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往事:她十八岁去支边,因为感动嫁给战友,至今还生活在新疆

  原标题:兵团往事:她十八岁去支边,因为感动嫁给战友,至今还生活在新疆

  兵团往事:她十八岁去支边,因为感动嫁给战友,至今还生活在新疆

  年近八旬的陈莲香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她至今还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尔勒市,她说老伴留在了库尔勒,她这辈子哪也不去了,就在库尔勒陪着着她老伴,直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

  别看陈莲香老师都七十九岁的年龄了,可她耳不聋眼不花,早饭和午饭能喝一碗稀饭,还能吃一个馒头外加一个鸡蛋,晚饭只喝牛奶。每天吃过早饭,陈莲香老师都会到小区里走几圈,还经常坐公交车去郊外,也经常去找她的好姐妹吴惠敏一起聊天,当年她是和吴惠敏一起来新疆支援边疆建设的。

  今天咱就听陈莲香老师讲述她的兵团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她说当年刚来新疆时的生活有多苦,没有支边经历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虽然过去了一个甲子,陈莲香还清楚地记得她当年离开上海的情景。那是1964年夏天的一个早上,十八岁的陈莲香挥泪告别送行的父母和亲人,她和几名要好的同学一起坐上了前来接应的一辆大巴车。大巴车在夹道欢送的人群中缓慢地移动着,父母的呼唤声渐渐被噪杂的欢呼声淹没,披红挂绿的大巴车在南京路和外滩转了一圈,就快速驶向了火车站。

  火车站广场人山人海,月台上也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亲人,坐上火车后,陈莲香把头探出车窗,极力在人海中寻找她的父母和亲人,就在火车缓缓开动的那一刻,陈莲香的父亲终于挤上了站台,拼命挤到车窗前,伸出右手触碰到了陈莲香的指尖。列车渐渐加速,陈莲香听到了她父亲悲切的哭泣声。

  看着父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陈莲香回到座位上,失声痛哭起来,在她的记忆里,在众人面前失声痛哭她是头一次。

  不知过了多久,车厢里才安静下来,大家刚止住了哭声,只听一名男生高声朗诵道:别了我的大上海,别了我的黄浦江,别了我的故乡……那声势,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车厢里又传来了哽咽和抽泣声。

  一路狂奔一路颠簸,经历了四个白天三个黑夜,满载上海支边青年的列车就像一头喘息的老黄牛,最终停靠在新疆境内的大河沿车站,陈莲香他们在大河沿车站做了短暂的休整和停留,第二天吃过早饭,大家又坐上了敞篷卡车,最终来到了农二师下属的团场驻地,陈莲香和两名要好的女同学分在了同一个连队。

  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望着白茫茫的雪山,看着一望无际的荒漠,大家心里都很苍凉也很失落,有好几个女生失声痛哭。

  陈莲香他们所在连队地处天山南麓,距离博斯腾湖不是很远。连队驻地的营房很简陋,几排地窝子和一排土坯房子就是支边战士们吃住的地方。老战士对新来的支边青年很是关照,他们帮助新战士安放行李整理铺位,还宽慰他们说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图片来源网络

  新来的十几名上海支边青年休息学习了几天,每人发了一套没有领章的军装,领取了各自的生产劳动工具,大家就投入到了洗碱造田向荒漠要粮食的劳动生产之中。当时的劳动生产既没有播种也没有收获,陈莲香他们连队是刚组建了一年多的连队,他们连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修建支渠,引水灌溉,淡化土壤盐碱,洗碱造田。

  那时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生产劳动有多繁重,没有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据陈莲香回忆,他们刚来到连队的第一顿晚餐还可以,萝卜片炖鱼,白菜炖猪肉,一个人碗里有四五片猪肉,还吃上了白面馒头。

  起初他们以为兵团就是这样的伙食,可到了第二天却发现,伙房里没有白面馒头,更没有猪肉炖白菜,主食是苞谷窝头,每天就那一道菜,水煮白菜或水煮萝卜,有时也有菜汤,清水菜汤上面漂着几个油花。陈莲香他们吃的第一顿晚餐是接风饭,连长和两名战士跑了十几里路,专程到湖里摸来的鱼。

  劳动的苦累一个是劳动量大,一个是时间长。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坎土曼就去修水渠,午饭送到劳动工地上吃,苦累不说,中午的日头晒在身上,火辣辣得疼,天黑了扛着工具回到营房,倒在铺上就睡着了,肚子饿得咕咕叫也不想起来吃饭,刚开始参加生产劳动那阵子,真有一种快坚持不住的感觉,简直就是一种艰难地煎熬。好在老战士对新来的女战士特别照顾,陈莲香她们才渐渐适应了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

  第二年初冬,连队战士都在引水渠清淤,渠水虽然冰冷刺骨,战士还是都挽起裤腿,站在没膝的水渠两边一锹一锹往上挖淤泥,那种苦累,比平时修渠还苦还累。那天要吃午饭的时候,大家都慌忙从渠里往上爬,陈莲香脚下一滑,咕咚一声倒在了渠水里,随着水流往下游飘去,她在水里一边呼喊一边挣扎,费了好大劲才站起来。

  

  图片来源网络

  就在陈莲香惊魂未定地站在齐腰深的渠水里瑟瑟发抖不知所措时,一个战友突然脱掉棉衣,从渠坝上跳到渠水里,扛起浑身湿透的陈莲香慢慢爬上了渠坝,让她脱掉湿透的外套,他把自己的棉衣披在了陈莲香身上。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炊事班的小个子刘树奎,刘树奎是炊事班的班长,他和两名炊事员驾驶着拖拉机来给战士们送饭来了。

  刘树奎让两名炊事员把拖拉机上装干粮的两个大筐抬到地上,又把两桶菜和三桶菜汤都放在地上,他驾驶着拖拉机就把陈莲香送回了连队驻地。那次陈莲香冻感冒了,刘树奎也冻感冒了。

  1967年秋天,陈莲香去了炊事班,是连指导员黄国强让陈莲香去的炊事班,当时炊事班的一名女战士去团场小学当老师去了,陈莲香顶替了她的位置。

  那年冬季,刘树奎驾驶拖拉机拉着两名炊事员去博斯腾湖岸边割芦苇,当时湖里刚结冰不久,刘树奎就把拖拉机停在岸边,他和两名炊事员到冰面上割芦苇。

  起初刘树奎担心冰面不够结实,他特意在冰面上跳了几下,确定冰面安全了,才让两名炊事员到冰面上割芦苇。这两名炊事员都是女战士,其中一人就是陈莲香。

  冰面上的芦苇很密实,也就半个小时,他们三人就割倒了一大片。刘树奎估计差不多够一车了,他就放下镰刀,把芦苇捆起来开始装车。

  装满拖拉机准备往回走时,陈莲香才发现自己的镰刀落在了冰面上,她就跑着去冰面上拿镰刀。万万没想到,他们三人在冰面上来来回回走了几十趟啥事都没有,到了最后,陈莲香突然踩踏了冰面,一下子跪在了冰水里,身上的衣服基本都湿透了。

  刘树奎跑过去把陈莲香拉上冰面,看她满身泥水,就想点火让陈莲香把湿衣服烤一烤。陈莲香说马上就到做饭的时间了,不能耽误了战士们吃饭。刘树奎就脱下自己的棉大衣,让陈莲香穿上,他驾驶拖拉机匆匆赶回了连队驻地。

  听说陈莲香去割芦苇又掉进了水里,战友们都笑话她说,看样子陈莲香是属鱼的,跟水有缘。大家还开玩笑说,陈莲香两次落水,都是刘班长出手相救,看样子,他俩也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当时刘树奎都二十七岁了,还没处对象,他算是连队的大龄青年了。

  其实,第一次倒在引水渠里被刘树奎扛上来,陈莲香心里就很感激他,特别是刘树奎把自己的棉衣给她穿,他却穿着单薄的湿衣服把她送回连队驻地的经历,她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她发自内心地感激刘树奎。

  

  图片来源网络

  1968年的元旦联欢晚会上,连队指导员黄国强对刘树奎提出了表扬,表扬了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还号召全连战士都要向他学习。

  1969年2月初,陈莲香被批准回上海探亲过春节,就在她准备回上海的头一天,黄指导员突然找到她说:“陈莲香同志,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对象,不知你愿意不愿意?”“指导员,你介绍谁呀?”陈莲香红着脸问指导员。

  黄指导员笑了笑说:“刘树奎,你们炊事班的班长,你对他应该比我对他还熟悉。同意不同意你也不要急着回答我,这次团里也批准了他的探亲假,你俩正好一起结伴回上海。”

  原来,黄指导员让陈莲香去炊事班,他是在为刘树奎物色对象。

  那次结伴回上海探亲,刘树奎对陈莲香特别关照,就像一个大哥哥关心自己的小妹妹一样。那次回上海探亲刘树奎带的东西不多,陈莲香的那个大提包是刘树奎帮她背回的上海。在回上海的路上,陈莲香就拿定了主意,这辈子就认准刘树奎了,非他不嫁。

  回到上海后,陈莲香的父母也见到了刘树奎,她母亲说刘树奎长得也可以,就是个子太矮小了,她父亲也对刘树奎的身高不满意。还有年龄问题,她父母觉得相差六岁,年龄悬殊有点大,最好在三岁之内。

  春节过后回新疆的时候,陈莲香对她父母说,这辈子就认准刘树奎了,非他不嫁。陈莲香的父母也听女儿说了刘树奎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他们觉得刘树奎品行端正,也就勉强答应了女儿的这门亲事。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国庆节,陈莲香和刘树奎还有另外两对情侣在连部举行了隆重的婚礼,黄指导员为三对新人主婚,李连长担当证婚人,婚礼现场很热闹,炊事班炖了一大锅鱼,还有红烧肉,全连战士也都改善了伙食。

  婚后的生活很和谐,刘树奎是一个很勤劳有担当的男人,每天他都比陈莲香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洗衣服收拾家务都是刘树奎干,陈莲香想干也捞不着。婚后的第二年,陈莲香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刘新疆。刘新疆刚过完两岁生日,陈莲香又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刘玲。

  刘玲两岁那年,黄指导员升任副政委,调到团场工作。也是那年,刘树奎被提拔为司务长,陈莲香成了幼儿园的老师。

  刘新疆初中毕业后回到了上海,户口也迁回了上海,落在了刘树奎父母的户口簿上。刘新疆后来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分配到钢厂工作。刘玲考上了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库尔勒的一所中学担任数学老师,后来升任教导主任。

  2002年初秋,刘树奎退休后的第二年和陈莲香一起回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了三个月又回到了库尔勒,他们在新疆生活了三十多年,已经不适应上海的生活节奏了。还有上海的住房太小,再加上放心不下刚满两岁的外孙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再次离开上海,回到了第二故乡。

  2020年冬季,刘树奎因为重感冒离开了人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支边青年,他永远留在了新疆。

  目前,陈莲香老师还是一个人独自生活,她儿子儿媳多次要来新疆接她回上海,她说上海就不回去了,老伴留在了新疆,她要留下来陪伴老伴。这里还有女儿,她和女儿住一个小区,女儿天天都来报到,她也不孤单。关键是她的身体好,生活完全能自理目前还不需要儿女照顾。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兵团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陈莲香老师很感慨,她说苦难的历练让她坚定了人生信念,支边经历成了她一生最深刻最难忘的记忆。丈夫的关爱体贴和包容,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她享受到了人世间最美的幸福和温暖,她感谢上苍赐给她一个好丈夫,她说自己是一个很幸运也很幸福的人,一双好儿女,就是她今生最好的陪伴。(感谢陈莲香老师分享自己的兵团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

  作者:草根作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