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诉我们:虚拟世界也是一种真实,在里面也能活得挺好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虚拟世界的故事,银行柜员盖伊每天重复着他单调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意识到他其实是一个开放世界电子游戏中的一个小角色,所以他决定成为一个英雄,并重写自己的故事,现在,在一个没有限制的世界里,他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他的世界,趁还不晚。
在我看来,《失控玩家》最大的亮点不是视觉效果和想象力,而是它对待虚拟世界的平等态度。 大多数电影认为虚拟世界是危险的、令人上瘾的、空洞的。 被比作《失控的玩家》、《楚门的世界》、《极限空间》、《黑客帝国》的电影…… 无一例外,虚拟(虚构、虚幻)世界的“虚假性”被用来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形成对比。
电影的第一个主角Guy是游戏中的一个NPC。 他原本过着代码设定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位名叫米莉的女玩家,为了跟随米莉,盖伊改变了既定的行动轨迹,逐渐懂得了爱和自由。 整部电影其实讲的是盖伊的“成人”之路,这是他面对虚无的世界,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存在性觉醒。 这就是《失控玩家》最不同的地方。 在这部科幻电影中,没有“技术恐惧症”和“人工智能叛乱”的戏份,你看到的是虚拟与现实的和谐共存,以及“创造者(人类)”对“被造物(人工智能)”近乎相似的情感。 这是对“人工智能成年人”生活的致敬。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创作者不够大胆。 他们担心台阶太大,观众无法接受,所以他们只敢给一个惊喜开始,然后关闭。 这就陷入了一种“左右争斗”的尴尬境地。 就像《失控的玩家》里的桥一样,主创们只是在调侃“好莱坞大工厂靠IP生存”的保守思想,不由自主地把美国队长的盾牌和绿巨人的拳头拿出来消耗一波IP红利。 这是不需要的。 观众已经准备好了,创作者不妨大胆一点,超前于观众的期待,去想象另一个结局。
识别电影缺乏原创性的过程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自然的博弈,但同时也意外地打开了一层互文关系,真正成为观影博弈的开端。 这并不意味着在流畅的剧情推进中,观众提前识别出了盖伊作为游戏中NPC的身份,而是更进一步,观众悄悄完成了与主角的感知同步,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怀疑,然后跳出既定的轨道,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也是对“失控”的一种解读。 尽管不可避免的是,参与感和替代感将部分被削弱。
如果你超越上述稍微棘手的视角,专注于电影本身所呈现的故事,那么《失控》对基本背景的利用和对流行文化符号的利用无疑是快餐。 尽管它明显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和资本主义,但它的抵制却极其肤浅和肤浅,就好像它试图避免给观众带来任何思想负担。 这已经成为导演Shawn Levy的一种创作风格,他最著名的奇幻电影系列《博物馆之夜》或动作片《钢铁之躯》的核心驱动力是赋予一个本来没有生命的物体人类的情感,他的表达倾向于调和与平衡:人与机器、人与博物馆的和谐共存——人始终占据中心位置,《快乐结局》一如既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