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安徽一起“借种生子”引发的荒唐伦理闹剧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从农耕时代走来,人们对儿孙子嗣一直抱有强烈的渴望。尤其是家族概念的产生,对于家族观念和财富的传承,让人们对绵延后代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为了这份所谓的荣光,许多人都会不择手段,其中,就包含有借种生子一说。而在2018年的安徽,就有一户人家因丈夫不育导致妻子找其堂兄弟借种生子,最后引发了激烈家庭矛盾。

  李琴与丈夫王航(化名)均来自安徽阜阳。2005年,皆在外打工的二人经熟人介绍相识。日子虽过得不算富裕,但好在二人都算勤劳,靠着这些年存下的积蓄,两人在当地开了家小超市。二人关系亲密,在夫妻关系上如鱼得水,并且都已到达适婚适育的年龄,因此在房事上并未有过太多保护措施。可即便这样,李琴的肚子却一连数年没有动静。

  由于两边都是家中的独苗,因此双方家庭对他们迟迟没有一儿半女这件事非常着急。夫妻双方的隐私被家人这般关注,让他们心中都不好受,但这般下去也不是办法,因此决定前往医院检查一下。结果,经化验发现,王航的某些生理指标不达标,原因出在他这边。李琴不停安慰着有些意志消沉的丈夫,并且对他说,即便没有后代,她也愿意和王航一起共度余生,夫妻相处,本就在于一个“和”字。

  妻子的话语让王航十分感动,但身为男人的尊严,让他还是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于是,他开始拿出一部分积蓄,辗转于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医院,四处打听治疗的方法。可车票都塞满了一整个钱包,他却没有丝毫明显的感受,李琴则更加。着急上火的双方家长干脆轮流来家中照看儿女,四处求方问药,家中每日都是的烟熏火燎的在熬制着苦汤。

  不论他们如何努力,事情仍未出现丝毫转机。李琴虽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丈夫身边,安慰他欲速则不达;但王航心中的挫败感,则越发让他感到耻辱,他甚至偶尔会向妻子发火。看到小两口因此事闹不和,父母们也终于停下扇扇子的手,围坐在不大的客厅中商量其今后要如何是好。数次协商过后,婆家人主动提出了接种生子的想法。

  王家父母提议,不用找外人,就让儿媳李琴去找王航的堂弟王凯借种,两家住得近,操作起来也方便。王航对于此事早已心力交瘁,犹如一只无头苍蝇,父母竟然都安排到这种份上了,他也只能无奈点头。但妻子李琴却相当有主见,她认为这样一定会让夫妻关系破裂,与其强行传宗接代,不如两人就如现在这般也不算差。

  这话一说,两家父母当场脸色就变得有些难看,但还是耐着性子不断劝说李琴,甚至连丈夫王航也开始主动劝说。3个月后,不胜其烦的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个荒谬的请求。当事人肯松口,那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2013年3月,赶在梅雨来临前,李琴为王家诞下了一名女婴,并取名为王雅丽(化名)。

  虽然出生前王航满口答应会将妻子和堂弟的女儿视如己出,可女儿出世后,他好像突然清醒一般,心中越发介意其此事。王雅丽一天天长大,每次叫他爸爸时,他嘴上应声,脸上却鲜有笑容,一副心事都写在脸上的模样。李琴不傻,丈夫对女儿的这般表现她一一看在眼中,心里越发气愤。一次,年幼的女儿想要爸爸陪她玩时,王航态度十分恶劣地将其拒绝,引得小女孩大哭着跑到厨房找妈妈。

  李琴赶忙安慰起女儿,将她送入房间后,冲到客厅对着正在看电视的丈夫怒吼道:“王航你是不是男人?你们王家人自己提出来的接种,你也答应我会好好对待女儿,你现在摆这脸色是给谁看!”此话一出,王航再也压抑不住内心扭曲的情绪,毫不示弱地骂道:“她又不是我的种,关我屁事!”

  这般言论显然彻底点燃了李琴心中的怒火,她和丈夫一连吵了数日。姗姗来迟的双方家长,难以挽回这段被已经支离破碎的感情,不论他们如何相劝,双方都执意离婚。觉得自己受尽委屈王航立马提议,婚肯定是要离,但是李琴一分钱都别想分到;并且,既然不是他的种,那他自然也不愿意出抚养费。几番协商无果,李琴只能请求当地司法机构的帮助。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事件中,王雅丽为李琴和丈夫堂兄弟王凯所生,按照法律规定,王雅丽为王凯的非婚生子女,因此王凯对其也负有赡养义务。并且,李琴如能举证证明“借种生子”的事实,那么她也可以在离婚时要求划分部分财产。2018年10月,李琴在当地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原本他人眼中的恩爱夫妻,却因这般荒唐之事对簿公堂,实在是令人唏嘘。

  如果李琴能在婆家提出借种生子时,坚持自己对婚姻对家庭的看法,也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但说到底,她和女儿都是受害者,整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实际上病急乱投医的双方家长,以及王航这个没有主见、不懂珍惜感情的丈夫。也许此传宗接代固然重要,但一个小家的基础仍然是夫妻二人,没有这个小家的和睦,哪来大家的繁荣?

  (《经典案例:安徽一起“借种生子”引发的荒唐伦理闹剧》文中案例源自新闻报道/裁判文书,当事人系化名,情节稍作润色;图片皆(部分)为网图,与案无关;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