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遇到的焦虑问题,往往比你想象中的严重!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HIV感染者遇到的精神问题中,焦虑尤为需要重视。
随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出现,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已被大大延长,但由于HIV感染者需要长期用药,在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伤害的同时,还遭受着比其他疾病人群更为严重的社会压力和社会歧视,这给其带来了较大心理负担[1]。据报道,HIV感染人群是抑郁、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精神问题的高发群体,其中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尤为突出[2]。
那么,焦虑会给HIV感染群体带来哪些具体危害呢?在HIV感染者用药过程中又该如何降低焦虑的发生率?伴随着这些疑问,本文将为您逐一解答。
HIV感染者焦虑高发,
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在HIV感染者中,焦虑发生率普遍较高,如乌克兰一家医院的90例HIV感染者调查结果[3]显示,焦虑发生率为74%;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916例HIV感染者的调查结果[4]显示,焦虑发生率分为65%。在我国,受经济文化水平差异的影响,农村HIV感染者的焦虑和抑郁高于城市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为29.44%~70.7%[5]。
Q1
你知道导致HIV感染者焦虑高发的因素有哪些吗?(多选题)
(点击选项即可答题)
A
药物因素
B
家庭/社会因素(如公众的污名化)
C
病情本身的进展情况
点击下方空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答案:A,B,C。解析:HIV感染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因素、家庭/社会因素、病情本身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因素[5]。
由于HIV感染者诱发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所导致的,因此对于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条件、确诊时间、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和药物方面都应重点关注,同时还要给予HIV感染者良好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和对疾病的认知等,以减少焦虑的发生。
焦虑的影响,
不仅仅是生活质量
Q2
焦虑可能会对HIV感染者产生哪些影响?(多选题)
(点击选项即可答题)
A
总体生活质量降低。
B
治疗依从性降低。
C
出现自杀倾向。
D
影响不大,可以忽略。
点击下方空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答案:A,B,C。解析:HIV感染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焦虑,这些负性情绪不但会抑制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其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而且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5]。
焦虑会降低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对HIV感染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很大影响。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若认知功能出现问题,则会引起学习、记忆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失语、失认、失行等病理变化。
Q3
猜一猜,有多少比例的HIV感染者认知表现会受到焦虑的影响?(单选)
(点击选项即可答题)
A
<10%
B
10%-20%
C
30%-50%
点击下方空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答案:C。解析:有研究显示大约30%-50%的HIV感染者存在认知障碍[6]。
一项前瞻性研究考察了焦虑对HIV感染者认知能力的影响 [7] ,该研究纳入了30例HIV感染者,采用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和心境状态量表(POMS)对HIV感染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18个月的随访中,那些焦虑加重的HIV感染者认知表现明显更差,影响了HIV感染者的正常生活与治疗依从性。
HIV感染者治疗依从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果依从性较差,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发生耐药,不利于后期治疗。一项对1910名HIV阳性感染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患有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的HIV感染者在一年后更容易出现用药不依从的现象[8]。
焦虑不仅仅会降低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依从性,还会增加自杀风险。有研究表明,伴有焦虑的HIV感染者的自杀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和普通人群,乌干达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横向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症与自杀倾向存在相关性[9]。另一项为期4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在4年的随访评估中,自我报告的“焦虑发作”与自杀倾向显著相关[10]。
可以看出,焦虑给HIV感染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因此在为HIV感染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还应重视其心理问题,对新诊断的HIV感染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例如使用“患者健康问卷焦虑及抑郁量表(PHQ-4)”进行初步筛查,并提供适宜的心理关爱和情感支持。若感染者长期出现紧张、胸痛、心悸、头痛、头晕等典型焦虑症状,则更应注重焦虑筛查[11]。
HIV感染者治疗有讲究,
合理用药能降低焦虑发生率
前面有提到,HIV感染者焦虑的产生不仅仅来源于公众的污名化,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也十分关键[5],例如依非韦伦(EFV)常见的CNS不良反应就包括头晕、多梦、头痛、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数据显示,25%-40%的HIV感染者在服用EFV的过程中会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反应[12]。因此,HIV感染者用药的同时,如何降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缓解控制焦虑情绪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Q4
以下哪种方案有助于降低HIV感染者焦虑等精神疾病发生风险?(单选)
(点击选项即可答题)
A
EFV
B
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B/F/TAF)
C
阿巴卡韦(ABC)
点击下方空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答案:B。解析:随着艾滋病诊疗方案不断进步,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进入整合酶时代,使感染者焦虑、抑郁水平逐渐降低,且在临床研究中发现B/F/TAF方案的CNS安全性显著优于含DTG方案[13-14]。
B/F/TAF在以往研究中展示了其对HIV的强效持续抑制作用和可靠的安全性。 1844研究和1878研究显示[15,16],基于增效蛋白酶抑制剂(PI)或DTG方案的经治患者转换为B/F/TAF后,第144周病毒抑制率达到100%,B/F/TAF经治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率<1%。
![]()
图1:1878研究和1844研究中经治HIV感染者转换为B/F/TAF后的病毒学抑制率
NRTI: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ABC:阿巴卡韦;3TC:拉米夫定
而针对CNS问题,根据患者报告结果(PRO)显示,在初治HIV感染者中,B/F/TAF相较含DTG方案均具有显著的CNS安全性[13],这其中就包括焦虑症状。针对经治HIV感染者,EBONY 研究[17]结果显示,基于EFV的经治患者转换为B/F/TAF后,CNS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
图2:EBONY 研究中转换为B/F/TAF后贝克焦虑量表及贝克抑郁量表评分>85分的患者比例变化
另外BICSTaR研究显示,经治患者转换为B/F/TAF后,在治疗12个月时进行评估,感染者CNS相关烦扰症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18]。
![]()
图3:BICSTaR研究中HIV感染者在转换为B/F/TAF后,第12个月的CNS相关烦扰症状发生率
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的方案对CNS影响有较大差别,选择CNS安全性更优的方案对于降低HIV感染者的焦虑发生率至关重要。上述这些研究均显示,B/F/TAF能够显著降低HIV感染者紧张/焦虑等CNS相关症状,无论是初治还是经治患者,B/F/TAF均为优先之选。
小结
焦虑是HIV感染者常见的CNS问题,焦虑的发生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自杀倾向、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焦虑产生的原因包括多种因素,合理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减少焦虑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研究中证实,B/F/TAF方案较为DTG具有更加优异的CNS安全性,这其中就包括焦虑发生概率更低。
增加对焦虑症状的重视,为HIV感染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进一步提高治疗依从性,提升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涓,陈海平,喻剑华,等.杭州市艾滋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04):308-312.
[2]黄江秀,冯熙,冯秀龙,陈小兰.艾滋病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及影响因素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08):1043-1045.
[3]VASYLYEV M, DAVTYAN H, DENISIUK O, et al. Anxiety,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HIV positive injection drug users in Ukraine,2017[J]. Infect Dev Ctries, 2019, 13(7.1):111S-117S.
[4]SALTERS KA, LRICK M, ANEMA A, et al. Harder-to-reach people living with HIV experiencing high prevalence of all-type mental health disorder diagnosis[J]. AIDS Care, 2017, 29(6):696-704.
[5]何丁玲,赵霞,郭利华.HIV感染/AIDS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研究进展[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2,7(03):84-89.
[6]Heaton RK, Clifford DB, Franklin DR Jr, et al . HIV -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ersist in the era of potent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harter study. Neurology. 2010; 75(23):2087–2096.
[7]Micali E, Zirilli A, Abbate C. Minor cognitive deficits and mood states in HIV -1 infected men. Illness, Crisis, & Loss. 2011; 19(4):363–377.
[8]Tucker JS, Burnam MA, Sherbourne CD, et al. Substance use and mental health correlates of nonadherence to antiretroviral medications in a sample of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3; 114(7):573–580.
[9]Kinyanda E, Hoskins S, Nakku J, et al .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ality in HIV/AIDS as seen in an African population in Entebbe district, Uganda. BMC Psychiatry. 2012;12:63.
[10]Quintana-Ortiz RA, Gomez MA, Baez Feliciano DV , et al . Suicide attempts among Puerto Rican men and women with HIV/AIDS: A study of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Ethnicity and Disease. 2008; 18(2 Suppl 2):S2-219–224.
[11]刘晓加.焦虑症的识别、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J].中国社区医师,2011,27(33):5+7.
[12]Dalwadi D A, Ozuna L, Harvey B H, et al. Adverse neuropsychiatric events and recreational use of efavirenz and other HIV-1 antiretroviral drugs[J].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2018, 70(3): 684-711.
[13]Wohl D, Clarke A, Maggiolo F, et al. Patient-Reported Symptoms Over 48 Weeks Among Participants in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I Non-inferiority Trials of Adults with HIV on Co-formulated Bictegravir, Emtricitabine, and Tenofovir Alafenamide versus Coformulated Abacavir, Dolutegravir, and Lamivudine. The patient. 2018;11(5):561-573.
[14]Wohl D, Clarke A, Maggiolo F, et al.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Among HIV-1?Infected Adults Randomized to B/F/TAF vs DTG/ABC/3TC in Two Phase 3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Over 48 Weeks [Poster PEB148].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IAC); 23-27 July, 2018;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15]Brunetta J, et al. EACS 2021. PE2/50
[16]Rockstroh J, et al. HIV Drug Therapy 2020. Glasgow. P036.
[17]Vergori et al. CROI 2021. Abstract #334.
[18]Brar l, et al. IDWeek 2020.Poster 1028.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感染资讯
该信息仅作医学和科研参考,不建议以任何与您所在国家所批准的处方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产品,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