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大蒜的功效与作用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葱辣眼;蒜辣心;辣椒辣到腚跟心;韭菜辣到脖项筋;生姜辣到脑顶心”。

   一直不明白其中道理,学了中医后才知道葱姜蒜的区别。

  今天小编格一格自己眼中的大蒜。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又叫胡蒜、独蒜、蒜、大蒜头等。大蒜整棵植株具有强烈辛辣的蒜臭味。蒜头、蒜叶(青蒜或蒜苗)和蒜薹(tai)均可作蔬菜食用,不仅可作调味料,而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

  图片

  成熟的大蒜,从下往上依次是须根,茎盘,蒜瓣。今天我们格的主要是大蒜的根茎部分,也就是蒜瓣。

  整株大蒜结构:

  图片

  单瓣大蒜结构

  图片

  都说天人合一,其实植物的象和它的阴阳五行属性密不可分。

  想要知道“大蒜”的功效吗?那就得先了解“大蒜”。图片

  看大蒜的种植季节:

  北方的大蒜一般是10月种,次年6月收。

  蒜瓣得到了天地之间秋冬的敛藏之力,后又带有了春季的生发之力。因为北方6 月,天气最热的时候尚未到来,所以,蒜瓣的发散之力也到不了体外。

  看大蒜的外表:

  大蒜无主根,根系分布浅,横向范围广,这种生长方式使得蒜瓣带有向外发散、疏通的力量;

  大蒜根茎的位置偏地表,没有深入地下。因此,吃了蒜瓣也许会烧心,却不会有肛门灼热感;

  大蒜作为植物根茎,质重,为降中之升,所以吃大蒜之后口气会很重,很久都散不掉。

  蒜瓣围绕着花茎,代表了蒜瓣从中心向外发散。但因为蒜瓣被蒜叶层层严密的包裹,导致蒜瓣发散力量中带有收敛,对于正常人而言蒜瓣不会完全透表,吃了不会出汗。

  蒜瓣的头尖底宽,且底部有根须,蒜瓣收敛中又有升发的力量。

  蒜瓣白色入肺,味辛入肺,肺主皮毛,用蒜片治疗皮肤问题。治疗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及被虫咬导致的皮肤发炎用隔蒜灸,在患处围灸,坚持多次范围不断缩小直至合围团灭。(隔蒜灸的具体操作方法)

  对于脂肪瘤这一类的,可以直接在患处用灸。隔蒜灸散结节力量大,同时具有宣肺肃降的作用,能够增强金生水的敛阴作用。

  看大蒜的性味:

  大蒜,味辛,性温,气重而浮。“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大蒜的力量可以降到中焦到肠胃,然后再带着辛热的力量向体表发散。

  “蒜辣心”,这里的“心”更多指的是“胃”,即“心下”不适。指蒜瓣中的辛辣热气引起胃肠不适,产生烧灼感。因蒜瓣入肺经,具有杀伐辛散之力,所以过多食用大蒜也会刺激肠胃出现疼痛。胃阴不足的人更不要因为“杀菌”轻易尝试生吃。

  生大蒜辛辣,气重而浮。而煨火后的大蒜杂味减少,不仅辛辣走窜之力减少了,其温性也加强了。植物根茎质重的本性,使得它能够稍稍沉降,作用于中焦暖脾土,力量温和,适合驱逐肠胃寒气。

  比如天冷受凉,或者吃了冰冻的饮料,腹中寒痛剧烈,甚至泄泻,有经验的老一辈总是会烧熟几颗蒜瓣给孩子吃。

  如《上海中医药杂志》记载:马某,女,19岁,劳动后,饮用生水,遂发生腹痛,肚脐周围疼痛剧烈,随后腹泻三次,仍不能止痛,遂用紫皮大蒜两个,大约三到四钱,剥皮捣碎,再加红糖一钱,煮小半碗水,趁热顿服。服第二次药后,泄止痛愈,不再发作。

  大蒜不仅能够治疗腹痛泄泻,还可治疗咳嗽。

  如《贵州中医验方》记载,治小儿百日咳:大蒜五钱,红糖二钱,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用量视年龄大小酌用。

  在这里用到了生姜,暖胃驱散肺寒;红糖温补中焦,补土以助金;对于小儿百日咳寒咳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香香甜甜的,小孩子也容易接受。

  小儿伤风咳嗽,鼻炎鼻窦炎,这些表证也可以通过“蒜片敷涌泉”和“隔蒜灸”来调节肺和天气沟通的能力,达到治愈目的。

  蒜瓣还通达走窍,《本草纲目》记载“大蒜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

  《稗史》中也有治水气肿满的方法: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图片

  图片

  《本草备药》总结:

  大蒜辛,温。开胃健脾,通五脏,达诸窍(凡极臭极香之物,皆能通窍),去寒湿,解暑气,辟瘟疫,消痈肿(捣烂,麻油调敷),破癥积,化肉食,杀蛇虫蛊毒。治中暑不醒(捣和地浆,温服),鼻衄不止(捣贴足心,能引热下行),关格不通(捣纳肛中,能通幽门)。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

  《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

  味辛温,有毒,辛归五脏,散痈疽,治?疮,除风邪,杀蛊毒气,独子者最良。

  黄帝云∶生葫(即大蒜)合青鱼鲊食之,令人腹内生疮,肠中肿,又成疝瘕,多食生葫行房,伤肝气,令人面无色。四月八月勿食葫,伤人神,损胆气,令人喘悸,胁肋气急,口味多爽。

  《随息居饮食谱》王孟英

  生辛热,熟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制腥臊鳞介诸毒。入药以独子者良。昏目损神,不宜多食。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症,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子苗皆可盐藏,叶亦可茹,性味相似。

  干湿霍乱转筋,噤口痢,鼻渊鼻衄不止,并捣蒜贴涌泉穴。水肿溺闭,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杵,摊脐中。

  喉痹肿痛,诸物鲠喉。并以大蒜塞鼻中。

  阴疽阴毒,以蒜片安疮顶,艾炷灸之。

  蛇、蝎、蜈蚣咬。杵蒜封之。心腹冷痛,虚寒泻痢。陈年老醋浸大蒜,食数颗。

  甚是有理啊,这么多蒜瓣的功效!

  你有什么不同见解?

  欢迎大家开脑洞,评论区一起补充补充呀!

  图片

  文丨草民川芷、草民芍药、草民五味       排版/图片丨淳一、游野

  PS:一隅之见,本文仅供大家参考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