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教案当前位置:首页>>西方文化史教案

  《西方文化史》教案

   

  (第14次课  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六讲 宗教改革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主要是讲授宗教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西欧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路德教和安立甘教

  难点:加尔文宗教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世纪文明衰落的表现?

  (约5分钟)

  (二)讲解新课

  第六讲  宗教改革运动(板书)

   

  中世纪文明从14世纪起开始衰落,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封建教会出现全面危机。主要原因:

  1、教会民族化趋势增强。

  2、教会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

  3、人文主义思想对教会的冲击。

  在这种条件下,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派家,于16世纪初掀起了一场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这场改革中,产生了脱离罗马教廷的三大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和安立甘教。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地场反封建斗争

  意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和核心堡垒----罗马教廷,建立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实现了教会民族化,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板书  讲授法)(约20分)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发生在德国,这与当时德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板书)

  1、德国的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板书)

  2、罗马教廷成为众矢之的(板书)

  罗马教廷利用德国的四分五裂,加紧对德国的搜刮掠夺。德国社会各阶层对罗马教廷的掠夺日益不满。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教会民族化,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

  德国农民把宗教改革与反封建斗争联系在一起,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下层教士因不满教会的腐化堕落,也要求改革。

  德国世俗诸侯也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宗教改革便首先从德国爆发了。

  (二)马丁·路德(1483—1546)(板书)

  1、生平(板书)

  出身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就读于爱尔福特大学,但未毕业便进入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1512年他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1515年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受到爱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思想、胡司的宗教改革思想和奥古斯丁的预定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

  1517年当教皇得奥十世派人在德国出售赎罪券时,马丁·路德起而反对,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95条论纲,由此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2、著作(板书)

  1520年,教皇下令革除路德的教籍,令他在60天之内宣布放弃自己的观点。路德写了《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三大论著,阐述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提出了《圣经》高于一切、廉价教会和因信称义的主张。

  3、主张(板书)

  第一、路德主要批驳了罗马教廷神权至上、教权至上的观点,提出《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与教会,信徒可根据信仰解释《圣经》。

  第二、简化宗教仪式,提出建立廉价教会的改革主张。

  第三、因信称义:基督徒不必依靠教会及其烦琐的礼仪,而通过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便可得到灵魂的拯救。《论基督徒的自由》

  4、路德教的形成(板书)

  1529年,德皇查理五世召开帝国会议,支持罗马教廷压制宗教改革。支持路德的诸侯为此联合向会议提出抗议,他们由此被称为“抗议者“。

  1555年查理五世与路德宗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诸侯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即“在谁的领地内,就信奉谁的宗教”。路德宗的合法地位由此得到确认。

  路德宗除在德国部分地方传播外,丹麦、挪威、瑞典等北欧诸国也接受者了路德宗。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板书  讲授法)(约25分)

  1、生平(板书)

  约翰·加尔文(1509—1564)出生于法国北部诺阳城的一个律师家庭,读大学时深受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主张宗教改革。1534年,为免遭法国天主教会迫害,流亡瑞士。第二年,他在瑞士的巴塞尔写了《基督教原理》一书,阐述了其宗教改革思想,其核心是“预定论”。

  2、主要思想(板书)

  预定论和选民论:他认为,上帝是万能的造物主,掌握着世人的生死荣辱,对世上的每个人都作了永恒的判决。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那些注定得到永生的人就是上帝的“选民”,而那些永远罚入地狱的人则是上帝的“弃民”。上帝通过圣灵直接启迪“选民”,使他们产生得救的信心。“选民”在现世的使命,就是凭自已对基督的信心,按《圣经》的准则行事,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成就,以彰显上帝的荣耀。

  所以,一个人的成败与是否得救,不在于忏悔、善功与圣事的礼仪,而是由上帝预定的,这就否定了罗马教皇与神职人员的作用与权威。

  3、加尔文教的形成(板书)

  1536年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创建了长老制教会组织。加尔文根据《新约圣经》中的记载,指出教会的职务应包括长老、牧师和执事,由此而创建了“长老制”教会组织。

  “长老会”是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从信徒中推选长老12人组成,直辖于市政会议。长老的任务是掌管教会和维持道德纪律与社会秩序;

  牧师负责管理教会和教务工作和讲解《圣经》;

  执事掌管教会的慈善机关。

  加尔文守的教义与组织形式都更符合西欧日益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在西欧广为传播,法国、英国、荷兰等地区都有大量的加尔文宗信徒。加尔文宗在法国称“雨格诺派”在英国称“清教”。

  三、英国宗教改革(板书  讲授法)(约15分)

  (一)背景(板书)

  1、民族意识增强:从15世纪开始,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民族意识也不断增强。

  2、人民普遍反对罗马教皇干涉英国事务:在威克里夫要求改革教会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民普遍反对罗马教皇干涉英国事务,要求实行教会民族化。

  3、1533年亨利八世借口教皇不批准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的离婚案,公开与教皇决裂。次年,在他的授意下,英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二)过程(板书)

  1、《至尊法案》通过,标志着英国国教会的产生。

  2、没收教会财产。1536年和1539年亨利八世授意国会再次通过法令封闭修道院,将其财产没收分配或低价出售给王权的支持者,其中大部分财产落入了新贵族和商人手中,这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3、制定了《三十九条信纲》。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重新恢复了英国国教会和一系列宗教改革的法案,确立了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制度,并于1563年制定了《三十九条信纲》,它在教义上吸收了路德宗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宗的“预定论”,在组织形式、教会制度和圣事方面则保留了天主教传统。

  1571年,《三十九条信纲》由拉丁文译成英文,宣布为英国国教会的官方教义,所有神职者的人员及牛津、剑桥大学的宗教教师必须签字遵守。这样英国国教---安立甘宗便最终确立起来了,英国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告完成。

  四、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板书  讲授法)(约15分)

  16世纪初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给罗马教廷以沉重打击。天主教会内部一些有识之士面对教会的腐败和宗教改革运动,强烈要求加强不在话下教会内部的整顿和改革派,以防止新教的蔓延和扩大。

  通过复兴天主教修会,除原有的修人进行整顿外,还成立了许多新修会组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耶稣会。

  1、耶稣会(板书)

  创始人:由西班牙贵族伊纳爵·罗耀增于1534年在巴黎创立的,1540年得到教皇的批准,罗耀拉当选取为第一任会长。

  组织严密:耶稣会集资军队的组织形式,制定了严格的会规和纪律,入会者除需要作“听命、贞洁、清贫”这三绝誓愿外,还要发誓绝对的效忠和服从教皇。在耶稣人内,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上级,总会长拥有绝对的的权力。

  宗旨:以重振天主教会、重树教皇权威为宗旨。

  活动:开展通俗布道和社会服务来扩大影响。

  耶稣人另一项重要活动是在各地兴办学校,许多学校还是免费的。培养了一大批为其所用的思想保守的知识分子。

  耶稣会还积极从事海外传教活动,在西学东渐中起了重要作用。

  2、特兰托宗教会议(板书)

  特兰托宗教会议是教皇为调动各国旧势力以共同对付宗教改革而召开的,会议从1545年12月时断时续开到1563年12月,历时18年。

  会议通过了一些决议,最后根据这些决议制定了《特兰托信经》,其主要内容有:重申《尼西亚信经》、宣布采用《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提出教会的 “口传教义”同《圣经》一样具有权威,进一步阐述了“原罪”“称义”“善功”、圣事等教义,肯定圣餐的“实体转化论”和圣像崇拜,定“炼狱”这信条、确认教皇有赦罪的权力等,还有一些整顿教会和严肃教会纪律的规定。《特兰托信经》成为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献之一。

  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板书  讲授法)(约15分)

    16世纪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三大新教。新教从教义、礼仪等方面都进行了简化与革新,其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作用。它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主要有:

  1、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实人生的价值(板书)

  新教使人们从中世纪的苦修禁欲与对虚幻来世的追求,转向了对现世生活的热情和勤奋劳作,并为人们取得现世的成功提供了信心和动力,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教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个人主义(板书)

  路德的“因信称义”把人们从教会烦琐礼仪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人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即个人必须自己负责,靠自己的行动来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因而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这种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3、新教伦理培养了人们勤劳、俭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板书)

  加尔文宗的“预定论”,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发财致富的人都看作是上帝的选民,加尔文宗鼓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从事每项工作,去努力取得成功,而这是对上帝最大的荣耀和赞美。新教徒们也怀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拼命劳作,并把他们的劳动成果理解为上帝的恩赐。在促进资本积累中起了重要作用。

  六、西方文化的扩张(板书  讲授法)(约5分)

  15—16世纪的欧洲,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欧洲社会各阶层都陷入了追求财富的狂热之中。在新兴君权的支持下,开始了海外冒险与殖民掠夺,海外扩张也是西方文化的扩张。

  1、地理大发现与海外殖民扩张。(板书)

  海外扩张的动力: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需要,商人和资产阶级想直接获得东方的香料和丝绸,王权想增加王室的实力,《马可·波罗游记》以东方富庶的描写及其广泛传播,刺激了西欧各阶层对东方的垂涎。

  15世纪西欧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为其海外扩张提供了可能。罗盘针、造船术、多桅快速帆船,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由大炮发展到毛瑟枪。

  首先从事海外冒险与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从15世纪末—17世纪中叶,葡、西、荷、英、法等国展开了疯狂的海外扩张与殖民掠夺,在亚洲、美洲和非洲抢占了大片殖民地。

  2、欧洲文化在美洲的扩张(板书)

  3、传教士与西学东渐(板书)

  五、作业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加尔文宗教改革。

  3、英国宗教改革。

  六、主要参考资料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斯宾格勒[德]:《西方的没落》,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汤因比[英]:《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9。

      刘文龙、袁传伟主编:《世界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基佐[法]:《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七、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