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成语十篇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1

  1、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2、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3、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4、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6、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7、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8、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9、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13、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4、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15、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16、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17、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18、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9、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0、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2

  1、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2、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3、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4、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3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回顾历史是更好地了解过去,“以史为鉴”,为以后的道路指明方向。通过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学习,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历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且也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形成。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化复杂为简单,渗透一种思想,这样的探讨是很有现实价值的。

  一、历史故事应用的价值所在

  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口味

  故事是一种口头传播的形式,在历史故事中也能传递民族的文化,在形式上与历史记载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来讲,故事比书本上的记载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尤其是初中生,这种教学方式也与他们的心理特点相协调,初中生求知欲旺盛,记忆能力也比较好,通过故事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的历史情节,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讲故事能化繁为简

  通过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描述相关的历史细节,把一些复杂的历史关系线索变成简单的小故事,把不便于记忆的时间、地点等融入故事情节中,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重现当初的场景,加深对历史的认知。

  二、历史故事的选取原则

  1.符合历史事实

  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之前,要认真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比对相关资料,尽量选取真实的历史故事,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伪造故事或篡改历史真相。对于一些野史,或者是真相还有待考证的传奇故事,一定要查阅文献,经过鉴定后才能使用,不能只是一味追求故事的趣味,而对历史故事私自添加传奇色彩。

  2.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历史故事

  初中的历史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寻找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故事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如在北师大版教材《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中,就有关于嫦娥奔月、夏柴和商封、姜太公和周厉王的暴政引发暴动等四个故事。教师则舍去第一个故事,对后几个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即可,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历史。

  三、历史故事的应用策略

  1.合理地处理故事情节

  如果历史故事充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个情节还必须合理,符合历史事实。一般来说,教师在讲解历史故事时,如果开头就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内容上也比较丰富,每一个情节都互相窜在一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该详细讲的地方就要铺开来讲,在故事结尾的时候,要与开头互相呼应,或者留下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故事情节进行必要的处理。

  2.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就必须通过起伏的故事来导入新的课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讲《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成为世界上的封建强国作为开头,然后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秦始皇的学习上来。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并设置悬念,学生会对这个故事产生相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课程讲解,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也更容易把握历史知识的方向。

  3.课末设置历史故事

  一堂课要想完美收官,必须有好的结尾,这同样也适合于初中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临近课末的时候,通过设置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强化历史故事意识,为下节课埋下伏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分析,也是对下一节课的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

  教师在讲解历史故事时,要考虑是否正确运用语言来表达,并要学会使用一些语气词来营造一种探讨的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在充分熟悉历史学科内容后,才能挥洒自如;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精练,做到没有错误的用词,把一个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完;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气,有饱满的情感,为学生讲述有趣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故事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越来越理性化了,更加严谨,避开了一些主观上的认识,历史本来就是一种叙事思维,而通过讲解故事就能满足要求,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历史。另外,历史教师也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把历史故事讲好、讲精彩。

  参考文献:

  [1]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4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这是莫言在瑞典学院所作演讲《讲故事的人》的结语部分。故事在文明传承与人类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讲故事成就了莫言,如何让讲故事成就学生和课堂呢?受此启发,我在历史课堂中大胆采用故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故事的曲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与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学生在这边,历史在那边,学生并不能真正走到墙的那一边去,所以他们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该要有勇气推倒这堵墙,跟学生彼此真心面对、真诚对话。连接学生和历史之间最好的介质就是故事。这是因为故事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不自觉地进入到主人公的情境中去;故事通常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迅速抓住人的内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结论更吸引人。一段好的历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善于讲好的故事;一个有好故事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课堂。

  第二,故事的代入感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能体验历史课程,而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一维性、不在场性和不可变更性,这些特点制约了体验的实现。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历史课程?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很好的尝试,它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一种主人公的代人感,与历史人物同悲、同喜,通过体验当事人的经历与心情,达到“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效果。

  第三,故事的细节性能填补历史的“空档”。历史是人们记载下来的,人们对各种历史事件的记载各有取舍,详略不一。多少年之后,当我们再去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历史时,会不无遗憾地发现历史记载中存在着许多的“空档”,那些最精彩的细节已经被湮没了,这时就需要通过想象,重新架构起历史的网络体系。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故事想象和经验掺入,在证据支持下,构建一种将历史空间、时间和人物整合为一的故事情境,把分散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把孤立的证据联系起来,从而还原整个鲜活、生动、丰盈的历史给学生。

  运用故事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优化历史课堂,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尊重历史真实。历史故事虽然含有想象创作的成分,但虚构绝不等于虚假,完全脱离史实胡编乱造的做法断不可取。近几年穿越题材影视剧蔚然成风,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有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在运用故事教学时以史料为依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加工。

  第二,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故事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学情、课时等有侧重地选择故事,不能漫无目的地说故事,一味追求刺激学生兴奋点而偏离了教学知识点,那样的课堂也许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第三,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由故事引出的提问要指向明确,紧扣主题,简单明了;要具有思考性,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还要有发展性,从一个问题开始而引发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教学做法。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5

  安德列•巴赞说过:“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①按照他 的观点,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惟独在摄影(像)中,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因此 由摄像机记录的电视“影像上不再出现艺术家随意处理的痕迹,影像也不再受时间的不可逆 的影响”。②影视艺术被称为第七艺术,它和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戏剧这些艺 术门类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更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于摄像机的魔力,电视把影 像和声音再现于屏幕之上。影像和声音的还原保证了再现现实生活的逼真。从这个意义上说 ,电视剧能够再现本真的历史。

  然而,电视剧创作的本体阐述是多重的,它既是科学意义上的叙事记录,又是人文意义上 的叙事虚构。科学与艺术似乎正好相反,纪录的纪实性意义只是说明电视媒介的重要特征— —摄像;虚构的意义则说明,创作主体利用电视媒介并把握其特征实现艺术目的。创作者们 总是以自己的头脑和经验,有意图地进行选择、概括、提炼、有序化和典型化。主体在多种 心理机制(心理结构、逻辑图式、情感模型、具体心境)综合作用下的体验与感受必然倾注、 渗透到作品中。电影符号学家麦茨将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结合起来,认为影视文本的运作是现 实、梦、幻想的三重奏。在现实、梦、幻想的三重组合关系中,每个成分都有不同的作用, 但虚构行为的作用最为重要。麦茨说,“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影片 。要么,就只有纪录片、报告片。”③这个判断同样适用于电视剧艺术。任何历史故事,即 便是声称最忠实于原生态历史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都只能是对历史进行的审美化、有序化 的选择、整理、重塑,是一种艺术的虚构。因此,任何历史故事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本 真历史等同,电视剧中的历史故事不是对历史的直观反映或镜子式的复现,它是经过主体加 工 酿造的历史之酒,是主体化了的历史变形,是心理化了的历史折射。

  海登•怀特认为,任何一部历史文本都呈现为叙述话语的形式,是用语言把一系列的历史 事件贯穿起来,以形成与所叙述的历史相对应的一个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历史话语所生产的是对历史学家掌握的任何关于过去的资料和源于过去的知识的种种阐释。 ”④电视剧中的历史故事在其本质上是对于历史的一种电视语言的阐释。而语言作为一种社 会规则,它是与所处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历史故事的叙述 不可能是超然的、绝对的,必然与其具体语境有关。作为视听形象出现的电视剧中的历史故 事是叙述者在当时语言、生存状况下重述历史的尝试,就其本质,再现着当时特定意识形态 和话语的动作过程,而不是所述历史时空的真实。温别尔托•艾柯在《电影符码的分节方式 》一文中说:“信息的传达必然取决于信息发送者组织信息的方式,而信息的接受者必然按 照社会通行的约定性规则接受信息。”⑤电视剧中的历史故事留给观众的并不是关于历史的 自然的真实印象,“形似性”不存在原物与影像之间,只存在于影像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所 造成的观念之间。

  历史在时间上已成为过去,同时又延续到现在和未来。历史并非纯粹的客体,而是历史真 实与我们理解中的历史真实之间的相互交融。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 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 理解的实在。”⑥伽达默尔将这种历史称为“效果历史”。历史故事所展现的正是“效果历 史”。历史故事既不是史料的简单堆积,也不是历史规律的机械演绎,而是站在当代的角度 对过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独立的思考,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俯瞰历史长河, 描写历史画卷。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我们,历史视野注定了不可能完全再现历史真实,我们与 历史永远处于一种张力中。然而历史又是开放的,它没有死亡,它不仅属于昨天,而且也属 于今天和明天。历史的叙述并不仅仅指代怀旧,而且也植根于现实的热情,通过理解者与历 史的辩证对话,从中可以达到新的理解。正如福柯所认为的那样,历史的叙述,重要的不是 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这也就是说,任何历史文本都必然地反映着当代史 。对于电视剧而言,任何一个历史故事都不可能超然于所处的历史,任何一个历史故事都指 涉着当代人的情感与认知,折射出讲述故事年代的浮光掠影。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二)

  新时期以来,在新思潮的催生、滋润下,影视创作与时代和社会同步,经历着旧的裂变和 新的生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与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相生相伴的中国当代文化意识 形态的转换,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呈现出新的历史观念的演化和多角度审美追求的趋向。

  1.主流文化的传递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创作者极力表现了“改革皇帝”——雍正,波澜壮阔、惊心 动魄的人生。雍正面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摊子,提出“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 下奉一人”的“人治”和“民生”思想,勤政敬业,日理万机,惩治腐败,倾力改革,一扫 其在民间记忆中杀人无数还兼搞文字狱和密奏、黑箱政治的形象。主演唐国强一语道出了拍 摄该剧的现实意义,“历史有惊人相似之处。雍正当年做的事情,我们今天依然在做,像反 腐 倡廉等,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当家难啊,国家要强大,经济要发展,有些事情不做不行 。”⑦显然,类似的历史故事以“再现”中国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己任,以奋 发昂扬的基调、深沉博大的历史感来撼动观众的心,体现出强烈的宣传和教化观念,表露出 明显的意识形态趋向,达成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默契。

  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中国电视荧幕上又一热闹景观。在20世纪90年代改编创 作的《三国演义》、《水浒》中,令人欲罢不能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身上所附载的传统文 化谱系中的“忠、孝、节、义、礼、智、信”,是对主流文化整合大众心理过程中明显力不 从心的一次鼎力相助。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中以儒道互补为主导,多种它类文化共存的多元 复合体,具有非同凡响的凝聚力和整合力,这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内 在地形成一种同构和契合,从而得到了来自主流文化的鼓励和嘉许。

  近期掀起一股“宅门文化”热潮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 ,和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撞击下的民族心理的重建。《大宅门》营造了神秘的、 幽深的、凝重的、充满京味的传统文化氛围,并在宗法观念、人情世故的生动、准确的表现 中进行着对老北京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全剧以传统的手法演绎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褒扬了传 统美德,以怀旧式的价值填补了社会心理的巨大空白。通观全剧,观众看到的是“白家老号 ”的兴衰际遇、家族传奇与中华民族时代变迁的侧面,在从清光绪六年至抗日战争近一个世 纪以来的世态和人际关系中,白文氏、白景琦坚强干练,苦苦支撑偌大的门庭,呕心沥血开 发中草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使得“白家老号”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而支撑几代人的精 神支柱,也就是支持大宅门的文化根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白景琦表面看来为所欲为 ,无拘无束,一时被视为异类,而在他思想深处却还是集中体现着忠、孝、仁、义等传统道 德观念。义薄云天、忠孝空前是他无往不胜的法宝,也是其最本质的精神个性。毋庸讳言, 《大宅门》在内质上表露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梳理,更隐蔽地、固执地传达着主流 意识话语。

  2.人性世界的表述

  李少红将电影的叙事移植到了电视屏幕上,力图建立一种新的电影语言语法与美学原则, 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超越阶级斗争的历史遮蔽,追寻蕴涵人性深度的心灵化的情感历史。 绮丽绚烂的场景,瑰丽华彩的服饰,风格化的影象,莎士比亚式的、现代味极浓的花腔语体 ,情感细腻的细节处理以及行云流水般的叙事方式,像工笔画一样描绘出了唐朝的繁华旧梦 。《大明宫词》突破历史肃穆沉重的叙述,展现出别样的艺术文化气息。激情、艳丽、浪漫 、精致,《大明宫词》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宫廷气氛,散发着梦一样的气息,它以现代人的眼 光和立场来解读那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在《大明宫词》中,随着太平公主平静而苍老的回忆 和 叙述,展现着在大明宫中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一曲曲凄凉挽歌。围绕着“权力”和“情 感”这两个人性中最永恒、最重要的母题,武则天、太平公主被界定为两种生存法则的代表 ,分别立足于权力与情感的两端,形成了一个寓言式的人为的对方,在一个巍峨强大的帝国 中,华丽庄严的宫廷之上,她们互相交流、交锋,演绎着似乎永远没有终结的矛盾和困顿。 其间,生杀予夺、报复嫉恨、阴森恐怖、宿命乖戾、厮咬搏杀……种种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的争斗都在不动声色中默默进行,从中刻画出了人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和混沌,人性世界的 光彩与悲哀、感性与理性。那个真切清晰的历史句段,只是酷烈跌宕的悲剧人生得以出演的 一幅背景,每一个可以真切指认、负载太过沉重的记忆的历史时刻,都仅仅作为一种背景为 人物间的真情流露与情感讹诈提供了契机与舞台。历史成了人生的舞台,人生成了历史的缩 影,我们在对历史的回忆中体验了生命的复杂与壮烈,促使我们去思索人生的意义。这种反 叛传统史传精神的新的历史叙述方式,为理念而更改历史,借助于历史故事显现着艺术的本 体美及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3.娱乐快感的宣泄

  中国社会的市民阶层不愿向深邃幽暗的精神极地作艰苦的跋涉,也不愿意去承受过于沉重 的道义感和责任感。消解深度的世界观造成了普遍的游戏心态。因此,以“戏说”为代表的 电视剧把历史从人的记忆深处放逐出去,在消解历史深度性、严肃性、崇高性、神圣性的同 时将历史推向了片段化、零散化、低幼化和卑琐化。

  《宰相刘罗锅》以四十集的长卷,叙述了乾隆年间内阁大臣刘墉智慧、幽默、神奇灿烂的 一生。清正而滑稽、庄谐并陈的材料更多地来源于色彩绚烂、令人兴趣盎然的民间传说。这 部电视剧在传说中建立起来,编织了一个大众心目中的理想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那是在乾 隆王朝近五十年兴衰史里一个关于宰相的童话,一个君臣之间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寓言。这里 ,历史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还珠格格》是一个“皇帝女儿”的梦想,是一部爱情童话剧。两位民间的姑娘,一跃而 成格格,并得到最高权力者皇帝的宠爱,于是一系列爱恨情仇、恩恩怨怨都在言情——武打 ——古装的杂糅中上演。这样荒诞不经的历史,昨天没有,今天没有,将来更不会有。

  《康熙微服私访》、《铁嘴铜牙纪晓岚》、《风流才子纪晓岚》等也无不将正统的历史故 事用传奇的笔法来改编,将历史揉入世俗生活的视野之中,以消费历史客观性、严肃性的方 式,使电视观众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在这样的历史故事中,仪态万方、正襟危坐的 帝王将相与市井俚民一样嬉笑怒骂,操持着令普通百姓哈哈一笑的小品式游戏。在一片嘻嘻 哈哈、打打闹闹之中,历史故事进行着大众对历史文化的现时消费。历史不再是用来还原过 去和追求永恒,而是现在对过去、永恒的侵蚀,现在成为唯一存在的可能。这种现象,应该 引起电视剧创作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①②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④海登•怀特:《历史的世界,文学的历史》,载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6

  摘 要:典故词语是具有明确来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特征。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来阐释俄语典故词语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文化等民族文化语义。

  关键词:俄语典故词语;民族文化语义;价值观念;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09-02

  1 引言

  文化语义是以概念意义为原型的意义范畴,是在人类文化模式作用下通过隐喻和转喻相互连接,概念范畴中的某些属性得到凸显而形成的转义。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语言化、符号化、语义化表达,它是历史形成的某一社团对外部世界朴素观念认识的总和(В.И.Постовалова,1988:44)。之后施坦塔尔“将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与语言形式原则在民族心理学范围内加以具体化”(戴成,2001:32)。到了20世纪,魏格斯贝尔(1899-1985)提出“语言中间世界”理论,他认为人类不是直接面对外在世界,在它们中间,有语言这个中介存在,人类是通过语言的意义构造眺望外在世界。

  基于上述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言国情学(后来的文化语言学)提出,语言不仅起着传播信息的作用,它还具备记录、储存、反映信息的本领,这就是语言的载蓄功能。语言的载蓄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层次上,因为词直接涉及我们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词汇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物质世界的范畴和社会因素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种载蓄功能,在词汇中才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词汇的文化语义才得以实现,得以传达。

  2 俄语典故词语的概念

  俄语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这一术语,最初源自于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Е.М.Верещагин 和В.Г.Костамаров对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定义为:“典故词语是源于文学作品的,而且进入言语中简短的引文、形象的表达方式、历史人物的表述。Э.А.Вартаньян也认为:“典故词语是来源于一定的文学或者历史材料的最强有力的激流,通常有具体的作者,这是艺术文学的范例,杰出人物的格言,包含在书写笔迹中的讨论的简短的格言式的公式”。《Ру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是这样定义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的:语言中源于一定的文学、政论和学术材料或者在这些材料基础上出现的固定格言,以及在言语中广为流传的历史活动家的表述。此外,部分学者把得到转义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名称、神话故事或者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同作者形象生动的表达等也归入到典故词语的行列。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是具有明确来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

  从各位学者对典故词语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典故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凝缩典故而成的,而典故因素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并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所以典故词语具有文化意义,属于文化词语,是语言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典故词语有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作为源出材料,其文化意义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是它反映的以及承载的文化在自身上的集中体现。因此,凡是在典故词语中显性或隐性地反映的语言外某种文化背景、事物、现象、因素的词义就是典故词语的文化语义,是有别于其语言意义的一种深层意义。

  3 俄语典故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语义

  俄语典故词语作为文化词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反映者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本文将主要从价值观念和两方面来阐述俄语典故词语中反映的民族文化语义。

  3.1 俄语典故词语反映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集团在创造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世代相袭的是非通则或对重要性的评判标准,审美观、宗教观、道德伦理观、阶级观等都属价值观念(马清华,《文化语义学》)。

  俄语典故词语作为文化词语,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经典思想,是非观念,审美观念,精神境界等价值观念。如:Жалок тот,в ком совесть нечиста(Пушкин)(良心不纯洁的人是可怜的),此句常用来警示人们要做良心纯洁的人;Мы не можем ждать милостей от природы,взять их у неё-наша здача(Мичурин)(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从自然中索取是我们的任务),启示人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创造幸福生活,而不是坐享其成。另外还有反映民族精神境界的典故词语,如: Кто ищет,тот всегда найдёт(Евангелие)(一直在寻找的人一定会找到;有志者事竟成)。反映精神道德观念的典故词语,包括人生哲理和对人行为举止的规劝和告诫,如:Кто не работеат,тот не ест(Библия)(不劳动着不得食),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果实。

  3.2 俄语典故词语反映的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人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在俄罗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典故词语作为一种反映民族文化历史,承载社会文化的语言成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着俄罗斯民族的。

  例如,反映圣经故事的典故词语: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无花果的叶子),源自圣经旧约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曾经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天堂,他们赤身,但并不以此为耻。当他们被狡猾的蛇诱惑偷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后,他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因为他们得知自己是赤身的,于是就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缝制了衣服系在腰上。于是,后人就把“丑恶的、不道德的事情虚伪的掩盖,以及对某人真正意图和目的或者现实状态的掩盖”比喻成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

  Всему своё время(凡事各有其时),源自《旧约》,在время всякой вкщи под небом(天下万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时间)的基础上形成,当人们安慰自己或别人对某事不要操之过急是常用此句,如:“всему свой час и время всякому делу под небесами”...- я люблю это изречение и часто им пользуюсь.(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25.04.1987)(“凡事各有其时,都有上帝特定的时间。”......我喜欢这句话,并且经常使用它)。

  И был вечер,и было утро有了晚上,就有了早晨。引自《旧约》中的引言:“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后人常用此句来喻指时间的不可改变的连贯性。

  4 结语

  典故词语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可以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词汇系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此外,人们还经常借用典故词语来做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所以典故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典故词语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民族文化语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人类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因此,对俄语典故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В.А.МАСЛО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Академия》,2004.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7

  【关键词】语文素养 历史知识 阅读教学 诗词赏析 词语积累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可以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备,让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加全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深厚的历史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开拓思维,让学生思路敏捷,多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语文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课文,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莫不以“史”为主;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只有具备丰富全面的历史知识才可以理解透彻,才可以深刻把握作者写作文章的用意,把握其思想内涵。像鲁迅先生的《药》、李密的《陈情表》、司马迁《史记》中的许多选文。历史与文学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正所谓“文史相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影响。否则教与学无从和谐相长。

  语文修养应以历史常识为积淀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基本的朝代是非常明朗的。缺乏最起码的历史知识支撑,学生往往闹出许多不该发生的笑话。讲《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知道汉、魏、晋的先后关系;当问及李白的朝代时,竟然有学生回答是清朝;当谈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先后顺序时,居然一无所知。五千年的文明是我们的财富,不掌握这些起码的历史知识怎么能学好母语知识,怎么可能培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和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所以对这些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作用巨大。如学习《短歌行》,如果学生不了解曹操横槊赋诗的历史事件,就肯定理解不透诗歌背后的不尽忧思,更无从想象汉末大乱,曹操对南征北讨不能过定居生活生出的厌恶和对人民流离迁徙的感慨,无从理解曹孟德虽值建功立业之际,却难禁岁月的摧残,只能寄情杜康,暂时忘却种种烦恼困惑与无奈,偷得一时惬意的心情。再如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前需要向学生介绍20世纪初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让学生知道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文人的卑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汹涌澎湃的感情和他对生与死独特的思考。

  阅读教学应以一定的时代背景为基础历史背景是语文科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部分说明文以外,绝大多数都要涉及所谓“历史背景”。如不了解唐朝安史之乱后日益衰退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好杜甫《兵车行》中“生女尤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反常生育观。没有丰富的近代史知识,学生就无法理解鲁迅先生文章深刻而广博的内涵,就无法立体感地窥见在特定历史氛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也就无法深刻理解作品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索和巨大批判力量。讲契诃夫、巴尔扎克、果戈里的作品也是如此,不了解19世纪这个特定时代和特定国度的“现实”,就根本无法深刻感受作家们无比锐利的批判光芒。

  词语积累也应重视历史知识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语文词汇。如"鉴”本义即“镜子”,要想深刻理解此字的意思就必须了解中国历史上“镜子”的演变历史以及铜器的铸造历史。而“封”字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要理解它的含义就必须知道周朝时期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分封制”。而许多成语往往和一定的历史人物、一定的历史故事有关系,这种成语的理解就要结合这些背景方可,否则会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草木皆兵”这个成语与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有关,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而非周围到处都是失兵。像“完璧归赵”、“刎颈之交”这两个成语就要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两个成语就要知道项羽和刘邦的历史故事。当然,历史发展到今天,同样随时代巨变也出现了很多新词汇,如“下海”、“载体”等。

  诗词学习赏析同样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古代诗词语言凝练,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运用“典故”这种技巧。而“典故”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里运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典故,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再如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篇运用历史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的历史故事。抒发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不受朝廷重用,壮志未酬的悲愤。这样的诗词在解读时,必须通晓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及故事,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意图。而这些历史知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8

  一、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

  历史故事选择得是否适当,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通常来说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选择历史故事,即真实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首先是真实性,这是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首要选择。学生所选的故事必须要和史料的记载相一致,如果有出入一定会伤害学生的情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历史故事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合理的推测。

  其次是针对性,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历史故事的内容要和课本的内容有关联,这样才可以从故事入手,将课堂要讲述的内容导入进来,使二者之间不至于脱节。为了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的针对性,我们要保证故事和教学主题相符合,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来挖掘故事。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讲述与姜太公有关的故事,同时注意和学生的思维相符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历史眼界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们应尽量和现实相结合,达到以古论今的效果,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导。

  再次是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学生自然就更愿意学习历史知识,所以要保证历史故事的足够有趣,这样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保证情节生动、内容引人入胜,并且要有一定的新鲜感。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的作用

  (一)通过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将新课导入进来

  一堂课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例如在讲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述与秦始皇相关的故事。例如秦始皇之是如何一统天下的,通过悬念设置来讲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然后再将相关的课本知识导入进来。在过程中注意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历史学习更充满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

  (二)通过历史故事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名词,教师如果单纯的讲解概念会效果不会好,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将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出来,例如我国当年沿海很多地区都被外国列强所占据,这就可以让“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变得更加具象,使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同时名人小故事也更有助于文化史部分的学习,可让文化史从枯燥无味变得妙趣横生。

  (三)巧妙在课堂结束部分设置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课堂只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完善的收尾,想要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良好,就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设置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课堂收尾更为有效。通过故事将课堂内容和结尾巧妙结合起来,既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可以让学生更期待下一节历史课。

  三、应用历史故事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对历史故事情节进行处理和构建

  一个历史故事运用地是不是成功,能不能吸引学生,情节的合理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看重形象思维,所以更要保证历史故事的情节结构。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时候,开头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情节要充实不可太空洞,讲解的过程要逐层铺开,详略得当;故事要首尾呼应或者设置一定的悬念,通过教师的解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历史故事要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述要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适当地对故事情节进行润色。

  (二)把握好讲述的时机

  一堂课有很多不同的环节,教师要注重把握课堂结构,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历史故事不应该只是用来在课堂上提神的,教师应该充分地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既可以用历史故事来引入一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历史故事来诠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并且课堂结尾还可以用历史故事来承前启后,对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进行调控。

  (三)采取合适的语言表述策略

  在历史故事讲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否得当对学生的反映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将教学效果也一并改善。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对自身任教的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并且要保证语言表达的精炼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将故事完整准确地讲述出来;最后是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情,在讲述的过程中对要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9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于辽北的铁岭、开原、调兵山、昌图、西丰等地。铁岭及辽北的朝鲜族是中国朝鲜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早移居我国的朝鲜族。根据“铁岭县志”记载,朝鲜族最早在铁岭居住是明朝万历年间或清朝初年,与东北其他地区相比早一些(东北地区朝鲜族居住史一般为200年),已有400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构成了朝鲜族民间故事这一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态生存和传承的特殊环境。

  因为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从古到今世世代代口传下来的,无法考证它的原创者,但它最好地蕴涵着朝鲜族先人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铁岭朝鲜族中口传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为数甚多,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朴纪东、郑永守、朴炳大、玉元实、金鼎淳、李周善、金钟元等老人都能讲述上百则的民间故事,而且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的,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神话、民间传说、魔法故事,也有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笑话、熟语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生动有趣,不仅有鲜明的主题,而且还反映了朝鲜族民俗特色和讲述人本人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艺术风格。

  铁岭朝鲜族人民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创造了具有浓郁辽北特色的朝鲜族民间故事,留下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有鲜明的迁移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铁岭地域文化特色。各类体裁的作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继承

  在几位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的上千则故事中,有数十则关于太阳神、月亮神、熊神和朝鲜族祖先以及历代朝鲜族先人的传说,有始祖神话、部落神话、自然神话等,其中始祖神话、部落神话都是借助古代文献的记载得以流传。如《三国史记》《三国遗史》《东明王篇》《檀君神话》《朱蒙神话》等,都是表现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神话。

  朝鲜族的自然神话也有流传,诸如,郑永守讲述的《千年水》《福神》和李周善的《风神》《洪吉童传》,还有黄特洙讲述的《人为什么长头发》和朴炳大讲述的《洪水神话》等。

  另外,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历史上的其他实有人物故事,如朝鲜李氏王朝五百年间的李成桂国王、发明朝鲜文字的世宗大王、多智多谋的御使朴文秀等等。

  (二)对历代本民族先人生活的展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反映朝鲜族先人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有《坏事变成好事》《争福的少年》《抓狐狸》《十年扛大活儿》《破镜奴》《善良贤惠的妻子》《宽宏大量积大德》《孟士成佳话》等。

  (三)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道德训诫故事

  以朝鲜族祖先的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故事有《孝子龙凤狗汤的传说》《和睦的家庭》《报恩的灵魂》《蟒蛇与孝女》《奇怪的报恩》等故事,讲的是朝鲜族的孝道和邻里间和睦相处、对人忠厚、知恩图报的为人之道;反映劝善惩恶道德训诫故事和朝鲜族先人聪明智慧为主题的有《善与恶的报应》和《喇叭和虎皮》《聪明的童子》《贪婪者的下场》《害人等于害自己》《恶毒的婆婆》《被老虎咬死的和尚》等故事。

  (四)反映到中国辽宁的移民史和与汉族的交往、对本土的热爱

  反映朝鲜族和汉民族以及其他文化融合的作品流传较为普遍,这些作品反映了朝、汉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婚姻往来、生活习俗;朝、汉民族之间的农耕纺织、文字交流、礼仪习俗、通婚等历史过程,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代表性作品有:《李斗贤和金顺爱》《在梦中唤起丈夫的女人》《王老汉娶明月》《洪翻译的请兵史》《柴河的故事》《龙山的传说》等等。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讲述者,以他们活泼的艺术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朝鲜族历史和朝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愿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凝聚着朝鲜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一)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素材广泛、主题深刻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所讲述的主要类型有动植物故事、神异故事、一般故事、幽默故事等二十多种,再把它具体分成起源故事、智谋故事、超人故事、善恶报应故事、教训故事、命运故事、夸张故事等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之所以包罗万象,从中可以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的各个角度。

  (二)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

  讲述者大多是使用朝鲜族本民族语言,而且还大多是使用朝鲜族大众的生活语言。他们在讲述故事中,普遍运用大众语言和比喻夸张手法,语言生动鲜活、幽默风趣,使口头民间文学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经常使用汉字语,使铁岭民间文学更具地域特色;经常运用大最脍灸人口的哲人睿语、格言俗语,使民间故事更具有思想性,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熠熠生辉,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情节别致生动,结构形式完整、功能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不仅从内容上重复少,而且在故事的构成和形式上就有数十种。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人,以自己超群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塑造出许多生动活现的人物形象,更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表达的语言优美动人,使听者仿佛看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同尝到美酒佳酿,有一种美的感受。

  (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仅反映朝鲜族的亲属关系、婚丧祭礼、年中习俗、官职制度,还反映了歌谣和占卜、风水、巫俗、民间信仰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辽北朝鲜族民间故事,即守护着本民族特征和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以民间传承的故事、民歌、歌谣、俗语、格言为载体,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朝鲜族文化源流体系,同时构成了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三大特征。

  (一)传统的民族历史特征

  1.对日月星辰、天体万物的崇拜和信仰。

  2.对本民族祖先的崇拜。

  3.对本民族传统的崇拜。

  承载这些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展示给我们的是朝鲜族人民的原始信仰。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伟大奇异的幻想,创造了优美传奇和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

  (二)鲜明的地方特征

  1.浓厚的地方色彩。

  2.鲜活的时代色彩。

  铁岭朝鲜族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不论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都受到其它民族极大的影响。因此,反映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也必然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多彩的艺术特征

  1.鲜活的人物形象。

  2.感人的人生哲理。

  历史故事的成语篇10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邯郸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邯郸市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城邑。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初期,就有邯郸的建制,当时邯郸已是一个人口聚居的城市。战国时作为赵国都城历经158年,秦统一后分别设邯郸县、邯郸郡。当时的邯郸经济昌盛、繁荣发达,与长安、洛阳、开封、成都同称五大都城。

  邯郸市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西倚太行山,东临滏阳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丘陵起伏,盆地交错;并有牤牛河、沁河、渚河、输元河流经市区(皆属滏阳河支流),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使邯郸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磁山文化遗址,这是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北齐,并保存了自北齐至元、明各代大小造像4300余尊的南北响堂山石窟;赵国宫城赵王城遗址;传为赵王观看军事操练之处的武灵丛台,这里亭榭台阁,风格古朴,现已辟为公园;还有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陵园内安葬着为国捐躯的100多位革命烈士;此外还有照眉池、回车巷、京娘湖等游览胜地。

  “梦城”、“赵苑”、“古赵一条街”仿古建筑群工程,将向游人展示古建艺术的风采。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邯郸成为了一个“成语之乡”,许多历史典故诸如“邯郸学步”、“黄梁美梦”、“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等都发生在这里。在《史记》中还记载有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等故事。

  邯郸有成语典故之乡的美誉,其名就是一些成语的组成部分,如“邯郸学步”、“鲁酒薄而邯郸围”。除外还有包含邯郸意思的一类,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产生于邯郸的成语多达50多个,加上与之相关的则达到上百。

  产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有的至今仍有遗迹可寻,如旧城南街的回车巷,传说是赵国上相蔺相如回避大将军廉颇的地方。从史书对两人的记载中产生的典故还有“怒发冲冠”、“两虎相斗”、“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价值连城”等。今邯郸市区西南的赵王城遗址曾是赵国的王城,从兴建到焚毁的158年间,见证赵国的盛衰荣辱,上演过一幕幕内政外交的活剧,从中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典故。如那篇《触龙说赵太后》产生的成语是“盛气凌人”、“舍本求末”。

  邯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成语典故呢?这恐怕得从根本上说起———

  历史文献记载的书面成语,一是来源于寓言故事;二是来源于神话或其它传说;三是来源于历史事件,它们也通称典故;四是来源于作品名句。邯郸历史悠久,是战国时赵国都城,为赵文化发祥地。古赵国立朝181年,造就了赵武灵王、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等明君贤相、英帅良将,成为战国的军事经济强国,因而形成了不少以历史事件为主要来源的成语典故。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与时俱进,下令“遂胡服,招骑射”,而产生了典故“胡服骑射”。

  赵奢初任田部吏,大胆惩罚倚势抗租的平原君家人,留下了成语“奉公守法”。赵奢后为大将,阏于大战大败秦军,被封为马服君。然将相无种,其子赵括虽熟读兵书,却迂阔不足应变。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继任为将,轻举进攻强敌,导致40万大军覆没,产生的成语是“纸上谈兵”。

  平原君赵胜乃赵之王族,长期为相,被太史公赞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然而在国之决策的重要关头却“利令智昏”———为贪图上党十七城,使秦韩之战演变成秦赵之战。成语“嫁祸于人”、“不识大体”等,就一股脑地出现在对他的评价上。

  长平之战后邯郸告急,平原君受命使楚。门客毛遂自告奋勇随从。至楚,毛遂见平原君谈判不得要领,遂按剑登台,向楚王慷慨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好,促使楚国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对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一言九鼎”、“三寸不烂之舌”等一系列成语便应运而生。

  战国时的赵国被称为“四战之国”,邯郸曾几遭围困而岌岌可危。从退兵减灶故事中产生的成语“因势利导”,使“围魏救赵”无独有偶。

  邯郸也是众多诸子学派及文史杂艺的诞生地,成语“开源节流”就出自《荀子》。唐时的邯郸已从兴盛到衰落,但沈既济的志怪小说《枕中记》仍然留下了“一枕黄粱”的成语。从来源说,这些成语均可被看为作品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