“新世界”即新社会的本质歪曲为她的“外壳”即公有制。事实上,作为“外壳”的私有制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借以发展的“形式”;同样的,作为“外壳”的公有制仅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借以发展的“形式”。马克思不仅把私有制视为“资本主义的外壳”,而且把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关系都看成是充满“铜臭”因而必须彻底改变的“肮脏外壳”。但是,“资产者把这个外壳看成是工业的本质”(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58-259页)。试问,把“外壳”歪曲为本质——这是什么奇谈怪论?!用马克思《资本论》的原话来说,这无疑是“颠倒的观念,即歪曲的意识”。如不纠正这些“幼稚的颠倒和歪曲”,很难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

  实际上,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首先是经济哲学和价值哲学。一般说来,马克思“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但是,具体说来,马克思从来没有批判过旧的客观世界,从来没有发现过新的物质世界。应当肯定,马克思批判的旧世界乃是资本主义旧世界即商品世界;马克思发现的新世界则是社会主义新世界和共产主义新世界。因此,搞不清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本质,肯定搞不清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本质。∴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根本不是抽象的客观世界观或物质世界观,而是现实的人类世界观即生活世界观。因为哲学本身始终是人类世界即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精神现象。流行哲学教科书显然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世界”搞错了——这不仅是“世界观”上的最大失误,而且是“世界级别”的天大笑话。可见,流行教科书实质上是把马克思龙种般的哲学智慧歪曲为跳蚤式的“哲学垃圾”。难怪“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的话转送给“自己的模仿者”:“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6页)

  流行哲学教科书搞不清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根源在于搞不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因为哲学观始终是世界观的逻辑前提和思想理论前提。所以,没有科学的哲学观根本不可能有科学的世界观。或者说,愚昧的哲学观必然导致愚昧的世界观。事实上,在“哲学★研究★世界”这一逻辑命题中,哲学作为研究主体始终是逻辑主体、逻辑前提和逻辑出发点。而世界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只能是逻辑客体,只能处于逻辑终端。因此,哲学对于被研究的对象始终具有逻辑主体性和逻辑先在性。反之,如果哲学本身不存在,世界即使存在也不可能成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哲学王国,只能是哲学观优先,而不是黄枬森教授所鼓吹的“世界观优先”。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搞清对象性即客体性的世界是什么,首先必须搞清主体性的哲学是什么。反之,搞不清主体性的哲学是什么,永远搞不清客体性的世界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争来争去,从来没有搞清世界的本质究竟是精神还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究竟是精神还是物质?传统唯物主义世界观始终断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唯心主义世界观始终认定世界的本质是精神。问题在于,不管世界的本质是精神还是物质,这都是世界的本质问题,根本不是哲学的本质问题。如果说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即最高问题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那么,哲学观的基本问题即最高问题则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显而易见,“哲学是什么”并不等于“世界是什么”。但是,传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统统都是在“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回答“世界是什么”这一“指鹿为马”的混帐逻辑支配下,把“哲学是什么”歪曲为“世界是什么”,把“哲学之是论”歪曲为“世界之是论”,把哲学定义歪曲为世界定义,进而把“哲学”概念歪曲为“世界”概念——这实质上是犯了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哲学是什么?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哲学观——不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而是人对哲学的根本看法。换言之,回答哲学是什么,这是揭示哲学的本质,进而给“哲学”概念下定义,并不是揭示世界的本质,更不是给“世界”概念下定义——这无疑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冲破,甚至是两千多年来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如果说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或总体看法),那么,哲学观则是人对哲学的根本看法(或总体看法)。但是,不管人对世界还是人对哲学的看法,统统都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反之,离开人的存在,既不可能有人对哲学的任何看法,也不可能有人对世界的任何看法。因此,离开人的存在,抽象地追问“哲学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这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谎言,甚至是宗教式的愚昧观念。这是因为,离开人,只能由神或上帝来研究哲学与世界。

  严格来说,在哲学王国,始终存在这样一个三维的逻辑结构即逻辑公式:

  研究主体(人)★哲学★研究对象(?)

  在这里,研究主体——人的存在作为逻辑主体始终是逻辑序次上的笫一存在即第一本体;而哲学本身的存在作为逻辑中项则是逻辑序次上的第二存在即第二本体;至于研究对象的存在作为逻辑客体只能处于逻辑终端,只能属于逻辑秩次上的第三存在即第三本体。因此,要搞清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首先必须搞清哲学是什么;要搞清哲学是什么,首先必须搞清研究主体——人是什么。这就是哲学所应有的主体性原则和主体性思维方式。

  人是什么?在哲学王国,人始终是研究哲学的唯一主体。人怎样才能研究哲学呢?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反之,离开吃喝住穿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任何人都不可能活,不可能争取统治,不可能从事政治和宗教活动,不可能研究哲学,因而也不可能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改变世界”——这是“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

  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史观即“世界史观”的创立,“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41页)。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从来不是“承认”客观世界、客观物质及其客观规律的“客观实在性”,而是强调人们首先必须通过劳动把吃喝住穿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出来,就是说首先必须依赖于吃喝住穿维持人类本身的肉体生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

  恩格斯接着写道:“这种新的历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唯一主题就是阐述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亦即劳动生产力决定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作为“生活的自然规律”由必然转化为自由。这就决定了整个人类世界历史和社会历史始终是从盲目的“自然必然性王国”不断迈向自由王国的历史。从资本主义“旧世界”到社会主义“新世界”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如果说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性假设作为人性假设属于“理性人”假设,那么,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前提性假设作为人性假设则是“自由人”假设——“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早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写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95页。

  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依靠“科学劳动”和“机器劳动”,把劳苦大众从奴役人的谋生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充足的“自由时间”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真实本质和崇高理想。离开这个真实本质和崇高理想,那就只能是欺骗劳动群众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写道:“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观的精髓。事实上,生产力作为改变自然的“人类能力”本质上就是“人支配物”的能力,也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所以,作为“人类能力”的生产力必定具有社会本质即自由本质。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的多少,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这就是说,生产力水平越低,维持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越少;反之,生产力水平越高,维持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自由时间就越多。所以,劳动时间与生产力成反比,而自由时间则与生产力成正比。马克思写道:“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因为“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马克思十分强调:“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16页)。

  人们常说:“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必须服从法律”。这种看法不仅是肤浅的,而且是完全颠倒的。应当说,法律必须服从人类争取自由和“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的本质要求;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并不是法律提供的,而是生产力提供的,是生产力的自由本质决定的。因此,法律只有维护了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自由,才能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自由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法律本身才是合理的,才是善意的良法,而不是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邪意恶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价值哲学和法哲学最为宝贵的精华之所在。

  如果说海德格尔在20世纪开启了“从时间来理解存在”的哲学思路,那么,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开启了从“社会时间”来理解“社会存在”,从“自由时间”来理解“自由存在”,从劳动时间来理解物的价值,从自由时间来理解人的价值的哲学思路。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自由存在的时间形式正是自由时间。如果说劳动时间是物的价值尺度,那么,自由时间则是人的价值尺度。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这表明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成反比。或者说,“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页)。如果说物的价值本体是劳动,那么,人的价值本体则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人类能力的生产力水平愈低,劳动时间愈长,人本身就愈是劳动动物、经济动物即社会动物;反之,生产力水平愈高,自由时间愈多,人本身就愈是真正的人即“自由人”。因此,不理解马克思学说的“自由人”假设,不理解“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和自由本质,肯定搞不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5周年的今天,仍然搞不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确实愧对马克思的英灵。(详细论述请参阅我的知乎论文《重新构建形而上的哲学真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