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多少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又分为幼儿期、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其中,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两极性:情绪行为银模两极波动;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

  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有:离异家庭儿童品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亲子沟通障碍、自我中心、心理脆弱、情绪障碍、自杀等。

  扩展资料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如上所述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中搏镇治理。针对上述卖粗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我们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自身预防

  未成年人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好榜样。其次,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建立起与自己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的柔情关系。再次,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此外,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使之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一环,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培训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级群团组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对家长进行教育子女注意事项的教育,提高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性能力。

  3、学校预防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2)突出重点,狠抓后进生转化。

  3)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机制,使其发挥作用。

  4、社会预防

  1)要加强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管理,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和社会丑陋现象,净化社会环境。

  2)要抓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空间,让青少年课余和假期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知识可学。

  3)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还要落实“三抓”。

  一是常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常抓不懈。

  二是早抓。要从儿童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成长道路,用好的、美的、正确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一点一滴小事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三是抓早。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发生;对未成年人已发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

  4)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置专门机构、人员、资金,对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一是设置专门机构和专兼职人员,招募志愿者参加此工作;

  二是所需经费应纳入地方财政支出年度预算;

  三是建立责任制,规定各职能部门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地区教育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控制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落实情况。

  5)建立社区青少年行为档案。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对辖区内的未成年人进行一次普查。

  一是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关心;

  二是可以了解未成年人各自的爱好、习惯和需要,以便给予帮助;

  三是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学历情况,为他们创造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四是可以及时发现少数未成年人违法违纪苗头,适时进行矫治和重点预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