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陪法科生从青涩到成熟,霸榜多年的经典书单

  原标题:这些书陪法科生从青涩到成熟,霸榜多年的经典书单

  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卡尔维诺给出了14条何为“经典”的定义。其中之一是: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对于历史上那些不仅“畅销”而且“长销”的经典图书,这话可谓再恰当不过了。

  因为听说过太多次,所以总有一种“无比了解”的错觉,可当真正翻开的一刻,才突然发现我们原来对它们所知甚少。

  如果你还在为选书而感到迷惑,不妨就从以下几本书开始吧!

  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

  (2022年重排版)

  王泽鉴 著

  

  本次重排调整章节,参考近立法、判例学说的发展增补内容,希望能更臻完善。修正重点系在第五章”民法请求权基础体系”,增加了61个案例研习。本书的目的在于建构请求权基础的理论体系,尤其强化案例研习的法学教育,使所有法律人都能具备处理案例及论证的能力,容易沟通,达成共识,促进法律适用的安定、可预见性,维护平等原则,并减少寻求法律、实现正义的成本。特别期望读者从大一开始能够认真、耐心、确实演练每一个案例,锻练培养法律思维的方法。

  

  论犯罪与刑罚

  (意)切萨雷·贝卡里亚 / 著 黄风 / 译

  

  刑法学传世经典,人类历史上部刑罪原则著作引领无数法律人推开法学之门的传世经典,全国各大法学院校甚至非法院校均列入入门经典读物推荐,近代刑法的开山之作,刑法之父“贝卡利亚”经典代表作之一。提出了许多刑法学“暗夜流星”般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知名法学者黄风教授翻译中文版,于18世纪末已流传60种译文版本的传奇神话。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

  苏力 著

  

  荣获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一部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经典著作。本书在国内较早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创造性地将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知识和方法引入中国法学研究,充分展现出法治资源的复杂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分割性和多元方法的学术优势。本书是法学文体写作的典范,此次修订,作者删去三篇文章,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

  (精编本)

  高铭暄 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精装本)于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并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本书详细记录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的起草及诞生过程,是高铭暄先生的代表作品,也是新中国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的精编本,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围绕1979年我国刑法典的孕育与诞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多个立法稿本以及立法过程中的争议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纳分析。下卷主要围绕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典,对刑法典修订之前的单行刑法和立法稿本进行了梳理,对刑法典修订后出台的单行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和立法解释进行了解说。

  《刑法的启蒙》

  陈兴良 著

  

  在这十位刑法思想家中,既有康德、黑格尔、边沁这样以哲学思想著称的学者,他们对刑法的独特论述值得关注;又有孟德斯鸠、贝卡里亚、费尔巴哈这样对于刑法学科的形成具有创始贡献的学者,他们对刑法基本观念的形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这样对于刑法学派的形成具有开拓功勋的学者,他们对拓展刑法学术视野居功至伟。本书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处理枯燥晦涩的材料,具有可读性与启迪性。

  《法的门前》

  彼得·德恩里科 邓子滨 编著

  

  谁赋予了法官的审判权力?警察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如何看待律师的道德伦理?谁来证明我们个人身份的合法性?本书将带你推开法律之门,步入法律迷宫,感受思辨与探索之乐。书名取自卡夫卡的一篇寓言故事。一个乡下人试图求见“法”,却终其一生被守门人挡在法的门前。乡下人习惯了等待和恳求,而守门人则习惯了与乡下人对峙。

  《法律稻草人》

  张建伟 著

  

  本书是张建伟教授关于法律学术、法学教育以及司法实践的一系列短文精品,文章或借题阐发或针砭时弊,但都恪守学术界限,阐释法精神,言短意长,点到为止,隽永中包含深趣,是比较难得的法律人文读物。

  《车浩的刑法题(第二版)》

  车浩 著

  

  剧情类考题开山之作。本书第二版主要收录了五套“神考题”及二十多万字的考题解析。这五套大型案例题目被网友封为“神考题”,分别被定为为“最巧合”“最悲情”“最宫斗”“最史诗”和“最穿越”,五套题目设计不仅情节曲折,涵盖大量的知识点,而且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以及对法学教育的思考。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

  〔日〕道垣内正人 / 著 张 挺 / 译

  

  这是一本由著名法学家撰写的有助于人们学会思考与说理,通过10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的书。在日本,“法学入门”类书籍是非法律人士了解法学,法学院学生在学习部门法之前,乃至高中毕业生决定是否选择法学专业的常见读物。法律不只是法律人的法律,而是全社会的法律。《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第4版)》,正是希望在带着我们思考、说清上述问题的同时,帮助我们学会思考、说清更多问题。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

  田洪鋆,赵海乐 著

  

  论文写作是教育界面临的痛点问题之一。这是由于:一方面,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是思维培养,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缺乏系统而规范的写作课程教学,部分高校开设的写作课直接采用导师指导的实践课型导致教学过程不够科学化、体系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作者将微信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中关于论文写作的130余篇文章结集出版,分为写作意识篇、师生互动篇、问题意识篇、文献使用篇和写作流程篇。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惠及更多的师生。

  《电车难题》

  [美]托马斯·卡思卡特 著

  

  全世界大学课堂讨论热烈的问题之一;哈佛超级课程“公正”开堂引题。本书通过一桩假想的案件,探讨了著名的伦理法律谜题——"电车难题"。为了拯救身陷灭顶之灾的五个人,能不能牺牲一个无辜的旁观者?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电车难题",经1985年《耶鲁法学杂志》专文讨论之后,成为全球各地尤其是高校课堂热烈争辩的主题,经久不衰。本书假设出现了这样一起案件,随后,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

  《要命的选择:霍尔姆斯杀人案、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

  雨果·亚当·贝多 著

  

  本书源自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雨果?亚当?贝多教授1995年春在塔夫茨大学开设的一系列讲座。贝多教授在讲座中选取了三个著名的案例——既有真实发生的“美国诉霍尔姆斯案”,也有经典的虚构案例“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试图让听众(以及读者)共同思考:当遭遇特殊情形,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导致有人丧生,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出“要命的选择”?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和“良心煎熬”,贝多教授展示了“道德决疑法”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伦理分析方法在当代依然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