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贺州】《当代广西》刊发:贺州正青春

  近日,《当代广西》杂志2022年第22期“当代关注”栏目推出《贺州正青春》,刊发文章《在绿色发展上先行示范》、《高水平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借势东融谋跨越 勇破藩篱向前行》、《新兴产业擎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抒写不负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筑梦乡村促振兴》、《文旅康养互融,扮靓大湾区“后花园”》。

  贺州正青春

  

  贺州,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贺州很古老,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有粤桂湘“三省通衢”之称;贺州很年轻,2002年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至今刚好20年。

  

  20年,弹指一挥间,这座曾自嘲“省尾”的小城,华丽蝶变——

  这20年,贺州持之以恒“向东开放”,赢得了战略主动,抢占了发展先机。2018年,自治区党委赋予贺州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使命任务,曾经的“省尾”,华丽转身,从发展“边缘”变为“东融”前沿。

  这20年,贺州立足区位及生态资源优势,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黄金珠宝、电子信息、大数据、生物制药、智能制造、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擎起贺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这20年,贺州坚持生态立市、生态兴市,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崛起之路。“世界长寿市”“中国首个全域长寿市”“国家森林城市”……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个贺州最大的优势,推动生态康养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实现从资源型到“四新”型绿色型加速崛起。

  这20年,贺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从贫困县“全覆盖”到“全摘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通过不断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百年菜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带富了当地农民,也发展了地方经济。

  这20年,贺州积极培育文旅康养产业集群,推动大健康与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康养+文旅”成为贺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20年,这座年轻的城市,如一个不断追风成长的青春少年,终于不负努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0.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09.2亿元,年均增长9.6%,进入全区“第一方阵”;2018年至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增速排全区第一,并实现了经济总量从长期末位到晋位升级的历史性跨越。

  20年,对一座城市而言,正青春!活力无限,潜力无限!

  01

  在绿色发展上先行示范

  作者:贺州市委书记 李杰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广西要“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这为我们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贺州地处桂粤湘三省(区)接合部、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3.19%,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撤地设市20年来,贺州市充分依托和用好生态禀赋,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特别是近年来,贺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区前列,荣获国家环境保护“绿坐标”管理创新奖。

  新时代新征程,贺州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聚焦高水平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努力在绿色发展上先行示范,把贺州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当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坚定守护者、忠实建设者,实现贺州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生活高品质。

  

  贺州市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生态环境获得感。图为位于城东新区的爱莲湖公园。

  在自然生态保护上先行示范。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确保绿水青山常在,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和祖祖辈辈留给贺州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做到始终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金不换生态优势呵护好、巩固好。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以敢追责、真追责、严追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加快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的责任体系。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落实落细。充分运用“多规合一”试点改革成果,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蓝绿空间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建设集监管、监控、预警等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精准、及时防控生态环境风险。用好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建立自然保护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监督检查、检察司法和生态环境执法常态化协作机制,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保护好贺州的山山水水,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国前列。持续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抓好矿产资源管理和关闭矿山恢复治理,探索形成绿色矿山建设“贺州模式”。抓好桂江、贺江等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创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市,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城市建立山系、水域联防联控机制,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积极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共同筑牢南岭生态安全防线,让贺州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空气更清新。

  在低碳产业发展上先行示范。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坚持生态立市,把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推动绿色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依托和用好生态禀赋,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步伐,大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升级。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大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低碳技术,重点抓好碳酸钙、冶金循环、电力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做大做强黄金珠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抓住国家推广可降解塑料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可降解新材料,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积极打造“中国母粒之都”,让绿色低碳成为工业发展的绚丽底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培育农业绿色发展的经营主体,着力解决农业资源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重点发展香芋产业链、万亩设施蔬菜、特色茶产业等现代农业,大力抓好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生产,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巩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地位。发展壮大生态康养旅游产业。用好“世界长寿市”“中国首个全域长寿市”等金字招牌,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擦亮黄姚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推进姑婆山景区创建国家级休闲度假区;用好温泉养生资源,全力创建“中国温泉之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后花园”。

  

  贺州市昭平县打造“南山茶海”国家4A级景区,将精品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融入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茶的芬芳。

  在绿色生活构建上先行示范。

  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建设优质的绿色生活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支撑。贺州市努力将秀美山水与美好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推进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更好地树立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接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大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实施城市江河湖连通工程,抓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交通发展,开展城乡“扩绿护绿”行动,建设一批城市“绿肺”,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收处等环境治理工作,立足乡村实际培育发展壮大香芋、茶叶、设施农业、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注重保护好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打造一批景色秀丽、产业兴旺、文化厚重的特色村庄。延续城乡历史文脉,打响潇贺古道文化、长寿文化、民俗文化品牌,进一步盘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标识,让历史文化在与现代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中“留下来”“活起来”,全力保持贺州全域生态环境“高颜值”。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积极推进市内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倡导绿色运输;推行热电联产供热方式,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加强全民绿色低碳文化宣传普及,开展绿色单位、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倡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广泛开展绿色示范创建活动,让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人们向往并躬身力行的生活追求。

  02

  高水平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

  连片的产业园区,生产有条不紊;广阔的田间地头,农民笑逐颜开;乡村秀美如画,城市绽放新颜……踏上贺州这方热土,一股赶超跨越、千帆竞发的气势扑面而来,一幅火热的高质量发展蓝图加速铺展。

  撤地设市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贺州抓发展、强基层、保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发展“边缘”到东融“前沿”的历史性跨越。

  

  贺州市成功探索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贺州的“双飞地”模式。图为位于贺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

  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发展总量晋位升级

  长风破浪勇向前,砥砺前行绘新篇。20年来,贺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发展经济作为最大的任务,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动能培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最大增量,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0.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09.2亿元,年均增速达9.6%,排在全区“第一方阵”。其中,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9%,增速创建市以来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2019年,贺州市委、市政府获得“广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奖励集体”荣誉称号。

  2018年,自治区党委赋予贺州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使命任务。贺州深入实施理念、规划、交通、产业、金融、人才、服务“七个东融”,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借力大湾区发展。

  凭借这股东融的“东风”,贺州铆足干劲推动产业集聚升级,确保发展更可持续、更有质量。广西贺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贺州旺高工业区)、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广西东融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相继建成,深圳怡亚通、华能集团、北新建材等10余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成功实践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贺州的“双飞地”模式,成功打造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0个、“圳品”2个,市外游客中有六成以上来自大湾区……截至目前,贺州共引进大湾区项目728个,占新引进总项目的60.97%。2018年至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增速排全区第一,实现了“三年两晋位”。经济总量实现了从长期排名末位到晋位升级的历史性跨越。

  东融助力贺州跑出了“贺州速度”,树立了“贺州形象”,同时也增强了“贺州自信”。

  

  贺州市6个深度贫困的“土瑶”(瑶族中的一个支系)聚居村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图为昔日深度贫困的“土瑶”槽碓村乡村换新颜、村民奔小康。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全域更新,创造美好生活,贺州城乡的蝶变奏响了人们幸福生活的新乐章。

  凭借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贺州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进程中统筹推进产城融合、乡村振兴、城乡风貌提升、传统文化展示,促使区域发展质量获得整体提升。

  20年来,贺州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标准建设东融新区、城东新区、江南新区,加速平桂新城与主城区融合发展。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

  同时,贺州坚持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打破旧有路径和惯性思维,多策齐发、多管齐下,打出一套全面风貌管控“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提升各县区形象品质。八步区打造贺州全力东融重要门户,建设冶金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林业创新产业园、现代商贸产业园;平桂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城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高端碳酸钙集群,培育壮大黄金珠宝等新兴产业;钟山县加快建成贺州市副中心城市、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物流和旅游黄金节点城市,向东承接电子信息产业链、价值链转移;富川瑶族自治县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加快建设“富裕美丽之川”;昭平县加快茶叶、健康饮用水、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建设全国知名宜居宜业养生休闲型山水森林城。

  生态资源是贺州的优势资源。多年来,贺州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贺州主城区相继建成爱莲湖公园、金泰湖公园、永丰湖公园、园博园、贺江南北堤公园、大钟山公园等一批市民公园,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平方米。全市所有自然村达到自治区“干净整洁村”标准,建成一批全国宜居村庄。乡镇交通通达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707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荣获自治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称号。

  如今,行走在贺州大地,城乡处处铺展出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山水园林长寿城”美丽画卷。

  民生福祉保障有力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一座幸福之城,须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

  贺州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多年来,贺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稳定在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贺州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从贫困县全覆盖到全摘帽的历史性跨越。贫困发生率51.73%的平桂区6个深度贫困土瑶聚居区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

  同时,贺州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市社会保障总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均在98%以上;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94所,5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认定;贺州市人民医院、桂东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贺州市中医医院顺利完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一批批民生项目建设,筑牢了这座年轻城市的民生之基。

  贺州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上再启征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全力抓好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昭平县)、2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平桂区、富川瑶族自治县)和163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动香芋全产业链、万亩设施蔬菜、六堡茶、预制菜、鹧鸪等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脱贫群众收入。加快宜居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持续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昨日为源,明日是流。贺州市市长彭代元表示,在新的征程上,贺州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实干干实、快干干好,高水平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贺州篇章。

  03

  借势东融谋跨越??勇破藩篱向前行

  贺州很古老,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有粤桂湘“三省通衢”之称;贺州很年轻,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至今刚好20年……这古老和年轻,看的不仅是内涵、底蕴,更是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

  2018年,自治区党委赋予贺州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使命任务,贺州摇身一变成为广西对接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2021年11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贺州建设东融先行示范区。

  东融天地宽。投身到东融主战场以来,贺州从“全力东融”向“全面东融”稳步推进,2018年至2021年,贺州市GDP年均增长10.3%,增速排全区第一,经济总量实现从长期排名末位到晋位升级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贺州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图为动车穿梭在贺州美丽的田野。

  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科技赋能,解锁智慧农业“新姿势”

  走进贺州市八步区东融(供港)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菜心、豆杯等特色时令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田间地头起垄、除草。

  近年来,八步区铺门镇和贺街镇两个万亩供港蔬菜基地里的农产品,因特色、高效、生态、富含硒元素,备受港澳同胞青睐。目前,八步区蔬菜种植面积超40万亩,产量超78万吨,70%以上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以“东融蔬菜”为标志的铺门镇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为保证蔬菜全过程绿色生产,贺州市农投集团引进智能监控系统,利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智能化、定时定量灌溉、施肥,并开启蔬菜生产全过程二维码溯源。不仅如此,基地生产的蔬菜通过全程冷链运输和自动送检等环节,4个小时便能抵达香港市民的餐桌。

  “我们将着力推进贺州蔬菜直通粤港澳,打造更多的‘菜篮子’、‘圳品’基地,助推更多的贺州名优农产品走出去。”八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敏嘉说。

  智慧农业让种菜变得有据可循,也让养猪变得安全可靠。

  最近,贺州市京基智农生猪全产业链项目首批生猪出栏销售,共计销售约1.1万头,均价约24.6元/公斤。

  “住商品房、吃商品粮、喝自来水、睡空调房”,这是京基智农开发总监黄勇威对广西首个“立体聚落式”养殖模式的总结。2020年5月,京基智农与贺州市政府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在八步区仁义镇东江村建设生猪养殖产业链基地。

  近年来,贺州市面向大湾区,引进深圳京基智农、广东温氏、新希望六和等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区内外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猪、畜禽养殖基地以及212个陆基循环水生态渔业设施;同时,在深圳市建设贺州名优特农产品交易中心,直接对接大湾区市场。如今,贺州市每年约70%的蔬菜、60%的水果和畜禽直接销往大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湾区“菜篮子”“肉篮子”“果园子”。

  

  碳酸钙产业是贺州的优势产业。图为工人在碳酸钙岗石企业生产车间劳作。

  依托项目,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东融的关键在产业。贺州市聚焦产业东融,瞄准大湾区市场需求和产业外溢趋势,积极探索“科研孵化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在贺州,生产加工仓储在贺州、销售宣传研发在大湾区”的“双飞地”合作模式,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设计、建模、塑形、雕刻、抛光……走进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里的广西凤锦珠宝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对手中的黄金进行加工。不久后,这些精美的饰品将进入全国各大珠宝品牌商店。

  2020年,全力东融的贺州市抢抓深圳黄金珠宝产业外溢机遇,投资62.1亿元建设“双飞地”模式的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园区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当年产生效益,目前已进驻企业75家,2021年实现产值300多亿元。

  科技创新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贺州市先后引进小鹰-700飞机贺州总装基地、“中生·穿越 智慧浆云+血浆医药”、天微电子半导体产业等双新项目,以有限的资本撬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落户贺州。同时,贺州冶金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引进世界先进的电弧炉冶炼工艺,构建智能化的先进制造体系,引领贺州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发展;北新建材贺州项目形成了“大理石废浆—脱硫石膏—石膏板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贺州碳酸钙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广西东融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元件—线路板—线缆—数据线”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一个个高新产业项目的加快推进,是贺州发力“高”“新”壮志雄心和成果的体现。2018年以来,贺州市引进来自大湾区的项目728个,其中不乏怡亚通、北新建材等10余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

  服务提效,让企业“轻装”前行

  随着贺州“全力东融”向“全面东融”的稳步推进,今年6月,贺州市作出《中共贺州市委员会关于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决定》,明确要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

  贺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学习大湾区先进理念,大胆借鉴制度思维、市场思维、服务思维、效率思维等“湾区思维”推动工作思路创新,吸引了一批湾区企业、人才到贺州投资兴业。

  “现在新办企业太方便了,一个平台就能完成企业开办的全过程,当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4个公章也是免费刻的,实在太棒了!”在贺州市民服务中心三楼的企业开办专窗,广西贺赢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通过“广西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一次性办理了多个事项。

  “一方热土”能不能一直“热”,不仅需要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需要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软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对标大湾区等地先进做法,今年以来,贺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企业登记“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等便民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为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365天在岗、24小时在线、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钟山县创新全时在线、全职服务、全程代办、全能保障、全心关爱的“妈妈式”服务机制,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

  “我们下定决心把生产线从东莞搬到钟山县,是被当地党委、政府的真诚打动,当时深圳正处于疫情之中,钟山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深圳招商谈判。经过一番考察,我们决定入驻。”回忆起落户钟山的过程,深圳市科奈信科技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经理张云峰十分感慨。从洽谈到签约落地用了48天,从装修到投产用了47天,从投产到上规用了46天,科奈信在钟山的快速布局,得益于钟山县“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服务专员、一个督查特使”的专人跟踪服务机制和有求必应、有应必达的服务态度。

  紧紧围绕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目标,贺州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务“软服务”成就发展“硬实力”。今年上半年,贺州市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98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389亿元,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的161.98%、全年目标任务的82.7%,同比增速183.1%,排名全区第一。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潮头,贺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实际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的“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争取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

  04

  新兴产业擎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20年前,建市之初的贺州市工业,以木材加工、造纸、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为主。20年来,贺州市立足区位及生态资源优势,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黄金珠宝、电子信息、大数据、生物制药、智能制造、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十三五”期间,亿航智能等80多个新经济新业态项目落地贺州。图为亿航智能生产车间。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近年来,贺州市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理念,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长“新枝”、结“新果”。2021年,贺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7.66亿元,是2002年的42.7倍。

  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瞄准新兴产业,驱动经济发展

  地处桂粤湘三省(区)接合部的贺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便捷通道、广西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利用这一区位优势,贺州市“以时间换空间,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产业”,坚持实施“向东开放”战略,积极向粤港澳发达地区靠拢,着力抓好优势资源和产业链重点项目“招大引强”工作,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新兴和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们将利用5年时间,使数据中心产值、大数据中心算力服务、加工产值、软件应用产值、智能制造产值达1000亿元。”在贺州市平桂区大数据云计算生态科技产业园一期大数据中心项目现场,平桂区大数据发展中心主任陈茜自豪地说。

  贺州市平桂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项目为自治区和贺州市重点项目,集大数据IDC存储—数据加工—软件信息开发—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大数据全产业链于一体,实现“湾数西算”,将贺州打造成背靠大西南、面向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数据节点城市。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千亿级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新兴产业欢歌正起。建市20年来,随着贺州市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批以瞄准大湾区产业外溢新趋势和市场新需求,以大项目、好项目为主要抓手和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继落户入园,成功打造出充满活力的东融经济带。

  专注无人机研发制造的“独角兽”企业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在贺州投资30亿元建设广西祥云亿航自动驾驶飞行器总装基地项目。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科技企业,亿航智能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产品覆盖空中载人交通和物流运输、智慧城市管理等应用领域。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无人机组装车间、空中旅游试飞基地及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平台基本建设。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综合年产值百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年税收10亿元以上。

  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贺州市通过在深圳建立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市场化新型机构,抢抓大湾区产业外溢的机遇,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围绕碳酸钙、黄金珠宝、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谋划实施“工业振兴、制造业攻坚突破、‘四上四新’企业培育壮大”3个三年行动,不断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

  截至目前,贺州市成功引育了天微电子、亿航智能无人机、软视科技、翔兰科技、华智5G等一大批大湾区新经济新业态项目落户。

  

  黄金珠宝产业是贺州的新兴产业。图为位于贺州市平桂区的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激活动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利。”建市20年来,贺州市科技成果集成和转化成效突出,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共促成企业引进市内外科技成果120余项,交易额超1亿元。

  在广西天微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熟练地将一颗颗封装测试好的芯片打包装箱。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是目前国内市场的紧俏货。

  “我们今年的目标产值是1.5亿元,到10月份已经完成了70%。”广西天微电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董彬表示,得益于新生产线的投入和新产品研发,企业今年前三季度产值近1亿元,同比增长60%。企业今年四季度的订单全满,正加紧开工力争实现“全年红”。

  广西天微电子半导体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9亿元,2020年完成工业企业上规入统申报,同年获得“双百双新”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认定,填补了贺州市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空白。

  创新是发展的命脉。贺州市坚持“创新为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科技孵化体系,重点推进贺州天润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国家级孵化器,加快高新区优化升级。

  走进中稀(广西)金源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条崭新的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在分离车间、沉淀车间和磁性元器件生产车间,半自动、全自动化技术设备已经大规模应用。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实现了在高纯、超细稀土氧化物制备上的突破,完成了系列高性能烧结钕铁硼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多项成果填补了区内空白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稀(广西)金源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科技负责人黄伟超表示,近年来公司瞄准产业发展薄弱环节、链条短板和“卡脖子”技术,克难攻坚,积极研发稀土新材料产品,先后获得了3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省部级奖励。

  目前,贺州市拥有6个国家级、37个自治区级、46个市级,共89个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

  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

  贺州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越、长寿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高、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被评为“世界长寿市”、中国首个“全域长寿市”。建市20年来,贺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

  好山好水出好茶,作为“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贺州市昭平县把茶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来打造。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施,促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整体提升贺州茶产业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

  游茶园、观茶厂、看茶景、品茶香……一片茶叶拉动全产业链。

  位于昭平县的广西将军峰茶叶集团,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将8000亩自有茶叶基地升级改造,打造了“南山茶海”国家4A级景区、“故乡茶博园”国家3A级景区,将精品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融入茶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茶的芬芳。

  说起六堡茶,大家都会想到梧州。而与梧州毗邻的贺州市,近年来也努力培育形成“广西六堡? 贺州味道”特色品牌,充分发挥“茶乡”资源,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目前,集团旗下“将军峰”茶叶品牌获第一批授权使用“广西六堡茶”,2022年“将军峰”品牌价值评估达2.01亿元。

  为更好地擦亮“世界长寿市”这块金字招牌,贺州市依托黄姚古镇、姑婆山景区、南乡西溪温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医药医疗、健康养老、健康食品、体育+康养等产业,全力打造天养、医养、颐养、食养、康养“五养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

  觅长寿基因,品健康美食。近年来,贺州被认证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累计达到20个,是全区获得认证基地最多的设区市,是大湾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果篮子”。贺州香芋、黄姚豆豉、信都三黄鸡、昭平茶叶、平桂马蹄、富川蔬菜……一批批绿色食品、富硒食品不断推出,做强了特色农业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条。

  放眼未来,贺州市将加快建设长寿食品、富硒食品、药食材等6大特色健康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健康产品产业链、绿色产品标准化,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

  05

  抒写不负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

  撤地设市20年来,贺州市把自然生态作为最大的优势、最闪亮的品牌,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生态优势不断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康养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发展动能呈现从依赖高耗能资源型产业到“四新”型绿色产业加速崛起的根本性变化。不负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

  清澈的贺江上白鹭翩然起舞,满目苍翠的姑婆山空气清新怡人,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踏上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传统碳酸钙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绿色,是贺州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守护:良好生态提升幸福指数

  97.2%!

  这是今年上半年贺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排在全区前列。

  时下,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秋风送爽,绿荫如黛。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优美的景致和宜人的气候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玩。

  “姑婆山、黄姚古镇、贺州玉石林、南乡森林温泉小镇等在广州知名度很高,我们都想来走走看看。”退休的广州市民陈国栋对贺州市的景点如数家珍,每年都会跟家人朋友来贺州,他说生态宜人的地方总会怡情悦性。

  在景区内,记者还发现,不少游客自带折叠床椅,在林间小憩。景区导游潘小芳介绍,这些都是办了景区年卡的市民,大多数是退休人员或者自由职业者,因为姑婆山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对身体有益,所以他们经常自带床椅到这里颐神养性。

  良好的生态已然成为贺州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茶余饭后,到爱莲湖公园休闲散步成为很多贺州市民的生活习惯;富川瑶族自治县龟石国家湿地公园旁,七彩渔村虎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对家乡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良好的生态也成为贺州旅游业发展底气十足的强力支撑。据统计,贺州市接待游客从2002年的154.99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3994.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从6.2亿元增长到492.37亿元。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对贺州的馈赠,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是贺州人守护生态促发展的理念。近年来,贺州市以环境保护法实施为抓手,以建设“生态贺州”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贺州市率先在全区实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办法,并将其深化提升为环境保护“党政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办法,这一做法随后在广西各市作为典型经验推广铺开。同时,贺州市先后制定《贺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贺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等,成立贺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逐渐形成党委统筹、人大监督、政府落实、部门齐抓共管的大生态、大环保格局,构建起生态保护的“四梁八柱”。

  

  美丽的桂江如今成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鹭的繁衍栖息地。图为成群的白鹭在昭平县木格乡桂江金水湾上空自由飞翔。

  蝶变:从满目疮痍到满眼绿意

  “传球要快准,一脚出球。”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足球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基地,一家足球俱乐部的运动员们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正开展适应性训练。

  基地分布在群山之间,除了建有30多块11人制标准足球场和7人制足球场、运动康复疗养中心等设施,还配套建设温泉度假村、大型餐饮中心、大型恒温水上乐园等。

  谁也没想到,这个环境优美的基地曾是满目疮痍、废水横流、矿洞坑洼,荒废了20多年的尾矿库。

  贺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经过长期的开采留下了“工业疮疤”,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和生态隐患。为修复废弃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贺州市实施姑婆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将矿山修复与发展健康产业结合,终于使昔日不堪入目的矿区变成如今红火的足球基地。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姑婆山足球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实现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全部建成后,项目将成为足球产业园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足球冬训基地、足球产业经济推广中心等,推动各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白沙社区可达山,531亩水稻今年喜获丰收。这里也曾是废弃的矿区,经过几年的土地整治,如今形成错落有致的梯田,种上了放心粮,粮食产能增加42.48万公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从满目疮痍到绿意盎然,折射的是贺州市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目前,贺州市累计建成绿色矿山35座,复绿生产矿山2200亩,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增减挂钩治理历史遗留矿山2438亩,通过综合治理转型利用修复尾矿库332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尾矿库经过整治,变成如今环境优美的姑婆山足球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基地。

  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电厂、水泥厂和啤酒厂,不同产业所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构建了以“电厂—水泥厂—啤酒厂”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入园企业有着较高契合度和较强关联性,形成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在医药健康和乳胶制品产业园,广西康信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只只乳胶医用手套随着机器的转动很快生产出来。

  公司总经理何建新告诉记者,公司生产需要大量的热能,在佛山工厂那边生产手套主要依靠天然气和燃煤,成本都非常高,而在这里使用华润电厂提供的蒸汽、水电资源,成本节约了将近1000万元。

  不仅如此,手套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原料碳酸钙粉体,恰恰是贺州的优势资源。何建新直言,公司产业转移选址富川也是看中这里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从2010年投产至今,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入驻企业从原来的不足10家增长到45家,企业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使用华润电厂蒸汽超过100万吨,节约能耗12万吨标煤。

  为更好提高产业项目“含绿量”,贺州市近年来先后引进市降解新材料全产业链一期、桂东电力风光火储等项目,大力发展降解新材料、风电、光伏及储能等环保产业,让绿色产业在贺州市百花齐放。

  在新兴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的同时,贺州市还致力于把传统产业做精。

  石材碳酸钙产业是贺州传统支柱型产业,贺州也是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粉体生产基地和人造岗石生产基地。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产业的印象是污染严重,让人掩鼻遮口。然而,记者走进贺州旺高工业区(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时却发现,园区绿树成荫、环境整洁,已看不到曾经粉尘飞扬的景象。

  贺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业发展之初,碳酸钙产业的产品整体在低端徘徊,产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如今,贺州市碳酸钙产业已构建起“石材开采—板材和工艺品—重钙粉体—人造岗石—新材料—碳酸钙固废回收综合利用”的“一石多吃、吃干用尽”的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2021年,贺州市石材碳酸钙全产业链企业达600多家,总产值超320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贺州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抓手,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建设大湾区美丽“后花园”。

  06

  筑梦乡村促振兴

  由于毗邻粤港澳,素有“百年菜乡”之称的贺州,一直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撤地设市20年来,“菜篮子”更加丰富,蔬菜产量由2002年的163.44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253.74万吨;“果篮子”增势强劲,2021年水果产量为140.44万吨,比建市时增长了8.4倍。“百年菜乡”,正昂首阔步振兴之路。

  秋日里,行走在贺州市广袤大地上,处处是“希望的田野”:脱贫户变身“掌柜”、瓜果香飘大湾区、黄金珠宝产值递增、乡村管理更为智能……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以来,贺州市多点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让乡村活力更加充沛。

  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村民门口话增收

  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戏台、古隘口……走进被誉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古朴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岔山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人气越来越旺。今年国庆期间,村子的平均人流量达上万人。

  人多买卖旺。在岔山村百米来长的街道上,就开设了30多家门店:油茶馆、米豆腐店、土特产铺……这些经营户中近一半是脱贫户,何桂金就是其中之一。

  “祝你马上成功、马上发财、马上封侯。”每次见到游客在自家油茶馆前的铜奔马上拍照留影,热情的何桂金总会送来几句吉祥的话语。

  “几年前,何桂金见到陌生人讲话都不怎么利索,现在口袋富起来的她也变得大方热情了。”村支书杨志魁告诉记者,何桂金过去一直在家务农,家中有5个女儿,干农活时通常是身上背个最小的娃,身旁跟着几个大娃,一年辛苦劳作,收入却很微薄。

  自从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何桂金跟着许多村民一道开起了油茶馆,吃上旅游饭的她不仅脱了贫,还建了新房买了小车。今年她把油茶馆搬到了村头的好位置,店名就叫“五朵金花油茶馆”。凭着优越的位置,店里生意更好了,用她的话说就是:“过去起早贪黑面对泥巴,现在打油茶卖梭子粑粑,门口致富又发家。”从“五朵金花”店名,就能感受到她告别过去艰辛生活的幸福和自信。

  如果说岔山古村重现繁荣依靠的是深厚的人文资源,那么相隔不远的柳家乡茅刀源村则是通过引进龙头公司发展瑶医药特色产业,在特色种植、休闲康养的融合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茅刀源村通过引进龙头公司大力发展瑶医药特色产业。图为茅刀源村全景。

  柳家乡党委书记肖芳介绍,通过龙头公司带动,村里建成了1800亩的中草药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屯种植5000多亩,还建成了3栋民宿、1栋药膳房、1个瑶医药养生坊和百草园科普基地。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客闻讯而来,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返乡“扎根”,通过地租或务工户均增收6000元。

  既要“里子”,也要“面子”。茅刀源村还通过宅基地流转和“三清三拆”工作,完成了河道整治、村道升级、微菜园打造等工程。如今,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大幅升级。

  岔山村、茅刀源村之变,印证着贺州市广袤农村的美丽蝶变,也记录着群众在家门口致富的生动实践。

  “百年菜乡”瞅准大湾区

  

  在贺州市平桂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辣椒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摘辣椒。

  时下,正是毛节瓜、辣椒的采摘季节,在贺州市平桂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个大棚里,几个村民正忙着采摘辣椒。

  “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羊头镇湴井村村民董春莲告诉记者,在基地干活每天可挣100元,比起在外打工的日子她感到很满足。

  像董春莲一样在此固定务工的村民有20多人,用工高峰期达130人。

  大棚里的工人在忙,公司副总经理包国伦也没闲着。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他正在为产品的短视频而奔忙。这位有过北上广工作经历的创业者前两年回到家乡,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在包国伦看来,贺州作为“百年菜乡”,农业基础优越,撤地设地20年来,贺州不断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并且直接面对粤港澳等高端消费市场。目前贺州正高质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回乡创业商机无限、正当其时。

  公司现有4个种植基地,共计1000多亩种植面积,今年仅辣椒的产值就预计可达2000万元左右,50%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包国伦说,下一步他计划把产业链延伸,并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手段,逐渐打响自己的品牌。

  近年来,贺州市以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城际合作平台作用,大力推动农业东融发展。港澳地区对食材要求严格,必须获得生产认证产品才能准入。对此,贺州市打造高品质生产基地,以订单式、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模式对接大湾区市场。

  目前,贺州市已有20家生产基地和1家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名单,备案供港澳蔬菜基地面积2.74万余亩,排名全区第一。

  八步区铺门东融(供港)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是获得备案认证的生产基地之一。基地负责人谢送介绍,目前示范区已探索出“基地示范+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大户+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模式,豆杯、毛节瓜、丝瓜、苦瓜、茄子等农产品畅销粤港澳,2021年示范区产值达3.36亿元。

  如今,示范区已引进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1家,创造就业岗位2235个,促农增收3000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超350万元。

  举目贺州,蔬菜种植(含复种)面积超过100万亩,年产蔬菜170多万吨,其中70%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与20年前建市时相比,“菜篮子”更加丰富,蔬菜产量由2002年的163.44万吨增长到2021年253.74万吨;“果篮子”增势强劲,2021年水果产量为140.44万吨,比建市时增长了8.4倍。“百年菜乡”,正昂首阔步振兴之路。

  数字技术助力跑

  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大棚内,配备了自动开口通风、自动遮阳避晒、自动喷淋施药、自动滴灌施肥、自动增亮补光、自动空调温湿、智能溯源等“六自动一溯源”一体化设施,令人耳目一新。

  “在我们种植基地,你能想象到的基本都实现了自动化。”包国伦介绍,智能化的设施实现了1人可管理近30个大棚,不仅减少了企业成本,还有效提高了产量、产值。

  包国伦认为,农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推动设施农业集约发展,是未来振兴农业的主要手段。

  近两年来,贺州市黄金珠宝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变强,成为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其中数字化技术功不可没。

  从产业发展到基层治理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通过数字化赋能,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实现了政务管理、村务服务、治安管控等基层治理融合发展。

  利用大数据手段,朝东镇对水库进行监控和大数据分享,无需人员到场就可以及时了解汛情和堤坝的情况,助力水库常态化管护。同时,对学校、医院、人员聚集地等重点区域进行监控,进一步助力传统“人防”“事后追溯”向“技防”“实时监控”“事前预防”转变。

  目前,朝东镇共安装监控摄像头3500个,接入共享平台近1300路,其中AI云监控共安装100路,应用于平安校园、乡村治理、数字乡村产业、重点卡口车牌截取、防疫卡口监测、防疫防汛防溺水等场景。

  从纸质化表格转为移动端管理,多亏了“红色网格”小程序。它与“智慧党建”小程序互联,一线党员、非职务党员均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上传认领任务、为群众办实事等相关记录,架起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需求的沟通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阔步新时代,贺州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07

  文旅康养互融,扮靓大湾区“后花园”

  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贺州先后获评“世界长寿市”、中国首个“全域长寿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长寿文化,铺就了贺州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结合自身优势,贺州积极培育文旅康养产业集群,推动大健康与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清晨,登上姑婆山顶峰,赏霞光云海、观瀑飞溪潺;午后,徜徉千年古镇黄姚,体验诗意与画意并行的“慢生活”;夜间,享受养生保健的天然温泉浴,卸去一身疲累……在寿城贺州,新兴康养旅游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贺州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培育文旅康养产业集群,推动大健康与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围绕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贺州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康养需求,打造大湾区美丽“后花园”、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康养+文旅”已成为贺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做好“融”文章 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链

  “来到这里的第一感受,空气真好!”11月2日,在姑婆山景区,从广州自驾来旅游的古先生由衷赞叹。眼下,秋色正好的姑婆山,除了区外游客,本地市民也常来享受近在家门口的“森”呼吸、慢生活。

  一城山水画卷,是生态贺州的亮丽名片。贺州市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整合市内知名景区景点,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综合性旅游转变,延伸文旅康养产业链,实现文旅消费再升级。

  2017年,贺州姑婆山森林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区管委会成立,负责生态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管理。当前,产业区正锚定创建姑婆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加快打造“大旅游+大生态+大康养”三大产业集群,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于一体的全要素旅游服务体系。

  

  天然氧吧——姑婆山山顶风光旖旎。

  在姑婆山山麓,天沐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正酣,这是贺州市引进的重大文旅康养综合体项目之一。度假区集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健康养老、户外研学等功能于一体,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100亩,投资概算30亿元。广西天沐温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志文介绍,一期项目包括温泉酒店、公寓、温泉泡池等,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计划于今年年底前试运营。

  “贺州市生态环境优越,天然温泉资源丰富,正积极创建‘中国温泉之城’,这是吸引我们投资的最主要原因。”邱志文说,“高铁开通后,贺州直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两小时经济生活圈,出行十分方便。”

  近年来,贺州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温泉康养、休闲养生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全市实施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项目133个,年度计划投资42.68亿元,截至2022年10月底,完成投资34.3亿元。姑婆山天沐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12个项目入选2022年自治区层面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

  与天沐温泉项目同步在建的,还有姑婆山足球体育文化旅游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已建起了专业足球训练基地、运动康复疗养中心等设施,可承接足球赛事、体育集训、企业团建等活动。

  “贺州市对于大健康产业的重视以及发展思路,为我们的项目建设提供了契机,”项目负责人何全告诉记者,“随着健康中国理念深入人心,人民健康需求日益增强,发展健康体育事业恰逢其时。”后期,项目还将配套建设温泉度假村、大型恒温水上乐园等,围绕康养旅游延伸打造相关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下足“特”功夫 全域旅游多点开花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是潇贺古道上的一颗遗珠。如今,凭借兴旺的乡村旅游,这个古老村落变身朝气蓬勃的“网红村”。

  “国庆节当天,光是村里的停车场收费就超过了1万元,”岔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杨志魁掩饰不住自豪,“国庆假期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

  昔日的岔山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是“十三五”时期深度贫困村。2016年开始,岔山村结合脱贫攻坚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凭借“互联网+古村落+特色美食”模式,打响了“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名气,引来了“人气”。2018年全村实现脱贫摘帽,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0元提高到1.8万元。

  蝶变的岔山村,是贺州市众多村屯通过旅游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贺州市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多彩民俗、非遗文化、长寿文化、瑶医药等特色资源,推出魅力贺州长寿康养、长寿贺州生态康养之旅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旅游线路辐射、“景区带村”等旅游扶贫新模式,推动康养旅游向乡村延伸。

  走进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茅刀源村,翠竹掩映下,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曲榭回廊交相辉映,一个景区式现代化乡村跃入眼帘。柳家乡党委书记肖芳介绍,茅刀源村是瑶族聚居村,瑶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村民素来有种植中草药材的传统。“几年前,我们引进广西锦沐仁和中草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工,实现年人均增收6000元。”

  依托优质中药资源和瑶医药文化,茅刀源村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旅游,建起了瑶医展示馆、康养民宿客栈等,游客可在这里体验针灸、艾灸、瑶浴等康养服务,品尝特色中药膳食。此外,瑶医药集散中心、中药研学基地等项目也在推进中。

  近年来,贺州以平桂区小凉河等为代表的乡村山水自然风光游,以昭平县故乡茶博园等为代表的观赏采摘游,以富川岔山村、秀水村为代表的古村落及民俗风情游等多点开花。当前,贺州市正深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2953.62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354.47亿元,其中,大湾区游客量约占区外游客总量的七成。

  打响“寿”品牌 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今年7月,喜讯传来——黄姚古镇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贺州市第一家、广西第九家5A级旅游景区,古镇旅游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贺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姚古镇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景区内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近年来,贺州市打响“梦境黄姚·长寿贺州”城市品牌,走出一条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独具贺州特色的大健康产业之路,助推文旅康养旅游成为贺州经济发展的新势能,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由2012年的811.85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3994.0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由2012年的72.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92.37亿元。今年8月,2021年度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十强市榜单和2021年度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榜单出炉,贺州市跻身其中,展现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强劲势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当前,全面东融的贺州市,正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丰富康养旅游业态,推进全域旅游品牌创建升级。今年6月,贺州市已印发“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规划,提出构建“一城三廊五区”(一城:山水园林长寿服务城;三廊:粤桂画廊文旅东融发展主廊道、潇贺古道副廊道、西江生态副廊道;五区:姑婆山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南乡森林温泉康养休闲区、富川国际慢城慢生活体验区、水墨田园农文旅融合集聚区)的新发展格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和西江生态旅游带文旅东融示范城市,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新的增长极。

  来源:当代广西网

  编辑:曾? ?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