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大叔14年献血110斤,献血的3个好处,很少有人知道!

  前段时间,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江西九江一位 60 岁的大叔,义务献血14年,共献血178次,献血量达55500毫升,相当于110斤![1]。

  很多人有疑问:献了这么多次血,身体吃得消吗?

  献血会对身体有伤害吗?献血会传染疾病吗?这些担心可能都是多余的。

  一个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2]。(也就是说,按照血液密度接近水的密度计算的话,一个60kg的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8.5~9.5斤。)

  在人体中,通常只有80%的血液会参与血液循环,另有20%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等器官中。一旦血液循环需要得到补偿,这部分血液便会释放参与到血液循环中[2]。

  献血时,采血机构一般会根据献血者的身体情况建议一次献血200毫升、300毫升或400毫升,占总血量不到10%。

  献血后,贮存血量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循环系统的血液量迅速得到补充,健康人每次献血200-400毫升,身体可以承受,对健康几乎没有影响。

  对于健康献血者而言,献血可以促使储存血液进入循环,使骨髓保持活力[3]。

  同时刺激造血干细胞造血,产生更多的免疫球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3]。

  献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短暂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4][5]。

  即使不献血,人体内每时每刻也会有血细胞在衰老和死亡。

  全血的50%~60%是血浆,血浆中90%~92%是水分;40%~50%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红细胞最多且周期寿命最长,约为120天,白细胞的平均生命期约为7-14天,血小板的平均生命期约为9-11天 [2]。

  献血后,血液中的不同成分恢复的时间也不一样。

  献血后,血管周围的液体会立即进入血管内,血液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在1~2小时内就可以得到补充;

  白细胞可以在48小时左右恢复;

  血小板在48-72小时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红细胞一般需要3-4个月左右时间可以完全恢复到献血前水平[2][6]。

  尽管献血不会损害健康,而且可能有一些好处,但还些人不适合献血。具体包括:

  未成年人、老年人。国家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献血。如果既往献血没有献血反应,身体健康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体重太轻的成年人。想要献血的话,男性体重需≥50公斤,女性体重需≥45公斤(注意是“公斤”),体重如果低于这个数,是不可以献血的。

  如果你有下列情况之一,也不建议近期献血:

  感冒痊愈未满一周;

  女性月经前后3天;

  妊娠期、流产后未满6个月;

  分娩及哺乳期未满1年;

  急性胃肠炎病愈未满1周;

  半月内施行过拔牙或其他小手术;

  急性泌尿道感染病愈未满1月;

  肺炎病愈未满3个月;

  皮肤有创面感染。

  献血前:

  1.一定要吃饭!千万不能空腹献血。

  2.献血前及献血当天以清淡饮食为主。不能大吃大喝,更不能抽烟酗酒。

  3.献血前几天要保持良好的作息,别熬夜。

  4.献血前记得带好自己的个人身份证件。既往献过血的小伙伴记得带上献血证,领证盖章的快乐马上就拥有!

  献血后:

  1. 献血后可以多喝水补充水分,但是没必要胡吃海塞一顿大补。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C和含铁丰富的食物[7]就很OK。

  2. 献血后1小时,就别提重物啦!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

  3. 献血后,如果采血的针眼附近出现了青紫的情况,也不用惊慌,这是正常现象,可以试试局部冷敷。采血处24小时内也不要沾水,洗澡的时候要小心一点,或者贴上防水创可贴洗澡。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

  1. 献全血两次,至少间隔6个月及以上;

  2. 捐献机采血小板两次的间隔时间不少于2周,总捐献数≤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3. 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再想捐全血,需要至少间隔4周;

  4. 捐献全血后,再想捐机采血小板,要至少间隔3个月。

  有人问:为什么献血无偿,用血却需要花钱?

  献血前,采血者会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符合献血条件即可捐献。

  但血液从采血点到临床使用,还需要经过工作人员的重重检测和审核,加上途中各部门的运输、储存,这些都需要费用维持运转。

  另外,国家已在全国范围开展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省内用血费用医疗机构直接减免工作,无偿献血后,其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或者配偶的父母可以免费或优先享用临床用血[8][9]。

  我国各省/市有不同的无偿献血优惠政策,以当地最新政策为准。

  图片来源:网络

  血液,是温热的;

  爱心,是相通的。

  献血,可以治病救人。

  无偿献血,利己利人。

  (腾讯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