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一生无儿无女,直到离世都没有原谅李玉刚

一提到梅葆玖先生,每个人首当其冲都会想到梅派。作为京剧表演的一代宗师,梅兰芳早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其子梅葆玖一生都在追随父亲的脚步,传递着梅派的香火。
京剧当年那么兴盛,虽然现在被评为了“国粹”,但相比之下,它好像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普及与辉煌。

同样,“梅派”之名似乎也成为了绝响,它如同一座圣殿使人高山仰止,前面不见古人,后人也很难再超越,就算有诸多的名家,其成就和声誉与梅祖师相比,恐怕仍是天差地远,所知者甚少。
2006年,一个叫作李玉刚的“北漂青年”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他用京剧独特的唱腔、以男女声互相转换的出色技巧赢得了满堂的喝彩。也因为这个风格,使得他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歌手,一跃成为了大放异彩、万众瞩目的顶流歌星。

他本人也承认,自己之所以能够一炮而红,是因为有中国的国粹加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氛,这二者缺一不可。
梅葆玖和李玉刚,一个是传统的集大成者,一个是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异地相处,各立山头,却几乎异口同声的证明了——国粹历经沧桑,但是仍然可以经久不衰。
这两位虽不是同门,却算得上同路,本该是文艺界的前辈与后辈,但偏偏因为一句“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而变得水火不容,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直到梅葆玖先生82岁离世,他都不肯原谅李玉刚。这一切,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京剧的历史,其实起源于民间曲艺,本身是来自安徽徽剧为主的融合体。“西皮二黄”吸收了秦腔、汉调,接受了昆曲以及各个地方的民间曲调,再经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才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正式定名。
因为当年南方的商人富甲一方,为了满足文化消费、迎合上层贵族,才逐渐形成了这种“蓄养家班,角色斗艺”的传统。

后来,随着社会体制的改变,这种“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专属娱乐慢慢流传到了民间,热闹又精致的“说故事表演”飞速流播全国,影响深广,演变成了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国剧”。
民国之后,京剧的发展更是进入了鼎盛期。各地的爱好者齐聚一堂,大、中院校也登报写信,全都举办过“京剧童伶”的选举,简直和现在的“明星选秀”如出一辙。

在没有网络和影视的当年,京剧演员既是大歌星,又是大演员,不仅场场登台现演,而且各自开派收徒。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下求发展,舞台技艺日臻成熟,整个京剧表演也被推向了“国粹”的新高度。
二十世纪早期的京剧界,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梅派(梅兰芳),杨派(杨小楼),程派(程砚秋)等等百花齐放,名角遍地。其中,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尤为出彩,被后世称为“东方戏剧的代表”,也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当年梅祖师一开口,便惊艳了一个世纪,他8岁学艺,10岁登台,生在乱世里,死在新中国,色艺之佳,名满天下,不仅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格局,而且完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师级蜕变。
他的一生,传承了祖父辈“唱念做打”的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番刻苦努力才有了身后的成就,在没有化妆和没有灯光的条件下,他依然能够表演出中国京剧虚实相生的意境。

最终,梅派得以力压群芳,才华盖世,在中国戏剧史上划下厚重的一笔。试问,想要拜师学艺,甚至引师代师,又是谈何容易?
作为梅氏家族唯一一个“子承父业”的继承人,梅葆玖的一生也可谓之传奇。
他是家族中第九个孩子,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前面五个兄妹在幼年便已夭折,姐姐梅葆玥当了“老生”,他则跟着父亲,深得“旦角”的指导和教诲。

梅老先生34年生人,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与父亲同台演出,经历过日本人的战火,见识过父亲“闭门谢客,宁死也不为日本人献唱”的风骨。
但是在梨园行,有着“父不教子”不成文规矩,只有徒弟拜师才能尽得前辈的真传,所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师傅”,前者给予生命,后者教人生存,中国人的尊师重道由来已久,不仅是风俗文化,更有着颇为细腻的伦理讲究和处事原则。

所以,梅葆玖的早年恩师其实是另外一名旦行名角王幼卿。基本功的辛苦锻炼虽然一样不少,但因为缺少了父亲的亲身“传授”,导致他直到成年才终于立下了入行的志愿。
不巧的是,他在18岁与父亲合作演出后,赶上了战乱,又赶上了新中国的变迁,此后整整十多年的时间,梅葆玖再也没有机会唱戏表演,中年之后,他也只有靠回忆来重塑梅派的《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了。

所以他常常讲,艺术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梅老先生虽然是“半路取经”,但时经多年的演练,他的扮相和演唱都非常近似其父,基础扎实,稳中求变,在青衣、花杉、刀马旦等诸多行当技艺上面,都有独到的造诣。
更为关键的是,他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等很多的梅派后学,其中,胡文阁是唯一的男旦弟子,他当年就是凭借着一手“反串”的唱功吸引了师傅的青睐。

如今,“反串第一人”变成了李玉刚,一老一少两个人非但没有结下良缘,反而反目成仇,在网上呛声不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李玉刚在《星光大道》走红后,一夜之间成为了“名角”,观众对他的表演极其热爱,也让很多不了解京剧的年轻人见识到了“国粹”的魅力。

当然,梅先生更是慧眼独具,也一定会对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十分欣赏,甚至当年还有传闻提到,老先生可能愿意收他为徒,二人还一度成为了忘年之交。
不过,人红是非多,在李玉刚的一次演出时,他的粉丝唯恐自己的偶像不够轰动,竟然打出了一条“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横幅,既挑衅了梅祖师的身份,也消费了梅葆玖敬爱的父亲,简直摆明了就是给梅派耋宿们上眼药。

梅派弟子众多,还从无一人敢说出这样的狂言妄语,李玉刚虽然唱腔出色,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名反串歌手,一没有拜过师,二没有练过功,三只是初出茅庐,就算他日不可限量,今时今日仍要谨言慎行。
本来事情也并不算大,年轻粉丝之间喜欢互相攀比也实属寻常,李玉刚只要出面澄清一下,低个头就可以皆大欢喜。

不过,一直顶着“梅派传人”的名号、被众人捧上了天的李玉刚却不这么想,在一次记者发布会上,他直接对其他的梅派传人发出了豪言:“虽然京圈有人不认可我的艺术,但是新世纪以来的男旦人物,哪一个像我这么火?”
这一下,马蜂窝算是捅开了,不仅京剧各派都表达了不满,就连梅老爷子也罕见的在网上作出了回应,他说:“男旦本来就是一种很纯粹的艺术,却被有的人庸俗化用来取悦观众。”

在梅先生看来,李玉刚此举不仅侮辱了梅派,也侮辱了艺术,甚至还有哗众取宠之嫌。两个人的关系越变越遭。而这件事发生不久,二人有一次面对面的相遇,结果,又是针尖对麦芒,不欢而散。
在一次春节晚会上,梅先生坐在贵宾席,正巧李玉刚上台表演,他本来可以趁此机会缓和一下气氛,可他手握麦克风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的观众朋友表示衷心的问候...”

梅先生坐在下面本来有说有笑,结果这第一句话还没说完,老爷子就脸色大变,直接生气的离场了,留下了众人一地的错愕。
后来,李玉刚在节目上也不断提起过这件事情,始终是满脸的困惑和无辜。可能在他看来,“代表梅派”就是“尊敬梅派”,却不知为何一句“求和”的话说出来,会变得适得其反。

事实上,他的本心也许是在退让,但他的言辞却着实的不够严谨。矛盾的症结点不是梅兰芳和李玉刚谁好谁坏,也不是梅派艺术靠谁发扬,而是简简单单的“伦理之分”。
梅先生是老一辈艺术家,“尊师重道”四个字早就刻在了骨子里,李玉刚一没有拜师,二没有出师,怎敢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说出自己代表梅派艺术?

梅兰芳是群英荟萃时代的大师。正如百家争鸣,连孟子都不敢说自己是孔子门人,只能自称“私塾弟子”,再如武侠世界,张三丰多厉害也不能“代表少林派”一样。李玉刚这种愣头愣脑的傻话,确实给梅派人甩了一个大大的嘴巴。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双方互有误会。传统戏曲需要新人的革新,而传承之前更需要伦理的维护。如果不分先后,不论大小,只以“名气”论事,那京剧再好,又怎么称得上“国粹”?

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李玉刚确实想了一些办法,他希望请圈内的熟人在中间说些好话,帮忙幹旋调解,但这一请求却无人敢接,毕竟,他才是矛盾的主角,也应该亲自上门道歉。
于是,他又写了道歉信,准备亲自奉上。但由于他本人活动太多,确实抽不出时间,再加上梅先生年事已高,也不想多见外人,所以一拖再拖,直到2016年梅先生去世,两个人始终也未能达成谅解。

艺术家的一生殚精竭虑,光彩照人,却也不免一世都被舆论所左右,古代戏子地位卑贱,甚至被称为“下九流”,皆是由此。
从民艺到国粹,从梅葆玖到李玉刚,“尊重”之路细微长远,希望他们两人的故事只是一场意外,希望从你我而起,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