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十篇
医学伦理学篇1
2.构建中国生命伦理学——追求中华文化的卓越性和永恒性范瑞平,FANRui-ping
3.神经伦理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马兰,MALan
4.中国的生物信息库和伦理问题王延光,WANGYan-guang
5.中国医学伦理学 活体器官买卖伦理分析与对策研究曹未,常运立,蒋水芳,杨放,CAOWei,CHANGYun-li,JIANGShui-fang,YANGFang
6.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中关于患者近亲属知情权的伦理思考何驰华,皮洁,朱敬香,HEChi-hua,PIJie,ZHUJing-xiang
7.人类库运行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及应对机制张凡,张欣宗,姚康寿,ZHANGFan,ZHANGXin-zong,YAOKang-shou
8.试论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人文情怀刘小龙,吕志,LIUXiao-long,LVZhi
9.临终关怀的经济学视角王雪,WANGXue
10.论理性主义的产生与中西医学伦理观念的异同王菊绵,WANGJu-mian
11.信息动态
12.惠民医院麻醉手术患者人文关怀的探讨与实践田洪忆,陈天葆,TIANHong-yi,CHENTian-bao
13.院前心搏骤停急救中各环节医疗纠纷的分析与对策宋秋忆,周海斌,宋因力,姚黎英,张军根,SONGQiu-yi,ZHOUHai-bin,SONGYin-li,YAOLi-ying,ZHANGJun-gen
14.癌症患者的心理伦理分析与治疗对策王国庆,WANGGuo-qing
15.皮肤病和性病诊治中的人文关怀王傲雪,黄淑凤,巴东霞,程现昆,WANGAo-xue,HUANGShu-feng,BADong-xia,CHENGXian-kun
16.精神病患者院前救治转送的伦理学问题探讨张军根,ZHANGJun-gen
17.拜阿司匹林治疗肺心病的伦理价值分析吴瑾,WUJin
18.医学试验研究和医学临床治疗的界限李久辉,樊民胜,LiJiu-hui,FANMin-sheng
19.现代医学创新性研究的自由与伦理制约黄辉,陈洁,邹燕琴,王景峰,HUANGHui,CHENJie,ZOUYan-qin,WANGJing-feng
20.有关药品、食品的伦理学发展溯源刘为民,于思源,何丽云,刘保延,LIUWei-min,YUSi-yuan,HELi-yun,LIUBao-yan
21.进化论在科学伦理学上的缺憾黎群武,LIQUNWu
22.论艾滋病歧视及反歧视对策聂俊雄,汪荣,NIEJun-xiong,WANGRong
23.不同环境中的吸烟行为及环境因素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梁敉宁,李乐之,LIANGMi-ning,LILe-zhi
24.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伦理学对策郝雁,孙朝阳,房伟,HAOYan,SUNChao-yang,FANGWei
25.牙周病患者口臭的因素分析及伦理诊治策略赵俊杰,董妍,苟建重,宋健玲,陈献礼,李凤,ZHAOJunjie,DONGYan,GOUJian-zhong,SONGJian-ling,CHENXian-li,LIFeng
26.心理干预在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伦理学 张珑,李芳萍,ZHANGLong,LIFang-ping
27.颈椎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心理伦理干预的研究姚雄,姚凯,范晶晶,陈增华,张增艳,YAOXiong,YAOKai,FANJing-jing,CHENZeng-hua,ZHANGZeng-yan
28.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伦理现状研究——基于北京市H区的实地观察分析王晓燕,吕兆丰,彭迎春,彭炜,WANGXiao-yan,LVZhao-feng,PENGYing-chun,PENGWei
29.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伦理困惑研究——基于北京市H区的实地观察分析王晓燕,吕兆丰,彭迎春,彭炜,WANGXiao-yan,LVZhao-feng,PENGYing-chun,PENGWei
30.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伦理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H区的实地观察分析彭炜,王晓燕,吕兆丰,彭迎春,PENGWei,WANGXiao-yan,LVZhao-feng,PENGYing-chun
31.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状况分析王明奇,高建民,闫菊娥,嵇丽红,曹晓晓,WANGMing-qi,GAOJian-min,YANJu-e,JILi-hong,CAOXiao-xiao
32.现代医院人才资源开发的伦理学思考徐昌璞,钟声,李梅,鲁光玉,XUChang-pu,ZHONGSheng,LIMei,LUGUANG-yu
33.医学伦理原则指导下的医院创新发展——以昆明总医院为例唐斌,沈毅,孙林辉
34.遵循伦理原则的医院中层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王仁田,王世武,WANGRen-tian,WANGShi-wu
35.医院成为营销者的伦理观刘千,相悦丽,方芳,刘晶夫,LIUQian,XIANGYue-li,FANGFang,LIUJing-fu
36.改进医院窗口服务、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杨勇,和新颖,张国利,郭利侠,YANGYong,HEXin-ying,ZHANGGuo-li,GUOLi-xia
37.一站式叫号服务及配套管理模式在医院财务中的管理和运用——以十堰市人民医院为例石瑛,姜贵婵,金萍,SHIYing,JIANGGui-chan,JINPing
38.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务人员职业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杨同卫,耿磊,张新庆,YANGTong-wei,GENGLei,ZHANGXin-qing
39.以文载道培养急救人文精神盛家鹏,陈志刚,SHENGJia-peng,CHENZhi-gang
40.日本医疗社会现状及问题思考张长安,ZHANGChang-an
41.论医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双重角色期待与扮演申丽娟,SHENLi-juan
42."敬畏生命"伦理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张洪江,ZHANGHong-jiang
43.当前影响我国医学生择业观的主要因素与问题分析吕世军,谷朝霞,王新,王廷华,LVShi-jun,GUZhao-xia,WANGXin,WANGTing-hua
44.从动物实验伦理问题问卷调查看医学伦理教育张晨,吴鉴今,李嵩,周启玮,史滢深,刘文飞,ZHANGChen,WUJian-jin,LISong,ZHOUQi-wei,SH[Ying-shen,LIUWen-fei
45.人文素质:医学伦理教育的基点孔宪峰,KONGXian-feng
46.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内化的有效途径任玲艳,高艳昌,RENLing-yan,GAOYan-chang
47.提示图对解决机械通气患者沟通障碍的效果研究黎巧玲,LIQiao-ling
48.医患沟通对患者诊后行为的影响腾志香,刘本智,兰迎春,TENGZhi-xiang,LIUBen-zhi,LANYing-chun
49.医德评价的内涵、根据与方法新探李莹,姚轩鸽,LIYing,YAOXuan-ge
50.大学生自杀防控外在管理机制吴彩虹,全承相,WUCai-hong,QUANCheng-xiang
5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语境下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蒋谨慎,JIANGJin-shen
5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人类基因数据宣言
53.笔耕从未忘忧国,热血铸造神州魂——读范瑞平《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一书李恩昌
5.医学科研过程中的伦理学思考管晓翔,杨国斌,陈龙邦,GUANXiao-xiang,YANGGuo-bin,CHENLong-bang
6.大医吴孟超:患者至上——吴孟超人文精神之三王蓓,李国强,颜瑄养,WANGBei,LIGuo-qiang,YANXuan-yangHtTp://
7.自我介绍在急诊实习中的应用冯杰,吴梓苗,吕剑杰,FENGJie,WUZi-miao,LVJian-jie
8.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胡俊秋,仲其军,HUJun-qiu,ZHONGQi-jun
9.医学伦理学教育与信息化人才培养尚武,SHANGWu
10.基于医学伦理学学科特性的双语教中国医学伦理学 学考量梁立智,LIANGLi-zhi
11.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和模式研究叶少芳,YEShao-fang
12.对美国医疗中重商主义的伦理分析刘欢,翟晓梅,邱仁宗,LIUHuan,ZHAIXiao-mei,QiuRen-zong
13.医患和谐失衡分析与医师职业精神的构建刘浩,LIUHao
14.从健康的视域探析人的价值的发展与实现孙明霞,SUNMing-xia
15.200例婴幼儿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与社会伦理对策郭亚利,常芳珍,员娜红,GuoYa-li,ChangFang-Zhen,YUANNa-hong
16.热案透视:医德良心筑起医患和谐的伦理底线张永利,谷桂菊,王妍,ZHANGYong-li,GUGui-ju,WANGYan
17.医疗纠纷处理经济分析与制度安排卢明莉,柯雪琴,高向华,LUMing-li,KEXue-qin,GAOXiang-hua
18.从一位患者就医的经历看医患关系的改善黄叶,陈兵,赖雁,姚冬梅,HUANGYe,CHENBing,LAIYan,YAODong-mei
19.择医之弊与择医之道——传统社会民间医疗中的医患互动考察王敏,WANGMin
20.重建医患互信:新医改视域下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诉求时统君,SHITong-jun
21.医务人员关于医患沟通认知及需求的调查分析郭利侠,和新颖,高建民,GUOLi-xia,HEXin-ying,GAOJian-min
22.医患关系的困境和出路郭建新,GUOJian-xin
23.伦理管理——21世纪医院管理的灵魂陈佩,陆麒,许善华,CHENPei,LUQi,XVShan-hua
24.浅析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陈秀弟,温建明,CHENXiu-di,WENJian-ming
25.温州市农村卫生室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吴素君,WUSu-jun
26.关于"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伦理考量孙连涛,SUNLian-tao
27.异种角膜移植的伦理学探讨银勇,刘明,FINYong,LIUMing
28.器官尸捐之指定捐赠与伦理争议李素贞,LEESu-Chen
29.应用中若干伦理问题的探讨陈江,刘凯,肖引,曹锐,CHENJiang,LIUKai,XIAOYin,CAORui
30.由徐宝宝事件引起的对患者自的思考姚非凡,YANFei-fan
31.亲子鉴定的伦理反思吴英永,邓虹,WUYing-yong,DENGHong
32.妇产科实习工作中医学伦理学三要素思考冯玲,袁庭岚,FENGLing,YUANTing-lan
33.中国医学伦理学 加强患者用药指导的伦理学思考孙玉刚,胡万宁,SUNYu-gang,HUWan-ning
34.仁德与医德张艳清,张旭平,ZHANGYan-qing,ZHANGXu-ping
35.信息动态
36.古今传染病隔离措施的伦理基础探微张俊义,ZHANGJun-Yi
37.中医药临床研究与伦理审查汪秀琴,熊宁宁,王思成,WANGXiu-qin,XIONGNing-ning,WANGSi-cheng
38.关于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李红英,侯建全,葛建一,李惠玲,郭亚男,杨炳华,LIHong-ying,HOUJian-quan,GEJian-yi,LIHui-ling,GUOYa-nan,YANGBing-hua
39.医学实习生岗前法规培训对防患医疗纠纷的调查与分析赵玮,徐敏,刘宾娜,ZHAOWei,XUMin,LIUBin-na
医学伦理学篇2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不适合完全采用或过度吹捧纯粹的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原因有二:首先,中国的医学生没有像很多西方国家的医学生一样,在进入医学院校(medicalschoo1)之前已经读过四年普通大学(college),所以缺少进行案例教学和PBL教学所需的知识前提,尤其是像医学伦理学这样的人文学科的学习,首先需要的是理论准备和知识拓展,缺乏理论背景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是盲目的;其次,案例教学尤其是PBL教学对学生人数和师资力量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形式下,多数医学院校施行大班授课,学生与教师数量之比不能满足全程PBL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们探索出一种相对比较适应目前学科建制、学生情况、师资力量等情况的教学模式,即:两块教学内容、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
1.1两块教学内容:理论部分及专题部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人的行为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并且认为“德行是可教的”,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1]。伦理学理论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确立个人价值观的指引和标杆,理论学习和探索可以使学生从案设计上要兼顾理论考试、实践考核与践行医生职业道德的能力测试,其中践行医生职业道德的能力测试放在本科教育第五年进行,与临床实践挂钩,进而指导医学生的临床实践。
2教学方法改革
来自全国多所医科院校的一线教师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各自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体会,引发了与会者的兴趣和热烈的讨论。北京大学李本富教授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医学伦理学教育要注重多层次、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在校教育、毕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设置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医学伦理学教育相结合。中山大学吴素香副教授介绍了该校开展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聘请医学专家讲授临床诊疗伦理,以及学生分组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既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社会沟通、社会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开展实践教学的体会是实践教学必须制度化;必须与临床医生建立同盟;必须克服自身的惰性。南方医科大学雷锦程教授以“医学伦理学教学目的和案例教学的功能”为题做主题发言。雷锦程教授主张医学伦理学教学只能达到启蒙目的,为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修炼提供启蒙。并将医学伦理学教学目的总结为三点:(1)唤醒医学生的伦理意识;(2)训练医学生的伦理分析和伦理决策能力;(3)培养医学生的伦理情怀与职业精神。同时,介绍了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环节,以及案例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四川大学李琰博士介绍了该校以科研伦理作为推动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切人点,培养医学生科学思维和伦理意识的教学改革。山西大学邓蕊副教授在提交的论文中介绍了医学伦理学三阶段教学模式:(1)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即大学一年级,设置4学时~6学时伦理学课程。侧重为医学新生分析医学职业理想,树立“无德不从医”思想,教学内容为讲授基本的伦理学理论;(2)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即大学三年级,设置2o学时左右伦理学课程。侧重让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和规范,帮助学生学会用伦理学的理论原则分析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3)临床见习阶段,以问题、专题教学为主,让学生掌握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学会用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进行临床医疗决策。昆明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张瑞宏教授探讨了医学伦理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问题根源于道德说教不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单一的课程模式不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改变观念,师生互动,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可能途径包括深化理论、尽早接触临床、开放的结论。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廖绮霞介绍了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结合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开展医学伦理查房的经验与体会。
3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是促进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广东省委党校吴灿新教授从普通伦理学的视角归纳了一般伦理学教材的三种范式:(1)以罗国杰教授为代表的,基于社会道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范式;(2)以廖申白教授为代表的,基于个体道德、以美德伦理为框架的范式;(3)以王海明教授为代表的,将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相结合、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相结合的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医学伦理学教材和教学的五个问题:教材的范式是研究型的,还是教学型的?教材是以社会道德为主,还是个体道德为主?医学道德是研究医学关系,还是医德关系?教学是重原理,还是重实践?医学伦理与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广州医学院陈化副教授通过对比十五种国家规划教材,发现现行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在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医患关系和预防医学伦理等多个领域存在教学内容的设定和程度上不统一的问题。进而指出,为了实现教考统一,医学伦理学教材有必要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使考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副主编赵明杰教授点评了现行诸版本医学伦理学教材存在的三大问题:(1)内容雷同;(2)目的性不强;(3)重知识传授缺能力培养。《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李恩昌教授在发言中重申了医学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兼顾其特点才能促进该学科的良好发展。
医学伦理学篇3
关键词:生态医学模式;医学伦理;和谐环境伦理;生态医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46-02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不仅影响着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SARS的阴影还停留在我们的心里时,甲型H1N1流感的肆意横行又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这些事实证明:新发传染病的肆虐与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有着必然联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食物链的相互关系,在食物链中,上一个环节构成了下一个环节的食物或生存条件。正是由于自然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使得自然界的各生物种群能够和谐地、持续地发展,并保持着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引起人们对现行医学模式的新思考,基于对新发传染病再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那么当今时代的医学模式就应该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为生态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我们知道,一定的医学模式必然产生以之为基础的医学伦理类型,因此,从医学模式的生态化转向与生态医学模式的建立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化决定了医学伦理也会随之转化,即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而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最终必然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生态医学伦理学。本文将以生态医学模式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一下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趋势及生态医学伦理的建立。
一、生态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之为医学观,它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统领与指导作用[2]。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明确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超越了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简单化认识,在医治疾病与促进健康方面起了巨大作用[3]。但是,近年来如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受到相应的质疑,人类开始探索更加适合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新模式。从而“生态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了,这里的“生态”主要是指从整个生物圈及生物体周围的环境来考虑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核心思想是人的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且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及其存在物的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
在中国最早提出生态医学模式的应该是陶功定教授,他在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备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2003年,随着SARS的全面爆发,刘典恩教授等提出了:“生态医学模式是后SARS时代的必然选择”的观点。近年来,随着生态医学观念在学术界和医学实践中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生态医学”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医学伦理学篇4
1 贡献率的概念
贡献率是一个来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效或 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 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它是用来分析 经济总体的各个部分对经济总体增长作用大小的常用 指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 一 308 — 度。2学科贡献率,我们认为是某一门学科运用全部投 入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提高学科服务于社 会的贡献率,是衡量和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
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医学 伦理学作为医学人文学科的主体学科,它强调医学科 学与人文的结合,注重培养医者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 医者融入人文精神价值指向的医疗行为,更重视它在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作用发挥。 应该说,医学伦理学学科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对 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健康 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审视, 从当前医疗实践中践履医学人文精神仍然存在的诸多 问题进行剖析。我们应从我国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的视域,立足当前我国医学伦理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分 析政府的政策、资金投入、学者研究的智力投入、医学 院校的培养投入等,理性把握医学实践中的服务层面、 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体现人性化要求的现实状况和不 足,找准医学伦理学学科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贡献率 不高的真正原因,努力打造既有全球视域同时更适合 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学科,切实提高 该学科对我国卫生事业的贡献率。
2 什么样的医学伦理学对卫生事业有较大贡献率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曰益 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医改的基本 目标是立足于人民的健康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 更好的卫生服务。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学科,要切实对卫生事业发展起到应有的伦理指导作 用,确保卫生事业发展的伦理价值指向,必须深深扎根 于医学实践,有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指 导作用,确保卫生事业发展的伦理价值导向符合卫生 事业改革与发展实际的学科体系、正确理论和内容 要求。
2.1 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
医学伦理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优秀传 统医德的丰厚理论和观点为基础,借鉴吸收了西方医 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经验,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 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在这里,既有中国本土的适合 中国国情的医德理论,如第一次全国医学伦理道德学 术讨论会提出确定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成为 了我们进行医德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和基本指导思想; 又有从西方国家借鉴引进源自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四 原则”,即有利、公正、自主、不伤害;还有充分体现对 患者自主权利尊重的知情同意原则等。从事实上看,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建立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 统基础上的知情同意原则,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中国 传统家庭主义伦理文化的冲击,患者很难体现真正意 义上的、完全彻底的自主,医方也会面临救与不救的伦 理难题等。因此,该原则在中国并未体现出实践方面 的现实意义,抑或成为医方推脱责任的理由?借鉴吸 收的目的是发展完善医学伦理学理论体系,使理论切 实指导医疗实践。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必须立足于 中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和观念,必须坚持 医学的仁学性质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宗旨,以中国的 文化背景为基础,以中国的实际国情需要为基点,打造 中国化的、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医学伦理学理论体系 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才是最好的,才 是管用的,才能对卫生事业发展有较大的贡献率。
2. 1. 1 切合卫生事业的实际。
医学伦理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目的在于调整和处 理医学领域中各种纷繁的医疗纠纷、道德事件,尤其是 高新医学技术发展和应用对传统文化维度下的伦理关 系提出严峻挑战后引发的种种困惑,从而建构新的医 学伦理关系,稳定我们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 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高。3 当前卫生事业进入了以政府为主导、确保公益性、医疗 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应该说“医院 被推向市场、如何体现公益性”的难题依然存在,由此 所引发的医患冲突,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凸显,医 疗公正,义与利的冲突等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 点问题。长期的矛盾对峙和众多问题的存在,既不利 于患者的健康利益,也不利于医者的正常行医,更不利 于医疗行业和社会的稳定,更有违医疗行业所担负的 为人类健康谋利益的基本宗旨。因此,医学伦理学作 为生命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纽带,作为医学人 文学科的核心学科,要唤起和培养人类发自心底的理 性,彼此关爱的友爱精神,就应该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当前存在的群众最关心、最迫切、 最急需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切入口来针对性地解决 问题。那种强调借鉴引进西方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成果 而发展壮大我国医学伦理学学科,不顾及现实国情和 文化背景的不同,脱离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生搬 硬套而不善于消化吸收的观念和做法,是无益于指导 人们更好地处理医学伦理关系,无益于医者做出正确 的医学道德决策和行为选择的。当前,中国卫生事业 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于中国卫 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是当前医学伦理学学科承担的基 本任务。
2.1.2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社会成员普遍认同 的价值观,而其中的主体和灵魂就是核心价值观。4十 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5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指导行业文化建设、职业道德 建设是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医学伦理学 作为医疗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对其主导引领作用十 分明显,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德基本原则是其最基本、 最直接的体现和要求。
当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学科学 的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 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技术的信任危机、重利轻义的价 值选择、医疗服务人性化的缺失等等,如何将医务人员的行医理性与医学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终极目的相契合 成为了学者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医学伦理学在经 历了一个迅速发展、普遍研究的时代之后,面临着这样 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 学伦理学?其核心价值指向是什么?对卫生事业发展 应作出怎样的贡献?尤其是,它的核心价值指向是否 应该脱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一味秉承所谓的医 德全人类性?应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 医学伦理学学科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在我们缺少必 要的理论时代,移植借鉴西方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和经 验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对完善中国的医学伦理学 系统发挥了重要的过程性价值。H但是当前中国的医 学伦理学学科发展已面临着‘‘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现 实问题,我们在不否认医德全人类性、保持医学伦理学 基本理论体系的同时,更应该在吸收借鉴西方医学伦 理学基本观点并加以融合创新,建立、完善适合解决中 国现实问题的医学伦理学学科体系。这样的医学伦理 学,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导之下, 重申我们坚定的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指 向,坚持借鉴吸收和完善创新相结合,为我所用,逐步提 高服务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2.1.3有创新性的完整体系。
医学伦理学既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有它特 定的、规范的学科结构与学科体系,这是发挥其学科功 能、服务于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应该说,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基本上适应了我国卫 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对促进和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贡 献。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伦 理难题也不断产生:医院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模式冲 击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崇尚仁爱的医学服务宗 旨,医患矛盾持续加剧,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也在冲击 着人们原有的道德底线等,当原有的医学伦理理论无 法做出合理解释、给出科学答案时,创新医学伦理学学 科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既是与社会发展进步相趋 同,又是医学科学技术、医患冲突、医疗公正以及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急于给予理论回应的必须。如在 我国已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中,已陆续增加有‘‘人 体器官移植伦理’、“前沿医学技术伦理’、“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伦理”的内容。随着医学科技服务范围的不 断扩大,医学服务领域的伦理问题会不断出现,加之当 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有些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 决,而解决新问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新是医 学伦理学学科发展的源动力,适应我国卫生事业改革 与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医学伦理学学科体系,是提高 对我国卫生事业贡献率的基本方法。
2.2 敢于直面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中国医学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学科具有很强的 实践性,在其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对医学领域及 生命科学领域现实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在我国 医学教育的相关文件、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器官移植 以及试管婴儿的具体操作实施等方面,相关限制性伦 理规范和要求愈来愈多地体现了伦理精神,尤其是医 院伦理委员会的出现。这是对中国医学伦理学学科发 展和应用的肯定,当然同时也在警示我们理论研究工 作者,中国医学伦理学必须立足并面向医疗实践,只有 敢于直面医疗实践中所涌现出的、与健康息息相关的 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才能有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只有敢 于提出创新性的理论、相应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真理性和实用性,才能不 断完善学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的实用 性和服务性,才能对卫生事业发展有较大的贡献率。 在这方面,国内不少学者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仅 举我们近年的两项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尚显粗浅,但 都是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简述,希望能起到 抛砖引玉,促进相关重大问题研究之效。
2.2.1由健康伦理学到科学健康观。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不尽 相同。长期以来,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无病即 健康是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认知。这种单一维度视野下 的健康模式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 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随着社 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不断深入,其 中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即健 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之后,其把健康的 概念扩展为: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良好,而且还包括道德健康。有很多学者对健 康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健康伦理学的新概念。应该说,这反映了人们对健 康的认知是由单一维度、消极的健康模式向着多维度、 积极的整体健康模式发展的。这个发展过程,包含着 学者对医学-人-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极大关注,反 映了他们对医学服务于人类健康、健康影响因素的理 性认知过程,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这里内含着新 理论和新概念的提出。这些对健康认知的新理论对提 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促进医者行医理念的转变,甚至 对我国卫生政策的调整等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但当人们详细考察了新医学模式转变25年以来 的人民健康水平状况发现,中国卫生事业绩效未增反 减。出于学者的学术研究责任和道德,我们对改革开 放前、改革开放后以及国家实行的各项卫生政策做了 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执政理念与医学观念有 机结合的科学健康观,[7]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吴孟 超院士,杜治政教授,沈铭贤教授等予以赞扬。这是对 健康观念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提升,可使国家更好地 认知其在提高人民健康方面所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 是别的任何一个主体无法做到、无法取代的。国家在 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应把健康 作为反映和评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 优劣的主要综合指标之一。[7]科学健康观的提出,是直 面我国20多年来卫生事业发展绩效和人民健康指标 变化起落而敏锐地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成果。但它目 前仅是一株幼苗,要长成为人民健康发挥栋梁之材的 参天大树,还需要学术界同仁的共同浇灌和培育。 2.2.2器官捐献的伦理创新。
经过努力,目前在我们国家,器官移植技术已经十 分成熟,器官移植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器官来源紧缺 仍然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器官需求数量 与供给数量的比例(150:1)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 统计的全球平均数(20~30:1),其中美国是5:1,英国 是3:1。[8]究其原因,除了遭遇法律瓶颈外,主要原因 在于能支持器官捐献的新的伦理道德尚未建立。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它在改造人类、造 福人类的同时,也总是在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而改变人们的伦理道德观。 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 应用,必然会伴随新的伦理观念的出现,对人们的传统 伦理观念形成冲击。当然,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规约 不可缺位,传统的伦理观念会在一段时间内阻碍器官 移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但是却无法让科学技术停滞 不前。只要技术的应用有益于人类的健康利益,体现 的是正方向意义,科学技术迟早会打破传统伦理思想 的禁锢。针对当前器官来源匮乏严重制约我国器官移 植发展瓶颈的现状,我们应打破固有的传统伦理观念, 进行器官捐献的伦理创新。如2007年发生的交叉换 肾‘‘广州受阻海南放行”的戏剧性变化曾引发了激烈 的争论,原卫生部最后给出了“两个患者家庭之间交 叉供肾是合法的”之结论。这种尝试性实践让我们认 识到,当社会出现这种现实性新情况时,不管是法律还 是伦理也应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可以不可以” “应该不应该”。法律与伦理的精髓本都是尊重生命、 维护生命,当法律与情理发生冲撞时,尊重生命才是真 正的法律要义。对此,我们进行研究,写出了《多维视 角看中国器官捐献的价值导向》、《国家倡导是推动器 官捐献工作的关键》两文。认为:从中国的传统伦理、 中国当代的主流道德以及国际生命伦理学所倡导的理 念来看,开展器官捐献有着充足的伦理依据。而打破 其僵局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倡导。一方面,从伦理角度 讲,这是国家的必然之义和应有职责;另一方面,从国 际范围讲,国家倡导器官捐献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因此,为了推进器官捐献工作,国家应加强立 法、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倡导支持 器官捐献的价值导向,给予捐赠者家庭适当补助,并严 厉打击器官买卖;加大财政方面的支持。
2.3 研究人员有相应的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相伴而生,源于医学实践,又服 务于医学实践。在不断正视、解决医学实践中的伦理 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它解决医学实践伦理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有赖于医 学伦理研究人员对医学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洞察和解决 途径的探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领域的扩 展,医学伦理学在医疗保健、医学研究、生命科学、技术 应用、卫生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性日 益凸显,加之影响健康社会因素的增多和复杂化,如何 科学、准确地把握并解决现实的伦理问题,促进我国卫 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医学伦理研究人员的知识体 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伦理研 究人员对医学实践中伦理问题的认知和把握,不是单 纯的理论研讨,不是单纯个人的自我认知的体现,它是 建立在多种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医学技术 应用过程的把握之上,建立在对卫生政策实践应用的 把握之上,建立在影响健康的多种真实的统计数据之 上,建立在综合考察和归纳推演的能力之上……而提 出,并进而寻找解决途径的。因此,医学伦理研究人员 不仅应具备最基本的医学知识、伦理学知识,还应具备 社会学知识、数理统计知识、政策管理知识以及外语知 识等,否则,对伦理问题的发现和归纳就会存在一定的 缺陷,就会是不完全的,有可能背离医学的实践事实。 研究人员具备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具备洞察问题的敏 锐性和正确性,才能对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3我国医学伦理学目前的一些不足
对照以上要求可以看出,我国医学伦理学虽然取 得了巨大的收获,但还有许多不足,致使其虽然对卫生 事业和人民健康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尚不能令人满意。
3.1 创新性概念较少,一些重大问题研究较少
我国医学伦理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过医学伦 理学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学科体系虽逐步完善,但是 在一些方面“拿来”、借鉴的痕迹严重,立足解决医疗 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理论偏少,创新性概念偏少,缺乏针 对性和实用性,致使学科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医学伦理学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医学实践,脱离具体 的医疗实践来构建医学伦理学学科体系,缺乏对重大
现实问题的洞察、分析并探寻形成正确的理论,这是医 学伦理学学科对卫生事业发展贡献率不高的主要原 因。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 战,如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问题、医疗技术发展与医疗费 用增长的问题、从改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着手来提 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问题等。这些理论问题、政策问题 和深层次的问题都亟待通过开展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医学伦理学工作者对卫生改革伦理学、政策伦理学虽 有关注和研究,但是却缺少深入研究、战略性思考和长 远的设计,更缺乏具体的调研、数据、常数、曲线等的实 证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没有形成适应中国卫生事 业发展实际的完备医学伦理学学科体系,致使其贡献 率不高。
3.2 —些研究者知识结构单一
这方面的问题是:①一些研究者只有哲学知识,而 医学知识较少。目前我国从事医学伦理学工作的教 师、研究人员,学缘结构基本保持了 20世纪80年代初 学科开设和建设初期的现状,许多人只有哲学、思想政 治教育的学科背景,缺乏医学知识。这对解决“伦理 学中的医学问题’正确认识、分析和把握现代医学与 技术、医疗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实际参与医疗事件的伦 理审查等,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伦理学者的话语权 不被重视就成为了一种必然。②有些研究者有医学知 识,但伦理学知识较少。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往 往会偏重技术主义,把握‘‘医学中的伦理问题”会缺乏 基本的推理研究能力。③一部分研究者缺乏医学伦理 学基础知识的储备。更不懂东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史和 其差异性,其就无法把握医学伦理学理论在当代的发 展与变化,就会缺乏从时代的高度去审视医学科技发 展给人类未来带来的伦理困惑与挑战的能力,就不能 给出医学高科技背景下的令人信服的伦理选择,更无 法预示医学高科技带来的新的伦理问题等。
这样的不足,在医学伦理学发展的30多年时间 里,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未来国家相关部门和 学界应站在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高度,也从卫生事业发 展的高度,重点解决的问题。
4 加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措施
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强盛,有赖于医学伦理学工作 者对卫生事业发展现实问题敏锐的洞察力、研究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医学伦理学研究,是提高医 学伦理学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贡献率的基本方法和明 智选择。
4.1注重学科发展趋势与规划的研究
学科发展的规划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医 学伦理学发展几十年来,一直少有学科发展宏观规划 方面的研究,对学科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方面,学会应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我国已有中华医学会医学 伦理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 委员会等,或在国内已成立的几家生命伦理学研究中 心成立专门的学科发展趋势和宏观发展研究组织,进 行专门的学科发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沟通,为其从基金方面支持 重大而短缺的研究提供参考。
4. 2 注重知识创新、注重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议题必须立足并来源于医疗、 保健、生命科学研究的实践,并落脚于生命和健康的基 点,促使医学更好地实现服务于人类的崇高目的。随 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伦理与技术的矛盾始终存 在,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医学伦理学知识的创新过程, 就是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过程。要培养医学伦理学 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的能力,把创新作为衡量和评价其科学研究能力的主 要指标,在研究课题立项、职称晋升、工作业绩等方面 予以鼓励和体现。创新性思维是加强医学伦理学研究 的首要条件。
4.2 注重数学方法的应用
当前,医学伦理学研究者把握医疗实践中伦理问 题的方法主要靠单一的推理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思维 起主导作用。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带有相对性, 会导致结论的不完善。因此,我们应转换思维方式,坚 持人文社会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思维方式的结合,用 实证的科学思维来解决医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对伦 理判断和决策进行佐证和检验。数学方法进入该领 域,是对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巨大推动。通过部分学者 的尝试性应用,对某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调研,通过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对 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相对科学 的依据,增加了我们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当然,现在学 者们在这方面的探索仍然是尝试性的,由于数学知识 的缺乏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医学伦理学研究者 与掌握数学知识的研究者相互团结、协作,以弥补当前 存在的不足。
4.3 注意引进其他学科知识
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研究者尚需时曰,目 前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自学来自主学习 引进其他学科知识。 如有卫生统计学专业的高等医学 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医学伦理学研究者开展专题 培训;有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高等医 学院校,医学伦理学研究者可以深入课堂听课来学习 管理学、卫生政策、 医学心理学、 社会医学等知识。 多 学科交叉知识结构的建立,对医学伦理学研究会起到 极大的推进作用。
医学伦理学篇5
对于作为舶来学科的“医学伦理学”,如何用其教育学生、指导实践?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和医学界并没有很好地处理“舶来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致使部分医学伦理工作者全盘吸收西方医学伦理思想,将西方医学伦理原则尊奉为医学伦理学界的“道德圣经”;进而推崇西方国家所极力宣扬的价值观念,而放弃了国人所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凝聚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承载着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诉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其实质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依赖。
自清末明初起,西医逐步取代中医的地位,成为中国医学的主体。与之同时,西方医学伦理思想开始冲击,并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医德思想。20世纪80年代,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西方传人我国,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然而,在医学伦理教育教学中,无论从主流伦理思想还是从学科话语体系,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赫尔辛基宣言》,从建构于社会契约之上的医患关系到建构于自然权利之上的患者自主,从生命伦理学“四原则”到基督教伦理学家倡导的“允许”和“行善”原则,无不体现了医学伦理学科的舶来性,处处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层烙印。
尽管早在1932年,宋国宾教授就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医学伦理学著作—《医业伦理学》,试图以儒家仁义道德观为基础,构筑适应中国文化的医学伦理体系。近30年来,也有部分学者积极实施医学伦理的中国化探索,试图寻找汉语文化语境下医学伦理学发展的新途径,但是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文化断层及现代社会部分学者对西方文化的盲从,医学伦理学始终缺少应有的文化自信。如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用西方医学伦理理论观点主导国内医学伦理课堂,大谈特谈功利主义和个人自由,试图使西方医学伦理科学化和普世化;在临床实践中,善于用西方医学伦理原则指导国内医学道德实践,而背离了现实的风土人情;在伦理委员会建设过程中,习惯于用西方认证体系评估国内机构伦理委员会建设,以宣染伦理委员会建设的成就。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医学伦理包含着明确的价值判断与文化选择,折射了特定社会在其发展与变化过程中所留下的民族和文化印迹。推进医学伦理学本土化建设,用中华文化滋养国内医学伦理学的成长与发展势在必行。只有将医学伦理学根植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范式之中,融人自己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中国医学伦理学才具有真正的活力与意义,才能在世界医学伦理交流中赢得足够的话语权。在我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今天,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对于提升医学伦理文化自信有指导与借鉴意义。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医乃仁术”的道德信仰,从革命文化中培养医生的牺牲奉献精神,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架构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讲好中国医学伦理故事,传播好中国医学伦理声音,树立中国医学伦理事业应有的文化自信,中国医学伦理学建设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医学伦理学篇6
PBL教学法的应用
借着处理问题的过程,自行搜寻资讯,从而学到必要的知识。“以这种方法所取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良久,将来面临类似的现实问题时,旧知识即时涌现。即使旧知识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学生所拥有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仍然终生受用”。[2]因此,PBL教学方法最适合“终生学习”的需要,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课堂讨论是手段。“PBL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提出之后,按照“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指导原则,成立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分组发言。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上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发表讨论的结果;之后在进行小组间的辩论,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和交流,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中选择最佳答案,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们使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例如在讲当代医学伦理中的热点问题时,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的医学伦理思想形成冲击,引发一些医学伦理问题的争论。如器官移植、安乐死等,可以设计小型的课堂辩论,在课前留下作业,要求每位同学通过查找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思考怎样看待器官移植、安乐死及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伦理争论。在讨论与辩论中,使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的冲突,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天,珍惜作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职责。
教师积极参与和适度点评是剂。国外的PBL教学法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积极而有效的教学支持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有帮助。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研究,要控制课堂的教学进度,适度活跃一下课堂的讨论气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每次课结束前,教师要对各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内容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尽量做到评价中肯、适度,多激励和表扬学生,确有不当之处也应用婉转的语气指出,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PBL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法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愉快、自主学习的气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畅所欲言,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轻松地获取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学习资源。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师生间构建良好的双向沟通关系,既可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PBL教学法使医学伦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多地暴露出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深刻领会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医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德高素质人才。
医学伦理学篇7
【关键词】医院管理制度 伦理建设 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医疗卫生改革进程的深入,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医疗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我国的医疗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医院的长足发展。因此,从管理制度上增强医院的伦理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医院管理制度对促进医学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
1.1有利于规范医院各项工作
现阶段我国的医疗行业仍没有从医学伦理角度来医治病人,具体表现为“以疾病为中心” 的医疗服务模式,未切实构建“病人至上” 的服务观念,所以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内在要求,不能满足如今多元化、多样性的医疗服务需求。医学伦理建设不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长足发展和全院员工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也决定着员工和患者的经济利益,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加上医学伦理建设是一项庞杂的工程,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建立起来的。所以,医院要通过不同部门和专家的配合,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秉持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仔细研究医疗市场的走向,并组织专业人员全面分析本院的医学伦理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理性的找出不足之处,再针对问题制定今后的医学伦理建设方案,确定发展计划、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和相关规范,将与医学伦理建设和医院的日常的医疗工作、人事关系、经济增强、后勤事项和科室协作等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医院决策、管理和控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逐步让医院管理走上科学、规范和人性化的服务道路。
1.2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伦理素质和服务质量
医院要紧跟市场的走向制定的伦理建设方案,紧密联系医院文化和医学伦理建设,逐步建立配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学伦理教育机制,将医院当成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心,结合新时期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院职工,结合党的思想及医德培训,撰写专题教育资料,全面发挥院刊、网站、电视和宣传窗口的作用,大力宣传医学的伦理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规范全院员工的日常行为;提倡爱护病人、尊重同行、共同进步、负责好学的工作要求,逐步规范医疗服务模式。并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为医院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及工作方式
2.1规范医院的相关制度并简化工作流程
要严格规范医院各科室和部门的工作行为,提高约束力和激励作用,重视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医院管理的重心,侧重品质管理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核心的系统管理机制,突出为病人服务的管理理念,全面推行院科两级管理制度,构建科室负责人和小组组长共同管理决策的制度,落实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主的诊疗和管理模式,科学合理的排班、定期随访和反馈调查,不断改革医院管理的相关制度。还应该注意规范和简化医疗程序,优化诊治环节充分提升工作效率,构建合作与参与并重的良好医患关系。
2.2建立健全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
培养全院员工以病人为主、以院为家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认真按照岗位要求和医疗准则规范日常言行;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去配合患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建立多样性的人性化服务模式;构建医疗反馈机制,划分责任和权力,提高质量监测,宣扬先进的医风医德,塑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的氛围;构建多学科、专业性的医疗协作体系;提高看诊宣传教育和护患沟通水平,充分保证患者的知情权,推广参与式的医疗模式;构建诊治保护机制,真正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权。
2.3大力推广医院的关怀服务
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要积极促进医学伦理建设,将“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融入所有员工的思维中,落实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流程。首先应该培养“患者至上”的服务思想,搞好护患关系,强化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其次,建设住院费用查询系统,落实医疗指导和咨询,提高医疗收费的公开度,合理收费和用药,推行药品双调配制、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制、划价和交费一次办理制等改革,优化窗口的服务态度;再次,可以外聘请行风监督调查人员,做好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多举办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充分接受社会的监督,并准备交流沟通场所供开展住院病患的分级管理;最后增设专家门诊、检查项目和接送等预约服务,为患者提供轮椅、开水和就诊须知等资料,设置意见箱和投诉点、开通投诉热线、经常举办医患座谈会,充分采纳患者和家属的建议,全面提高病患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医学伦理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掌握医学伦理的重难点,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改革完善医学的伦理建设工作,开创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医学伦理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苏联珍.患者选择医院中的伦理问题[J].现代预防医学,2011(12):67-69
[2]张颖、徐莉.论医院管理与社会认知度[J].医学与社会,2010(15):35-37
[3]陈佩、许善华.现代医院管理伦理的实践与探索[J].医院院长论坛,2012,9(2):26-29
医学伦理学篇8
关键词:法医管理鉴定;医学伦理;关系;纠纷;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53-02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有关法医病理鉴定中的伦理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心和重视。法医病理鉴定是指对活体或尸体进行检验并作出科学明确的判断,主要是为了帮助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民事纠纷调解提供出准确的医学方面证据和审判根据。法医病理鉴定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涉及鉴定者、当事人,还涉及社会,政府等众多因素,并且会牵涉到大量医学伦理问题。医学伦理是指能正确反映社会对医学需求,能够明确为医学发展导向、并且尽力为符合道德的医学行为进行辩护的应用伦理学,是现今医学领域发展最迅猛的一门学科。
就目前来说,法医病理鉴定的发展使医学伦理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法医鉴定中广泛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法医病理鉴定的任务就是对人体进行细致检验,用来在各种案件和纠纷中推断和确定死亡原因,指出致使当事人受伤的工具,鉴定损伤程度,身体活动能力是否丧失,行为及责任能力与精神疾病鉴定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法医病理鉴定无法避免地要跟司法机关、被鉴定人家属等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法医鉴定牵涉的众多方面导致了法医鉴定工作的难度,法医工作者态度的好坏,道德品行的高低,行为规范的践行度,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等都是决定法医鉴定工作是否能获得案件当事人的合作和信任,取得社会领域的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法医病理鉴定的性质决定了医学伦理知识是法医鉴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装备。
1法医病理鉴定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1因当事人利益受损引发的鉴定纠纷
[案例]杨某,女,十三岁,某地初中一年级学生。晚饭后不久腹部出现绞痛,口吐白沫,面部抽搐,出现言语困难继而意识完全丧失。家人紧急送往当地卫生院,但抢救后无效死亡。医院从病患临床症状出发认为死者是因为“农药中毒”。但法医尸体检验鉴定结论是“心肌组织急性出血”,家属对鉴定不满,希望明确女孩是否存在急性农药中毒死亡的情况。鉴定人员认为死者胃部没有任何东西,没办法进行毒物检验鉴定。此起案件最终结论是死亡原因不能确定,死者死亡与医院治疗之间是否有关也无法考证。而到这个时候,家属方已经为此付出了三万多的相关费用。为此,家属对“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和工作产生了纠纷,最终双方面布公堂。
不管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从各种案例分析来看,对于当事人来说,即使法医病理鉴定结论毫无错误,但由于人情伦理的复杂性,所有鉴定结论从客观结果上来说都只是对当事中的一方有利。因此,不利的一方很有可能会因为对鉴定结果不满而把鉴定机关人员当成发泄对象,挑起鉴定纠纷。这种鉴定纠纷问题十分常见,案例中杨某的家属即属于此种,家属对死者情深意切以至于一定要对死者死亡原因追根究底,以减轻自己内心的悲痛,而且3万多元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但也不能因为这些利益问题,给司法鉴定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将法医鉴定工作置于两难境地。
1.2因法医病理鉴定人自身的原因而引起的纠纷问题
[案例]张某,男,78岁,退休职工,死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者家属与死者感情浓厚,将死者的尸体存放在零下8摄氏度的冰柜中3个月,由于某些原因,死者家属委托相关司法鉴定机构对死者尸体进行检验,以鉴定尸体表面是否在冰柜中出现损伤。但第一次尸检中家属就与鉴定人出现纠纷,认为法医鉴定人员在检查时未脱下死者衣服,影响鉴定结果。第二次尸检后将再次与家属出现纠纷,原因是家属发现尸体检验时因鉴定人员个人违反鉴定程序问题,致使死者尸体骨折。第三次尸检后经鉴定确实存在肢体骨折情况,虽然给予家属高额赔偿,但死者家属仍然不满足鉴定结果,导致本案例的鉴定纠纷还在持续中。
案例中的纠纷,虽然尸体本身就可能由于冰冻时间过长存在骨质疏松情况,但最主要还是鉴定人本身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的工作。首先,尸体鉴定人员在尸体检验前并没有认真思考被长期冰冻的尸体会存在哪些检测难度,没有充分进行化冰程序,导致死者衣服脱不掉,鉴定结果不够精确。其次,尸体检验时没有走规范程序,没有充分考虑到尸体的特殊性,导致检验时用力太大使得死者尸体出现骨折问题。最后,案例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好好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1.3司法鉴定体制不完善以及社会因素
虽然从2005年10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已经正式颁布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但我国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司法鉴定体制在管理方面的程序不明确且繁杂,很多地方有重叠,不好追究责任,也是导致鉴定纠纷的一大原因。此外,法医鉴定在人们的观念里并不是吉祥向上的东西,国家对司法鉴定知识的宣传也比较少,使得人们司法鉴定了解很少,甚至有所误解和不信任,这也是导致发因病理鉴定问题的一大因素。
2法医病理鉴定中伦理纠纷问题的解决办法
2.1提高法医鉴定人员的专业鉴定水平:在病理鉴定过程中,法医鉴定人员一定要时刻保持鉴定工作的严肃氛围和谨记自身的责任。因此,面对鉴定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低下而导致的大量鉴定纠纷案例,法医病理鉴定工作更加应该要求鉴定人员一定要具备较好的鉴定技术和较高的专业水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医鉴定人员,必须拥有完善合理的鉴定知识系统,稳妥的专业理论功底,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总结法医鉴定的工作经验。司法鉴定机关要建立健全法医鉴定人员选拔制度,选出有真材实料的鉴定员,并坚持不懈地对法医鉴定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法医鉴定人员的专业鉴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法医病理鉴定再出现伦理纠纷问题。
2坚持法医鉴定中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
2.1保密性原则:法医病理鉴定人员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会接触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的隐私问题,在这种问题上,要想不产生纠纷问题,法医病理鉴定者必须要坚持为案件当事人保密的的原则。首先,需要工作人对死者当事人的隐私进行保密。我国已经有明确法令规定每个人都享有隐私权,禁止披露受害当事人的任何隐私。不然,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生前的形象,而且是对当事人和家属最大的不尊重。除了对当事人保密外,还要求鉴定人员对案件保密。法医需要鉴定的各种问题中极大一部分是与各种或大或小的案件相联系的,直接涉及到很多犯罪问题,如果案件信息被泄漏,不仅会给当事人和其家属造成伤害,也会令案件进度受阻。最后,还要对鉴定结果保密。
2.2公平公正、知情同意原则:根据工作中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人会在案件中把被害者当成弱势同情群体,因此不论在心里还是工作中总是不自觉地偏向于受害者。这些在法医工作中是最要不得的存在,法医鉴定人员必须要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待案件当事人,不管是被害人,还是加害人,都要公平公正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法医鉴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好鉴定工作。其次,任何一项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方面的科研都应该在行动之前向伦理委员会做详细报告,在知情后得到同意才能进一步实施。医学伦理学基本要求就是要“公正”和“公平”以及“知情同意”,这不仅是保证被鉴定和研究者最大程度不被伤害的有效途径,也是为了能更好的保障其家属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2.3完善司法鉴定体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要处理好法医鉴定与医学伦理方面的纠纷问题还要注意加强立法司法体制方面的建设,只有有了明确立法司法体系,伦理纠纷问题才能在法律标准上得到更公正的解决,也能提高办事效率。另外,针对人们对法医鉴定工作的不了解和误解情况,司法鉴定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法医鉴定工作知识和内容的宣传,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在人们都了解的基础上,法医鉴定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
总之,法医病理鉴定过程中一定会牵涉到很多伦理学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共同研究和探讨。同时,也需要在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鉴定工作与伦理学问题引发而来的各种鉴定纠纷与投诉。准确全面合理地解决一系列法医鉴定工作中的伦理问题,提高法医病理鉴定水平,促进法医鉴定学往更加公平、公正,准确、科学的道路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荣军;王振原;方俊帮;樊栓良.法医学尸检与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7-58
医学伦理学篇9
1.1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
循证医学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客观地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主动维护病人的医疗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仁爱之心和同理态度是医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医术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动力。
1.2体现平等和公正原则
循证医学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利于缩小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级别的医院和不同水平从业者的差距。
1.3以试验数据为依据
循证医学强调以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数据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临床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实现追求卓越的医德意愿。
1.4核心是为病人服务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为病人选择当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诊疗证据。减少医疗干预的失误,促进医疗决策科学化,以求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1.5可使从业者自觉转变为追求终身教育
循证医学可使从业者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的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2]
2教学形式——提高了规格,有利于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从简单解决医疗问题上升为探讨伦理问题,或为了解决伦理问题而争论如何处理医疗问题。这种辅车相依的复杂现象在临床随处可见,也正是临床实习医师的困惑之一。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循证依据和伦理依据的综合评述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临床教师有较高专业和医学哲学的素养,同样也要求学生迅速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嘉言懿行与学生的感悟会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对各自职责的承诺。
3教学内容——扩大了视野,贯通了伦理与医疗之桥
实习医生需要学会用“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3]。密切联系实习场景所处的医患关系、医患心理及社会舆论等,但在淡忘或轻视的情况下,即使一如既往进行了入院前医德医风教育,大多数实习医生也不会将所学伦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循证医学与伦理学并重地进行探讨,使现实中的价值判断和因果剖析更加丰富直观,笔者并不摒弃曾经的教材,相反,是让实习医师重温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临床现实,在实践循证医学中领悟其伦理蕴意,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教学方式——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
近年的本科实习医生基础知识扎实而联系实际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均较强,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学业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同时对两门看起来“无关又无用”课程感兴趣,甚至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并采用逻辑推理对两者进行链接,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鞭辟入里的讲坛才能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证教学”,讲课中时常面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伦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对初学者来说,临床伦理问题常常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握住原则,重要的是实习医师在参与讨论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问题过程中,完成了医学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医德素质的提升。
医学伦理学篇10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是贯彻实施《意见》的客观要求《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的要求。这说明,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切实做好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无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1.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2.1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目标。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高等医学教育的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成长成才,而且必然影响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与水平,进而制约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民众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使当代医学生明晰了在国家制度层面,我国倡导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价值目标,激发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与责任,也使医学生清楚了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坚定了对我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也从公民个人层面使医学生知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和努力培育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教育引导医学生践行高尚的医德品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严谨认真地做好本职所承担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根本方向。
1.2.2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着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其中,居于国家制度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价值认识与概括。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能使当代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处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国家责任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并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致力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3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属性的价值概括,它不仅为每一个社会个体认识评判我国所选择并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价值尺度与标准,同时更坚定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信心。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使医学生端正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1.2.4有助于医学生提升道德境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准则,这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应有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概括与要求,也是对公民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提升道德品质提出的方向与目标要求。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医学生真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来教育引导医学生,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培育医学生诚信友善的品格与品行,激励他们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地做好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工作。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构想
2.1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教育引导医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与理解。这就需要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任课教师,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之中,借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积极向医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使医学生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深刻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2.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之中
2.2.1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高擎的一面旗帜,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很好地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u]不仅要注重运用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的诸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名家的事迹教育当代医学生,更要注重运用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代社会中涌现出的诸如林巧稚、裘法祖、韦嘉宁、吴阶平、吴孟超、钟南山等一些卓越的医学大家、名家,尤其是用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李素春、叶欣、邓练贤等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教育当今的医学生,用这些榜样、楷模的力量激励他们,使他们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调动更大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以便切实搞好在校学习和将来从事的责任重大的医疗卫生工作。
2.2.2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就需要医学生对医学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医学是人道主义事业。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医学技术、广博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操,有着对患者的高度同情、热爱,有着对患者生命、人格及其医疗健康权利的高度尊重,有着对本职工作的高度的热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奋发进取地履行工作职责,才能为患者、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才能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地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与探索。
2.2.3培养医学生的诚信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诚实守信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诚实劳动,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徇私舞弊。诚实守信就个人方面来讲,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高尚的人格形象与人格力量,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诚实守信就单位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来说,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障;就国家来说,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就需要对医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激励大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医务工作者。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更要做到诚实守信。这是因为医疗工作是建立在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医生的信任,患者就不会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医生,也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向家人、朋友诉说的隐私告知给医生。因此,医务人员应当具有诚信道德意识与品格,才能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更好尊重患者,做到诚信待患、诚信对待同事,才能更好地赢得患者与社会的尊重,医院才能贏得更好的社会信誉。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做好对医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素质,提升诚信道德品质。
2.2.4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
对医学生进行友善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有助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为自已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医学生走向社会后,也特别需要具有友善的意识与情怀,这是因为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要面对诸如医患、医医、医护、医技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和谐,都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开展,也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维护。医务人员具备友善的品格,就能很好地关心关爱患者,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工作中就能多为同事着想,关心团结同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抓好医学生的友善道德教育,有利于其今后工作中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和谐医医关系、医护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有利于医疗工作更好的开展。
2.2.5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