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晁玉方)商业伦理.ppt

  4.克己复礼 参考书目:张应杭《企业伦理》费雷尔《商业伦理》 参考书目:张应杭《企业伦理》费雷尔《商业伦理》 1 9 8 2 年 9 月 3 0 日,星期二,强生公司 总部渐渐得到消息:芝加哥有3人服用掺有氰化物的浓缩“泰诺”(Tylenol) 胶囊后死亡 。 “泰诺”胶囊是强生的一个子公司生产的,占有止痛药市场 3 5 % 的份额,其销售额大约占强生总销售额的 7 % ,利润占强生总利润的 1 7% 至 18 % 。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急需掌握如下几个问题:致死的氰化物是生产过程中还是在生产之后其它阶段进入胶囊的?死亡人数还会不会增加?会不会波及其它地区?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经发布公告,禁止服用泰诺胶囊,但尚未要求公司采取任何针对性措施。 公司管理层确信其位于宾西法尼亚州的工厂并未出现氰化物污染。但是公司还是决定不应心存侥幸,于是将出现中毒药品的整批药,共 93 000 瓶全部收回 , 并暂时停止了所有泰诺药品的广告。 第二天早晨,公司管理层得知发生了第 6 起由泰诺胶囊引起的中毒事件 , 中毒者服用的是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工厂生产的一瓶药。这证 实了掺毒是在芝加哥当地而不是在强生的工厂里发生的。 强生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克决定亲自负责处理泰诺危机。1 0 月 4 日,他到华盛顿会见联邦调查局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官员。他考虑收回所有泰诺胶囊,但两个机构的人士都建议他不要这样做。伯克解释说: “联邦调查局不希望我们那样做,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使掺毒者这么认为: ‘嗨,我赢了,我能迫使一家大公司就范’。而联邦调查局的人则怀疑如果那样做的话,所制造出来的恐慌比可能消除的还要多。” 然而,第二天,当加利福尼亚州又发生了一起涉及泰诺的中毒事件后, F D A 同意伯克收回所有的泰诺胶囊。这次共收回了零售价值 1 亿多美元的 3 200 万瓶泰诺胶囊。 收回活动从向消费者提供药片换回胶囊的广告开始。数以千计的信件寄往行业杂志,而且在媒体上发表声明 , 以便找到所有尚留在市场上的泰诺胶囊。伯克出现在大型全国电视节目中。 胶囊的回收使泰诺的销售额大幅度下降,从35%下降到7%。据估计,损失将近 8 0 % 。强生报道说他们 1 9 8 2 年采取的保护公众的主动行为使公司损失了 1 亿美元。 有人建议强生公司用新名称重新推出该产品,从头做起,以消除受到损害的品牌形象。 强生公司决定保留这个名称,并设计了一种抗破坏性包装,具有三层密封。这种包装的每瓶成本是2.4美分。 。 不久之后,全美受到波及的地区的消费者和相关的公众开始改变对强生的看法,认为强生公司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事故发生后的5个月内,该公司就夺回了该药原所占市场的70%,而8个月后,就重新夺回了失去的几乎全部市场份额,达到35%。 。 。 3年后的1986年2月,又发生人为投毒案件,纽约的一名妇女因服用遭氰化物污染的泰诺胶囊而死亡。强生公司立即把全部胶囊撤出市场,主动向已购买胶囊的顾客退款。 公司做出一项重大决定,不再生产任何自由销售胶囊,因为无法确保安全性和不受非法污染。在电视节目中,伯克带着一个超大的泰诺药片模型表示这个糖衣药片将代替所有的泰诺胶囊。这将耗资1亿至1.5亿美元,还不算失去的市场份额所带来的损失。 伯克说,“人们认为本公司非常值得信赖和具有责任感,我们不能破坏人们对我们的印象。” 伯克在泰诺和公共卫生上的成就使他成为一名英雄。里根总统赞美他拥有“企业责任的最高理想和压力之下的优雅”。 伯克本人认为强生的做法是理所应当的。“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任何负责任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去做的事情而已——人们的反应好像这是美国商界一个激进的新起点。天哪,人们那个时候还能期待我们怎么做?”?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密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中国网友语录 企业伦理学的背景知识 1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商业伦理问题的凸现,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过程 2 形成是理论界对公众和实业界普遍重视商业伦理社会责任这一现象做出的理论回应 3 197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第一届商业伦理讨论会标志着诞生 1 以企业的伦理道德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一是企业整体道德形象 二是企业个人的德行(企业管理者和员工) 冯根生 中药二厂 相关语录编辑 △要以权谋公,不要以权谋私。以权谋公,胆子大点没关系;以权谋私,胆子要越小越好。 △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一个有敏感的企业家就能迅速准确地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