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十篇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的判定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BMI<23.9为正常体重,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一、二、三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基础上,选取153人,其中超重男生35人、女生33人,肥胖男生47人、女生40人,年龄19~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的体质调研、体育锻炼、营养等文献资料,为本文的调查问卷和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膳食规律、生活习惯、运动行为、形态认知等层面进行问卷调查。1.2.3运动干预方案。按循序渐进原则分两个阶段设计运动干预方案。每次练习前、中、后即测10s脉搏以控制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60%~70%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运动时间为每天下午60~90min,干预时间共16周。第一阶段(1-5周):采用多种运动的锻炼方式,提高参与者运动适应性和趣味性,增强心肺适应能力。主要运动有慢跑、快步走、走台阶、有氧操、球类、体育游戏、跳绳、瑜伽、腹肌练习、放松练习。具体运动安排见表1。第二阶段(6-16周):通过前阶段运动干预,增加参与者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提高参与者锻炼兴趣。主要运动有慢跑、变速跑、往返跑、搏击操、瑜伽、体育游戏、跳跃、球类、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训练及放松运动。具体运动安排见表2。1.2.4饮食干预方案。①营养指导课程:开展每周一次知识讲座,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系统介绍各类食物的所含营养和热量,使参与者能计算每日摄入的食物热量和日常活动耗能量,为自主制定科学减肥食谱奠定理论基础。②食谱制定:对参与者每周的膳食和起居情况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摄入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根据参与者之前的进食情况,要求参与者每天适当控制摄入量,多食低热能的蔬菜和水果,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膳食为主,保证每日机体和运动的营养所需,避免营养不良。并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个体饮食特点,分别制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1.2.5测试指标。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要求进行测量,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腹部皮褶、上臂皮褶、肩胛皮褶;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数(ml/kg);身体素质: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耐力(女800m、男1000m)。1.2.6数据处理。运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分析,各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每组干预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
从表3可见,通过16周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超重、肥胖男女生体重、BMI、腹部、肩胛皮褶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其中肥胖男女生上臂皮褶指数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但干预前后,超重、肥胖男女生身高,超重男生上臂皮褶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2.2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4得知,经过16周的干预后,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肺活量、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50m、超重男女生和肥胖女生的立定跳远、肥胖男女生的坐位体前屈、超重女生仰卧起坐、肥胖男生引体向上、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干预前,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肺活量、超重女生50m、肥胖男生立定跳远、超重女生坐位体前屈、肥胖女生仰卧起坐、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超重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肥胖男生50m均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重和肥胖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受遗传、环境、经济、文化、生理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国内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肥胖比例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合理所致。根据肥胖成因,本研究从超重肥胖大学生各方面运动能力与项目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以跑、跳、灵巧及柔韧等中等强度练习为主,技术性强的球类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为辅的运动处方规定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结合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为主的膳食调理。研究表明:通过16周体育锻炼和膳食干预之后,参与者身体形态中体重、BMI、各部位皮褶都得到了有效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明显提高,所以在运动处方中以多种形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消耗脂肪,减少体重体脂;同时,参与者在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也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改善,这些身体机能的改善是超重肥胖大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从干预效果显示,超重肥胖女生身体形态指标均值比男生下降更明显,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更显著,原因是社会对于女性以瘦为美审美观的影响,女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表现在减肥过程中主观目的性强,锻炼的韧性和自觉性较男生高,饮食控制的自觉性和严格性也比男生强。虽然男生上肢力量和变速练习较多,但超重男生引体向上和肥胖男生50m指标成绩变化不显著,说明运动强度和负荷可能不够。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BMI、腹部、上臂、肩胛皮褶等指标均值,控制和改善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4.1.2多种有氧运动的运动方案有效地提高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
4.2建议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2
关键词:云南部分高校;体育锻炼态度;差异性;成因分析
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锻炼态度可以分为体育锻炼行为态度和体育锻炼目标态度[1]。体育锻炼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
近年来,有关体育锻炼行为及态度的理论一直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涉及高校大学生这一领域善少。大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需要洞察和了解,周伟 [2]通过结构方程模式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认为体育锻炼态度既可以直接预测体育行为,又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体育行为。所以性别、年龄、学业水平、科别、体育锻炼活动量等因素是否对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论证,通过研究为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供帮助,为体育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大学生锻炼行为系统研究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代表性高校。以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3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30人。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呈贡大学城5所高校的非体育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91份。问卷信度测量采用同一人群2周后重复调查,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复测信度系数R=0.75(P
1.2.2 测量法
本研究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系统的测量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与信度,因为测量可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1.2.3 数理统计法
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锻炼群体测量结果运用体育统计学的t检验处理后,观察体育锻炼态度是否存在差异,对数据整理汇总后,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2.4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锻炼行为与体育锻炼态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分值情况统计表
2.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表2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维度对比分析表
体育锻炼态度维度男生(x-±s) 女生(x-±s)FP行为态度 27.55 ±5.12 26.65 ± 3.644.578 0.234 目标态度 40.95 ± 5.02 36.88 ± 5.786.897 0.025行为认知 30.67 ± 4.33 29.02 ± 4.674.893 0.315行为习惯 32.74 ± 3.98 27.23 ± 3.877.746 0.045行为意向 30.53 ± 4.67 31.56 ± 4.763.423 0.325情感体验 26.79 ± 3.98 30.98 ± 4.344.567 0.261行为控制感24.84 ± 3.22 20.56 ± 5.516.566 0.534 主观标准 18.56 ± 3.92 21.67 ± 4.345.112 0.148注: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5,表示显著性水平达到0.01。
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其维度行为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六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目标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由于性别的差异及兴趣爱好,女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表现的不积极,对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有待提高。
2.3 不同科别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表3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其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这六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两维度上可能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上要明显强于文科。
2.4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结果分析
2.5 变量回归分析
2.6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成因分析
2.6.1 由表1看出男、女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分配上差异显著。由于男女生在心理和体能上的差别,女生关注的是通过锻炼改变自身的体型,而男生在选择锻炼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在学业水平,科别上说明理科比文科可更喜欢体育锻炼,但两者总体上的差距不大,他们都处于同一水平上,认知能力相近,都在一个相同的学习氛围下生活。
2.6.2 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且理科学生好于文科学生。因此引发的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距。
2.6.3 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效果上不能达到男生同样的程度,因此导致女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不如男生。这反应大学生在锻炼行为动机因素上男女差距较大。其次,部分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是消极的,主要是由于学习太紧张;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自己不适合从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太辛苦、枯燥;体育锻炼不如其他项目那么有娱乐性;课内、外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帮助等六个原因造成的。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1.1 研究反映大学生在锻炼态度上其性别、学业水平及年级、科别与体育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锻炼积极,理科比文科更乐于参与,大一年级学生比大四年级学生更有激情锻炼。
3.1.2 经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t检验,得出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男女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3.1.3 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客观方面来说,是社会学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惰性,学习压力的因素,对锻炼的认知,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坚持。
3.2 建议
3.2.1 开设和各项运动俱乐部、培养校园体育明星,吸引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各项体育俱乐部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克服其自身体育运动的惰性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处理好学习压力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促进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一致性,增加校内体育人口。
3.2.2 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师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体育锻炼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与教育,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活力和获得快乐的效果,认识到生命的健康是一切希望之本,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荣建.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95-98.
[2]周伟,周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机制的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57-60.
[3]仇法强.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参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54-155.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3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就影响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4]冯明荣,左新荣从教材教法的视角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四川体育科学,1999,86,(2):35-37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终生体育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体育教育的普及,越多的人具有健身意识。。。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课余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休闲和健身的重要方式。。它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作者对浙江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96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其中大一学生118人,占29.9%;大二学生93人,占23.5%;大三学生97人,占21.7%;大四学生共87人,占19.5%。
2.2研究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2.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运动的喜欢程度,选择非常喜欢的占18.4%,比较喜欢的占28.6%,认为一般的占34.7%,而比较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占6.3%、2.7%,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的体育的看法,非常赞同的同学占51.0%,比较赞同的占28.8%;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体育的观点;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运动的很少,占6.8%;经常运动的人也不是很多,占26.0%。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1至2个小时,占45.5%;一天几乎没有参加运动的人数也较多,将近三分之一。相对大二、大三来说,大一、大四学生一天几乎没有运动的人更多。这可能与大一时期课程设置较多,而大四学生可能忙于实习、找工作有关。
大学生参加运动的时间段,大多数大学生是有空就锻炼,占43.0%。其次是选择在晚上的时间锻炼,占22.4%。一方面,大学里晚上的时间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晚上锻炼比早上锻炼更科学。
2.2.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类型和场地
大学生喜欢运动的类型中,球类占38.4%,占大多数。其次是健美类,如瑜伽、健美操类。喜欢的运动类型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健美类的体育项目受到较多人的欢迎。张文忠(2006)对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对体育的需求分析中显示: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体育锻炼,44.64%的人是因为健身健美的需要;35.5 %是因为娱乐需要;25.29%是通过体育合格标准的需要;5 %为其他[1]。可见较多的人期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美效果,这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爱美的心理特点。对于大学生运动场地的选择,50.8%的大学生选择在运动场地锻炼;其次是在寝室锻炼,占22.3%;健身房相对来说较少;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占57.1%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强体质;有13.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10.7%的学生参加运动是增强心理健康;8.1%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交朋友。可见,增强体质是大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共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锻炼是为增强心理健康、锻炼意志、交朋友。从中可以发现至少89.6%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增强身心健康、交往方面的作用。王华倬等(2002)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是: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健身(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缓解(减轻学习紧张和疲劳感) 、娱乐(玩得高兴,心情舒畅) 成为大学生的3 种主要价值取向,交往(结交朋友,增进友谊) 、考试(体育课考试或锻炼标准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取向也有一定的认同者[2]。本研究结果与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发现:49.5%的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时间;其次因为没有伙伴的占18.3%。这与焦雨(2004)对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他调查研究中显示:在可供选择的10 项影响锻炼因素中,缺少场地、缺少活动伙伴、实验课和作业及复习占时太多、无兴趣、缺少器材、无人指导等列是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前6大因素[3]。在本研究结果中,还有5.3%的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怕被人耻笑。相对来说, 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怕被人耻笑同学比大三、大四的要多,且大三年级根本不存在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增加,对体育的接受程度更高有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是一般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对于终身锻炼的看法,只有极少数同学不赞同终身锻炼的观点。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其次是锻炼意志、增强心理健康和交友。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各种作用,是培养和加强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另还有18.3%的大学生不参加运动是因为没有伙伴,可见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在课余多开展团体类的体育活动,这可让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2)总体上认为自己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很少,可是具体到每天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有空就锻炼和晚上锻炼。大学生运动的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运动场,除了在运动场地锻炼外,有五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在寝室。针对大学生有空就锻炼和部分学生在寝室锻炼的特点,高校在建设体育设施时,考虑大学生能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大学生的住宿区、教学区提供一定的锻炼场所。多数大学生选择晚上锻炼,这可能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也可能是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晚上锻炼的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能延长体育设施开放的时间和对大学生晚上锻炼的安全性教育。
(3)在运动的类型上,球类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其次是健美类运动。对健美类运动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健美的心理追求。高校可根据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多开展有关健美类的课程,以及对在美学上对大学生做更多引导,以便让大学生对何为健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如何达到健美的有比较正确方式。
(4)所调查的9个项目中,各年级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忠,范晓斌,齐树一,李林勇.大学生余暇体育的心理特征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2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
3 焦雨.晋东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5
论文摘要: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首先对我们的奥运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优异表现高度赞扬;其次,我国进入了奥运后经济时代,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浪潮,无论是儿童、学生、中年还是老年,都积极踊跃的投入到健身的行列当中。但是光有热情还不够,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问题,不同的群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身体锻炼的项目、进行活动的时间、锻炼的强度等等,而且锻炼应该合理科学;最后,由于不同的群体进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机是不同的,本文正是以这个为出发点,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心理效应进行分析,探索引发他们产生不同方式的身体锻炼的心理动机,从而为指导他们参加最有效的身体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他们身体上和心理上健康和谐的发展。
abstract:beijing olympic games has come to an end,we should spoke highly of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our athletes at this olympic games; the second,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economic era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national set off the wave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whether children, students, middle-aged or elderly
has a positive input to the list of fitness. yet,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the enthusiasm, it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of method, different group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physical exercise a reasonable choice of projects, sports time, strength training and so on, exercise should be a reasonable scientific; finally, the groups do not have the psychological motive for physical activity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different groups, lead them to explore different forms of physical exercis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in order to guide them in the most effective physical activity,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effect exercis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一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现在不单单只追求着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并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那么什么是健康?什么又是心理健康?可谓人云亦云。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健康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多少年来人们在不懈的努力着,研究它,创新它进而完善它。健康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起心理健康,这就使得对于它的研究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不仅仅是为了使身体强健,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使自己感到满足,最终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这其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不能盲目的从事一切身体活动,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选择什么方式来锻炼,合理有效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不同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以及产生动机的原因着手,对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进一步探索,为锻炼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身体锻炼与心理的互动关系
1.1 学术界关于两者关系的理论假说
实践表明,多参加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生理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皮肤性疾病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非就了解进行锻炼还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例如情感、意志、认知水平等等,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1.2 身心的解释假说
1.2.1 唯心论
该理论认为,唯有精神存在,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心理事件的知觉基础上的,所假设的知觉基础的物质只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之中。
1.2.2 唯物论
该理论认为,唯有身体存在,身体才是一个真正的原子和分子的世界,而精神仅是一种幻觉。
1.2.3 万物有灵论
该理论声称,精神控制身体,但精神不受身体的影响,精神活动引起身体现象,但物质事件不能引起精神事件。总之它认为灵魂使身体存在。
1.2.4 副现象论
该理论认为身体事件引起精神事件。精神活动被看成是来自大脑的秘密。
1.2.5 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是,身体和灵魂、大脑和心理、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关键问题是,非物质的精神如何影响物质的身体和生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心理事件。
1.2.6 双面论
该理论指出,精神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大脑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精神被理解为来自大脑特别部分的自我知觉。
1.3 生物学理论假说
第一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引起的体温升高可使人产生短期安静的效果。该理论似乎有道理,但缺乏研究。
第二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它随着度锻炼而增加。
第三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导致内啡肽的释放,这种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产生愉和减少疼痛。
1.4 心理学理论假设
第一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促进身体健康,使个体从中更多地获得竞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自我效能得到提高。
第二种理论认为,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第三种理论认为,锻炼可使人产生恍惚状态,它是一种“变更的意识状态”。
1.5 存在的问题
以上各种假说都试图去解释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都存在着片面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充分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参加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以下是对不同的群体参加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
2 儿童锻炼的心理效应
2.1 参加锻炼的动机
少年儿童参加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要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更多的属于一种从众行为。他们认为这个运动项目很有趣就会不自觉的参与进来,从身体锻炼当中获得一种愉。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导致内部动机的不稳定性,因此他们参加锻炼的行为大多是不自主的。
2.2 身体锻炼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阶段,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参加锻炼,身体锻炼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发育,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尊。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儿童在要求参加某项身体锻炼时被拒绝,他肯定会心里难过,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自闭心理,不利于他的成长。
2.3 身体锻炼的坚持性 大多数儿童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会只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锻炼项目,因此会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出不代表他们不继续进行身体锻炼,而是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别的身体活动中去了,这种现象受儿童的锻炼动机、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
3 学生锻炼的心理效应
3.1 参加锻炼的动机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最系统全面的教育,这个时期学生的各方面发育都趋于成熟,他们会自主的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进行锻炼,动机水平也逐渐稳定下来,对于他们的研究相对容易。我国对学生时期的心理效应研究比较关注,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身体锻炼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效应产生影响。
3.1.1 身体锻炼与认知水平
研究表明,认知水平与身体锻炼有着某种规律似的联系,身体锻炼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积极的情感可以减轻他们进行锻炼的焦虑、恐惧、自卑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更好的投入到锻炼中来。
3.1.2 身体锻炼与应激
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增强,无形中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压力,他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中,所谓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即个体认为所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并对其健康产生威胁。只有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全面发展。多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他们暂时从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活跃自己的思维,放松绷紧的神经,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消除疲劳,从而完善心理特征。
3.1.3 身体锻炼与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参加身体锻炼可以达到实现自我的一种心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难,如果他们能坚持下来就可以使意志品质加强,自信心树立起来,更驱使他们继续进行身体锻炼。
3.1.4 身体锻炼与情绪
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误、知识的复杂等等,一旦这种情绪产生后,会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参加锻炼可以使这种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使大脑充分放松,从这个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3.1.5 身体锻炼与人际交往
大多数锻炼活动都属于群体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来完成。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结识很多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交友面,使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
4 中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4.1 锻炼的一个现状
目前的研究说明处于这个时期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是最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锻炼意识浅薄、工作压力大、家务事多、社会责任重等,这就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身体各机能都明显降低,不能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4.2 参加锻炼的动机
4.2.1 兴趣的需要
中年人在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锻炼项目,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要。可以从百忙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乐趣。
4.2.2 审美的需要
为了给自己的老板或同事留下好印象,中年人通过多参加身体锻炼,可以保持一个好的体型,使自信心大增,通过锻炼还能提高自尊水平,使其有了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也就容易坚持下来。
4.2.3 健康的需要
繁琐的工作使中年人的身心不能很好的发展,几乎每天都在一种紧张状态中度过,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条件每况愈下,而进行身体锻炼可以改善这种现象,延缓衰老,增进健康。
5 老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5.1 锻炼的动机
人到老年后,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精力都明显下降,而且随着衰老的加剧,各种疾病也接踵而来。为了抵抗这些因素,他们会通过少负荷的运动量来缓解自己的衰老,这个时期的人们有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锻炼,但由于身体机能的低下,应妥善的选择锻炼项目,还要注意安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延缓衰老。
5.2 锻炼的注意事项
锻炼要合理有效,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项目来活动,锻炼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持之以恒,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安全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6 结论
综上所述,多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可以从生理上影响着人们,比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能从心理上作用于人们,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虽然我们还不能全面的理解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规律的身体锻炼绝对有助于心理健康,让我们一起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吧!
参考文献:
[1]毛志雄,付舒,高亚娟.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69-74
[2]刘鎏,唐旭.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50-52
[3]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1
[4]马蔷,佟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37-138
[5]李曼.简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7):77
[6]曾庆贺,张然. 论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j].科教文汇,2007
[7]司琦. 身体活动的行为科学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7,27(9):72-79
[8]肖磊,林泰昌,陈作松.儿童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4):20-22
[9]任波.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44-646
[10]李金平,徐德均,邓克维.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5):1505-1507
[11]郭英梅,仇银霞,侯选莉.浅析中年人体育锻炼与其心理健康[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2):48-49
[12]毛志雄,高亚娟.大众锻炼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演进(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32-37
[13]武晓兰. 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探讨[j].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5):121-124
[14]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 :114-116
[15]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2
[16]刘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6):93-95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6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增强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所辖17所普通高校1 227名教师的调查,分析探讨了现今湖北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方式的观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延长,体育休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锻炼价值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方式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否对现今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造成冲击与启发,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时象
本文采用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17所普通高校1 227名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书刊200余篇,了解现今体育锻炼方式的类型、方法、锻炼价值及其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依据社会学的要求,通过发放问卷,向所在武汉地区高校的教育专家、学者、教授、高级教育管理者及17所普通高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体育锻炼方式有关问题并收集相关理论数据。问卷采用邮寄法和当面填答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 400份,回收问卷1 351份,回收率为96. 596,回收有效问卷1 227份,回收有效率为87.6496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取数据,用体育统计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生理条件的差异,男女教师在参与体育锻炼方式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教师更趋向于对抗性和激烈性强、运动负荷大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网球、篮球、足球项目;而女教师因为自身生理特点、身体素质等因素,较喜欢参与运动负荷小、对抗性小并对形体有益的体育项目,如女子健美操、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等。现阶段我国体育场馆相对缺乏,而跑步不受特殊场地器材限制,也就自然成为人们选择较多的体育锻炼方式。在体育娱乐及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上,男女教师有着共同之处,这说明现今高校教师在闲暇时间更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体育休闲。另外,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与相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等有密切的关系。
2.2高校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远远多于女教师。每周体育锻炼1---2次的女教师为68. 4196,男教师为45. 2796 ;每周体育锻炼3---4次的女教师为11.5696,男教师为28. 79 96 ;每周体育锻炼5--6次的女教师为2. 3896,男教师为5.9196;每周体育锻炼6 -- 7次的女教师为0 96,男教师为1.396;另外还有9. 72%的男教师与13. 47%的女教师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可见,高校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不容乐观,这将直接导致高校教师身体素质水平的下降。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要每周坚持3次以上。高校教师每周体育锻炼的平均次数低于3次,且往往把体育锻炼安排在周六、周日两天,这样的集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2.3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男教师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明显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体育参与意识高于女教师,也更乐于参与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男教师占21. 34%,女教师占46. 37% ; 31 -- 60min以下的男教师占51.67%,女教师占19. 62 % ; 60min以上的男教师占33. 49 % ,女教师占9.38%。从体育锻炼的参与时间来看,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及身体健康,延长体育锻炼时间是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要加强高校女教师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
2.4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较深,有73.2%的男教师和68.1%的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但仍有9. 5%的男教师和16. 7%的女教师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高校教师更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男教师每月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教师,并且男教师的体育消费具有主动性,而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具有被动性。体育消费每月在50元以下的人占3$.21% ,50--100元之间的人占26. 74 % ,100元以上的人占11. 23 %,男教师的体育消费大多在50元以上,而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则在50元以下。人们对体育健康消费的认识已从福利性向消费性转变,这是思想观念的很大进步,但仍有不少教师体育健康消费滞后于当前的生活消费
2. 5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国内外有关休闲运动的研究表明,影响选择休闲运动或参与休闲运动的因素主要有:需求(动机)、健康(体能)、年龄、性别、收入、工作(职业)便利程度、教育(文化程度)、时间(闲暇)、个人特质。从调查的结果(见表1)看出,体育场地设施贫乏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其次,体育健康意识差,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身体好,又没有疾病,根本不需要参与体育锻炼,相反参与了体育锻炼反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同时,学校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际关系频繁,也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缺乏体育兴趣和爱好、周围体育锻炼氛围低、时间紧压力大、缺乏休闲运动的组织形式、缺乏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技术等,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可见,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主观因素,这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教师正确的健康观念、运动休闲理念、积极态度与良好的运动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湖北武汉所辖地区普通高校大约有68.4%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业余体育锻炼,并且参加的人数比例中男教师明显高于女教师。高校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低,每周参与体育锻炼不足3次的约占67.9 %,并且体育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占很大的比例,锻炼的时间段过于集中。体育消费观念有待加强,体育健康的观念也有待改变。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学与科研任务过重、时间紧压力大等,导致现阶段高校教师身体素质差、工作效率低、精神过度紧张。
(2)影响普通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外界因素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和体育锻炼氛围低。而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以及对体育健康认识存在偏差,体育锻炼兴趣低,体育技术技能低。
3.2建议
(1)高校要迅速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加大经济投人,充分挖掘潜力,改善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政府与教育部门也应加大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投资与建设。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承载民族希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即将投入社会、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热血青年。过硬的身体素质是一切动力来源的基础,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兴盛发展的基础,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时代性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现代社会紧迫的生活、工作节奏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无形的提高,健康的体魄、心智的成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体育意识的淡薄。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塑造人才的场所,也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高校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还h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活动和教学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所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使他们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
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长时间有效的身体锻炼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设施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通过教学视频、网络图片等有效的途径宣传来扩大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了解,以此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调动并激发学生自觉训练的热情。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体育项目的各种比赛,并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其结合,提高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扩大学校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佳环境,体育宣传是实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重要手段,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热情,不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比如,举办体育知识系列讲座、体育欣赏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的体育氛围,师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会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体育教学中应采用理论传授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元化渠道向学生传授理论课,使学生对体育训练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借以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学校体育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相关理论知识。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最大动力。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因素,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依据,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兴趣的培养问题更加突出。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锻炼的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运动需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个人优势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通过校内、校外的多元化的比赛,使学生们逐步建立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的体育观念,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构成,各系统器官相互功能,身体锻炼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运动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多元化的教学对体育意识的影响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8
(一)研究对象。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论文和期刊30余篇,为该论文的顺利撰写奠定了基础。
2.调查问卷法。根据课题要求,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桂林理工大学学生300人,分别向土木与建筑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各发60份问卷,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6份,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98.7%,有效率98%,符合统计学要求。
3.数理统计法。收集数据资料,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且以图表的形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映。
二、结果与分析
(一)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1.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评价。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占了27.6%,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重要的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1.4%,18.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无所谓,只有12.4%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以上数据说明大部份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也说明了我校开展体育锻炼有着较好的认识基础。但是仍有12.4%的同学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仍需要学校相关体制的配合和老师的合理引导。
表1: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是否重要的调查
2.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表2可以看出,占44.9%调查比例的大学生喜欢课外体育锻炼。从调查访问中得知:男生比女生更喜欢课外体育锻炼,这与男生天生爱运动、爱表现、性格活泼外向等因素有关,而不喜欢、讨厌课外体育锻炼的同学占20.6%,并且女生多于男生。经调查发现,很大的原因是她们没有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有的同学受到家人、同学及习惯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有利于合理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二)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从表3可以看出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层次的。其动机的排序依次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纯粹娱乐、强身健体等。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是学生首选的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占50.3%。
表2: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表3: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分析其原因:近些年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文化和各种技能学习上,参加锻炼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此外通过访问被调查的部分学生,得知在校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更倾向消遣娱乐,而女生在放松的同时倾向于健身减肥。
2.桂林理工大学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4可以看出,虽然很多同学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很少,被调查学生中的40.7%都是很少锻炼,占了被调查者的一半。仅有21.4%的同学可以进行5-10小时的体育锻炼,但是这些同学也会根据学习工作忙碌程度和自已的心情而减少体育锻炼的时间,分析其原因学校管理者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学生的高智、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体育课多流于形式,课余锻炼不被重视,因而限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表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调查表的情况看,大部分的同学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锻炼,但锻炼的时间较短,锻炼效果不尽人意。有50%以上的同学没有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新要求的每周不少于两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
3.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种类。从表5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种类选择有多样化倾向,选择种类的排序依次为:跑步、羽毛球、蓝球等。从种类选择的排序上看,男女学生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但跑步都是他们的首要选择,本人认为,这主要是我校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运动器材条件及学生进步体育锻炼的时间因素有关,从选择锻炼项目内部看,男生更多地倾向于富有对抗性、竟技性强的项目,女生更倾向于选项择对抗性不强的项目。
表5:参加体育锻炼的种类
(一)影响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1.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由表6可知,影响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有很多,但主要的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锻炼意识,占了40.4%,其次是兴趣爱好,占31.9%,体育态度占18.1%。究其原因:面对当今社会就业和生存压力,大学生把很多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心想着学习,应付各种资质考试,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表6: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锻炼习惯,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学校教学课程,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相关专业知识,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爱好。
2.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从表7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学业过于繁重是制约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占了31%,其次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及场地的限制,占了28.6%,使得学生的锻炼时间受到严格的控制,还有20.9%的学生缺乏经济保障,制约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合理的管理和免费开放体育场馆,以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本身应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体质,拥有强健体魄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
表7: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3.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因素。首先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女性文静、不张扬,所宣扬的女性是纤细、柔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部分女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影响了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她们心目中,体育是男生的专利和代名词。
其次,对运动效果不满意也导致女生参与度低,很多调查表明,在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减肥塑形是很重要的一项,但是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这个目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且需要不懈的毅力。很多女生在短期运动效果不明显又得不到多少乐趣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
第三,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目前桂林理工大学的体育课内容安排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够吸引女生的选修课也效少,加上由于她们力量、速度、耐力较差,不少女生在体育锻炼方面信心不足,体验不到成就感,这就大大降低了她们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由于大学学生学业较重,50.3%的学生为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才会利用极少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50.3%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同学又会因为忙碌的学习工作、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本不宽裕的锻炼时间。
2)目前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频繁度较低,50%以上的同学没有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规定的每周不少于二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且40.7%学生每周锻炼的时间过短。男女对比有差异,大部分女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均差于男大学生。
3)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业繁重、学校体育设施短缺和运动场所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受到缺乏锻炼意识,个人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二)建议。
1) 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计划安排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时间,调节压力、适度放松,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学会劳逸结合。
2)学校应多方面考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启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扩大体育场地和设施规模,充分利用现用的体育设施,有组织的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以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既参加了体育锻炼,同时不耽误文化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大学体育不应该是中学的应试教育,应该积极改善这种为了学分而学习的局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大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科学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组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培养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努力使学生自觉形成终身体育的人生观。
[参与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02]12号)。
[2]赵一平,马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3-85.
[3]刘益群,王珏瑞.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行为调查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8-9.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自信心
21世纪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复合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1]。高校体育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人才的重要途径。锻炼时间和体育锻炼强度与身体自尊的相关性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体育锻炼强度与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维度呈显著性相关[2]。每周锻炼1次和每周锻炼2-3次,每次在30分钟以上才会对个体的身体自尊水平起到促进作用[3]。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感知能力和自我效能会产生直接影响[4]。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表示信任的一种道德情感和态度[5]。自信心是一种后天养成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习惯,它和其他习惯一样是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的。本研究从锻炼的强度对自信心的影响着手,通过对大学生调查研究,得到不同体育锻炼强度与自信心建立是否有显著关系,从而为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强度提供参考,以此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更好的面对生活与学习。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取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320大学生名为调查对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共300份,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不同体育强度的锻炼与自信心影响程度。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通过对中国知网搜索关于体育锻炼强度与自信心的文献,并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整合,从中选取有效信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采用集体无记名试测的方式,对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大学生被试发放问卷,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300份,有效率达到93.7%,调查实际收回的男生有效问卷共164份,调查实际收回的女生有效问卷共136份。测查过程中,被试者在遇到不明白的项目时可随时向主试单独讯问,测查过程约10分钟,测查完毕后,主试当场收回问卷,后期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不同体育锻炼强度测试》本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标准,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三个选项,采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为1分,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为2分,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为3分。此表格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订正,重测信度为0.82。说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可以用于相关的测试及分析。1.2.3数理统计法对所搜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相关性统计和描述性统计措施把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实现相干的表格与图表的绘制。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信心影响结果2.1.1不同体育锻炼强度被试的自信心得分情况调查显示,不同体育锻炼强度的被试者其自信心得分不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天都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者,一星期会进行三次或三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低于30分钟者,或一星期会进行五次或五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低于20分钟者自信心得分为33.26;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一星期进行身体锻炼小于三次,每次体育锻炼30分钟左右者得分为32.25;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得分为30.21。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与自信心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自信心高于偶尔锻炼及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的大学生;随着体育锻炼强度的加深大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增强。2.1.2性别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差异为了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强度方面是否存在着性别差异,因此本文对164名男大学生和136名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进行了统计,其结果见表1。注:A.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天都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者,一星期会进行三次或三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低于30分钟者,或一星期会进行五次或五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低于20分钟者;B.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一星期进行身体锻炼小于三次,每次体育锻炼30分钟左右者;C.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重为27%,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重为49%,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重为24%;女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重为29%,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重为45%,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重为26%。从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在性别上基本没有差异。2.1.3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强度对大学生运动自信心的影响差异为了研究体育锻炼强度对大学生运动自信心的影响,本文分A、B、C三组分别对参加相同运动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注:A.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天都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者,一星期会进行三次或三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低于30分钟者,或一星期会进行五次或五次以上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低于20分钟者;B.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一星期进行身体锻炼小于三次,每次体育锻炼30分钟左右者;C.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由表2结果可知:A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85人,B组偶尔参加体育锻炼者140人,C组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者75人。A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33.26和2.238,B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32.25和1.536,C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30.21和2.432。结果表明:随着体育锻炼强度的加深大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增强。2.2体育锻炼强度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差异分析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信心影响的测量与评价的研究中,当体育锻炼强度由小强度增加为大强度时,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心水平随着体育锻炼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当进一步提高体育锻炼强度时,锻炼者的运动自信心又一定提高,体育锻炼强度对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心的影响相当显著[6]。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自信心的差异显著;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度显著低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练的大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的强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不同体育锻炼强度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显著。3结论与建议3.1结论1.大学生自信心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且并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2.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自信心的差异显著,大学生自信心随着体育锻炼强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加。不同锻炼强度大学生在自信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度显著低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3.大学生的自信心在参加体育锻炼程度的因素上差异显著,经常参加体育锻练的大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的强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3.2建议1.身体锻炼不仅可以对大学生自信心产生影响,而且可以增强体质,保持更好的精神状态,改善生活与学习中的诸多焦虑等因素。2.当今社会人才需求条件的延伸,对当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高校大学生多多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3.建议
大学生们通过一定的锻炼来培养自信心,并且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达到锻炼的要求。4.为提高大学生自信息应以增强体育锻炼强度为主、适当加大运动持续时间,并且使大学生持之以恒、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作者:孟庆宏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忠.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跨世纪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1,(2):17-19.
[2]杨博.河南高校中年教师不同锻炼程度与锻炼动机、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0,(5):21-15.
[3]张西平.西安市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8(4):452-454.
[4]毕重增,黄希庭.青年学生自信问卷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9,41(5):444-453.
[5]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450-451.
[6]斯琴.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信心影响的测量与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5):45-46.
[7]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9.
[8]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校(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4).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养成习惯
如今多数的大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不能够承受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下课就回到宿舍打游戏,缺乏主动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在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运动锻炼计划,及每天需要达到锻炼目标,学校的体育老师也要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增加体育活动,多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现今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很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在众多高校中,很多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课程重视过多,而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每周只开设一节体育课,这对大学生的锻炼没有很好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打消了大学生对待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进行中,体育老师只是单一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学习当中。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为了学习成绩敷衍了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积极氛围,不能使学生融入进去。同时,学生的运动基础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效果。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对体育工作还是有所重视的,但是要实现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还有一定难度。因为,现今多数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惰性,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将多数空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游戏和视听娱乐上,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热爱文化学习,觉得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不锻炼,所以要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首先,就要端正大学生的正确锻炼认识,改变惰性。3.高校体育观念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现如今很多校不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很多大学生都会自主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馆中没有增加过多的体育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带过于单一,体育锻炼场地较小,不能容纳很多学生,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所以,这种现状也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