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域旅游,城市要有旅游功能——访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辉

      开栏的话:

      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以景点景区为主的发展思路。并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我省郑州、济源、林州、栾川、嵩县、修武、博爱、西峡、新县、信阳市浉河区10家县市区入围。那么,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相比,全域旅游有哪些不同?我省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本版从今日起,刊发系列文章,从专家声音、领导意见、地方实践等各方面,对全域旅游进行全方位解读。

      □本报记者刘春香

      旅游是什么?旅游是从一个你呆腻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去。

      全域旅游怎么看?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配套服务、为旅游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张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关于全域旅游发展,他从学者角度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改革开放,旅游业率先打开大门

      国家旅游局关于全域旅游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热议。在张辉看来,全域旅游是由“全”和“域”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全”,是否需要全要素发展,“域”,是否要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之内?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看法。

      张辉认为,全域旅游的提出,是中国旅游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旅游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产业化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对外开放需要外国人了解中国、需要外汇通道和储备。中央确定,这两个难题都通过旅游作为突破口。我国第一个外资企业就是北京建国饭店。作为当时的国家战略,旅游业率先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并逐渐形成了以入境旅游为重心、以旅游线路为依托、以主要景区为骨干、以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旅行社为运行方式、以获取外汇为目的这样一种运行模式,但旅游业还尚未形成产业。

      增速迅猛,旅游经济还在常态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已经形成了大旅游发展格局。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共同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出境旅游大国、第三入境大国,形成了大旅游格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旅游业还在常态高速发展之中,形成态势差。出境游每年递增20%,国内游每年递增10%,大量的资本、技术开始流向旅游业,万达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介入旅游发展,必须要把旅游的空间打开,容纳这些投资。另外,旅游业态变多,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控制率已在市场占有率中微乎其微。自驾、休闲度假、民俗等新方式层出不穷,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研学、养生等旅游方式多变,形成了以国民旅游为中心、以主要城市为依托、以区域旅游为网络、以度假和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散客自驾等为运行方式,以获取综合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格局。再用小旅游的发展格局应对这个市场就无法适应。

      全域旅游,城市要有旅游规划

      但大旅游的发展,如果没有空间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张辉认为,旅游的消费实质是一个空间消费。必须要有空间作为依托,仅仅依托景区已经远远不够。因此不但要解决旅游产业问题,也要解决空间发展问题。一个城市的规划不仅考虑生产、生活、商业规划,也要围绕移动者、旅游者考虑旅游规划,才是旅游城市,才更适合发展全域旅游。比如自驾已成为旅游主要方式,但风景道、高速服务区、旅游用地问题、汽车租赁体系等都需要围绕旅游进行全域规划。

      像法国巴黎、上海等城市已是先行与受益者。上海人很聪明,本身没有旅游资源,但周边江浙地区有丰富的资源,白天通过一日游运送到乌镇等地方去,晚上回到上海进行消费。

      基于此,张辉认为,全域旅游发展,必须以城市为核心,必须要有旅游功能这样的定位,要从旅游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路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