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十篇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1
本人XXX,2017年7月毕业于XX,至今工作于中XXX,2017年9月进入中XXX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现在为XX任职住院医师。回想规培期间医疗工作中,我在医院各级领导和老师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工作和学习。通过这几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我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不少的教训和体会,从各个方面锻炼了自己。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医疗作风、职业道德: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思想上不断提高自己,紧密围绕医院积极的正确领导,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时争做优秀党员。
我在院党总支的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以一名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党小组组织各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同时做为一名党小组长,我认真的组织组员参加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系列理论,进一步端正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营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开展自身思想品德建设,以"八不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查,继续以"八荣八耻"来指引自己的思想,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主任的英明决策下,努力在工作中做到科学发展,时时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拒收病员钱物,多次收到就诊病员的感谢信。
二、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认真钻研,完成了医院和自己既定的目标。
我在科室主任、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了普外科病人的诊治工作。我在各种手术操作中,严格遵循医疗常规,认真仔细,从不违规操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科主任及老师们悉心教导,我更加熟练掌握了普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术中应急处理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案,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从不旷工,反而是多次加班工作,目前在同科医生中,欠休假是最多。每个月的门诊病人及门诊收入,在同级医生中也是名列前茅。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完善自己,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和帮助,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为医院的发展建设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病理科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导师制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阶段,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住院医师,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的目标,是使完成高等医学院校基本医学教育的毕业生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逐步深入的教育和实践的过程[2]。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开始较早,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例如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开始于1893年,而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则始于上世纪20年代,并已成为美国医学教育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可追溯到1921年,并且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培训大纲和执行办法,但全国各地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且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住院医师培养体系。为适应国际形势提高我国医师的专业水平,2010年上海市率先与国际接轨,试点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实行统一标准,我科荣幸成为首批临床病理培训基地。
在初步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传统的“传、帮、带”的模式[3]当中引入导师制,英文为“Tutorial”,即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采用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最初源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高校推广。由于它吻合了因材施教和追求能力专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特征,因而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目前,在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导师制已经得到了深入、全面地开展。然而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还在探索阶段[4]。
住院医师规培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班主任,他是对住院医师进行全面跟踪指导,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按照他们的个性和条件帮助他们全面成长。在时间上,从住院医师规培生一进入科室就开始配备相应的导师,一直到其完成住院医师的培训为止;在内容上,既要对住院医师的临床专业知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科研方法进行指导,还要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目标在于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
一、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提高临床阅片能力
长海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具有多学科领域丰富而全面的临床病例资源,病理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病理诊断的同时,针对罕见、少见和疑难病,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积累了大量典型的病例资料。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导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室的教学实践资源,结合科室良好的业务学习氛围和传统,分系统地给规培生结合档案切片讲解理论知识,并适时提问考察,引导规培生全面、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正确认识到“病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充满了探索、循证、求证的领域”。同时导师应该及时了解住院医师的轮转情况,在考察其基本知识和阅片技能、以及是否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根据每个人轮转的不同情况对住院医师的下一步轮转方案进行及时调整,避免了以前住院医师培训中一套方案到底的做法。
二、以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
我们在对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训练中,以新理论、前沿知识为重点,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将来的他们将无法适应临床的需求。理论方面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如举办专题讲座、文献报告、病案研讨、多学科讨论会等,既可由专家教授主讲,也可由住院医师本人来做报告,以“头脑风暴”式的冲击,使学术气氛活跃、热烈,从根本上提高了住院医师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高素质的病理医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临床病理诊断技能,而且应该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虽然我们不需要像培养研究生那样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科研实践,但也应紧密地结合临床,培养他们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在临床学习之余,由导师指定他们阅读一定量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并学会应用网络检索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综述、个案报道或病例总结回顾,为今后进一步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四、医德的培养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人员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综合体现。近些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主要缺陷是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到规培医师表现为: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缺乏对病人的同情心,职业道德观念模糊,重利轻义、重效率轻公平,重自我轻社会。他们不知道在目前这样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中,良好的医德是医务人员规避风险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视病人如亲人,才能在当前的拜金主义大潮中淡定处之。因此,在住院医师培养的过程中,导师不能只是教给他们如何阅片,更要注意他们在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性格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医生作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与提供卫生保健的使者,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医治疾病和减轻痛苦。
总之,导师制是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条新途径。它使住院医师的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使住院医师的素质全面提高。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能根据其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培养计划、进度和带教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把问题解决到关键,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的目的,为进一步培养病理学高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群.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美国的新进展和我们的借鉴[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张爱莉,薛迪,沈昭在.上海市医师专科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信息,2002,6(10):35-39.
[3]李增山,王哲,王瑞安.外科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医学信息.2011(24):5265-526.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3
一、我院规范化培训工作首届规培生顺利结业
今年首届规培生共**名参加了考试,其中本院培养的**名,外单位协作培训**名,共**名考生通过了省卫计委组织的结业考核,加上去年已通过**名首届社会规培生,合格率达到**%,超全省平均值**个百分点。
二、住培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住培工作信息化管理
今年上半年,经专家认证考察、省机电招投标、软件安装调试等程序,我院住培平台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从而实现了我院近千名规培生(含专硕并轨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目前我院的住培工作已向着“线上登记-线下培训-临床轮转-模拟考核-评估反馈”等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稳步推进。
三、新招录规培学员112名,并完成入职教育工作
今年4~6月,按照省卫计统一部署,我院完成了112名新一批规培生中招录工作。此次招录对象涉及人员层次较广。其中既有已参加工作,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的临床医生,又不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硕士、博士,绝大多数为今年刚刚本科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此次招录还体现了两大特点:第一,从招录专业看,在保持原有中医科专业招收规模的基础上,同时新增了社会招录的中医全科规培对象**余名,人数和专业方向都创历年新高;第二,今年是规培结业考核参加全国统考的第一年,许多考生已经意识到规培阶段对一个临床医生成才的重要性,故纷纷主动前来报名。如****医学院等全国知名医学高校的毕业生来报名参加考试。
四、在培人员实现临床技能(模拟)考核常态化
今年上半年,我院针对不同年级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院范围内各类考核6次,基本实现了科科有出科考,季季有技能考的情况。目前所有技能考核都已实现了OSCE化(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即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下半年的8月17日,我院将在中国医师协会指导下,统一参加全国住培生年度理论考核测试。目前,我院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手段,科学评估反馈住培学员的评估效果,稳步提升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我院隆重举办2017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表彰大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肿瘤学
放射治疗与手术、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基石。放射肿瘤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肿瘤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等,学好这门学科需要广泛而扎实的理论基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的核心[1]。但是目前许多院校还未建立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本科教育期间也未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在临床实践中难以接触放射肿瘤学。因此,该学科知识与技能短期内难以掌握,需要建立一套学以致用的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达到培养理论扎实、业务熟稔的放射肿瘤学医师的效果[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北美临床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3]。住院医师培训以为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低年资临床专科医师为目标。培训项目从2000年开始经过18年实践日臻完善,培训基地于2015年荣获“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称号,同时也是“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单位”。放射肿瘤学自2003年进行招生,截至2020年共接收省内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委托培养的住院医师383名。但是,面临日益进步的放射肿瘤学技术及专业知识,既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出于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急需一种时间地点依赖性低、操作方便的新型培训模式。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尝试采用一套强化理论训练+临床应用为向导的综合培训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拟2020年结业的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共计33名。人员组成:27名专科硕士,1名外院委培,3名本院职工,2名社会人规培。分组:9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设3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置1名组长。
1.2培训方法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的放射肿瘤科培训细则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2020版)放疗专业为引导,梳理重点病种如下,头颈肿瘤:鼻咽癌、喉癌、胶质瘤、腮腺癌;腹部肿瘤: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胸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乳腺癌;其他肿瘤:NK/T淋巴瘤。根据重点病种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从强化理论学习课程、基础技能培训课程以及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三方面进行。1.2.1理论学习课程学习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癌、宫颈癌、喉癌、霍奇金淋巴瘤、胶质瘤、弥漫大B淋巴瘤、脑转移瘤、前列腺癌、乳腺癌、上腔静脉综合征、胃癌、小细胞肺癌、胸腺瘤、直肠癌、NK/T淋巴瘤、子宫内膜癌、鼻咽癌、扁桃体癌、下咽癌和横纹肌肉瘤,共计22个癌种。课程共22课时,每节课1.5小时。全部采取ZOOM客服端在线讲授,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临床病案、最新研究进展,集授课与互动提问为一体,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满意度调查问卷。1.2.2基础技能培训课程根据考试大纲,训练心肺复苏、体格检查等。利用华西临床技能中心开放实验室,实行自助预约使用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制,错峰训练。具体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员统一时间到达现场,3人为一小队,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相互交叉练习,组长最终统一考核,全员合格后离场。1.2.3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同样以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等重点病种为线索,安排病种放射肿瘤学流程及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共计15课时,每次讲授1小时,讲授与提问相结合,全部采用基于ZOOM的在线教育平台授课。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线下专门在放疗计划室设置实战电脑平台及指导教师,供学生在工作时间之外,随时随地强化放疗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的学习。
1.3考核内容
1.3.1考前理论强化:基于微信问卷星的考题模拟测试为提高理论学习效果,强化规培学员记忆,结合考试大纲,肿瘤中心对22个重点病种做了理论强化试题。试题内容紧扣大纲,重点训练临床思维,结合诊疗重点、难点命题,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病例分析题。采取“闯关模式”,即前一个病种获得满分100分后,系统显示通关,发放下一站密码,才能开启下一病种的试题。采取“三部走”策略:第一步:全面复习相关病种知识;第二步:答题;第三步:纠错,查漏补缺,互相讨论。流程如下:(1)扫描二维码,输入初始密码即可进入答题界面。(2)准确填入基本信息,如组别、学号。(3)每道题选择答案后,点击下方确认,确认后不可修改该题答案,可显示正确答案,供大家学习。(4)若在答题中不小心退出答题界面,再次扫描二维码输入密码,就可进入刚才的答题界面,接着刚才的位置答题。(5)提交答题试卷,若为满分,则会出现下一关密码;若不是满分,则显示“谢谢参与”,请重新答卷,直至满分,总共3次机会。(6)如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收集,出题教师答疑。如此即可反复强化答题者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1.3.2基础技能强化训练:基于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实战安排2~3位高年资住院医师为考官,分时段进行模拟考核,保证全员合格。考核指标:心肺复苏术(单人)分别按照评估(10分)、按压(20分)、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0分)、循环评估(20分)、操作后处理(10分)、操作效果(10分)、人文关怀(10分),共计100分。体格检查分别按照操作准备(10分)、视诊(20分)、触诊(20分)、操作后处理(20分)、操作效果(20分)、人文关怀(10分)评分,共计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1.3.3靶区强化培训:基于离线靶区勾画测评结合选取鼻咽癌、喉癌、胶质瘤、乳腺癌、NK/T淋巴瘤、腮腺癌、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为临床常见重点病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开展靶区强化训练。每周复习3个病种,每个病种选取2~4个典型病例。具体流程如下:(1)每周五,教师发送下一周将要复习的3个病种患者CT图。(2)住院医师做靶区勾画。复习讲课PPT,仔细勾画。统一勾画颜色,GTV为橙色,CTV、CTV1为浅紫色,CTV2、CTVnd为深紫色。(3)四位小组长收靶区图。周日、周二、周四,中午12:00点前交给肿瘤中心。靶区图命名:学生姓名—病种—病例。(4)肿瘤中心发放正确答案。住院医师先自行比较纠错,再强化学习讨论。小组长总结组内问题,周一、三、五上午交电子版给肿瘤中心。(5)教师批改打分,归纳问题。周一、三、五下午17:00—18:00,使用ZOOM平台,在线一一点评,答疑并总结。既保证集中学习与教授,又能实现一对一个体化纠错答疑。根据考试大纲,每个癌种设置6个考点,每个考点1分,满分6分。5分以上合格,若不合格,再次考核直至全员通过。
2结果
理论学习考核22个重点病种,初次考核均未达到全员通过,其中初次通过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42.42%),最高的为上腔静脉综合征和小细胞肺癌(96.97%),再次考核均为满分通过。普通技能考核心肺复苏和胸部查体两项,初测合格率分别为30.30%和15.10%,再测合格率均为100%。专业技能考核结果:初评成绩:11个癌种14次测试中,初次合格率仅为21.4%。其中初次合格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案例2(0.00%),其次为鼻咽癌(6.1%)。初次全员合格的癌种有肺癌、食道癌和喉癌。通过再次强化训练,初次不合格人员均达到100%合格率。最终结业考核结果:2020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3人,未结业1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0人,通过率96.97%。学员满意度反馈均为满分,见表1~2。
3讨论
3.1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能有效提高学员积极性及通过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既往,此次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比既往数据(2018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7人,未结业3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2人;2019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1人,未结业8人,其中理论未通过0人,技能未通过8人,总通过率由2018年的91.89%和2019年的74.19%提升至96.97%(2020年),见表2。在理论学习中,2020年相较于2019年,理论考试通过率差异性不大。但是本次采用了线上教学/线下实战+闯关模拟测试+满意度调查的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积极性[4]。通过分析学员的反馈得知,一方面学员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自学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针对自身不太熟悉的病种,可以做到自学自查,甚至发现题干中的错误。出题的教师均为基地高年资主治医师及教授,出题紧扣临床工作及临床前沿知识,除课本知识的考核之外,也是对学员平时工作学习成果的考核。普通技能培训虽然全员通过,但是小组初测合格率仅为45.5%(15/33),这表明在日常临床训练中,部分学员还未全面正规掌握基础技能,如何学以致用,值得继续探索。技能考核成绩提升明显,相较于2018及2019年,分别由原来的94.6%(35/37)和74.2%(23/31)通过率提升至100%。技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1)原来的单纯授课+课后自行训练未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针对自行训练的成果也未及时得到反馈及纠错,而引入新模式后,采用模拟勾画的方式,同时及时得到学习反馈及评价。(2)并非单一类型及数量的培训,而是综合理论+训练+强化训练的模式,将抽象的知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让学员进行模拟训练。(3)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既符合疫情防控需要,同时由于规培学员人员组成不同、轮转科室差异,既往难以共同学习,而新模式突破该限制,灵活安排时间,方便学员训练及反复强化。但整体培训的选题还是略显单一,未来还将探索更为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
3.2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需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更新快、临床实践要求高、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新兴模式。在依托目前的信息化技术,采用多种媒体及智能化设备,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提升学习积极性的背景下,各大医学院校涌现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实现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提升[5]。此次探索的新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背景下,选用线上教学、考核、评价,线下自主学习、应用,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先进设备进行模拟教学,既生动、形象展现了教学过程,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该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改进[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153-155.
[2]杜德晓,张能维,朱斌,等.以胜任力为导向提高规培水平[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18-19.
[3]王辰,齐学进,陈昕煜,等.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正式建立与政策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4):1041-1043.
[4]刘勇,余剑波,马建军.“视频网站+问卷星+微信”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33(2):45-47.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5
一、培训目标
按照专科和全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分别对20名专科方向住院医师和8名全科方向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培训计划见附件)。通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使住院医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达到从事某一专业学科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医师。
二、培训对象
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为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单位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要求接受培训人员。
全科方向的住院医院规范化培训对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人员。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本科及专科毕业生培训时间为3年,硕士毕业生培训时间为2年,博士毕业生培训时间为1年,研究生所学专业应与培训的临床专科基本相一致。
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侧重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一线的二级学科开展,依据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在市人民医院进行以满足临床实践工作需要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医生基本素养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
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依据卫生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前2年在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进行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为主的通科系统培训,第3年在基层实践基地进行服务锻炼。乡镇卫生院选派的专科毕业生(无执业资格或仅取得执业助理资格)培训时间为2年,培训主要内容为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践。
四、培训考核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培训过程考核由培训基地医院具体组织实施,培训结业考核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实施。
培训过程考核是对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过程的综合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出勤情况、临床实践指标完成情况、临床综合能力和参加业务学习活动等方面。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实行培训信息登记管理制度,培训对象应及时、准确、详实地将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记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中,并妥善保存,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依据。
培训结业考核包括结业笔试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笔试内容包括医学专业理论、公共科目理论、临床思维能力和相关人文知识。临床实践技能考核重点评价住院医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能力。
住院医师经考核合格者,由省卫生厅颁发统一印制的《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其中不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应取得相应执业资格,作为培训合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政策待遇
1.为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自2015年起,2008年以后医学专业毕业生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将作为临床岗位聘用及晋升、聘任主治医师的重要条件。
2.用人单位应与培训对象签订培训协议,协商约定服务期限,并负责其人事档案管理等。培训对象培训期间人事工资关系不变,享受培训基地住院医师待遇;培训结束后必须返回原单位工作。培训年限计为在原单位的工作年限。
3.培训基地提供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培训对象统一入住培训医院的住院医师公寓,按医院标准自行缴纳房租、水电气等费用,所需费用由原单位或培训对象个人承担,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培训人员所需上述费用由基地承担;省财政按照计划培训人数1万元/人的标准对培训基地予以补助。专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补助基地医院,全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补助临床培训基地(其中3000元/人用于基层实践基地培训补助)。
4.学员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应当及时申请执业注册;规范化培训前已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应当办理变更注册。医师完成规范化培训后进行执业的,应当按照《执业医师法》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等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有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医师执业注册及变更注册手续问题按照《卫生部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医师执业注册有关问题的批复》(卫医政函〔2011〕413号)执行。
六、培训进度
本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自2012年6月~2015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12年6月,为培训准备阶段。6月20日前,各县区完成培训人员选派、报名组织工作;6月下旬,各县区、市人民医院完成学员报到等工作,并将参加培训学员情况一览表(附件2-1、附件2-2)电子版、纸质版报送市卫生局医政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柯氏评估;规范化培训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7年9月—2018年5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专硕研究生743名(2015级282人、2016级225人和2017级236人)。同时调查导师、轮转科室护士长和带教教师共210人。
1.2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构建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模式;采用柯氏评估模型从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成果层4个方面评价专硕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反映层为满意度评价,1~5分;学习层是通过考试测试专硕研究生对医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满分100分;行为层评估是通过导师、轮转科室护士长和带教教师评价取三者平均分,满分10分;成果层是培训的最终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2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录入,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釆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反映层分析
在培训态度上,专硕研究生对培训重要性有较高的认知并愿意参加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基本满足专硕研究生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方法和培训考核结果方面,结果显示培训教学方法单一,考核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培训补助方面满意度最低,与培训年限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培训后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满意度较高,其中培训对提高临床技能和培训达到预期目标这两项与培训年限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学习层效果研究
医学专硕研究生培训后理论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较培训前均有显著提高,理论成绩与培训年限呈正相关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技能考试成绩2015级与2016级培训后得分无差异,与17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行为层效果研究
总体来讲,培训后各项素质能力均较培训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呈现2015级研究生总体评分≥2016级研究生总体评分>2017级研究生总体评分的正相关趋势。其中医患沟通、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辅助报告阅读、门诊急诊中处理常见病、抢救危重病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原则等与实际操作技能相关的能力提升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医疗法律知识、处理医患纠纷和维护医院医生权益较其他项评分较低。在病例书写、查房、医德医风、团队合作、责任感、保存医疗档案这六个方面,各年级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成果层效果研究
成果分析主要目的是医学专硕研究生参加培训后是否能达到一名合格住院医师的标准,是否提高培养质量这也是并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的。此次接受调查的的743名专硕研究生患者投诉率为0.00%,事故率为0.00%,医学专硕研究生承担住院医师工作,真正的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管理。2016级专硕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95.53%,2015级专硕通过率为98.34%。预计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合格率97%。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7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学 人才流失
Abstract: The rapid growth of talent, with huge social employment pressure, doctors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cial context, so to study how to avoid the loss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ulatory training system becomes a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medical student talent, this project used this as a entry point, based the survey of Sichuan Province, seven cities and four medical colleges and twelve hospitals, the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reasons, and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norms for regulation under the new health care reform environment training system to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brain drain of medical students or suggestions.
Key words: residency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medical brain drain
1数据来源以及样本情况
1.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课题组2012年8月、10月、12月和2013年1月、2月对 等7个县(市)12个医院4个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1。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学生个人信息,就业规培具体情况等。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样本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采取。
1.2样本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409份,回收362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回收率88.51%。在本次调查中,共有医学生230人。其中男性31%,女性69%;其他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系,非医学专业分别占比13 %,83.3% ,3.8%;农村人口66.9%,城镇人口33.1%。教育阶段:本科在校74.5%,正在规培19.7%,已毕业5.9%。
2调查结果
表1
是否愿意参加规陪 合计
是 否 不清楚
对规陪的了解度 了解 71 18 22 111
不了解 71 27 30 128
家庭收入情况 困难 79 27 28 134
一般 63 18 24 105
专业 一级专业 16 10 5 31
二级专业 118 35 46 199
非医学专业 8 0 1 9
合计 计数 142 45 52 239
总数的% 59.5% 18.8% 21.7% 100%
表2
对规陪时间2到3年的看法 合计
过短 适合 过长
家庭收入 困难 3 33 98 134
一般 6 30 69 105
户籍 城市 2 22 55 79
农村 7 41 112 160
合计 计数 9 63 167 239
总数的% 3.8% 26.4% 69.9% 100%
表3
是否强制执行 合计
是 否 不清楚
专业 一级专业 113 31 55 199
二级专业 22 7 2 31
非医学专业 5 1 3 9
教育阶段 在读大学生 98 27 53 178
已毕业学生 32 10 5 47
正在参加规培学生 10 2 2 14
合计 计数 140 39 60 239
总数的% 58.6% 16.3% 25.1% 100%
3简要结论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占据了医学终身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1],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实情况反映出大部分医学人才对于这一制度的接受度较低,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医学生在了解到规培待遇后,普遍反映规培待遇过低。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医学生,虽然日常开销并不大。但考虑家庭因素,部分同学急需在毕业后找到一份薪酬合适的工作,在满足自己生活的同时补贴一部分家用。在首府成都1300元的月薪着实让这一想法变得难以实现。在培训基地学员的住房等问题也难以解决,给学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2)关于规培的时间问题,2-3年的规培时间是基于现实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但医学本科本身就需要5年时间,再加上近3年的规培,大部分医学生在规培之后的年龄都在28岁左右,这对医学生一定会造成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女性会更多的顾及年龄、婚嫁等因素,所以带来的压力也会更大。同时2-3年也是医学生能够得以继续读研的时间,如果参加了规培,等到同样的年龄后学历仍然是本科,会对学员想要继续深造的想法带来影响。
(3)在关于“规培是否进一步提升能力”的调查中,在读医学生普遍选择了“可以”项,但据调查,部分规培学员反映出医院对于规培生的教育不到位,并没有一些实质性的教学项目,如果规培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强化医学生素质的作用,那必定会成为医学生放弃规培从而导致医学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规范培训制度,制定培训细节并落实监督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4)强制执行的规定。相关部门结合我国医疗纠纷严重,医疗水平亟待提高的现实情况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大部分医学人才对此感到苦恼,普遍反映并没有做好毕业后参加规培的准备,部分同学表示如果强制规培并且考研失利的话就打算从事其他行业或去其它省份寻求工作。这也成为医学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5)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不了解,部分同学甚至表示“从没听说过”,这也是此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如果在医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不对其加以宣传而只是等到临近毕业才告知学生此项规定,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也有可能波及学生考研的良好心态,使其产生一定的消极态度。加之如果医学生的家人对规培也不了解,便更不会十分支持正在规培或者是准备去规培的医学生,这会让规培制度与医学生都进退维谷,举步维艰。
4对策及建议
本文就以上分析,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4.1 合理制定培训薪酬,考虑学员的生活便利
待遇的制定已经经过多方考虑,但还需结合规培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显示,规培工资低于医院新进本科生550-700元左右,大家的接受度较高。因此建议基地或有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工资发放方案,作为主要原因的薪酬问题就不会成为医学生放弃规培的因素。同时基地还应加强对学员生活上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住房、交通等便利条件,提高医学生对规培的接受度。
4.2 合理配置规培年限,采取灵活机动措施
对于全科医生,规培理论时间合计27个月,其中内科培训12个月,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2。大部分毕业生在最后两年的本科学习中实际已经接触到临床工作。12个月的内科培训足以为技术打下牢固基础,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员来说过长。建议政策应降低部分科室的培训时间,由结业考试来检验学员的培训量是否足够,对于不合格的学员进行重新培训,并允许部分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训任务者申请延长培训年限。
4.3 强化培训监督制度,分段考核强化训练
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对住院医师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导致住院医师整体培训质量较低,学员不满意度较高的现象[3]。是规培学员对规培不满的又一原因。“轻培训”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学员在培训时间上的负担。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监管措施,例如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密切关注基地培训的进展,亦或对于不同时间所需达到的技能水平给予分段检测从而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例如对于神经内科的技能考察中的“腰椎穿刺术”*3一项,其合格标准并没有严格制定,只是写到其会作为考试的项目之一。所以严格建立考试评价标准也是十分必要的。
4.4 制定区别待遇,引导医学生主动参与规培
对于强制执行规培造成医学生放弃从事医学工作的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对毕业生采取自愿规培的政策,在医院录用正式职工时对是否参加规培给予不同程度的待遇水平。对于持有规培结业证的医学生给予更高的薪酬或更多的选择。令医学生能够产生主动参与规培的意识,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培训,达到强化政策执行的效果。
4.5 强化对于医学生及其家庭的多方宣传
对于调查之中反映出的另一个重点问题――缺乏对于规培的有效宣传,也是导致医学生对培训产生异议的重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从两方面进行宣传。一是面向学生,为避免消极思想的出现,学校应在学生刚进入本科学习时便对其进行一些关于规培的宣传,使其能够有意识地选择而不是等到临近毕业才了解到规培这一政策。另一方面是面向学生家庭的宣传,也包括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宣传。部分偏远地区的民众对于新政策的接受度并不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家庭成员的态度对政策的有利开展是极其有效的,所以加大对于学生家庭的宣传十分重要。
注释:
*1具体区域选择标准,部分已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正规试点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凉山州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州市中医院,小鱼洞县医院,凉山州甘洛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宣汉县人民医院),本省几所医学院校(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
*2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技能考试大纲).
参考文献:
[1]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人才,2010(5):14-1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9
摘要:目的:探讨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发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36名在风湿免疫科轮转的住院医师随机分为CBL教学组和传统带教组,经1个月的临床轮转后,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基础病例,对2组同学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病历分析、专业理论、专业操作、与患者沟通能力6方面进行入、出科评价(主观题)和考试分值(客观题)比较。结果:CBL教学组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带教组。结论:在风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恰当引入C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诊疗、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CBL教学法;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94-0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专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风湿病学是一门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所展篇幅较少,绝大多数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对于风湿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种类及实验室检查知之甚少,而且,轮转时间较短,在对风湿病患者病情评估及沟通上也有待提高,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住院医师反映在1个月轮转结束后,对于风湿病的诊治仍毫无头绪。因此,好的教学培训方法至关重要。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核心是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方式,现已逐渐成为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且已在实习生教学中初见成效[1-4]。为探讨CBL教学在住院t师培训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病例为基础,以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入风湿病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医师、新入院医师、临床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医师、新入院的内科医师、内科临床型研究生共36人。一组为实验组(18人)采用CBL教学方式,另一组为对照组(18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查房时直接灌输式讲授。
2.设计教案:本教案为一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案例。
第1部分(第一周)病史信息:提供病例资料包括4例SLE患者:病例1,女,20岁,面部及双手红斑3月;病例2,女,21岁,双下肢水肿6月;病例3,女,34岁,全身关节肿痛1年余,加重3月;病例4,女,22岁,发现血小板减少1月。问题:根据患者主诉,在病史采集中需要哪些信息进一步明确或鉴别上诉4例病例中皮疹、水肿、关节炎及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根据患者自诉,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进一步明确SLE诊断?
第2部分(第二周)临床检查:分别提供4例患者的血、尿常规、生化检查、24小时尿蛋白、自身抗体检查、心脏及腹部彩超等检查结果。主要讨论点:这些信息是否改变了你原先的初步诊断?如何根据患者病史及临床实验室检查判断疾病的轻重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性?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怎样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疾病的预后?
第3部分(第三周)治疗: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供选择。主要讨论点:分别阐述不同病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依据。如何向患者解释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必要性及副作用?
第4部分(第四周)总结:复习并绘制大纲图。复习所学基础及临床知识。讨论学习心得及改进意见。
3.实验组教学步骤:
(1)临床带教老师利用幻灯片,结合上述临床病例,给住院医师提出问题,布置家庭作业。
(2)住院医师自行查阅资料,可分组讨论,总结。
(3)周后集体讨论,提交研究结果,带教老师评价,并提供进一步的病例资料,住院医师自行查阅资料。
(4)再次集体讨论,带教老师评价。
(5)4周后,出科理论与操作考试。
4.对照组的教学步骤:
(1)带教老师常规小讲课,内容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2)住院医师常规轮转工作,处理病例。
(3)4周后,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住院医师的出科成绩(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采用t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住院医师的出科成绩(客观题)比较。实验组平均出科成绩为(88.67±0.93)分,对照组平均出科成绩为(81.61±1.25)分,实验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
2.两组住院医师的出科评价(主观题)比较。实验组中优秀人数为9人,良好为9人,差为0人;对照组中优秀人数为1人,良好为12人,差为5人。实验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优良率为72.2%,实验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三、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复杂。在住院医师临床实践中往往易混淆及误诊。不同的狼疮表现对应不同的治疗,要求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仔细检查及详细询问病史,熟练掌握各种临床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能在临床一线工作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取患者的合作,完成治疗程序。在CBL教学组中,通过对常见的各种狼疮病例的讨论,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多方面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住院医师能很快的掌握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要点、诊疗原则和医患关系处理技巧等。本研究通过出科考核的方式,发现CBL组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全科知识的能力显著强于传统带教组。
CBL教学程序简单,由于以真实病例为蓝本,住院医师及带教老师参与度高,为住院医师提供了大量运用临床技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我们也发现,性格外向和内科理论扎实的住院医师在讨论中积极主动,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消极参与及基础理论不扎实的住院医师,则教学效果较差。如何调动这些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协调不同住院医师间的教学效果,能做到因材施教,是今后带教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临床疾病的诊疗及临床实践能力是住院医师培训的重点内容。传统带教模式,以一带多的灌输式教学,住院医师参与度不够,不是自己床位往往会开小差,心不在焉,对于常见疾病的掌握在一个月内存在困难。CBL教学中住院医师参与度高,且从多方面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下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在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中,参与CBL教学模式与传统带教模式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更能提高风湿科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16(3):1-4.
[2]周凌,张立斌,徐沪济.在风湿科CBL法教学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97-97,107.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篇10
根据《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医学生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需要进入专科基地进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而在已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相衔接的经验上,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以下简称“临专”项目) ,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又一趋势。
1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可行性分析
1. 1 临床医师培养规律的需求根据《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医学博士分成“医学科学学位”及“医学专业学位”两类,前者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后者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等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目前我国不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是“一条线”“读”出来,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 或者是八年制临床医学培养模式,即通常所指的本硕博连读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有研究表明,此两种“一条线”“读”出的临床专业学位博士,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十分薄弱,远不如大学毕业后工作6年的住院医师或住院总医师。设置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但是要培养出高级临床医师就必须遵从临床医师的培养规律,即必须以住院医师培训为根基,为临床医师终身行医打下扎实的基础,良好的住院医师培训对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尤为重要。从其他经验来看,例如,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要求有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者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师才有资格报考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1. 2 临床能力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根据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临床医学博士要求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1. 3 制度保障的可落实性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加强医学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国家卫计委先后《关于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意见的函》《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落实。为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建立完整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国家卫计委在2016年颁布《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推进与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在符合国家学位授予要求前提下,可申请授予相应的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完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制度的衔接,有利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奠定基础。
1. 4 上海地区试点经验上海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此同时,开展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项目(简称“临住”项目),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在2013年出台《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试行)》(简称“规培办法”),且于2014年出台《上海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实施办法》,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招收首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上海市已经形成毕业后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多种类多系统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2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问题及建议
2. 1 轻临床能力训练重科研能力培养“临专”项目研究生导师通常为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者,科研项目重大、繁重,在具备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学科发展的任务,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没有关于“临专”项目研究生培养细则,但从以往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来看,不少导师急于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培训,如果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甚至还可能压缩掉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及临床科室轮转。中国的医疗环境评价机制,发表SCI文章更能有利于医师职业生涯发展; 因此,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导师对“临专”项目研究生可能会更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临床能力训练。
2. 2 多部门管理管理效率低下“临专”项目研究生既需要接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要接受研究生教育,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卫生部门基本上不再主管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关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的管理包括专科医师招录、培训、基地建设、评价机制、督导等均由卫生部门负责,而研究生招生、考核、培养、毕业等管理由教育部门负责。这样管理的好处是各自分工明确,专项管理力度强,但也会造成两个部门对“临专”项目学生培养的相关制度衔接不够,例如,卫生部门对专科医师规范化项目的考核结果可能是研究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但是两个部门在考核时间的安排上或者考核内容的要求上与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可能会有所重叠。因此,当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共存的状态下,多部门管理在人才培养上容易造成混乱。
2. 3 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限的矛盾美国的专科医师培训各专业培训年限大致为内科、家庭医生、儿科、理疗科、麻醉科,放射科为3年; 皮肤科、神经科、眼科、精神科为1年,内科加3年本专科;耳鼻喉科为1年,外科加3年本专科; 普外科为4~5年。《意见》要求依据各专科培训标准与要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年限一般为2~4年。从上海的情况来看,专科医师培训期限为3~4年,临床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年制一般是3年,最长为5年。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方式培养年限的限制,如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培养年限发生冲突,是否可以先完成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而研究生培养延期,抑或是必须两者同时完成培训等,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建议
3. 1 加强临床能力训练保障必要的科研能力培训教学管理部门应对“临专”项目导师组织高效、统一的培训方式,使导师明确“临专”项目研究生是以临床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培养,逐渐转变重论文轻临床的观念,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要从临床科学问题入手。应根据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轮转计划,明确在专科培训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达到的量化指标要求,如多病种的掌握、操作技能及实际诊疗操作病例数等,保证“临专”项目研究生临床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应培养“临专”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如有条件可以安排适当的实验室科研培训。新时代“高级临床医师”不仅局限于临床诊治疾病,还必须能从事及领导临床科研,但是应合理安排科研实训时间,只能占用适当时间,不能占时过多而冲击临床工作培训。
3. 2 明确各自分工加强部门合作在“临专”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需分工明确,
卫生部门应制定各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细则,明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年限、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等。教育部门应制定“临专”学生的培养方案,明确“临专”学生培养目标与要求,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学习年限、课程学习与考核、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科研与教学培训以及毕业答辩等要求。其次需要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对于涉及相同的培训内容应该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临专”学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应明确参照卫生部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以是否取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证书为评价标准。科研能力研究,以临床轮转期间发现的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从临床实践转化到临床科研研究,两部门对于这类研究课题应该予以支持。
3. 3 改革学位授予制度尝试多种招生方式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主要有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或者是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两种模式虽然最后取得的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但是两者的培养年限、培养方式,以及毕业要求均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这两种模式出来的学生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十分有限,也不符合临床医师培养的规律。借鉴美国成熟的医师培训与考核制度,可以考虑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口径,要求招生对象必须是接受过住院医师培训且取得结业证书的医学生,甚至可以突破“硕士”再“博士”的培养阶梯,可以直接从医学本科毕业的优秀住院医师中招入“临专”项目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学生,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的培养与住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
4 小结
我国的医疗教育部门已意识到医疗人才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系统地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必要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第二阶段,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样,都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历史原因,导致各种医学学历、学位共存的复杂情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研究生教育和专科医师培养是毕业后教育的两条途径,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教育阶段,将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对于形成在职研究生教育和临床能力培养双培养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