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具体内容)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三)学段目标

  学段

  目标

  科学观念

  1?2

  年级

  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生活 中常见的力,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长过 程;知道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需要环境条件。

  7

   

  学段

  目标

  1?2

  年级

  能描述太阳升落、季节变化和月亮形状变化等自然现象,说出天气 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

  知道自然物和人造物存在区别;知道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决定 了其功能,知道简单的制作问题需要定义和界定。

  3?4

  年级

  认识常见物体的某些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认识物体有多种 运动形式,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日 常生活中能存在的不同形式。

  能区分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对植物和动物进行简单分类; 认识植物的某些结构、动物的某些结构与行为具有维持自身生存的功 能;认识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实现生命的延续。

  认识太阳、地球和月球,知道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知道大气、 水、土壤都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知道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能 认识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知道生活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存在区别;知道技术产品包含科 学概念、原理;知道简单的设计问题存在限制条件,并有多种设计 方案。

  5?6 年级

  初步认识常见物质的变化,知道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 变也可能不改变;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形式的能,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 互转化;初步了解热能及其传递方式。

  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以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简单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 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现象。

  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周期性运动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能认识 到太空探索拓宽了人类的视野;知道地球系统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产生 了各种自然现象;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防灾减灾常识,能认识 到调整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知道利用技术与工程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知道技术与工程 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知道简单工程存在一定约束条件及验收标准。

  续表

  学段

  目标

  科学思维

  1?2

  年级

  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 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 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在教师指导下,辨别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比较事 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

  1?2

  年级

  进行分类;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 意识。

  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 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3?4

  年级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措述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分析并表达要 素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重要的、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释简单 的科学现象。

  能在教师引导下,用二维方式表达三维空间的物体;比较事物的某 些本质特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基于事物之间的功能相似性进 行类比;分析事物的特征及结构,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根据问 题提出假设,能提供支撑性的证据;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 的实验。

  初步掌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 法,能基于具体事物外在特征展开想象,突破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思维定 势,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针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设 计,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续表

  学段

  目标

  5?6 年级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抓住简单事物的本质特征, 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 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能形成事物动态变化的图景,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分类的基本要求, 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理解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 法并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简单问题,抽象概括常见事物的本质特征, 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基于交 流情境提出观点,建立证据与假设或观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科学实验中 的变量控制。

  具有基于事物的结构、功能等展开想象的能力,能运用重组思维、 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基于科学原理提出有一 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并利用影像、文字 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

  续表

  学段

  目标

  探究实践

  1?2

  年级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 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具有初步的 提出问题和制订计划的意识。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 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 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3?4

  年级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可探 究的科学问题,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 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初步具有根据 具体现象与事物提出探究问题,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制订简单探究计划 的能力。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 特征及现象,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运 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初步具有描 述对象外部特征和现象,以及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能准确讲述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初步具有交流、反思以及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掌握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能拆开简单产品并复原,制作某种产品 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能发现作品的不足并进行 改进。初步具有参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意识及使用常见工具的技能。

  能在教师引导下,制订和执行学习计划,运用基本的学习方法,对 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续表

  学段

  目标

  5?6

  年级

  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 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控制 变量的实验方案。初步具有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 度,提出问题和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的能力。

  能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 息,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 与假设是否一致。初步具有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描述和处理信息并 得出结论的能力。

  釆用不同方式(如小论文、调査报告等)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尝试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评 价,完善探究报告。初步具有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价、反 思、改进的能力。

  5?6 年级

  能利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记录;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 作简单的装置,能进行模拟演示并简要解释;能根据证据改进实物模型 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初步的构思、设计、实施、验证与改进的能力。

  能自主制订和执行学习计划,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探索适合自身 特点的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具有初步的制订学习计划、 监控学习过程和总结反思的能力。

   

  续表

  学段

  目标

  态度责任

  1?2 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 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 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 自己的想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知道科技产 品有利也有弊;树立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4 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 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 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运用不同思路 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 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 产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知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6

  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不盲从,不 迷信权威,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独立判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愿意 调整自己的想法;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 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就科学问题在认识上 的分歧,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辩论,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 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研究和技 术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道德;愿意

   

   

   

   

   

  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 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 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 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 标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

   

  四、课程内容

  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 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 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 (如图1所示)。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 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图1科学课程的内容结构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每个学科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学习内容 (如表1所示)。根据学段目标、学生特点,以及学科核心概念的本质 特征,提出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策略建议和学习活 动建议。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螺旋 上升,进阶设计;教学策略建议主要用于帮助教师理解学科核心概念 和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建议主要用于帮助教师明确必要的学习活 动经历与过程,以及基本学习方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察、测量、 观测、实验探究、模拟实验、制作、体验、调查、种植养殖、读图识 图、项目研究、科普剧等。

  表1学科核心概念及学习内容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1.3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1.4常见的化合物

  1.5物质由元素组成

  1.6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7常见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2.4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物质的运动与互作用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2电磁相互作用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4.2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续表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4生物体具有_定的结构层次

  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6. 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6.3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7.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生态平衡

  7.3人的生活习惯影响机体健康

  7.4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8.1植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

  8. 2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8.3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8.4细菌、真菌、病毒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8.5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传递,可发生改变

  8.6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 进化

  9.宇宙中的地球

  9.1地球是一颗行星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9.6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10.地球系统

  10.1天气和气候

  10. 2水循环

  10.3岩石和土壊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续表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11.1自然资源

  11.2自然灾害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 程的核心是建造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2. 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13.1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太阳系、地球、原子、基本粒子、电磁场等都是物质。不同组成与结构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与用途。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1.1物质具有 一定的特性与 功能

  ① 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 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 简单分类。

  ②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1.2空气与水 是重要的物质

  ③ 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④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续表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1.3金属及合 金是重要的 材料

  ⑤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知道金属是常见的 材料。

  3?4 年级

  1.1物质具有 一定的特性与 功能

  ①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 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 记录。

  ② 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 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③ 描述某些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说出它们的主要 用途。

  1.2空气与水 是重要的物质

  ④ 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 各处。

  ⑤ 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⑥ 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 成风的一些方法。

  ⑦ 说出冰、水、水蒸气在状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 道三者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⑧ 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 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 的重要因素。

  5?6 年级

  1.1物质具有 一定的特性与 功能

  ①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等,说出它 们的主要用途。

  1.2空气与水 是重要的物质

  ②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等气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 意义。

  ③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说出空气和水的 形态特点,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能依据_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 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事物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仔细观察 和比较,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愿意使用工具辅助观察。

  3?4 年级

  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特征;能说明某些 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等特性及其主要用途;能说出水有三种状态;能 说出空气受热会膨胀,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能比较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点,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充 满各处的性质等。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能用简 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 案,观察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 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 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续表

  学段

  学业要求

  5?6 年级

  能说明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及其用途,能解释水在 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知道空气是一种混 合物以及它的主要成分。

  能比较和分析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能以生活中的 实例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能观察、描述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方 案并操作,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导热性等。

  认识到要基于证据判断物质的特性,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 己的观点;意识到水、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发现材料的广泛 用途,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生活的作用。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建构模 型、分类以及融入科技史素材等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物体的特 征与材料的性能,以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用途等。

  (1)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的特征和 物质的性质。1?2年级,可设计游戏类活动、简单的观察或实验活 动,指导学生利用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常见物体的外部特征,学会 正确、细致地定性描述。根据物体的某个特性,进行简单分类。3~4 年级,可帮助学生设计观察或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简单的科学仪 器,探究常见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学习初步的定量描述,进一 步丰富和拓展对物质特性的认识。5?6年级,可指导学生设计和开 展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导热等现象,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发 展科学解释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描述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

  化。3?4年级,可帮助学生用直观模型说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现 象等。5?6年级,可指导学生初步利用示意图解释生活中水的三态 变化现象等。

  (3)引导学生依据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的多样 性。1?2年级,可与学生共同设计调查活动,利用简洁、形象的记 录单,从材料种类的视角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5~6年级,可利用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概念,设计多种形式的观察实验活动,进一步 丰富学生对水和空气等重要物质的认知,为建立纯净物、混合物的类属概念做好准备。

  (4)引入科技史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1?6年级, 可在探究活动中融入科技史的阅读、模拟实验等。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氧气发现的故事、学习自制孔明灯等,了解科学家解释自然现 象、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的本质。

  2.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实验探究、测量、调查、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1) 观察

  1?2年级:观察身边物体的外部特点、常见材料的简单特性。 以家里、教室里的物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感官,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其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3?4年级:观察身边常见材料的透光性。进一步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将其特性与用途建立联系。

  5?6年级:观察日常生活中晾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解释自然界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2) 测量

  1?2年级: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短与厚薄等,初步了解科学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的使用。

  3?4年级:正确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练习使用量筒,并用量筒测量某种液体的体积;用电子秤等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测量获得的数据描述物体的某些特点。

  (3) 实验探究

  3?4年级:探究某些常见材料的导电性,利用简单电路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电现象,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5?6年级:探究常见材料的导热性,将不同材料的物品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观察现象,通过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4) 调查

  5?6年级:调查生活中废水、废气的排放情况,了解社区周边 的水污染、空气污染情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得以实现, 其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合理利用与调控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并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问题。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伴有能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 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3?4 年级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 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 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②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 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 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 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 常见因素。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⑤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 块、被挤压、被拉伸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5?6 年级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类。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揆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4 年级

  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改变。

  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

   

  学段

  学业要求

  3?4 年级

  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能用简单的 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5?6 年级

  能举例说明物质发生变化时有些产生了新物质,有些则没有。 能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物体发生变化时,其构成物质是否改变, 能设计方案,探究身边物体的变化。

  认识到要基于证据得出结论,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能调整自己的 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结合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认识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结合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内容,形成对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 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层面理解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特征及本质;关注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在对物质变化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安全意识。

  (1)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建立“宏 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的认识方式。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变化现象。1?2年级,可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和画图表达,认识到物质溶解在水中后,虽然肉眼看不见了,但它还在水里,没有消失。3~4 年级,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体验,发现某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 生变化后构成这些物体的物质本身并没有改变,初步认识物理变化的 现象。5?6年级,可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设计方案,观察变化过程,发现生成了新物质,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现 象。

  (2)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物质的学习,形成认识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在二氧化碳、氧气、金属、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 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用途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 的特征、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类型等,建立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认识思路,初步形成变化观念。

  (3) 结合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内容,帮助学生建 立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计算的比例关系模型,增强对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

  (4)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价值。结合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关物质制备与转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在创造新物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利用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在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社会责任感。

  (5) 结合具体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注意安全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试剂取用适量、操作规范,实验结束后对废弃物要做适当处理,注意保护环境。

  2. 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实验探究、调查等学习活动。

  (1)观察

  1?2年级:观察白糖、食盐、沙、食用油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描述,尝试以能否溶解在水中作为分类依据,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3?4年级:观察自然界的空气、水、石块等物体的状态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概括固体、液体、气体在体积、形状、质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把卡纸、橡皮泥等物体细分为很小的部分,观察发现该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5?6年级:观察纸燃烧、铁生锈的现象,描述和对比物质变化前后的不同,发现这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 实验探究

  3?4年级: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取等量的食盐,分别放入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中,探究是否搅拌或温度高低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 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与弱 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习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探究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②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2电磁相互作用

  ③ 列举常用的不同形状的磁铁。

  ④ 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镣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3?4 年级

  3.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

  ①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 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②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③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大致速度。

  ④ 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3.2电磁相互作用

  ⑤ 知道磁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磁极,相同的磁极互相排 斥,不同的磁极互相吸引。

  ⑥ 知道地球有磁场,指南针中的小磁针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⑦ 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流的一种方法。

  ⑧ 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

  ⑨ 列举电的重要用途,知道雷电、高压电、家庭电路中的 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续表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3?4 年级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⑩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描述光被阻挡时形成阻挡物影子的现象。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5?6 年级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②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开始或停止运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③ 知道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其施加引力。

  3.3声音与 光的传播

  ④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⑤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⑥ 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⑦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用方位名词说出物体所处 的位置和方向,能举例说明磁铁具有磁力。

  能根据效果区别推力和拉力。

  能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能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简单的实验,比较磁铁对不同物质的吸引作用。

  在体验活动和动手操作中,能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具有对推力、拉力、磁力等现象的直觉兴趣;意识到学会描述方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4 年级

  能说明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和特点,知道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 快慢;能说明形成简单电路的基本条件及控制方法,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安全用电;能识别生活中的光源,能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以及声音高低、强弱的改变与振动变

  3?4 年级

  化的关系,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不同物质中传播,了解生产生活中的噪声现象和防噪办法;能利用磁铁的基本性质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能对常见的物体运动形式进行分类,概括不同运动的特点;利用简单电路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解释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

  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能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表达物体运动的方式;会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时间等;会用简单的元件连接简单电路。

  能在探究过程中描述现象并如实记录;能在动手连接电路等活动中,耐心操作、反复检查;关注生活中电的重要作用。

   

  学段

  学业要求

  5?6 年级

  能说明有些力是通过接触物体施加的,有些力是不直接接触物体施 加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解释人眼看到光源和物体的原因;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能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地球引力,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常见的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地球引力,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日常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兴 趣;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体会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关注光污染、 噪声的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建议

  本学科核心概念的抽象程度较高,对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求也较高。教学中,教师要在系列探究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 的体验。

  (1)引导学生用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逐步认识物体运动的概念。1?6年级,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情境, 如风车、秋千、辘舖、高速列车的运动等,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运动就 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通过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辨别直线运动 和曲线运动,描述滚动、摆动、转动等不同特征的运动形式。

  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并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1?6年级, 可以创设运动比赛等学习情境,让学生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 比路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2)让学生从相互作用的效果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或发生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要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物体 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1?6年级,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亲身体验活动中区分拉力和推力,体验不同大小或不同方向的拉 力、推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不同效果;体验摩擦力、弹力、浮 力、地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3)指导学生从实验入手,认识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要让学生从转化的观念理解电磁相互作用,电可以产生磁,磁也可以产生电。小学阶段,要创设各种条件、提供适合操作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1?2年级,让学生在“玩”磁铁的 过程中,体验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质物体。3~4年 级,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指导学生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波的产生及传播规律。 1?6年级,可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2.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探究、制作等学习活动。

  (1) 观察

  1?6年级:用观察的方法确定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会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描述物体的方位,用观察和简单的测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例如:尝试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用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开展比较两个物体运动快慢的活动,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

  (2) 实验探究

  1?2年级:通过动手开关门窗、推拉抽屉等,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动作,认识到推力和拉力的存在。

  3?4年级:利用电路元件连成一个简单电路,利用简单电路检测一些物体的导电能力,探究电路暗箱内元件的连接方法。

  5?6年级:设计探究实验,观察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和地球引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利用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认识色散现象。

  (3)制作

  1?6年级:制作指南针、潜望镜、乐器、针孔成像盒等。

  (四)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对应物质的各种动形式,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在机械运动中表现为机械能,在热现象中表现为系统的内能。能量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也是各种运动的统一量度。能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 化。能在转移与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3?4 年级

  4.1能的形 式、转移与 转化

  ① 了解生活中各种能的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② 描述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知道摄氏度是表示物体冷热 程度的常用温度标准单位。

  ③ 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 会膨胀。

  5?6 年级

  4.1能的形 式、转移与 转化

  ① 知道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等都是能的形式,了解这些能的相互转化现象。

  ② 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③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知道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④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5?6 年级

  4.2能源与 可持续发展

  ⑤了解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化石能等能源。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3?4

  年级

  知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能识别生活中 各种能的形式,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能用实例归纳概括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能举例分析物体运动过程 中有能的变化。

  能设计实验,探究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能利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现象。

  能正确叙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合作交 流;愿意用热胀冷缩等相关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5?6 年级

  知道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应用;能举例说明常见的热传递现象和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生产生 活中的应用;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声能、光能、 热能、电能、磁能等,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能对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形式的能进行简单分类,能简单解释能的转 化现象;能对热传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推理。

  5?6 年级

  会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热传递方式作出推测,设计实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能设计并实施调査活动,说明能的转化现象。

  感受自然界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奇妙之处;意识到能源的开发 和使用关系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新能源、绿色能源开发的重 要性。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能的各种形式,理解能的转化和转移的各种方式,根据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的规律,分析、解释和判断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探究活动。小学中高年级,设计热胀 冷缩、热的传递方式等探究活动。活动中要启发学生思考:按照什么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用什么探究方法(观察、 实验、查阅、调查等),用什么实验器材(实物、仪器、代用品等),按怎样的程序进行探究,主要获得什么信息等,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2)利用各种常见的运动情境,让学生体会能的各种形式及转化。能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各种形式的能,如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有势能,物体内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3~6年级,重点让学 生认识能的各种形式,知道能的各种形式会发生转化;

  (3)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概念。比热容的概念是用三个量联合定义的,这个概念的建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热容的本质是物质容纳热量的能力,是反映物质本身特性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大小和温度变化量无关。因此,教学时要创设一种比较的情 境——比较两种物质容纳热量的能力高低,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要重视生产生活中能的转化的应用问题。热机是人类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重要工具,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四冲程中做功与能的转化关系。

  2. 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制作、实验探究、调查等学 习活动。

  (1)观察

  3?4年级:观察交通事故视频中人与物体发生碰撞的现象,接受安全教育。

  5?6年级:观察生活中能的各种形式及相互转化。观察用电器的工作,了解电灯、电炉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话先将声能转 化为电能,再将电能转化为声能;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如热水瓶)的结构,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因素;观察生活中撬棍、斜面、羊角锤、螺 丝刀等工具的使用,认识常见简单机械的作用。

  (2) 制作

  5?6年级:用电池、铁棒、导线等制作一个电磁铁,观察电磁铁产生磁力的现象,体会电能转化成磁能。

  (3) 实验探究

  3?4年级: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使某种物体受热或受冷, 观察其变化,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5?6年级:探究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加热物体的一端,观察是否发生了热传导现象;加热烧杯里的水,借助锯末等观察水的热对流现象;用纸袋包裹温度计放在太阳下晒,记录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过程,探究热辐射现象。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生命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层次性,遵循自然界的共同规律。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5.1生物具有区别 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O

  5.2地球上存在动 物、植物、微生物 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 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③ 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

  5.5人体由多个系 统组成

  ④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 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3?4 年级

  5.1生物具有区别 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描述生物的 特征。

  5.2地球上存在动 物、植物、微生物 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 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③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 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列举几种 我国的珍稀动物。

  ④ 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 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5.4生物体具有一 定的结构层次

  ⑤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构成。

  5.5人体由多个系 统组成

  ⑥ 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 方法。

  ⑦ 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列举保护这些器 官的方法。

  5.6生态系统由生 物与非生物环境共 同组成

  ⑧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的变化对生物生 存的影响。

  ⑨ 列举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续表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5?6 年级

  5.2地球上存在动 物、植物、微生物 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 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 起的。

  ② 根据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5.3细胞是生物体 结构与生命活动的 基本单位

  ③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 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5.5人体由多个系 统组成

  ④说出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学基 础,举例说出保护脑健康的主要措施。

  5.6生态系统由生 物与非生物环境共 同组成

  ⑤ 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 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⑥ 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识别人体的感觉器官。

  能结合动物和植物的外部特征,比较动物和植物的异同;能概括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对常见的动物、植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

  3?4 年级

  能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能描述常见动物、植物的共同特征;能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能概括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能设计简单方案,探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列举相关实例。

  续表

  学段

  学业要求

  3?4

  年级

  在认识常见生物、认识生物生存行为的过程中,认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及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的积极意义;认同保护人体具有呼吸功能和摄取养分功能器官的重要性。

  5?6 年级

  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 结构单位。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

  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能设计调查活动, 说出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链 关系。

  通过对生命系统构成层次的初步学习,乐于探究和实践,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

   

  【教学提示】

  1.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创设情境或利用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科学观察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建构生物模型中完善对生物体结构层次的认知,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找出生命系统构成层次的规律,使学生逐步认识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逐步内化。

  (1) 合理利用黑板画、图片、视频等素材,以及校园、社区、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资源,创设情境。1?2年级,可让学生识别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在校园中寻找动植物。3~4年级,可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分析,对常见的生物进行排序和分类,并描述分类依据;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行为。

  (2) 指导学生借助多种工具观察各类生物,开展基于观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1?2年级,可指导学生用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触觉器官观察和感知物体,学习使用放大镜辅助观察。5?6年级,可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比较动物细 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

  (3) 运用细胞、系统等知识进行建模教学,建构生物模型。

  (4) 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图表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等 概念。

  2.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体验、调查、实验探究、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1) 观察

  1?2年级:运用能识别生物的信息化手段,观察、识别校园或社区中常见的树木和动物,为校园或社区树木挂标识牌;使用放大镜 观察身边常见的植物,绘制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4年级:参观动物园或养殖场,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如根据动物获取的食物将动物进行分类),尝试在观察的过程中做自然笔记;观察植物茎中水分的运输;比较食肉动物 和食草动物牙齿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5?6年级: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装片。

  (2)体验

  1?2年级: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感受不同的食物或物体,了解不同感觉器官的功能。

  (3)调查

  3?4年级: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和珍稀植物, 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

  5?6年级:调查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各地行道树树种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调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讨论人类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 性,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持可持续发展,开展保护生物资源的宣传活动。

  (六)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开放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稳态。植物可以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 持生存;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6.1植物能制造和 获取养分来维持自 身的生存

  ①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

  6.2人和动物通过 获取其他生物的养 分来维持生存

  ②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3?4

  年级

  6.1植物能制造和 获取养分来维持自 身的生存

  ① 描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② 描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O

  6.2人和动物通过 获取其他生物的养 分来维持生存

  ③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鲤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④ 描述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温度。

  5?6 年级

  6.1植物能制造和 获取养分来维持自 身的生存

  ①知道植物可以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6.2人和动物通过 获取其他生物的养 分来维持生存

  ② 知道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③ 说出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消化 吸收过程。

  6. 3人体通过一定 的调节机制保持 稳态

  ④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列举保护相关器官的方法。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需要外界环境的帮助。

  能分析不同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能比较不同动物感知环境的器官。

  能依据可观察的现象,描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

  对生物生长的自然现象感到好奇。

  3?4 年级

  能说出植物和动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认识到植物、动物的某些结构具有帮助其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能比较分析植物、动物生存需要的差异。

  能设计简单方案并实施操作,搜集植物和动物生存、生长所需条件的证据。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与他人交流证据和观点。

  5?6 年级

  认识到植物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养 分的过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和人依靠摄取食物维持生命活动。

  能通过描述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消化吸收,分析 评估自身营养摄取情况。

  能收集人和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信 息,用多种方式表达调査过程与结果。

  认同物质和能量的获取是维持生物体稳态与调节的基础。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开展科学实验,并充分利用相关的科学史和科学技术新进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物体的稳态,初步理解个体生命活动的 规律。

  (1)创设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将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的抽象知 识具象化。1?6年级,可让学生在种植植物、养殖动物时,了解植 物、动物的基本生存条件。

  (2)鼓励学生开展基于实验的探究活动,探索植物生存、生长的规律。3?4年级,可引导学生围绕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开展系列探 究。

  (3)结合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开展科 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教育。

  (4)利用科技史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索植物、动物、人体的稳态与调节的规律。

  2. 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实验探究、调查、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1)观察

  1?4年级:观察和记录幼苗生长所需的条件。

  (2)实验探究

  5?6年级:探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调査

  5?6年级、调查有关脑科学、新型冠状病毒及疫苗等研究的进展情况,了解本地的计划免疫实施情况,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害及预防情况。

  (4)项目研究

  1?2年级:为蜗牛设计并建造一个“家”,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人类的活动能对环 境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生活环境与习惯也会影响人体健康。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3?4 年级

  7.1生物能适应其 生存环境

  ① 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 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②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5?6 年级

  7.1生物能适应其 生存环境

  ①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7.3人的生活习惯 影响机体健康

  ②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4人体生命安全 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③举例说出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 安全的威胁。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3?4

  年级

  认识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特点,认识动物能对季 节变化作出反应。

  能分析不同环境中植物的不同外部形态特点对维持其生存的作用, 能比较不冋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维持其生存的作用O

  能收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外部形态特征的信息,调査动物适 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能积极参与对自然规律的换究活动。

  续表

  学段

  学业要求

  5?6

  年级

  认识动物能适应环境变化,能列举影响健康的因素。

  能分析不同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能通过测量、调査、统计,分析自身生活习惯和外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 人类安全的威胁,关注生物资源保护。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科学调查,在科学调查中体验合作学习,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中,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4年级,可让学生分析常见食品(如牛奶、饼干、饮料)包装袋上的信息,并依据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配料、添加剂、过敏原、生产日期、保存条件等, 对食品作出科学选择。5~6年级,可根据时事热点创设 研讨活动情境,如引导学生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疫情,研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人类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及应对方法。

  境;参观禁毒展览,提升禁毒意识。

  (2)指导学生开展科学调查活动,收集植物、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资料,理解植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3~4年级,可让学生调查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动物的类型和数量。5?6年级,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或查找资料,观察和了解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认识动物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

  (3)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探索生物与环境的 相互关系。1~6年级,可指导学生分工协作,进行项目研究活动。学习活动建议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体验、调查、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1)观察

  3?4年级:利用图片或实物,观察对比沙漠、盐碱地及海底植物的外部形态的异同;观看燕子冬季到南方过冬、夏季返回北方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初步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调查

  5?6年级:收集一些生物适应极端环境条件的资料,如仙人掌、企鹅和骆驼的生存条件,探索生物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规律;以家庭、 校园、社区、公园等场景中的生物与环境为主题收集资料,调查不同生态系统的现状。

  (3)项目研究

  3?4年级:从健康角度(如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评价家庭生活质量,记录自身健康状况,为自己建立健康档案,制订自己的作息计划;调查全班同学的肺活量;研究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 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

  5?6年级:围绕如何设计或改进一份均衡膳食菜单这一问题, 开展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调查和膳食宝塔的资料学习;开展物种入侵调查,查阅资料了解生物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校园周边或当地某一典型生态系统为例,通过调查、访谈收集资 料,探究引起水体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等现象的原因;制作生态 瓶,观察不同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

  (八)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使遗传信息代代相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遗传信息可能会发生改变。生物的遗传、 变异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3?4 年级

  8.1植物通过多种 方式进行繁殖

  ① 举例说出植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举例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②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繁殖后代。

  ③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8.2不同种类动物 具有不同的生殖方 式和发育过程

  ④ 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⑤ 描述和比较胎生与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5?6 年级

  8.3人的生命是从 受精卵开始的

  ①认识青春期及其特征,关注青春期保健。

  8.5生物体的遗传 信息逐代传递,可 发生改变

  ② 描述和比较植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

  ③ 描述和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方面的异同。

  续表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5?6 年级

  8.6生物的遗传变 异和环境因素的共 同作用导致了生物 的进化

  ④根据化石资料,举例说出已灭绝的生物;描述和 比较灭绝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3?4 年级

  认识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能分析动植物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相应特点。

  能记录、整理和描述常见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对栽培植物、饲养动物以及观察动植物的生命周期产生兴趣。

  5?6 年级

  能举例说出已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认识进化现象。 能比较、分析植物(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方面)和动物(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和外貌等方面)子代与亲代的异同。

  能依据收集到的化石资料开展讨论交流。

  关注青春期保健,能参与对遗传与进化研究的求证过程。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如家蚕、家禽、家 畜)的亲身经历,结合虚拟情境,合理利用论证式教学策略,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学习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1)创设真实情境,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体会动植物、微生物的繁殖。3~4年级,可让学生在种植盆栽植物、 饲养小动物(如家蚕、家禽、家畜)的过程中,体会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指导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的相关证据,交流生物进化的不同观点,实施论证教学。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体验、调查、种植养殖、实验探

  究、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1) 种植养殖

  1?4年级:种植一株植物或照顾一种小动物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生物体的成长过程。

  3?4年级:尝试用植物的不同器官进行繁殖,如种子、茎、块 茎、球茎等;观察、描述和比较植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如花的颜色,叶的颜色、大小与形状等;通过饲养家蚕,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描述和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比较不同动物(如狗、猫、 鸡、鱼)繁殖和生长的方式;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 会,展示一株植物和一种小动物生命过程的照片与观察记录。

  (2) 项目研究

  5?6年级:分小组收集化石资料,交流讨论已灭绝的恐龙、猛 为象等生物的特征,并与当今某些生物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相似之处,写出相应研究报告。

  5?6年级:通过收听收看有关讲座或专题讨论、观看有关性教育的录像片、参观有关展览、开展小组座谈,接受青春期保健教育。

  (九)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太阳、绕 太阳运转的行星及其卫星和各类小天体组成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人类对太空的 探索,正在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观察并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初步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②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③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3?4

  年级

  9.1地球是一颗行星

  ①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AM行星。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②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长从早到晚的变化 情况。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③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通过望远镜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了解月球表面的概况。

  5?6

  年级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②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③ 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④知道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说明月相的变化情况。

  9.5地球所处的宇宙 环境

  ⑤ 比较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知道太阳是一颗恒 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描述太阳系八颗行星在太阳系 中的相对位置。

  ⑥ 知道宇宙中有很多恒星,通过观察或借助软件识别织女 星、牛郎星等亮星,学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知道大熊 座、猎户座等星座,了解划分星座的意义。

  9.6太空探 索拓展了人 类对宇宙的 认知

  ⑦ 了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的历史,知道太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

  ⑧ 了解天文观测和利用航天器探测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事业的进展。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月亮的形状变化,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 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形状变化和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一个月内月亮形状的变化情况,初步具备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了解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愿意参与观察和分享活动,认识自然现象的变化。

  3?4 年级

  知道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能说出月球表面的概况。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测和归纳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望远镜观察,结合图片资料或模拟实验,认识月球表面的概况;初步具有从具体现象提出问题,并制订简单探究计 划的能力。

  能通过动画或利用图片资料,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具有根据事实提出观点的意识。

  5?6 年级

  能说出太阳系的基本结构,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历程与进展。

  能运用太阳系的简单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有规律的运动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月相的变化情况,具备 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

  能科学认识星座划分的意义,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关注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进展,激发探索太空的好奇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现象开始,通过实地观测、模拟实 验和模型制作等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天体运动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无穷无尽又极其复杂,地球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运行规律,通过长期观察认识昼夜、季节、节气等自然现象的周期变化。1?2年级,让学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用口述或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3~4年级,让学生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并学会测量和记录,得出初步规律。5?6年级,指导学生借助 地球仪、视频或软件等,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借助望远镜、视频 或软件等认识星空。

  (2) 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模型制作等方式,把天体运动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兴趣。3~6 年级,通过模拟实验、模型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与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有条件的学校, 要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实践。

  (3)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或纪录片,加深对天体系统的大小、相对位置、层次等概念的认识。

  2. 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开展观测、模拟实验、制作、读图识图、 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1) 观测

  1?2年级:观察并描述月亮形状的变化。

  3?4年级:测量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刻的物体影长。

  5?6年级:观察不同季节的星图或实际观测星空,识别织女星、 牛郎星等亮星,学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识别大熊座、猎户座等星座,科学认识星座。

  (2) 模拟实验

  5?6年级:使用地球仪、强光手电筒等,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制作

  3?4年级:用超轻黏土或泥土等制作月球表面模型,呈现平原、环形山等地形特征,了解月球表面概况。

  5?6年级:制作以太阳为中心、由八颗行星组成的太阳系模型, 呈现太阳系的大致结构,了解恒星、行星与卫星的区别。

  (十)地球系统

  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圈层组成的系统。地球的外部包括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一部分组成了岩石圈。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决定了整个地球的演化方向。大气运动形成了天气和气候现象,岩石风化形成了土壤,流水和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本学科核心概 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内容要求】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10.1天气和

  气候

  ① 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② 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0.3岩石和

  土壤

  ③知道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

  3?4 年级

  10. 1天气和 气候

  ① 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② 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最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 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10. 2水循环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10.3岩石和

  土壤

  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5?6 年级

  10. 1天气和 气候

  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10.2水循环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3岩石和 土壤

  ③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学会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

  10.4地球内 部圈层和地 壳运动

  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的影响;认识到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

  能在教师指导下,识别不同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交流对天气和土壤的观察结果。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天气变化和土壤中的动植物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表达和分享。

   

  3?4 年级

  能读懂天气预报,知道大气是运动的;能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概况和主要水体类型;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举例说出适合生长在不同 土壤中的植物。

  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气象数据,描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使用仪器测量气象数据;通过实验,识别土壤的主要成分,了解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初步具备记录实 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5?6 年级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